無聊,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體驗之一,很多人想要探求其面目:
在電影領域,導演們創作出如《土撥鼠之日》般的電影,探討當人生永恆重複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在哲學領域,叔本華的觀點尤其犀利,他說:
「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而這兩者實際上也是它最終的組成部分。」
無聊的體驗有多痛苦呢?叔本華甚至悲觀的說:「人的一生,就是在希望的愚弄中,蹦蹦跳跳地撲向死神的懷抱。」
而在政治領域,政治學家們認為無聊是個體被工作奴役的體現,無聊投射出的是「勞動和自我的配置中的不順利感,個體無望地拘泥於工作理念中。」
但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馬克.金維爾認為這些觀點仍然無法從本質上解釋無聊。
特別是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科技看似擠佔了無聊的」生存空間「,實際上科技正在消耗每個人的自我,讓我們沉溺其中無法逃脫,因此我們的情況更加複雜,感受更加痛苦。
馬克.金維爾在他的哲學書《解剖無聊:如果無聊不可避免,我們該如何面對?》中深刻地剖析了無聊。本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哲學上概括解釋無聊。第二部分談到當今社會應對無聊的普遍方法以及面對的問題;第三部分,作者提倡把無聊回歸到哲學思考中。
這本哲學書雖只有14萬字,卻抽絲剝繭的觸及到無聊的本質問題。讓人讀罷覺得饒有趣味,原來哲學並非高不可攀,它解決的就是最基礎最本質的問題。
一、當你無聊時,你在想什麼?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
因為天氣原因火車晚點了,我們滯留在火車站等待。此時,時間變得漫長,我們希望時間快點過去,迫切希望啟程。
這種無聊是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的一種無聊形式:延長等待的無聊。
在這段無聊的等待裡,我們覺得時間漫長的好像永恆一樣,可擁有永恆的時間不是人類的渴望嗎?但此時,人們卻希望時間快點過去。這背後反映出時間長短的悖論:「永恆」不一定會帶來幸福,還可能會讓人感到絕望。
書中介紹的第二種無聊場景也很常見:我們度過了一場聚會,聚會時心情愉悅,但結束後卻覺得這場聚會很無趣。
這是漫無目的地度過時間的無聊。這種體驗的痛苦之處在於,聚會結束後我們會敏銳的意識到時間的流逝,而生出懊惱感、空虛感。
如同我們不停的刷小視頻,當時停不下來,過後卻十分焦慮。
第三種形式的無聊場景是: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
比如好不容易挨到周六,卻不知道該做什麼度過這段時間:看電視很煩,看書很煩,逛街很煩......
最後陷入絕望:為什麼我就不能想做點什麼呢?
這種無聊更具有深度,作者馬克.金維爾指出「刺激的終止意味著對時間存在本身深感不安」。
這裡的刺激指的是欲望,當欲望消失時,世界便只剩下空虛,生活中一切事物仿佛失去了意義。
既然無聊如此痛苦,我們有什麼方法克服無聊呢?
二、逃避無聊讓我們陷入危機
克服無聊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刷手機了,隨便看看小視頻、刷刷朋友圈,甚至只要隨意瀏覽應用滑動屏幕,幾個小時就過去了。
看似沒有時間無聊,實際上我們陷入了另一種困境中,《解剖無聊》這本書將其稱作「加州旅館」效應。
加州旅館原型是希區柯克電影《驚魂記》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老闆貝茨經營的旅館。電影裡女主角攜款潛逃路遇貝茨旅館,打算歇腳,卻被老闆殺害,再也沒能離開這所旅館。
「加州旅館」效應諷刺的是網站界面設計的讓用戶難以離開。作者如此寫到:我們深陷於界面裡,被困在自己設備的牢獄中不能自拔。
我們原本想要逃離無聊,卻被困在界面這所」加州旅館「裡。
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被界面利用了,因為界面對我們的奴役是悄無聲息的,就拿界面裡一個尋常的設計來說:屏幕的「滑動模式」。
我們只要輕輕滑動屏幕,自然有新消息接連不斷。我們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滑動屏幕是為了什麼,只是不停的滑動屏幕,仿佛上癮一樣。
這種滑動模式背後利用的原理是「門檻理論」,有研究表明,當人們跨過門檻時,會出現明顯的認知障礙——我們會忘記要去拿什麼。
作家卡夫卡顯然懂得「門檻理論」,他筆下的人物總是試圖打開緊閉的大門,爬上狹窄的樓梯,穿梭過一間間辦公室,卡夫卡用此隱喻人們內心的不安和對欲望的追逐。
現實裡的我們滑動屏幕,就如同跨過一道道門檻,我們想要去做點什麼,卻忘記了要做什麼。我們不停地滑動屏幕,仿佛下一個、下下個界面會實現我們的欲望,但我們已經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的。
對此,作者說:
你可以肆意滑動屏幕,但你無處遁形,因為滑動功能一邊為你服務,一邊其消亡的對象正是你和你的欲望。
更嚴重的是,這種上癮行為還將摧毀一個人的自信。
因為我們終將發覺自己沉溺於此,並想逃離界面這所「加州旅館」,但是我們個體根本無法和界面抗衡。反而會在與這種上癮行為的抗衡中,消耗大量的精力,甚至喪失掉對自我的信任。
備受指責、焦慮的用戶卻不知道,個人有限的自控力所要面對的力量有多龐大。
作者說「界面不是技術,是社會和政治影響的方方面面使技術在注意力經濟中得以實現。」
三、我們無處可逃,唯有以哲學的態度欣賞無聊
《解剖無聊》這本書裡,有一個比喻讓人印象深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盧卡奇提出的「深淵大酒店」。
一個坐落在深淵邊緣的美麗酒店,設施齊全,讓人盡享舒適,但也充滿虛無和荒謬。人們在精美餐食和藝術享受的時間間隙凝望深淵,心中感到愈加愉悅。」
我們好比住在這樣一個深淵旁的大酒店,在舒適中迷失自我。而這種自我的迷失,是另一種更加危險的困境。
深淵就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然後,我們轉身陷於混亂和謊言的旋渦中。
作者給出的解決辦法是:
不要刷手機屏幕了,停下來:細想、思忖、反省,最重要的是享受你的無聊——因為你沒有別的東西可以享受。」
無聊無可逃避,我們只能欣賞它,凝視它,回歸到哲學思考中去。
這本《解剖無聊》,讓我想到了哲學家蘇格拉底臨死前寫的辯詞。
蘇格拉底被雅典控訴其藐視傳統宗教、腐化青年,並被判處死刑。他的辯詞是這樣結尾的:
「現在我們都該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到底誰在走向更美好的地方,除了上帝,我們都不知道。」
願我們以此書為警醒,思考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面對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