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萬裡鑄傳奇 五五新鎮美名揚
—一二九團六十載傾力打造五五酒廠紀實
趙遠良
一提起129團,新疆人自然就會想起出美酒「天池特曲」的地方。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當年的加工廠三排釀酒車間工作近一年,親手釀造了「五五大曲」,親眼目睹了新疆五五酒廠的發展變化,也見證了有關酒非同尋常的傳奇。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屬於129團輝煌的時代,「五五特曲」「五五佳釀」「五五老窖」「天池特曲」享譽全疆。「但願得美酒,朋友常共斟。」當時,人們為能買到一瓶或珍藏一瓶五五酒廠的酒而欣喜和驕傲。提起過去的這段歷史,還要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五五酒廠創業時期說起——
白手起家創基業
激情天池特,生態五五鎮。
天池特曲、五五大曲……這些在屯墾初期令軍墾戰士無限熱愛的奢侈品,伴隨著129團60年的建團歷程,香飄萬裡鑄造了一度的輝煌。酒文化與軍墾文化相輔相成,成為129團獨有的特色和資源。走進五五酒文化公園,處處瀰漫的酒香讓人倍加感念勇於開拓的129團建設者和他們的釀酒故事。
1960年建團初期,129團是兵團農七師第二管理處處部所在地,也是第二管理處直屬園藝農場。幾經更名,於1978年正式命名為129團。
129團白酒生產初始於1961年,面對當時物質極度匱乏、供應嚴重不足的現實情況,園藝農場黨委打破傳統發展思維,另闢蹊徑,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決定在副業隊成立釀酒班,在露天地裡搭起一頂帆布帳篷作廠房,開始了小作坊式的白酒生產。當時,由於糧食緊缺,職工就用甜菜、沙棗等作為釀酒原料試釀。經過無數個晝夜、無數次曲、料配方比例調試,129團人終於憑著智慧和雙手釀出了新疆五五酒廠(以下簡稱五五酒廠)歷史上第一鍋白酒。
隨著時間的推移,酒品質的不斷提升,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酒——「一瓶難求」逐步顯現。1962年,園藝農場黨委敏銳地看到其發展的後勁和潛力,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全力籌措資金,投資興建了面積為240平方米的廠房。至此,由小作坊遷至土木結構的大工房,大大改善了生產環境與工作條件,還專門聘請了釀酒技術員進行指導。一系列的舉措,對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數量起到了助推作用。酒廠的職工懷抱一顆火熱的心投入到生產中,即使在自然災害之年,仍然創造了日產白酒六十多公斤的輝煌業績。
說起釀酒有這麼快的發展,不得不提五五酒廠創業元老之一——於秀英。
於秀英是山東乳山縣人,1954年支邊進疆,是五五酒廠創業功臣。從1961年起,於秀英任釀酒班政治班長,1965年下半年被提拔為酒廠副政治指導員,是一位戰鬥在工業戰線上6名共產黨員中唯一的女黨員。於秀英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赤膽忠心和山東女性的潑辣能幹的作風,一心撲在釀酒事業上,儘管她身體瘦弱,經常帶病堅持工作,還是每天扎在酒作坊裡。
1965年4月,於秀英從社教工作組回到酒作坊,發現第一季度生產經營上竟然出現3000元虧損,立即組織大家查原因,研究扭轉虧損措施,很快改進了操作規程,並在4個月內超額完成了任務,不但彌補了一季度的虧損,還盈利了3000元。1965年,五五農場政治處以《女職工中的一面紅旗》為題,號召全場向於秀英學習。
1963年,原農七師第二管理處決定將3個服務單位合併,被命名為園藝農場加工廠。由李之俊和雷邠任廠長,雷邠主管釀酒、軋花、磨麵等工作。
時任第二管理處副處長兼園藝農場場長的嶽奉恩看到釀酒作坊的工人在地窩子裡用麩皮、小麥、玉米作麩曲,以高粱、玉米作原料,釀製出醇香的燒酒,讚嘆地說:「老雷啊,別看是在這地窩子裡釀酒,你們一定能搞出點名堂來。」軍人出身的雷邠,以其知難而進的創業精神,迅速把釀酒作坊擴建為釀酒車間,親自帶領技術人員楊緒坤、於秀英、謝曉成、任登峰、孫元等人改進釀酒工藝,釀製清香型大麯酒。這項工藝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酒的產量,當年生產散裝白酒15噸,創產值4萬元。
五五酒廠的酒產品
白酒產量的提高,除了滿足本場職工的需求外,還可以外銷,這對於正處在自然災害的困難年份裡,給農場經濟注入了活力,大大緩解了財政壓力,更是增加了農場對白酒生產的關注與投資。1965年,釀酒作坊蓋了一棟磚木結構的釀酒車間,酒窖一下子擴建到二十多個窖池,支起了兩口大鍋。同時,又把擅長土法釀酒的韓克武、劉學忠等人調配到釀酒車間。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改善了生產條件,釀造車間增添了部分設備,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酒廠由過去的每天一班生產增加到兩班倒生產,年產白酒37噸。同年,瓶裝酒上市。經自治區商業廳商檢後,註冊商標為「五五大曲」。從此,園藝農場的白酒有了自己的身份,為合法進入市場奠定了基礎,並成為農場最具活力的經濟成分。
精心勾調出美酒
勇於拼搏鑄傳奇
五五酒廠工作人員嚴把白酒質量關
1976年,釀酒作坊自行研製了第一臺挖窖機及其設備,使釀酒生產實現半機械化。在全體技術人員的努力下,以優質高梁為原料,採用小麥、大麥、豌豆高溫制曲,土窖發酵,混蒸餾法——釀酒工藝蒸餾得到的酒,產出了濃香醇厚、綿甜爽口、回味悠長的「天池特曲」。至此,五五酒廠先後申報註冊「五五大曲」和「天池特曲」商標。
「天池特曲」一問世,便得到自治區糖菸酒公司的青睞,把它列為包銷產品。甚至團裡要「天池特曲」酒,也要向自治區糖菸酒公司要指標。
1977年底,釀酒車間從加工廠析出,定名為新疆五五酒廠。五五酒廠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短短的幾年當中,發展為4個釀酒車間。包裝間由過去的人工包裝,發展為機械化流水線包裝。
1979年,在自治區輕工局舉辦的第一屆全疆評酒會上,「天池特曲」被評為自治區地方名酒。同年12月,在烏魯木齊舉辦的自治區輕紡工業產品展銷會上,「天池特曲」被評為優質名牌產品,授予「著名商標」稱號,並發放獎金500元。
為此,《新疆日報》發表了題為「櫃檯擠倒說明了什麼?」的評論文章。由於「天池特曲」市場需求量猛增,年產30噸的生產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129團從自治區財政廳貸款380萬元,用於五五酒廠挖潛、改造、擴建工程,其中硬體設施、固定設備、物資等耗資310萬元。
五五酒廠擴建後,產值增加到204萬元,為國家增加稅收122萬元。年產白酒290噸,出酒率達到33%,超過國家規定標準。1980年至1981年,五五酒廠進行二期擴建,由自治區技術改造資金管理處提供貸款250萬元,1983年擴建工程基本竣工,年生產規模擴大到1533噸。
1982年,五五酒廠年產白酒1160.6噸,總產值524萬元,上繳稅金200.2萬元,各項生產技術經濟指標創歷史最高記錄。
1983年,在自治區第二屆評酒會上,「天池特曲」再次被評為地方名酒。
1984年11月,「天池特曲」被國家農牧漁業部評為優質產品。
1986年,成功研製出「天池頭曲」和「38°天池特曲」兩個新產品。當年7月,在自治區酒類質量檢查評比會上,「天池特曲」獲產品質量優勝獎,「天池頭曲」在會上受到表揚。
1987年4月,「天池頭曲」在自治區首屆商業系統白酒質量評比會上獲優勝獎,當年創產值2150萬元。
十五年來,各屆領導對釀酒業的發展有著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創業精神。他們組織一線技術精英人員,調整產品結構,更新產品包裝,開發新產品上市,增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產品種類由2種發展到7種,並向系列化、低度化發展。
1986年6月,經自治區有關部門審查,五五酒廠標準化定級達標、自治區二級計量合格,五五酒廠產品質量、物資消耗、經濟效益、企業管理等項目均達到自治區二級企業標準,成為自治區二級企業。同年8月,在自治區第三屆評酒會上,「天池特曲」又一次榮獲新疆地方名酒稱號,蟬聯三屆評酒會桂冠。
五五酒廠工作人員忙著在生產一線包裝白酒
「天池特曲」被新疆人譽為新疆的「茅臺」。
「天池特曲」名揚天山南北,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與喜愛。在「天池特曲」缺貨脫銷的季節,經常會看到在五五酒廠院內因等待拉運酒而排成的車龍。
五五酒廠被評定為自治區二級企業。這給企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五五酒廠開發新產品,增加產品種類,並向系列化、低度化發展。同12月,「天池特曲」經國家農業部再次評為優質產品。
1991年,五五酒廠研製推出新產品「五五糧液」「五五佳釀」,在自治區第二屆優質產品和優秀新產品博覽會上受到消費者好評。同年,聯營酒廠與三分廠(原食品廠)併入五五酒廠,合稱五五酒廠總廠。此後,聯營酒廠的產值、產量、利潤等各項財務指標均與五五酒廠合併統計。
1992年,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五五酒廠從貴州引進先進生產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天池特曲」「五五糧液」連續榮獲泰國曼谷國際名酒博覽會特別金獎、中國首屆酒文化精品展金獎、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和優質產品獎、消費品優秀獎,「天池牌俄得克」酒,獲九三國際名酒香港博覽會雙馬獎,天池酒獲銀獎。為此,兵團獎勵五五酒廠一輛奧迪車,原農七師黨委通報表彰五五酒廠,並給職工晉升一級工資。當時的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恩茂,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鐵木爾·達瓦買提以及兵團政委郭剛、兵團司令員劉雙全,包括自治區和兵團其他主要領導共計15人均前來道賀並題詞。
1994年,五五酒廠為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將54度「天池特曲」降度至45度,口感、理化指標均合乎標準。研製開發出「天池窖酒」「天池老窖」「天池春」「天池仙酒」4種中、低度新品白酒。經降度後的「天池特曲」,在8月的自治區第四屆評酒會上再奪「地方名酒」桂冠,填補了中度特曲在白酒行業從未獲獎的空白。全國釀酒大師、專家龔文昌贊曰:「天池仙酒飄香遠,詩景傳神美名揚。」
市場無情,孰知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五五酒廠從1992年處於生產銷售頂峰期後,每況愈下,到1998年,債務高達800萬元,產品壓庫。
鼎盛時期擁有千餘職工的五五酒廠總廠(包括三個酒廠範圍內),到了2007年,在崗員工19人。其中管理人員3人,技術人員2人,生產人員12人,銷售人員2人。
這些人連之前職工人數的零頭都不到!技術人才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不得已逐步分流!
開拓進取謀發展
一二九團黨委副書記王勝傑(右)與工作人員交流白酒生產情況
合併後的總廠(酒廠、聯營酒廠、食品廠釀造車間),年生產白酒能力達到1萬噸。
釀酒有利潤,各地都把它作為提升本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一時間遍地開花。此時的新疆白酒市場上,伊犁酒廠、石河子酒廠、奇臺酒廠、奎屯酒廠,這些酒廠也在國際國內拿到大獎,名酒的牌子一個比一個響亮。
殊不知,1988年四川大型酒業企業就看準了新疆人愛酒的愛好,於是乎,川酒大舉西進,很快地搶佔了新疆的消費市場。此時,獨佔新疆釀酒業的龍頭老大——五五酒廠在新疆消費市場的份額已逐漸下降。輝煌不在了,那個獲獎數次的「五五大曲」「五五特曲」酒,早已不是「皇帝女兒不愁嫁」了。
對於輝煌不再的五五酒廠,129團歷屆黨委都不會忘記白酒生產給團場注入的經濟活力,重振釀酒業也是歷屆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0年,129團黨委提出了振興團場經濟的「三白」戰略;即棉花、綿羊、白酒。這對129團歷史上作為支柱產業的白酒生產,無疑再次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如今已退休的劉學忠1964年進酒廠工作,是酒廠鼎盛時期的車間負責人。有人對他說:「老劉,你能眼看著把我們一生中研製出來的釀酒工藝都給丟棄了嗎?我們重新幹起來吧?你作指導。」其實說這話的劉圍成、宋國忠也已退休,他們就是不忍丟棄曾經的釀酒工藝,不忍丟棄曾經的輝煌。於是,他們一起去老酒廠,把那些準備用推土機推掉的釀酒老窖皮弄下來,在劉學忠家自製窖池,下料100公斤,蒸餾出了原酒。
劉學忠提了幾瓶自釀酒,找到了時任政委的何新平、團長王天雲,讓他們品嘗。
「老劉,你這是從哪兒弄的酒,這麼好喝!」
「這是我自釀的酒。」劉學忠把幾位退休老工人的原話說了一遍。
第二天,何新平、王天雲直奔劉學忠家,通知他說:「老劉,給酒廠當顧問,工資好商量!」
2011年,團黨委把五五酒廠改造項目列入129團的「十二五」規劃中,作為振興團場工業的重點工程,決定由時任副團長的蘇俊兼任廠長,總投資1300萬元,對原二酒廠廠房進行改建。
2012年3月,新疆五五酒廠取得了白酒生產許可證。
2012年,在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奎屯市建立區域性銷售網點。經過三個月的試銷售,酒廠白酒獲得了良好的口碑,銷售額達到二百多萬元。
2013年,五五酒廠參加各種大型展銷會5次,年末銷往內地的產品已有5000餘件,實現產品數量與質量同步增長。
2014年9月1日至7日,第四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在烏魯木齊市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五五酒廠第一次參加了亞歐博覽會。同年11月1日至3日,五五酒廠「五五」牌、二十多種白酒參加第四屆兵團名優地產品展銷會暨第八屆「繁榮的石河子」名優地產品展銷會。參展期間,兵團領導品嘗了五五酒廠的白酒,對五五酒廠白酒給予高度評價,並鼓勵五五酒廠多研發新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品種更多的優質白酒。
這一年,全年銷售成品酒四百餘噸,銷售產值近2000萬元,實現淨利潤200萬元。
2019年,釀造原酒50噸,銷售白酒1200噸,實現年銷售收入(主營業務收入)1631萬元。
六十年的蹉跎歲月如白駒過隙。追昔吟今,時光雖逝,但總有一種對酒特殊的感情。新的時代,帶給五五酒廠新的機遇和挑戰。六十年來,五五酒廠人攀越過高峰,也行踏過低谷。我們相信,也有理由相信,通過60年的奮鬥和努力,五五酒廠人的鴻志終將成為現實,讓我們在兵師黨委和新一屆129團黨委班子的帶領下,繼承和發揚老一代軍墾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艱苦奮鬥、勵精圖治」的精神,不斷走向成功,再創輝煌!
五五酒廠白酒儲酒灌
新疆五五酒廠大事記
1961年 釀出新疆五五酒廠歷史上第一鍋白酒。
1962年 園藝農場全力籌措資金,投資興建了面積為240平方米的廠房。
1965年 年產白酒37噸,瓶裝酒上市,註冊商標為「五五大曲」。
1976年 五五酒廠先後申報註冊「五五大曲」和「天池特曲」商標。
1977年 釀酒車間正式定名為「新疆五五酒廠」。
1979年 「天池特曲」被評為自治區地方名酒、優質名牌產品,授予「著名商標」稱號。
1983年 「天池特曲」再次被評為地方名酒。
1984年 「天池特曲」被國家農牧漁業部評為優質產品。
1986年 成功研製出「天池頭曲」和「38°天池特曲」兩個新產品。「天池特曲」獲自治區產品質量優勝獎。
1986年 「天池特曲」又一次榮獲新疆地方名酒稱號,蟬聯三屆評酒會桂冠。「天池特曲」被新疆人譽為新疆的「茅臺」。
1987年 「天池頭曲」獲自治區首屆商業系統白酒質量評比優勝獎。
2011年 129團黨委把五五酒廠改造項目作為振興團場工業的重點工程,總投資1300萬元,對原二酒廠廠房進行改建。
2012年 五五酒廠取得白酒生產許可證。在克拉瑪依、石河子、奎屯建立區域性銷售網點。
2013年 五五酒廠參加各種大型展銷會5次,年末銷往內地的產品已有5000餘件,實現產品數量與質量同步增長。
2014年 五五酒廠全年銷售產值近2000萬元,實現淨利潤200萬元。
2019年 實現年銷售收入1631萬元。
來源:七師胡楊河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李 鑫
審核:江 梅
終審:馬新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