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2020-12-25 三秦網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燒制青砂器過程中「看火」。  65歲的王啟傑是白河東村一帶青砂器作坊「掌門人」、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自幼跟父親學習青砂器製作,堅持用傳統手藝燒制青砂器至今。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蔚縣青砂器是當地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歷史悠久,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  當地山上有豐富的天然瓷土,其土質有黏性,細膩、柔軟、可塑性強,俗稱「矸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6229.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燒制青砂器過程中「看火」。  65歲的王啟傑是白河東村一帶青砂器作坊「掌門人」、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自幼跟父親學習青砂器製作,堅持用傳統手藝燒制青砂器至今。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蔚縣青砂器是當地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歷史悠久,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  當地山上有豐富的天然瓷土,其土質有黏性,細膩、柔軟、可塑性強,俗稱「矸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6229.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拉坯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316.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拉坯車間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316.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拉坯。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6711.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拉坯。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6711.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前)與工人一起將青砂器坯子擺放在爐火上準備燒制。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462.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前)與工人一起將青砂器坯子擺放在爐火上準備燒制。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462.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右)和兒子一起查看準備燒制的青砂壺坯。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474.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右)和兒子一起查看準備燒制的青砂壺坯。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474.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青砂器燒制爐前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217.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在青砂器燒制爐前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217.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打開籠盔,準備取出燒制好的青砂器。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204.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打開籠盔,準備取出燒制好的青砂器。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204.jpg
  •   1月13日,蔚州青砂器工匠將燒制好的青砂器取出。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616.jpg   1月13日,蔚州青砂器工匠將燒制好的青砂器取出。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616.jpg
  •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檢查剛燒制好的青砂器的質量。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1484531357915.jpg   1月13日,在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王啟傑檢查剛燒制好的青砂器的質量。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http://upload.sanqin.com/2017/0116/thumb_228__1484531357915.jpg

相關焦點

  •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1/10)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1/10) "← →"翻頁
  •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白河東村,蔚州青砂器第五代傳承人——王龍磊和工匠們正在燒制青砂器。蔚縣青砂器製作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原材料為本地稀有的「坩子土」,手工制坯,全程13道工藝,再以16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青砂器要經過捏制和燒制,捏制分別為碾篩矸子土、和矸子泥、揉矸子泥、捏制青砂器、晾曬坯子;燒制分別為打籠盔、點火、裝爐、看火、出爐、驗質打包。
  • 河北非遺:蔚縣青砂器
    坐落在壺流河流域的河北省蔚縣,歷史悠久,文化廣博,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砂器盛產於此,是當地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歷史悠久,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雖已入春, 但蔚縣仍寒冷如冬。 凌晨4時許,寒星閃爍、氣溫極低,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65歲的王啟傑,摸著黑和兒子——第五代傳承人王龍磊及工匠們,開始進行點火、和泥、揉泥、捏坯的青砂器燒制工作。
  • 蔚縣青砂器1400度高溫燒制而成,明清時期為皇上所用而聞名天下
    為了拍攝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青砂器,早幾年我多次赴蔚縣拍攝。蔚縣的傳統手工藝青沙器製品,歷史悠久,燒制技術代代相傳,精益求精。早在明清時期,皇宮裡為皇上、大臣熬煎中藥用的就是蔚縣砂壺而聞名天下。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青砂器用當地特色的坩土為原料,以獨特的複雜工藝程序制胚燒制而成,經過1400攝氏度高溫燒制而成的,這種土有砂性,細碾過濾後,細膩、柔軟、可塑性強,具有單一配方成型的特性。砂器所含成份配比較均勻,沒有異味。蔚縣砂器造型樸素大方、輕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
  • 蔚縣青砂器——瀕臨失傳的手工藝
    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青砂器的發源地,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蔚縣西北山有一種豐富的天然瓷土,當地俗稱矸子土。此土有粘性,細膩、柔軟、可塑性強,是製作青砂器的天然資源。 蔚縣青砂器是用純手工的傳統製作工藝,其製作過程比較精細。
  • 蔚縣非遺-手工青砂器,從輝煌到沒落
    青砂器-砂鍋現在,市面上很容易就能買到青砂器,但是往往和我們所說的青砂器不是同一種,蔚縣的青砂器成品灰中發藍,表面觸感有顆粒感,而我們常見的是比較光滑的。它不漂亮,但是便宜而實用,曾是我們普通家庭最佳的廚房選擇,它歷史悠久,據說早年間,很多蔚縣的作坊都有著眾多的學徒,一部分跟隨者師傅燒制,一部分或是人背或是車拉,到張家口周邊的很多城市去售賣,銷量很是不錯。
  • 百年蔚縣青砂器浴火重生
    「自明清以來,京城皇宮就用蔚縣砂鍋為皇帝煎藥,名門望族用它做飯、沏茶,至少有500年的歷史了。」王啟傑說。   相傳,蔚縣青砂器泥砂鍋的由來始於蚩尤。在涿鹿大戰中,蚩尤大敗,兵卒丟盔棄甲,所有的輜重全扔了,連做飯的鐵釜也沒了影。紮下營後,既沒鍋也無糧,蚩尤只好下令殺了自己的戰馬燒著吃。
  • 傳統手藝「蔚州青砂器」的第五代傳人
    說起河北蔚縣青砂器,也許很多人還陌生,這是傳承於北方的傳統手工藝品。初創雖無確切年代記載,但明清以來,京城皇宮裡就用這裡生產的砂鍋、砂壺為皇上煎熬中草藥,供名門望族人家沏茶、做飯。這些青砂器造型樸素大方、輕巧耐用,具有煮食品和藥物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特點。在蔚縣白河東村的王龍磊一家,祖輩製作青砂器,到現在已經是第五代傳人了。其原材料為本地稀有的「坩子土」,手工制坯,全程13道工藝,再以16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
  • 天下十三省能不過蔚縣人,尿泡尿捏個狗哨都能賣錢
    他們曾數千人到京都參與建造皇宮,小貫頭村的泥匠們蓋起了一個張家口市;他們織的麻布數百年裡都是朝廷貢品,北京前門的麻繩店全是蔚縣人所開,紙店頭村的白麻紙銷到了大江南北;遍布蔚縣大地的古建築、古民居、古戲樓、古廟宇都是蔚縣藝人自己的創造,他們甚至可以將蓋好的戲樓僅拆去邊牆,而整個地移到指定的地方……蔚縣青砂器, 蔚州生產青砂器歷史悠久,燒制技術代代相傳,精益求精。
  • 河北非遺系列之「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衍生於河北省蔚縣地方傳統的手工剪紙技藝,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追溯蔚縣剪紙的起源,蔚縣剪紙源於明代,因它的風格獨特,在國內外極富盛名。勞動人民最原始的智慧成就了我們的蔚縣剪紙。時間的齒輪轉動,很快來到了清鹹豐年間。河北又出現了武強木板水印窗花。人們發現這種窗花相比"天皮亮"的色彩更加豔麗,更適合作為剪紙,人們稱他為"草窗花",也叫"草窗空"。
  • 蔚縣旅遊看點多多
    遊五臺金河    河北第一高峰——小五臺山所在地的金河景區,其景致古、靜、幽、雅、奇、雄、險、秀,被譽為「京西九寨溝」。其山勢巍峨,峰巒起伏,懸崖絕壁、流泉飛瀑、奇石幽谷、原始森林和美麗的傳說故事使小五臺山充滿了浪漫、神秘和神奇的色彩。
  • 河北蔚縣高效推進與北京密雲區教育協作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劉雅靜 通訊員李英)前不久,蔚縣桃花鎮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梁曉彤坐在新投入使用的教學樓裡,高興地說「我們也用上樓房教室了!」這得益於東西部教育協作項目的實施。像這樣的項目,3年來,蔚縣實施了南楊莊鄉牛大人莊小學、桃花鎮中心小學教學樓、白樂鎮中心幼兒園、蔚縣職教中心實訓樓等東西部教育協作項目4個,北京市密雲區累計幫扶資金2153萬元,1100多名農村學生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學生受益。東西部教育協作項目啟動以來,蔚縣立足該縣教育實際,主動與北京市密雲區對接合作,聚焦項目建設、深化教學交流、推進職教合作,走出一條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新路子。
  • 我叫蔚縣,這是我的簡歷,請多多關照
    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此外蔚縣還是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 【趣河北】蔚縣剪紙——指尖上的「百鳥朝鳳」
    在中國有許多民間手藝人,以匠人的精神傳承著中國傳統的手藝絕活,蔚縣剪紙就是其中之一。走在暖泉古鎮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蔚縣剪紙。除了專門賣剪紙的街鋪,各家各戶的門前、窗戶上依然可見蔚縣剪紙,對於暖泉人來說,蔚縣剪紙早已成為他們的生活的一部分。蔚縣剪紙歷史悠久,源於明代,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漢族民間藝術。雖然它叫剪紙,但是它「刻」不是「剪」,這也是它獨樹一幟的地方。
  • 河北蔚縣茶山村自駕遊
    先把茶山村簡介發一下:茶山屬太行山系,河北蔚縣草溝堡鄉,位於小五臺山南側,海拔2524米,為河北省的第二高峰。北距小五臺南臺10多公裡,南距東甸子梁(同為泛小五臺地區被遺忘的大山,與其相似的西甸子梁已經被開發成了著名的淶源「空中草原」)也是10多公裡。
  • 河北山地札記之蔚縣麻田嶺
    河北山地札記(十一)蔚縣麻田嶺(上)從山梁上可以看到南溝村,下面接我們的車也是一清二楚,農民都忙著裝白菜,蔚縣萬畝無公害白菜種植基地名不虛傳。我們用了一個小時才到達南溝村,農民正在裝白菜,稍微小一點的都挑出來不要,接我們的李哥和另外一個師傅車上的後備箱已經裝滿了菜農不要的大白菜,看來豐收的不僅僅是我們。
  • 產自山西沁縣、河北蔚縣、山東章丘和山東金鄉的中國四大名米
    山西沁縣的沁州黃,河北蔚縣的桃花米,山東章丘的龍山小米,山東金鄉的馬坡金穀米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米。當然,這四個地方產的小米之所以出名,一方面因為它們品質上乘,另一方面就是它們的貢米身份,得到過皇帝的讚賞。
  • 河北師大匯華學院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走進蔚縣
    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張廣旭)近日,河北師範大學匯華學院傳媒學部「星火傳遞」集中隊以「訪古城、觀古遺、致建國、追初心」為主題,來到張家口市蔚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用鏡頭致敬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實踐隊前期通過參觀走訪,了解蔚縣文化特色;中期拍攝打樹花表演和剪紙製作過程,航拍蔚縣自然與人文景觀,採訪文化傳承者,還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直播打樹花表演與剪紙製作過程;後期剪輯製作相關視頻,為祖國七十周年華誕獻上紅紙金花。在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通過學院及實踐隊微信公眾號、學院共青團及實踐隊新浪微博進行實踐實況播報。
  • 舌尖上的河北(28)|沒有一個吃貨,能餓著走出河北蔚縣!不信你試試?
    在河北蔚縣,面對「 吃什麼?好吃嗎?」的靈魂問題,蔚縣人可以很驕傲的說:沒有一個吃貨,能餓著走出蔚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餄餎餄餎是蔚縣傳統的特色小吃,蔚縣餄餎分苦蕎和甜蕎兩種。▲苦蕎餄餎苦蕎餄餎為冷吃,甜蕎餄餎為熱吃。
  • 《延禧攻略》服化道的"秘密" 透過熱播劇感受非遺之美
    原標題:透過熱播劇感受非遺之美  打樹花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說當年張家口蔚縣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鐵匠們同樣渴望熱鬧喜慶,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不輸給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