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馬大定理是啥?有啥用?

2021-02-08 讀書郎dushulang

長按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一起堅持閱讀!

 

《數學通識50講》

1、費馬大定理是啥?有啥用?

很多人都聽說過費馬大定理,但具體是啥恐怕說不上來。讓我意外並長見識的是,今天區塊鏈技術用到的橢圓加密方法,就是以它為基礎的。

2、著名的希爾伯特第十問題又是啥?有啥用?

通過它能理解數學的邊界,這是一個硬的邊界。

3、高深的理論數學研究有啥用?只是天才們的智力遊戲麼?

大一上高數課時,我得知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的微積分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這讓我了解了一點點理論數學研究的用處,不過我對更多理論數學的實際意義沒多大感受。這就是吳軍老師提到的,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們對於小初高和大學課堂裡上數學課的感覺沒啥區別,都只是為了考試而已。

 

數學的局限性,是來自於我們自己的數學知識不夠,還是來源於數學本身的局限性呢?

應該講這兩方面的原因都有,前者很好理解,所謂「學海無涯」嘛;下面展開講述上述後者。

我們有必要了解數學本身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使用它的原理和思維方式,還是從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推廣說起。

在幾何上有很多整數組滿足畢達哥拉斯定理,它們就是勾股數,比如(3,4,5),(5,12,13)等。

從代數上解釋勾股數,就是方程a^2+b^2=c^2的整數解。

 

當然,人類總是很好奇,如果上面方程中的平方變成立方,甚至任意N次方,它還有整數解嗎?比如,是否有三個整數a,b,c,使得a^3+b^3=c^3?

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後來有一個叫費馬的數學愛好者就提出一個假說,除了平方的情況,其他更高次方的方程都找不到整數解,它被稱為費馬大定理(或者費馬最後定理)。

雖然它被稱為定理,但數學家們只是把它看成是猜想,或者假說,因為沒有證明。

猜想,哪怕用很多數據驗證過了,只要沒有證明,就無法成為數學大廈中的一塊磚,就無法在它的基礎上搭建新的東西。

因此,在費馬之後的幾百年裡,很多數學家都試圖證明它,但是都不得要領。費馬自己說他已經證明了這個定理,只是那張紙不夠大寫不下,但後人認為是費馬搞錯了。

於是費馬大定理就成了一道跨越了三個多世紀的超級難題。直到1994年,才由著名的英國旅美數學家懷爾斯證明出來,而這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1986年,懷爾斯在做了十多年的準備後,覺得證明費馬大定理的時間成熟了,終於決定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該定理的證明上了。為了確保別人不受他的啟發率先證明了這個著名的定理,他決定在證明出這個定理以前不發表任何關鍵性的論文。

但是,如果一個人苦思冥想,推導的邏輯錯了自己也看不出來(就像很多人對自己做的文案,連基本的文字錯誤都看不出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懷爾斯利用在普林斯頓大學教課的機會,不斷地將自己部分的想法作為課程的內容講出來,讓博士生們來挑錯。

1993年6月底,懷爾斯覺得自己準備好了,便回到他的故鄉英國劍橋,在劍橋大學著名的牛頓研究所舉行三場報告會。為了產生爆炸性的新聞效果,懷爾斯甚至沒有預告報告會的真實目的。因此,前兩場報告其實人不多,但是這兩場報告之後,大家都明白接下來他要證明費馬大定理了。

於是在舉行最後一場報告時,牛頓研究所裡擠滿了人,據估計可能只有1/4的人能聽懂講座,其餘的人來這裡是為了見證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很多聽眾帶來了照相機,而研究所所長也事先準備好了一瓶香檳酒。當懷爾斯寫完費馬大定理的證明時,很平靜地說道:「我想我就在這裡結束」,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持久的鼓掌聲。這場報告會被譽為了20世紀該研究所最重要的報告會。

 

不過故事到此並沒有結束,數學家們在檢查懷爾斯長達170頁證明的邏輯之後,發現了一個小漏洞。

懷爾斯開始認為這個小漏洞很快能補上(至於漏洞具體是什麼,吳軍老師沒說,不過估計說出來了我也不懂),但是後來才發現這個小漏洞會顛覆整個證明的過程。懷爾斯又獨立地工作了半年,但毫無進展,在他準備放棄之前,向普林斯頓大學的另一個數學家講述了自己的困境。對方告訴他,他需要一位信得過的,可以討論問題的助手幫忙。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和物色,懷爾斯請了劍橋大學年輕的數學家泰勒來一同工作,最後在泰勒的幫助下懷爾斯補上了那個小漏洞。由於有了上一次帶有烏龍性質的經歷,懷爾斯這次有點懷疑自己是在做夢。於是他到外面轉了20分鐘,發現自己沒有在做夢,這才喜出望外。

由於懷爾斯在證明這個定理時已經超過了40歲,無法獲得菲爾茲獎,因此國際數學大會破例給他頒發了一個特別貢獻獎,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特別貢獻獎

 

那麼證明這個古老的數學難題有什麼意義呢?

這個定理證明過程本身導致了很多數學研究成果的出現,特別是對於橢圓方程的研究。今天區塊鏈技術用到的橢圓加密方法,就是以它為基礎的。

在懷爾斯之前,有一批數學家,特別是日本的谷山豐,對這一系列理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懷爾斯的成功是在他們的工作基礎之上的。今天的比特幣可以講完全是谷山豐理論的一次有意義的應用。而在懷爾斯之後,泰勒等人還在不斷發展這方面的理論。

 

對於三個世紀數學家們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作者的三點體會:

1、今天的數學(指純粹數學,不是應用數學)真的很難,想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貢獻不容易,懷爾斯從10歲開始就立志解決這個問題,他努力了30年。他最後的證明長達200頁。但是,有了理論,使用它做有意義的事情,還是容易得多。比特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數學是世界上最嚴密的知識體系,任何的推導不能有絲毫的紕漏。懷爾斯差點因為一個小的疏忽毀掉了整個工作。

3數學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在一個個定理的基礎上一點點搭建起來的,而今天的成就,又為明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樣數學就獲得了可疊加的進步。

 

畢達哥拉斯定理是起點,費馬大定理是一個普遍情況的延伸。接下來,如果我們沿著畢達哥拉斯定理和費馬大定理繼續往前拓展,會是什麼情況呢?


比如任意一個多項式方程2x^2+3y^3=z^4,或者x^2+3y^3-w^5=z^4,請問它們有沒有整數解?這個問題就是著名的希爾伯特第十問題(簡稱第十問題)。

對於任意一個多項式方程,我們能否在有限步內,判定它是否有解?

對於一些特例,我們知道有整數解,比如x^2+y^2=z^2就有;對於另一些特例,我們知道沒有整數解,比如費馬大定理所描述的情況。

但是,對於更多的,一般性的不確定方程,我們不僅不知道怎麼解,甚至無法判斷一個方程有沒有整數解。因此,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數學大會上,希爾伯特在提出23個著名的數學問題時,把它列為了第十個。

 

第十問題其實隱含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論問題,就是對於大部分數學問題,我們能否找到答案?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能解決的數學問題其實只是所有數學問題中很小的一部分。

當然,很多人會說尚未找到答案不等於沒有答案。第十問題實際上在直接挑戰數學的邊界,也就是說,通過數學的方法,我們可能根本無法判斷一些問題的答案存在與否。

也就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辦法,並非所有的現象都能找到科學的解釋方法

如果連答案是否存在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說通過數學的方法解決它們了。這樣就為數學劃定了一個明確的邊界。


從1900年之後,特別是在二戰之後,歐美不少數學家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也涉及到計算機所能處理問題的邊界。

第十問題的解決頗具戲劇性。在上個世紀60年代,被認為最可能解決這個難題的是美國著名的女數學家朱莉婭·羅賓遜,她從博士一畢業就致力於研究這個問題,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雖然羅賓遜因為這方面的貢獻成為了美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美國數學學會第一位女會長,她離解決這個問題最終還是差幾步。

1970年,俄羅斯天才的數學家尤裡·馬季亞謝維奇在大學畢業後一年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證明了這類問題是無解的,從此在世界上一舉成名(俄羅斯的基礎數學確實很牛掰,最近看到任教主提到華為就專門在俄羅斯招數學人才,在印度招談判專家等等)。

純數學這個學科除了需要一些運氣之外,比拼的是人的智力,智力到哪個程度,成就就到哪個水平,這倒不是宿命論,而是說明人要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做事。

吳軍老師在《見識》中也特別強調天才的重要性,比如我們小時候都知道的那句名言,「天才就是99%的努力加1%的天賦」,過往這句名言都是在教我們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但沒有告訴我們原話的後半句,「而1%的天賦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好比拉瓦錫、愛因斯坦、圖靈等不世出的奇才是幾十年、幾百年才能遇到的。我就記得拉瓦錫被無辜送上斷頭臺時,著名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把他的腦袋砍下,只要一眨眼。可是這樣的腦袋,哪怕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來。」

 

第十問題的解決其實撲滅了人類的一絲希望,但是也讓人類老老實實地在邊界內做事情。人類過去常常希望找到一個工程問題的解析解,即答案是以一個公式的形式存在,這樣套入任何數字,就得到了具體的答案。

但是,很多問題最後證明找不到嚴格推導出來的解析解,當然這也不妨礙大家在工程上可以使用近似的數值解,解決實際問題。認清這一點,做事的方法也就改變了


搞流體力學和控制理論的人都知道,那裡面有很多複雜的非線性方程要解決。在上個世紀,美蘇兩國走了兩條不同的道路。

前蘇聯因為數學水平較高,而計算機技術很落後,因此他們習慣於下硬功夫做很難的數學題,找到非線性問題的解析解(這句話有點繞,但是要看清楚)。

而在美國方面,數學水平高的人沒有前蘇聯多,但是計算機技術先進,因此他們習慣於把很麻煩的非線性問題變成很多計算量大,但是卻很簡單的線性問題(或者其它數值計算問題),找到工程上能接受的近似解。

那麼誰取得的效果好呢?從結果來看,美國似乎更好些。如此看來,是不是可以說美國人做事更務實一些,其實中國人也挺務實的,不像現在的白左們空喊這個那個的。

關於什麼是線性方程,只要記住線性方程簡單,非線性方程非常複雜即可。

吳軍老師通過希爾伯特第十問題介紹了數學的邊界,這是一個硬的邊界,大家不要試圖逾越。但是數學的邊界有些時候不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邊界,因為世界上除了數學的方法,還有其他方法。

 


相關焦點

  • 《費馬大定理》
    本書聚焦「一個困惑了世間智者358年的謎」——費馬大定理。在安德魯·懷爾斯證明其成立,使得費馬猜想真正成為費馬大定理之前,無數數學家為證明這一猜想不懈努力,這一簡單的定理是如何提出的,數學界為證明這一定理做了哪些努力,安德魯是如何證明其成立的,了解一個定理誕生的過程,或許我們會驚嘆,數學真是神奇!
  • 大話費馬大定理
    費馬看書時有個「好習慣」,一邊看書一邊要在書上隨手記下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靈感。一天晚上,他在看到畢達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勾股定理)時,陷入了沉思。現在的小學生都知道,3、4、5是一組勾股數,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的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可費馬可不是一般人啊,他思考半晌後在定理邊上寫下了這麼一段話「X^n+Y^n=Z^n,當n大於等於3時,X、Y、Z無正整數解!」這就是著名的費馬大定理!
  • 費馬大定理的故事
    皮埃爾·德·費馬(Pierre de Fermat),也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費馬大定理
  • 費馬大定理為什麼敢叫「大」定理?
    恰好他讀到了前人一篇試圖證明費馬大定理但是失敗了的論文。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發現了其中一行證明邏輯上有個漏洞,而這個漏洞可能導致費馬大定理得到證明!於是,他開始了全神貫注的證明工作。最後,他補救了該論文的證明,得出的結論 是:「費馬大定理不可證」不見得是真命題。
  • 濃墨重彩的費馬大定理證明
    顯然這三個數字滿足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條件,據此我們同樣可以經由任意兩個完全平方數(如9,16,25)求出另外一個完全平方數。費馬因畢達哥拉斯定理而獲得啟發,進而研究了完全平方數的性質,並猜想能否通過任意兩個完全立方數就可求出另外一個完全立方數。但是費馬很快發現用這種方法求出的數不是太大就是太小,而且根本就不是完全立方數。
  • 費馬大定理的啟示:數學內容、方法的豐富促成了費馬大定理的解決
    費馬大定理的證明事件已經過去多年了,回顧起來還是會給我很大的震撼,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目前的社會早就已經進入了高速的知識增長、爆炸時代,而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以知識的積累為目的的,不敢說直接淘汰這種教育,但重新審視和改革是必須的。
  • 安德魯·懷爾斯的費馬大定理證明歷程
    費馬大定理有那麼多難以置信的傳奇性經歷:歷時358年,橫跨數學多個分支,涉及歷代名家大師,深感驚嘆!
  • 費馬大定理|一場數學接力賽
    1637年,30歲出頭的費馬在讀丟番圖的名著《算術》的法文譯本時,他在書中有關於畢達哥拉斯不定方程 x2+y2 =z2 的全部正整數解的這頁的空白處用拉丁文寫道:「不可能將一個立方數寫成兩個立方數之和,或者將一個四次冪寫為兩個四次冪之和,一般地,不可能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寫成兩個同樣次冪的和。
  • 一段300年的數理史——費馬大定理
    三百多年來,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僕後繼,也產生了諸多無心插柳式的成果。如今,費馬大定理算是得到了證明,但也許我們還是可以期待費馬曾以為得到過的那種簡明的證明。1 費馬這個人法國人費馬是科學史上的傳奇人物,職業是個律師,但為世人所熟知的卻是他的數學研究。對學物理的人來說,費馬的名字是與光學中的費馬原理聯繫在一起的:「光在兩點間的傳播所走的路徑使得用時最短。」
  • 昱見|費馬大定理,數學家裝起x來,你們誰也擋不住
    這段簡短的留言,就是所謂「費馬大定理」傳說的緣起,也是折磨了數學界300多年的一個噩夢的開始——該留言被發現後,人們立刻按費馬說的試了試,發現他的這一論斷沒準還真對頭。但怎麼證明它呢?費馬非常「傲嬌」地說自己已經想到了方法,只是空白太小懶得寫。於是數學家們翻遍了他留下的其他故紙堆,但愣是沒找到那個「絕妙的證法」。
  • 費馬大定理得證歷程
    19世紀初,費馬遺留的其他問題均告解決,只剩這一問題懸而未解,是以被稱為「費馬最後定理」(我國稱「費馬大定理」)。不存在正整數X,Y,Z,使得X^n+Y^n=Z^n(n為大於2的正整數)1676年數學家根據費馬的少量提示用無窮遞降法證明了n=4。
  • 費馬大定理是怎麼證明的
    已故數學大師陳省身說道,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成就有兩個,一個是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另一個是費馬大定理。
  • 一個文科生講費馬大定理的前世今生
    我之所以有這份膽量敢講這個話題,要感謝很多人,要感謝在知識傳承和演化過程中的做普及化工作的那些人,比如說《費馬大定理》這本書的作者,他把數學界那些高精尖的知識用各種各樣生動的故事講給我們普通人聽;也要感謝我們本期節目的策劃人,畢業於四川大學數學系的康寧先生。正是因為他們的幫助,羅胖才能抖擻起鼠膽,跟大家講這個話題。
  • 數理史上的絕妙證明:費馬大定理
    來源:「返樸」公眾號(ID:fanpu2019)作者:曹則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費馬宣稱自己證明了但在書邊寫不下證明過程的那個猜想,後來變成了費馬大定理。三百多年來,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僕後繼,也產生了諸多無心插柳式的成果。如今,費馬大定理算是得到了證明,但也許我們還是可以期待費馬曾以為得到過的那種簡明的證明。
  • 數理史上的絕妙證明:費馬大定理|賢說八道
    費馬宣稱自己證明了但在書邊寫不下證明過程的那個猜想,後來變成了費馬大定理。三百多年來,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僕後繼,也產生了諸多無心插柳式的成果。如今,費馬大定理算是得到了證明,但也許我們還是可以期待費馬曾以為得到過的那種簡明的證明。
  • 從3到n:費馬大定理得證歷程
    19世紀初,費馬遺留的其他問題均告解決,只剩這一問題懸而未解,是以被稱為「費馬最後定理」(我國稱「費馬大定理」)。 費馬大定理 不存在正整數x、y、z,使得xn+yn=zn;n為大於2的正整數。1839年法國數學家拉梅證明了n=7,隨後得到法國數學家勒貝格的簡化……19世紀貢獻最大的是德國數學家庫麥爾,他從1844年起花費20多年時間,創立了理想數理論,為代數數論奠下基礎;庫麥爾證明當n<100時除37、59、67三數外費馬大定理均成立。 為推進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布魯塞爾和巴黎科學院數次設獎。
  • 費馬大定理、最小超排列……你愛的動畫片裡竟藏著如此深奧的數學知識
    這是1994年播出的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的畫面,而這個等式隱含著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費馬大定理!先上知識點——什麼是費馬大定理?費馬大定理的主要內容是不存在3個整數x、y、z,可以滿足xn+yn=zn的等式,只要n是大於2的整數。
  • 費馬大定理:一部跨時代的驚險小說
    1908年,德國實業家沃爾夫斯凱爾為未來可能攻克費馬大定理的人設立了獎金,但是,一位不出名的數學家卻似乎毀滅了大家的希望:庫特·哥德爾提出不可判定性定理,對費馬大定理進行了殘酷的表達——這個命題沒有任何證明。儘管有哥德爾致命的警告,儘管經受了三個世紀壯烈的失敗,但一些數學家仍然冒著白白浪費生命的風險,繼續投身於這個問題。
  • 數理史上的絕妙證明:費馬大定理 | 賢說八道
    原創: 曹則賢 返樸費馬宣稱自己證明了但在書邊寫不下證明過程的那個猜想,後來變成了費馬大定理。三百多年來,費馬大定理的證明吸引了大批數學家前僕後繼,也產生了諸多無心插柳式的成果。
  • 費馬大定理,數學最大的浪漫
    —費馬大定理。費馬小定理?……小先生就來講講費馬最後的定理——費馬大定理                   我們熟知的費馬做過很多數學上的貢獻,但其實,他的主業是一名律師,而數學家只是他的業餘身份,他也因此獲得了「業餘數學家之王」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