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清明 吃寒食
「潤餅菜」和「清明粿」是不少泉州人清明時節必吃的傳統古早味
每年清明前後,泉州的許多人家會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潤餅菜。
【核心提示】
轉眼清明將至,在這一傳統節日裡,除了掃墓祭祖外,因清明前一兩日,恰逢古時的「寒食節」,古人為紀念春秋時被晉文公燒死的介之推,選擇在「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直至清明當天中午才能重新舉炊。久而久之,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歷經數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
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
本期《美食》帶大家一起來回味下這些清明節推出的「限定版寒食」。
□本報記者 陳士奇 張九強 通訊員 黃瑜鵬 黃小燕 文/圖
將鼠粬草磨碎後加入花生油、砂糖拌炒的鼠粬草糊。
鼠粬草制粿 鹹甜兩相宜
每年立春過後,時晴時雨的天氣,總會催生山區田壟上的鼠粬草快速地生長,與艾草一樣,它成了許多南方地區人們拿來製作「鼠粬粿」的原材料。
鼠粬草,因生長的季節一直延續到清明時節,而常被喚做「清明草」。鼠粬草入菜的做法,自古有之。早在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裡就有記載:「是日(三月初三),取鼠粬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柈,以厭時氣。」而清人顧景星在《野菜贊》也曾提及:「二月生,葉如鼠耳,和米搗作餅。北人寒食尚之。」此外,關於鼠粬草,還有個傳說是在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兵荒馬亂,民眾饑寒交迫,只好啃草根、吃野菜度日,不經意間,人們便發現了生長在田間野地裡的鼠粬草,後有人將它取來製成粿,並將其命名為「鼠粬粿」。
說起「鼠粬粿」,不少閩南人家習慣稱之為「餈殼粿」。每年清明節前的一個月,楊躍進開在南安金枝村的糕點作坊會格外忙碌,為了滿足老顧客們對於「鼠粬粿」的大量需求,楊師傅總得提前去採購一些鼠粬草。若趕不上搶購到山農們從山林採回來的新鮮鼠粬草嫩芽,他則會去挑選一些已晾曬成幹的鼠粬草幹來備用,他解釋說,只需將其泡水復原,這些乾草的滋味便與新鮮的鼠粬草無太多差別。
洗淨後的鼠粬草,需先放到杵臼裡搗爛成泥,楊師傅說,如果鼠粬草的數量不足,還可以加點芥菜搗汁,由此來幫助染色,也能增添香氣。搗碎的鼠粬草泥,要加入花生油、白砂糖一同入鍋翻炒成漿,最後加入磨好的糯米粉反覆攪拌,方可製成擁有翠綠色澤且散發糯米香氣的「鼠粬粿皮」。
關於鼠粬粿的內餡, 楊師傅說,自己習慣用加入紅蔥頭提香的綠豆沙來制餡,但這並非是僅有的一種內餡,他舉例說,鼠粬粿的內餡通常「五花八門」,可以是蘿蔔菜脯、香菇丁、肉香、筍乾、蝦米及花生組合成鹹香內餡,也可以是各種豆子磨碎製成的甜味餡料,鹹甜不一的內餡與彈性十足的「鼠粬粿皮」都十分「合拍」。而用竹葉包裹包餡的鼠粬粿,放入蒸籠中蒸煮半個小時,趁熱品嘗一下,草香、竹香與內餡或甜或鹹的香味融合在一起,口感與滋味層層分明,回味無窮。
清明前後,許多古早糕點鋪都要趕做「清明粿」。
小麥「清明粿」 豌豆餡最地道
除了用鼠粬草製成的「清明粿」,在泉州,用小麥製成的「麥餡粿」亦是許多本地人青睞的另一款清明冷食。
清明時節恰逢小麥、甘蔗收割完成,這也為製作「麥餡粿」提供了天然的原料。關於「麥餡粿」的來歷,民間也相傳,舊時勞動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將麥粉與蔗糖混合揉團蒸煮,以此作為祭品,久而久之,便也成了泉州當地清明節的一樣傳統食物。
帶有細小顆粒的小麥粉,混入白糖拌勻,用木棍反覆攪拌成團的麥皮,在販售了30多年清明粿的魏阿姨看來,依照這樣的傳統做法,麥皮不僅留存著濃鬱的麥香,入口時還能嘗到小麥的細小顆粒,如此別致的口感,才可算得上地道的「清明粿」。
至於包裹在麥皮下的餡料,魏阿姨則認為,若想嘗到古早味,還需以豌豆為餡。其做法是要將豌豆去除雜質後洗淨,放入鍋中加水煮製軟爛後,接著用手揉擦豆去殼濾水,取出細膩的豆沙後加上白糖入鍋翻炒,如此製成的餡心,加熱後會有入口即化的獨特口感。且散發著麥香、豆香的清明粿用慄子葉包裹後蒸熟,有別於「鼠粬粿」帶有的竹香味,「麥餡粿」的香氣中還會混入一股淡淡的慄香,讓愛好甜食的人僅是聞香,便已食指大動,欲罷不能。
包裹成形的潤餅菜,秀色可餐。
薄餅包時蔬 卷出美味來
不同於許多南方城市都有的「清明粿」,「潤餅菜」則更像閩南人們「私藏」的一道清明佳餚。
藉由唐朝詩人杜甫的一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讓人可以循跡找到關於「潤餅菜」出現的點滴線索。關於「潤餅菜」,民間亦有說法是,古代中原祭祀春神要獻「春盤」,盤中有大蔥、小蔥、小蒜、韭菜、芸苔(現叫花椰菜)、胡荽(現叫芫荽或香菜)這五種有辛味的蔬菜。而光吃五辛難以下口,於是人們逐漸將「春盤」發展成春餅,用這五種菜配合其他食材用麵皮卷著吃。直至唐宋時期,因中原人們南下遷徙,春餅隨之流入了閩南地區,由此便成了閩南「潤餅菜」的前身。
在多數老饕眼中,比起內餡,潤餅皮則更像是潤餅菜的一個「靈魂主角」。隨著清明節的臨近,泉州西街的幾家潤餅皮作坊的生意也愈加的紅火起來。「好的潤餅皮要求有彈性卻不能破,並且要很薄,薄得可以透光。」在擁有數十年製作潤餅皮經驗的傅師傅看來,要想讓潤餅皮「薄而不破」,就要將麵粉拌和得適度,不能太幹也不能太稀。對此,傅師傅悄悄透露了一個訣竅,那就是在攪拌麵糊時,要用木棍不停地攪拌,並在當中加入調料拌勻,連續不斷地拌上幾十分鐘,這樣才能調出既有黏性又有韌性的麵粉。待到麵粉拌勻,鐵鍋燒熱,傅師傅習慣用手捏著一把麵團往鍋上一貼,一蹭,劃上一個圓圈,手便快速提起,手落手起,粘在鍋底的面湖轉瞬間變成一張薄麵皮,最後再用鏟子輕輕挑起,一張又白又薄的潤餅皮便做成了。
春季的時蔬大量上架,這些五顏六色的蔬菜就是潤餅菜內餡的首選食材。「傳統的潤餅菜裡大多包含了胡蘿蔔絲、春筍絲、高麗菜絲、韭黃、綠豆芽、豌豆、豆腐乾、香菇、豬肉、蝦仁、蛋皮絲等食材,而清明前後正值牡蠣肥美的季節,海蠣煎也是不可或缺的內陷之一。」在民間大廚黃阿實師傅看來,除了烹煮成熟的內餡之外,香菜、大蒜、花生、海苔以及米粉等輔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將這些內餡按順序齊齊鋪在薄薄的潤餅皮中,用手一卷一握,輕輕咬下一口,彈牙又略帶鹹味的餅皮被咬開,各種鹹甜不一的複雜味道一起入口,一時間,脆的、甜的、鹹的、滑的、酥的等各類不同口感的味道溢滿口腔之中,鹹甜鮮美的口感,會讓人一下胃口大開,只想大快朵頤,而若覺得一卷潤餅菜入腹有點膩味,黃阿實師傅說,還可以搭配一碗米湯或白粥,這樣一來,不僅能解膩,亦能促進腸胃的消化,一舉兩得。
清明粿中可以包入豆沙餡,也可以包入蘿蔔菜脯、肉餡等做成鹹甜各異的種類。
相關連結
南北過清明 食俗各不同
清明燕:以忠孝為主題的山西麵食
「清明燕」是山西人清明必做的麵塑之一。用麵粉捏成燕子的形狀,用山西的酸棗樹或者楊柳條串連起來,掛在門楣上,用來表達對先賢的「留念」。這樣的習俗在山西綿延2500年,至今依然栩栩如生、生機勃勃地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用來展示以「忠孝」為主題的內涵思想。通常,清明燕可以製作一隻,也可以製作三隻,堆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品」字形,寓意介子推高尚的品格。
清明螺:浙江民間的時令美味
在浙江民間素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因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包裹起來的潤餅菜,可以握在手上拿著吃,十分方便。
樸籽粿:潮汕地區的傳統寒食
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粿,有梅花形及桃形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菠菠粿:福州獨有的清明小食
「菠菠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的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
(士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