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近百花笑,新綠枝頭雁歸巢。
荒冢孤丘烏鴉叫,似為亡魂鳴寂寥。
尤其受到疫情洗禮後,逐步復工的人們,馬上要迎來中國的又一大節日---清明節;
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討論下,每年清明前後,福建、臺灣地區人們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種食物----潤餅。
薄薄的麵皮,包括多種時令原料和北方的春餅同根同源。
潤餅,是中國閩南地區,潮汕地區,及臺灣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等,潤餅嫩脆甜潤,醇香多味。亦可將包好的潤餅經油炸酥,俗稱「春卷」,別有一番風味。
相傳它的由來,與明朝名臣的蔡復一有關。
蔡復,字敬夫,號元履,金門人,後移居廈門,是一位不可貌相的傳奇人物,獨眼、麻子臉、手瘸腳跛、彎腰駝背,卻官拜兵部右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賜尚方寶劍,節制五省。
蔡復任雲貴湖廣總督時,節制五省,整日忙於公務,批閱公文而無暇吃飯。蔡夫人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想出個法子,將魚、蝦、豬肉、香菇、冬筍、胡蘿蔔、豆乾等食材,切絲後炒香成餡料,再用麵粉製成薄餅皮包卷餡料成圓筒狀,每到用餐時,她就捧著「薄餅」餵食丈夫,這樣飯也吃了,也不影響丈夫辦公,真是方便又可口,這就是最早的潤餅由來了。所以小編在這裡就要感嘆一句,真的是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惠貼心的女人呀!
後來薄餅就在閩南地區流傳,成為當地的家常小吃,餡料也多樣化,想吃什麼就炒什麼。尤其過年或清明節時,一家人圍著餐桌,用薄餅皮包卷各種餡料,想吃什麼就挾什麼,有說有笑,全家幸福美滿。
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有吃春盤及五辛盤的傳統。唐宋以來,泉州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帶動了當地的繁榮,傅師傅在泉州西街經營一家鋪子,以賣潤餅皮為主業,潤餅皮的口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潤餅的質量。西街是泉州老街傅師傅這家潤餅店,鋪面是父親盤的,手藝是爺爺傳的,算下來傅家攤餅的手藝也該有100年了。你乍看之下,做餅皮的步驟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秘訣的確存在。
第1步,和面。第2步攤餅,這是傅師傅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父親傳下來的7口鑄鐵平底鍋鎮守店中,傅師傅得靠手掌去感受鍋底是否受熱均勻,只有保持適當的熱度烙制的餅皮,才能不粘鍋不澇澆。1攤一談,就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傅師傅做了整整40年!一攤麵皮分攤均勻,一談麵皮和麵團分離又不會破洞,重複了40年,讓他右手手臂比左手手臂足足粗了4釐米,為了運功方便,傅師傅一年四季灘嶺時只穿短袖或背心。
近幾年西街改造成了旅遊區,本來只賣麵皮的店鋪,增加了一項新業務,售賣潤餅,讓外地遊客也常常泉州的春蔚作為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清明吃潤餅的原因之一就是實力!
潤餅餡可以有很多種搭配,其中胡蘿蔔、海苔、海蠣必不可少。清明前這段時間,這三種原料最為肥美,過了時節先為南潯炒制過程按部就班,海蠣煎、五花肉、胡蘿蔔、扁豆等原料各自炒熟,最後再一起翻炒潤頂線就成型了。
泉州市僑鄉每年清明回來祭祖的海外遊子,許多都要到他這兒來買潤餅皮,嘗嘗家鄉味,也借著這些清淡的傳統食物,懷思先人,附加攤餅的手藝,也隨著清明吃潤餅的習俗代代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