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讀博被我辭掉的年薪20萬的工作,如今努力也找不到了

2020-12-18 澎湃新聞

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法學女博士。

本科畢業時我就在一個一線城市的壟斷國企工作,第一年的年薪10萬左右,到我辭職時已經快20萬了。工作很輕鬆,但絲毫沒有挑戰,年輕的我當時覺得呆在那種地方簡直是浪費自己的青春。

那時正好遇到現在的老公,他在北京讀博,就追隨他來到北京,考上了一流的法學院讀研讀博。且不去提這些年的日子過得怎麼樣吧,學生的生活確實是物質貧乏的,倘若還如本科生一樣青春無敵,每天好多節目也罷了,窮開心也蠻不錯。

讀博士以後發現周圍都是心事重重的女博士,記得前些年北京老有報導說女博士自殺,我突然能夠理解了。讀了若干年之後,現在即將畢業了,論文的壓力已經不算小,但是尚且比不上找工作帶來的壓力。

兜來轉去,我發現我如今的最佳選擇竟然還是當初放棄的那類工作,但現在我投了幾百份簡歷才發現,我再也進不去那種單位了。

很多用人單位明目張胆地寫著:30歲以下,甚至27歲以下,男生優先。

忽然感覺自己像站在一片荒野上,四處張望都看不到方向。如果說5年前的自己還有理想,現在於我來說卻只是需要一份對得住自己的工作。也許到最後結果是好的,但是我感覺這個過程已經讓我精疲力盡,自信全無了。我總是這樣,買基金趕4000點,到現在賠了1/2;讀書趕上學位貶值,博士快畢業了才發現我寧願當初自己沒有考上。

如果學歷可以兌換的話,我寧願用學歷換青春和工作經驗,再考一個在職博士。我也不明白這些年怎麼過的,總之好像怎麼樣都是浪費。

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其實道理我都明白。

其實,我讀了博士以後開始學會不抱怨了,畢竟大家都是成年人,老說這些改變不了的現實挺沒意思的。

可是我發現我自己是一個不太容易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所以有的時候我不明白大家那麼大壓力為什麼還能泰然處之,我卻常常只能鬱悶地睡去,然後鬱悶地在半夜醒來,想想這些年的時間到底去了哪裡。為什麼現在我處於這麼尷尬的一個位置?

如果說讀書是一種投資,為什麼我投資了負資產;而且最可怕的是,我發現我已經沒有了鬥志,對工作也失去了憧憬,對所謂的學術更是。

我很討厭大家說什麼師太,雖然這些年讀博士把自己讀老了,而且幽默感也少了,我清醒地感覺到了自己的變化,但是無處改變,因為身處這個環境。當初的選擇雖然不完全是自己的決定,但是無論怎樣自己都應該為這些選擇負責。所以我只有硬著頭皮走下去。

規劃一下我未來的職業,我並不想當老師,因為讀書這些年對學術界挺失望的,從前天真,老覺得學校和社會不同,後來才發現壞風氣學校尤甚。我分析自己的個性,很想去做律師,但是很少博士畢業出來做律師,而且好像只有走投無路了才會去做律師,因為如果真的想做,一早就應該做,而不應該等到博士畢業。律師不需要這樣的理論背景,更強調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而且老公也不是很支持。我也不想去國企了,而外企顯然是不會要一個博士作為初進人員。考國家公務員,分數很高,心氣更高,報了熱門國家發改委,差兩分沒有進入面試。如果當初報最高法院什麼的就好了,悔不過當初。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一直在消極地找工作,很少申請單位,因此也沒有什麼面試經歷。打算等論文抽完之後再說。

記得我碩士畢業的時候曾經把自己簡歷放在某個求職網站上,很多單位打電話,居然還有一個獵頭找我;博士畢業的時候我又放了,3個月沒有一點反饋,我簡直不敢置信,開始我還以為是我自己設置錯誤,老上去檢查簡歷是不是開放了,後來才醒悟過來原來在這個人肉市場我已經大幅度貶值了,哭都來不及。

我很討厭說老公養我的話,因為我不需要也不想,當初讀博士他越俎代庖做決定非要我讀,結果現在找工作他很討厭聽到我抱怨,說了兩句就說不行就家呆著,我養你。可我需要一份工作,一個自己的生活圈子,不至於天天呆在家裡或是宿舍。法律博士很少課,而且可以逃,如果願意的話可以整周整周呆宿舍不和人打交道,那種和社會隔離的感覺我已經經歷了很多年,我想如果再過幾年這種日子不變態也該變態了。所以我絕不願意做一個無所事事的家庭主婦。

我最大的缺點是懶,不過但凡我做起事情來效率還是挺高的。所以我看書和寫論文的時間都比人家少。但是沒有地方可去,因為碩士的同學都上班,博士的同學都很用功,我常常寂寞的在網上遊逛,看美劇,上淘寶買點小東西,然後看帖子,不過不發帖。想念從前和閨蜜一起買一包糖炒慄子逛街的往日時光,走走看看,聊聊八卦,真是快活。現在學會了閒談莫論人非,學會了掩飾自己的情緒,生活開始死水微瀾。北京這個城市我呆了快5年,還覺得有點格格不入,有時候我懷疑這輩子我是不是都會對它有這種隔離感。

在找工作這個問題上,有時候還真不是我不願意「屈就」,只是人家還不願意「高攀」呢,簡直就是女博士在婚戀市場的寫照。

對於國家公務員裡的好單位,我還是會盡全力去考吧,因為確實是一個全新的層次,雖然收入和待遇未必有多好。據我所知,國家公務員在面試階段還是有不少貓膩的,除非正好你的競爭對手和你一樣都沒有背景。我的經驗是如果年輕的時候有理想還是要試一試,不給自己遺憾的機會。這個社會從本科以上,賺錢能力和學歷確實沒有多大關係,這也算是一種進步吧。我們是進步的犧牲者,我聽我的老師說過他們當年讀完博士,單位來請,給住房,解決配偶進京指標,於現在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啊。

其次,現在的高校已經不像從前了,課時、課題、發表論文、還有各種事情,壓力比以前大了很多啊,一點不見輕鬆,也就近5年的事情。如果想好好幹就更不容易了,水平要有,關係要好,裡頭外頭都要吃得開,一點不比社會少好混。而且北京高校很難進,博士太多,教席太少。

不過我比其他同學更好的一點是我不用擔心生存問題,因為老公是北京人,我們沒有房子的壓力。

我雖然現在很少去面試,但是博士期間找兼職曾經去過幾家律所面試。過程差點沒把我氣死,我在簡歷上註明了我是在讀博士,去了以後一個女律師面試的我,兩個男律師陪著;那個女律師全程板著臉,先從家庭情況開始問,當她問到我是不是買了房子我已經很不高興了,我說,我想這和工作無關吧。她又說,啊,你們這些讀書的博士,開始都說得好好的,到時候又幹不下去了,以前我們這裡也來了一個清華的男生,幹得真不錯,後來說是有課題,結果撂了擔子就走了。我是在讀生的這種情況在簡歷上就註明了,又沒有絲毫地隱瞞,你既然不願意在讀博士來幹嘛叫人面試啊,簡直有病。

還有一次是我去另外一家律所面試,那個所謂的主任和我說,除非你們家裡死人了或者你自己病得起不了床(絕對原話)否則不要和我請假,什么妹妹結婚,媽媽來北京了不是藉口。我們這裡要求加班就是加班,我說了加班必須加班,你的時間我付錢了,就我說了算。一個月3000。我說你這麼苛刻的條件也不是說找不到人幹,但肯定不是一個月3000,也肯定不是有過幾年工作經驗的博士給你幹。那個所謂主任說:我們看情況年底說不定會有獎勵,但是不能問,以前有一個從法院出來的就老愛問,後來我把他開了。那我說我不接受這樣的條件。那個人就開始嘮嘮叨叨說他年輕時候怎麼苦,現在發達了怎麼節儉。然後說年輕人不能只看眼前之類的。我是學法律的,如果我相信這樣的口頭承諾那就是太天真了。於是我就走了,留他好像很遺憾地在那裡。我想我的時間不僅僅只是值那個錢。

當初我結婚,感覺公公婆婆對我太好,他們很虛榮,自己兒子是博士,所以希望兒媳婦也是,跟我說得很好,說是讀書怎麼都是好事,我也就腦子一熱考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實際上公公婆婆說得再什麼好也是面子上,真正需要他們的時候完全沒法和父母比。我也被他們傷得很深,對人都失去了信心。他們是北京人,平時噓寒問暖的,到了懷孕以後,他們就想讓我回娘家,而且說是:怕我媽媽擔心之類的,我是在娘家生產和坐完月子的。我回想這些年自己真是太天真太傻,也因此老替自己不值。

剛開始讀博士的時候公公婆婆很高興,到處吹噓,後來發現我們生活壓力大,因為很多年我沒有工作了,我婆婆臉色就沒那麼好了,就說什麼當初讓你考沒想到你能考上之類的;還有同事小孩清華博士做兼職賺很多,雖然語氣不很壞,不過聽了也很傷心。

公公婆婆現在根本問都不問我工作的事情,而且當時我懷孕他們也沒有過來看過我一次,偶爾去他們家吃飯做飯也沒有特地怎麼樣。真的傷透了心,所以現在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我。如果不是為了我老公,我不會辭職來北京;如果不是為了他們家,我不會考博士;當初我其實說的很清楚,我不喜歡搞學術,考博士一點意義都沒有,可是由於他們一直算半文盲,總覺得家裡多個博士那簡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結果發現實際上自己的決定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都是要自己去承擔後果的。

我現在學會將期望值降低,才越不容易失望,無論對人對事,可是我發現人連期望都沒有了就更可憐。我現在就處於這個可憐鬱悶的階段。

碩士畢業的時候我宿舍的一個傻乎乎的女孩去律所面試,到晚上9點那個面試的律師打電話要她去酒吧之類的地方陪他。傻女孩因為比較信任我,還打電話問我說應不應該過去,給我臭罵了一頓。我說你還算名牌大學的碩士呢,做助理一個月3000多還想你賣藝又賣身啊。

其實我很喜歡有創意的工作,以前讀本科喜歡在圖書館看廣告和攝影方面的雜誌,覺得有些創意真的好棒啊。我坐不住而且很討厭寂寞,所以讀博士真的很為難我了。

當年本科畢業真是錢賺的容易,工作環境超舒服,每年旅遊2次,出差都是5星級,所以現在落差尤其大。而且覺得這些年受的苦都白受了,考試很痛苦,寫論文也很痛苦。當年我本科畢業出來,單位有一個大約有幾年工作經驗的博士生直接當了部門經理,配幾十萬的車,一年收入40多萬,位高權重。我簡直覺得不可企及。我們那裡也是本科生基本沒機會。也正是因為那樣,我一直想讀碩士讀博士,但是當我讀了之後已經開始打破了學歷的神話了。第一因為人太多太多,第二因為理性了。所以我說我不趕趟。事實上就是門檻是要進的,只是讀的多就沒必要,再讓我重新抉擇肯定就是碩士出來工作,有機會讀個在職博士。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找工作的難易程度排序是男碩最容易,接著女碩、男博,最後才是女博士。所以我想等前頭這些人都找到工作了,輪也該輪到我了吧。

以前覺得學術至少清高。等自己給逼到花錢發文章的時候就覺得啥也不是,很是墮落。在學校呆一年發多少文章,做多少課題,簡直是和數鴨子一樣,哪有什麼學術自由可言,除非你打算做一輩子講師,可是你要真願意做一輩子講師,學校也不願意。

考博都是很痛苦的,當年我也是閉關,在北京冬天踏著冰雪去教室自習,寒氣從腳底上來,我這個南方人冷得打顫,很是自顧自憐。

我考博的時候看的書大本的加起來有一米了,堆得高高的,每天只有一點點吃飯和休息的時間放鬆,到了3月份,春天來了,暖了,我下樓來吃飯,看見籃球場上大家在玩耍,天氣真好,毫無防備地我就流了眼淚,覺得這種天天啃書的日子真不是正常人的日子。因為付出了那麼多,所以有期望。

我以前很多朋友都在自己的圈子有所建樹了,國有單位混個中層,做律師的時薪2000元、輕鬆年收入百萬,他們笑我傻,辭掉幾十萬年薪的工作去讀博士,再回頭看到現在的博士同學那種清貧、孤歡寡慾的生活,到30多歲了還在為一份工作而戰戰兢兢。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號卡農小世界:canonxiaoshijie,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39歲博士年薪2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混得不如碩士,網友:很心酸
    39歲博士年薪2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混得不如碩士,網友:很心酸這幾年經常有一個討論的就是碩士和博士哪個就業更好的問題,或者說出現了一些看起來似乎碩士的發展比博士好的情況,再加上原有的一些對於博士有過高期待的人群開始質疑讀博的選擇
  • 女博士為讀博辭20萬工作,後悔如今找不到!這就是教育的白眼狼?
    這幾日,手機被一名自稱為「法學女博士」所寫熱帖刷屏,文章題目是「為讀博我辭掉年薪20萬的工作,如今怎麼也找不到了」。文章中充滿了顧影自憐的敘述。文章用第一人稱講述了自己幾年讀博教育的經歷,下面我們選取文中比較精彩的內容:第一部分,文章講述作者的現狀: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法學女博士。
  • 32歲中科院博士找不到工作:讀博,真的不是一件什麼了不起的事
    博士我記得這個同學不算是特別聰明的人,學習成績跟我不相上下,如今能夠進入中科院讀博士,也算是同學的驕傲了。,我稱她為敏吧,本科是一個很普通的學校,學的是化學專業,本科畢業後要找個好的對口工作比較難,就想著繼續考研深造,等拿到碩士學位,再找個好工作就比較容易了。
  • 只為進高校而讀博,可以嗎?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選擇,都需要的是努力,即便不讀博不當大學老師,做其它的工作也還是要努力才能有所發展,讀博當大學老師只是另一種方式的努力罷了,讀博和當大學老師本身並不能保證你有優厚的生活,在科研圈不斷地積累成果和職稱才能保證你有更好的生活。在企業工作也是一樣,資本家更不會讓你很清閒就拿很高的工資,那些高工資也都是努力的結果。
  • 38歲博士生年薪3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這工資還不如碩士,很心酸
    38歲博士生年薪3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這工資還不如碩士,很心酸提起博士生,我們都會覺得很厲害,在我們的印象裡一般都是大神級別的人物,要麼就是學習成績非常好,要麼就是比尋常人有耐力,因為它不是那麼容易攻讀的
  • 不愛科研,只為當大學老師而讀博,有錯嗎?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選擇,都需要的是努力,即便不讀博不當大學老師,做其它的工作也還是要努力才能有所發展,讀博當大學老師只是另一種方式的努力罷了,讀博和當大學老師本身並不能保證你有優厚的生活,在科研圈不斷地積累成果和職稱才能保證你有更好的生活。在企業工作也是一樣,資本家更不會讓你很清閒就拿很高的工資,那些高工資也都是努力的結果。
  • 不愛科研,只為當大學老師而讀博,有錯嗎?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選擇,都需要的是努力,即便不讀博不當大學老師,做其它的工作也還是要努力才能有所發展,讀博當大學老師只是另一種方式的努力罷了,讀博和當大學老師本身並不能保證你有優厚的生活,在科研圈不斷地積累成果和職稱才能保證你有更好的生活。在企業工作也是一樣,資本家更不會讓你很清閒就拿很高的工資,那些高工資也都是努力的結果。
  • 年薪20萬的程式設計師,與月薪6000公務員,該怎麼擇業更好?
    在父母的眼中,或許不論你做什麼工作,都遠比不上一個鐵飯碗值錢。近日,某網友在社區提問:自己目前面臨兩個不同的選擇,一個是年薪20萬的程式設計師,另外一個便是回老家做月薪6000塊錢的公務員,不知道該怎麼選擇。 那麼,年薪20萬的程式設計師,與月薪6000的公務員,該怎麼選呢?
  • 為什麼「天才少年」年薪八位數,而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
    紛紛刷屏的「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年薪八位數」的消息引發了無數人感慨和羨慕。網友又一次的「酸了」,「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天賦碾壓」!張霽補充道:」和實驗室學長學姐學弟學妹的合作也極大地培養了我團隊協作的能力。」讀博期間,經歷過科研不順,甚至陷入迷茫的時候,諮詢導師或項目團隊的同學,再聽聽他們意見,商討改進的方案,走出困頓。
  • 年薪20萬高管辭職考公務員!「不確定」的未來,讓他深感恐懼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今年公務員考試,依舊有非常多的在社會上打拼多年的高校畢業生報名參考,甚至有不少考生為了備戰公務員考試,毅然辭掉工作。今年32歲的江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十年前,他走出大學校門,在一家公司幹到管理層,後來又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擔任高管,如今年薪超過
  • 辭掉年薪20萬的工作,在家全職帶娃,值不值得?
    辭職前,我在一家大型設計公司上班,作為一名設計師,大家對這個工作可能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設計師的工作經常需要加班,有時候為了趕一項設計,經常通宵達旦。這份工作雖然很累,不過呢,收入也還算可以,一年能有20萬左右,加上老公一起,我們生活在二線城市小日子也算過的舒心。
  • 海歸博士生年薪20萬,出國前年薪30萬,自嘲薪水不漲反降
    海歸博士生年薪20萬,出國前年薪30萬,自嘲薪水不漲反降以前說起海歸很多人羨慕,那時候能夠出國留學再回來工作都非常不錯。但是這幾年海歸在國內的待遇卻越來越不行了,甚至於一些海歸回來成了海帶。很多的用人單位對於海歸也不再另眼相看,相反在用人上會慎重考慮是否用這些海外回來的人員小邱出國留學前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上班,年薪30萬。為了提升自己,辭去了工作考入了美國的一所大學讀博士。去年畢業後回來中國找工作,最後找到現在的一家企業年薪20萬。小邱自嘲花了一百多萬留學,回來不但身家沒有漲反而降了。
  • 讀博真是浪費時間嗎?懂行的人才知道:許多博士可比上班掙得多!
    (註:中國博士屬於典型的「易進難出」) 不少人認為:讀博純粹是浪費時間,有這精力還不如多工作幾年!不光能賺錢,還可以積攢工作經驗,說不定就是一個「小領導」了,所以如果不是家境殷實的話千萬不要考博士。
  • 她辭掉年薪二十萬外企工作,卻轉行創業做皮膚管理
    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王婭婷學員,畢業之後和其他人一樣找工作,順利進入一家外企工作,薪資待遇和各方面的福利待遇都很好。最後,她放棄年薪20多萬的外企工作,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皮膚管理店。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畢業後,在一家外企做藥品銷售,年薪20萬,但她不滿足於給別人打工,於是放高薪的工作,做起了美容行業。之後學習了皮膚管理,開設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工作室---中婭美學院。
  • 你還在為了進高校做教師而讀博嗎?
    高校教師的工作很苦嗎?確實挺辛苦。高校教師的待遇低嗎?確實老師工資條上不怎麼高。那要說高校教師又辛苦又清貧,是這樣嗎?我敢肯定說,絕大多數高校教師不會。高校教師是一個非常能體現知識價值和個人努力的職業,可以說,付出基本上都是有收穫的。只要你肯努力,那就不會窮,而如果你窮,那多半是你不夠努力(或者是太清高)。
  • 有的畢業生年薪200萬搶不到,有的年薪20萬都難,誰該反思?
    有一個班的畢業生年薪200萬都搶不到,而有的畢業生工作幾年,年薪20萬都難。是尊重人才還是應該反思差距?誰該反思?清華半英在姚班大家也不用猜了,這些年薪200萬搶不到的畢業生,就是姚班的畢業生。年薪200萬搶不到,這也難怪。這種人才,這種精英中的精英,值這個薪酬。年薪20萬都難然而有的網友卻調侃道,同為畢業生,想年薪20萬都難,遑論200萬了。更有網友戲稱,工作幾年了,年薪10萬都難,每年也剩不下什麼錢。
  • 相親女:我年薪20萬,有房有車,相親男:不好意思,我有事先走
    事情是這樣的,他分別有兩個互相不認識的朋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都單身,他覺得兩人各方面都比較合適,於是找了個機會介紹兩人認識,讓他們接觸一下試試看,也就是俗稱的相親啦。剛見面的時候兩個人似乎彼此都比較滿意,老T就找了個藉口離開了,讓他兩自己聊。
  • 終於理解為何選擇讀博的人變少了?讀博成本真的一般人負擔不起
    如今我們進入社會找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學歷已經成為我們的基本門檻,如果我們的學歷不夠高,在就業市場很容易吃閉門羹。所以不少大學生都選擇通過提高學歷的方式,來提高我們的就業競爭力。在以前大學生人數少,所以大學學歷的含金量更高,但今日不同往日,隨著國內各大高校人數的擴招,大學生人數每年呈幾十上百萬的數量增長。所以有不少學生選擇了繼續考研提高學歷。
  • 讀博是否必要以及讀博的理由
    身邊總有家長會有這樣的疑惑:「讀博是否有必要,為什麼要讀博?」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有沒有必要是個人選擇,要看您對未來人生是如何規劃的。眾所周知,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捷徑,所以,只要具備讀書的能力和條件,我認為,肯定是讀的越多越好。
  • 放棄清華讀博、辭掉谷歌工作,他為何回鄉成為二本青椒?
    作者 | 楊淨來源 | 量子位導 讀拿過全國信息學奧賽金牌,清華姚班碩士畢業,曾就職摩根大通、谷歌…… 這幾天,有著上述「天才」經歷的張昆瑋因一則徵友貼登上知乎熱搜。 不過,人們更關注的是他的職業選擇:放棄清華讀博,辭掉在谷歌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一所二本院校成為一名月薪3000多元的青年教師。 這個看似「叛逆」的選擇,在知乎上引發熱議。有人為張昆瑋叫好,也有人對他的能力和經歷提出質疑。 張昆瑋說,自己不願在世俗成功的標準裡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