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電影《調音師》重新點燃了電影市場,許多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直呼猜不到結局、全員惡人等,它是一部反轉特別多的電影,讓人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全程目不轉睛,是近年來電影市場上少有的高質量偵探佳作。
這部電影改編自2010年法國一部同名的微電影。法國版的《調音師》可謂是短片電影中的巔峰之作。懸疑類電影其實不多,但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故事結構,短小精悍的調音師絕對算得上乘之作。
濃縮的13分鐘可以說盡顯世間百態這部榮獲2011年盧紋(Leuven)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2012年法國愷撒獎最佳短片獎。
對於短片電影來說,濃縮就是精華,而這一部電影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電影將無數的伏筆和轉折埋在了短短的十幾分鐘,讓觀眾一直仔細的盯著畫面不敢有一點點的分心,深怕錯過一絲線索。
一個天才鋼琴家由於大賽失利,自己從而到了人生的谷底,經過一段時間調整他決定假裝成為盲人,做一個盲人調音師因為這會讓別人認為他聽覺方面更加敏銳,並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費,甚至還會窺視到別人的生活與隱私,他兀自沉浸在這種雖處鬧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
一次他上門調音,但是這個房間剛剛發生過一起兇殺案,妻子在家中射殺了自己丈夫,而這一次,這個天才鋼琴家是否能夠逃離出這個罪惡的房間,導演在電影的最後也沒有給出答案,在電影的最後,琴聲忽然戛然而止,終結聲不知是槍聲還是關門聲。
這是最妙的地方,讓觀眾自己去遐想和猜測。
這部電影最大的好處也正是導演的這一留白,它沒有告訴觀眾鋼琴家最後到底有沒有死在了房屋女主人的槍下,因為在電影中留下了許多的線索和伏筆。
但是,在電影中,鋼琴家被女主人射殺的概率是很大的。
因為從電影中埋藏下來的各種伏筆看下來,這位女主人射殺的丈夫本身也是一個盲人,所以,她對於盲人的一切再熟悉不過了。
更何況,我們的鋼琴師本來就是一個心理素質很差的人,所以,他的演技在女主人面前就是一個笑話。而且,電影終結身只有一身,而房屋上鎖的聲音有三聲,所以那終結的聲音恐怕就是女主人開槍的聲音了。
當然,爭論鋼琴家最後的結局其實並沒有特別的的意義,只是為了滿足大家對於結果好奇的欲望。我們更加應該去探討電影中關於人性的部分。
鋼琴家在為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假裝成了一個盲人,但是在假裝成盲人之後,他卻體會到了另一種快感,那就是偷窺欲。
因為他是一個盲人,所以大家會無條件的相信他,對他放下戒心,所以,假裝盲人後他的人生變了樣,找回了久違的快樂,但這樣的快樂是畸形的。
他在影片中只是一種符號,代表的是多數人,我們許多的人因為挫折或者是失敗之後,就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之中,不斷的壓迫自己,讓自己不斷的去逃離現實,但是躲避終究是沒有結果的
而且,對於鋼琴家的經歷,我相信用一句話來概括非常合適,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鋼琴家完全可以能夠逃離整個命案現場,甚至是和女主人搏鬥制服女主人,因為女主人已經是一個老年婦女,而鋼琴師卻是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但是,最後鋼琴師卻只能坐在鋼琴面前,在心中默默祈禱著自己的演技能夠騙過女主人,將自己的生命主動權交給了別人。
為什麼會這樣的,就是因為它入戲太深了,他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健全的人,他完全被自己假裝的盲人角色所同化。
我們不能說鋼琴家假裝盲人的事情是多麼大的惡行,但是也同樣因為他的膽小,懦弱和欺騙,使得他自己徹底陷入了這樣的泥潭之中,最後自己的行為所反噬。
與其說是女主人殺死了調音師,不如說是鋼琴家殺死了自己。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要太入戲,誘惑越多越要勇於反省自我,知道適可而止,如果你覺得自己永遠正確,槍聲可能就在下一秒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