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稻栽培始於何,
起源發展看中國。
遠古神農傳於民,
當代袁老精於勤。
傳承改良萬千載,
種植遍及田地海。
谷種無華凝神韻,
華夏文化見其境。
在眾多糧食作物中,水稻是僅次於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以其作為主食的人口最多。全世界90%以上的稻米產於亞洲,我國當屬產量之最。水稻在我國屬於直接經濟作物,是東北與南方居民的主食。故我國科學家們對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見的貢獻,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對雜交水稻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朱英國院士,發明「越年再生稻」的農民代表胡代書等。正因如此重要,水稻之源起對於生物學者和人文學者來說都有重要意義。而加入這場紛爭的就有「開掛三哥/薩瓦迪卡/斯密達」等,然真實起源地已呼之欲出。下面就讓其知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古代重要技術發明之一的水稻栽培」。
我國的水稻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2萬-1.6萬年前的湖南地區,1993年中美聯合科考隊道縣玉蟾巖發現了最早的古栽培稻。大禹時期就已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東漢時,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加,東漢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使黃河流域的社會經濟遭受到很大的破壞。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長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時帶來了北方各地區較高的生產技術,這對於長江中下遊經濟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很有利的條件。但是南方的自然環境及其相應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許多區別。稻對生長條件和栽培技術的要求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適量的水,南方雖然雨量比較多,還是需要講求水利,以便灌溉。由於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沒,這就給南方的土地利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儘管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長時期內,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那樣發達,而南方還是地廣人稀,經濟文化的發展比不上中原地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及長期人工和自然的選擇,水稻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愈發的先進成熟,南方成為主要種植區域,我國廣為栽種後一路向西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
種植技術,相傳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雖然現在國家大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全機械化耕種,但有些山地丘陵地帶還是只能人工。比如其知小的時候,老家的水稻收割都是人工的方式,那時每個暑假都要回家幫忙「打穀子」,現在某些田埂高的地方收割機下不去也得人工。不管是機械還是人工,基本都包括下列步驟: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蟲,施肥,灌排水,收割,乾燥,篩選進倉。在以上繁瑣且重要的環節,催生了許多當時先進的生產方法及製作工藝。其中:西漢汜勝之《汜勝之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宋-陳敷《陳敷農書》,元-王禎《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並稱為「中國五大農書」。
主要工藝/方法發明創造:
《陳旉農書》中對於早稻田、晚稻田、山區低溼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已提出整地的具體標準和操作方法。
《氾勝之書》提出用進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錯的方法調節灌溉水的溫度。
《齊民要術》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乾田對於防止倒伏、促進髮根和養分吸收的作用,為「烤田」之術開端。
Ps:以上就相當於是古代的發明專利,當時也是沒有專利權這一說,不然對糧食技術進行壟斷或許可得多恐怖啊!不過著作權還是屬於各位以上傑出的農學家,且千古流傳。
古有「神農氏」,今有「當代神農」袁老及其科研團隊。經過不懈的研發嘗試,如今稻種的品類已經非常豐富,世界上可能有超過14萬種。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類別:秈(xian)稻,粳(jing)稻,早稻,中稻,晚稻,非糯稻,糯稻,人工稻,懶人稻,巨型稻,海水稻等。我國的種植劃分目前主要以:華南稻作區(閩粵桂臺/滇南/瓊),華中稻作區(長江中下遊平原/川陝盆地/東南丘陵平原),西南水稻作區(黔東/湘西/滇川高原/青藏高寒河谷),華北稻作區,東北單季稻,西北乾燥區為主。也正是因為袁老團隊的不懈努力與傑出貢獻,人民豐衣足食,國家安定繁榮。然其仍然奮鬥在科研第一線,「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心為國為民,勤懇奉獻,乃吾輩之楷模也!
既是發明創造,當然少不了專利技術,下面給大家簡單列舉袁老科研團隊發明創造成果:
1.專利號:CN201711157798.0(有效)
一種可去除稻田或制種田落粒穀苗及雜草的種植方法
有益效果:有效解決了水稻耕作模式發展過程中田間落粒穀苗及雜草對水稻整體產量與品質影響和雜交水稻制種田的落粒谷(雜谷)苗串粉影響雜交種子純度等問題。
2.專利號:CN201710182626.2(有效)
水稻田全降解液體膜及其製備方法
有益效果:液體膜能提高地溫、保水性好,矽酸鉀分解為水稻吸收利用的矽肥和鉀肥,徹底解決了地膜對土壤環境汙染,省去了清理地膜所產生的勞動成本,同時又增添了植物營養,起到強杆、抗倒、抗病、增產的作用。製作工藝簡單,穩定性好,針對性強,運輸方便,成本低,節省大量人力和物力,操作簡單,易於推廣,可促進水稻早熟710天,將對水稻的產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專利號:CN201510253259.1(有效)
一種水稻工程保持系的構建方法及其應用
有益效果:將外源報告基因定點整合到野生型水稻的染色體上,解決了轉化受體材料受限制的問題。本發明的水稻工程保持系可用於水稻普通隱性雄性核不育系繁殖中。
ps關於「水稻栽培技術」,其知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若不足請見諒,實乃拙見。有興趣的朋友可關注其知或「其知網」搜索搜索查看,後續還將為大家帶來更多古代偉大發明的連載介紹,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