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青砂器1400度高溫燒制而成,明清時期為皇上所用而聞名天下

2020-12-25 空谷幽蘭攝影

為了拍攝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蔚縣青砂器,早幾年我多次赴蔚縣拍攝。蔚縣的傳統手工藝青沙器製品,歷史悠久,燒制技術代代相傳,精益求精。早在明清時期,皇宮裡為皇上、大臣熬煎中藥用的就是蔚縣砂壺而聞名天下。

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青砂器用當地特色的坩土為原料,以獨特的複雜工藝程序制胚燒制而成,經過1400攝氏度高溫燒制而成的,這種土有砂性,細碾過濾後,細膩、柔軟、可塑性強,具有單一配方成型的特性。砂器所含成份配比較均勻,沒有異味。

蔚縣砂器造型樸素大方、輕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蔚縣青砂器燒制過程極為重要,重工藝、重技巧、重火候。

經國家地質礦產部巖礦測試技術研究所技術處化驗,蔚縣青砂器所含有大量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而且含金屬均未超過國家標準。

燒成的器皿呈藍灰色,愈用愈亮,具有煮食品、藥物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特點。出產的砂鍋、砂壺、砂吊等器皿,以物美價廉、用途廣泛、性能特殊而久負盛名。

青砂器按不同用途分為砂鍋、砂壺、砂吊等器皿,以其物美價廉、用途廣泛和性能獨特而久負盛名。

由於科技的進步,新產品層出不窮,蔚縣的青砂器的產量和銷量已不及當年,同時,因為經濟效益上不去,所以青砂器面臨著失傳的境遇。現在會製作青砂器藝人大都停留在70歲-40多歲之間,年輕人根本不願再學這份手藝,青砂器製作藝人青黃不接。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非遺的重視,有年輕人拋去鐵飯碗,擔起父輩的重任,加入到青砂器的製作行列,他們勇於改革、創新,使蔚縣青砂器後繼有人。

相關焦點

  •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白河東村,蔚州青砂器第五代傳承人——王龍磊和工匠們正在燒制青砂器。蔚縣青砂器製作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原材料為本地稀有的「坩子土」,手工制坯,全程13道工藝,再以16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青砂器要經過捏制和燒制,捏制分別為碾篩矸子土、和矸子泥、揉矸子泥、捏制青砂器、晾曬坯子;燒制分別為打籠盔、點火、裝爐、看火、出爐、驗質打包。
  •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1/10)
    探訪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在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白河東村,蔚州青砂器第五代傳承人——王龍磊和工匠們正在燒制青砂器。蔚縣青砂器製作是「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其原材料為本地稀有的「坩子土」,手工制坯,全程13道工藝,再以16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青砂器要經過捏制和燒制,捏制分別為碾篩矸子土、和矸子泥、揉矸子泥、捏制青砂器、晾曬坯子;燒制分別為打籠盔、點火、裝爐、看火、出爐、驗質打包。
  • 天下十三省能不過蔚縣人,尿泡尿捏個狗哨都能賣錢
    蔚縣人在古代就懂得了我們今天遵循的商業法則,那就是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營,蔚縣匠人最反對「樣樣精通,樣樣稀鬆」。蔚縣人歷來是忙時為農,閒時為匠,當他們在土地上刨不出食來時,他們就身懷絕技走四方。他們曾數千人到京都參與建造皇宮,小貫頭村的泥匠們蓋起了一個張家口市;他們織的麻布數百年裡都是朝廷貢品,北京前門的麻繩店全是蔚縣人所開,紙店頭村的白麻紙銷到了大江南北;遍布蔚縣大地的古建築、古民居、古戲樓、古廟宇都是蔚縣藝人自己的創造,他們甚至可以將蓋好的戲樓僅拆去邊牆,而整個地移到指定的地方……蔚縣青砂器, 蔚州生產青砂器歷史悠久,燒制技術代代相傳,精益求精。
  • 傳統手藝「蔚州青砂器」的第五代傳人
    說起河北蔚縣青砂器,也許很多人還陌生,這是傳承於北方的傳統手工藝品。初創雖無確切年代記載,但明清以來,京城皇宮裡就用這裡生產的砂鍋、砂壺為皇上煎熬中草藥,供名門望族人家沏茶、做飯。這些青砂器造型樸素大方、輕巧耐用,具有煮食品和藥物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特點。在蔚縣白河東村的王龍磊一家,祖輩製作青砂器,到現在已經是第五代傳人了。其原材料為本地稀有的「坩子土」,手工制坯,全程13道工藝,再以16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
  • 河北非遺:蔚縣青砂器
    坐落在壺流河流域的河北省蔚縣,歷史悠久,文化廣博,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砂器盛產於此,是當地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歷史悠久,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雖已入春, 但蔚縣仍寒冷如冬。 凌晨4時許,寒星閃爍、氣溫極低,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65歲的王啟傑,摸著黑和兒子——第五代傳承人王龍磊及工匠們,開始進行點火、和泥、揉泥、捏坯的青砂器燒制工作。
  • 感受河北非遺:蔚縣古老的青砂器
    65歲的王啟傑是白河東村一帶青砂器作坊「掌門人」、蔚州青砂器王氏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自幼跟父親學習青砂器製作,堅持用傳統手藝燒制青砂器至今。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蔚縣青砂器是當地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歷史悠久,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河北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蔚縣青砂器的發源地。
  • 蔚縣青砂器——瀕臨失傳的手工藝
    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一帶是青砂器的發源地,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蔚縣西北山有一種豐富的天然瓷土,當地俗稱矸子土。此土有粘性,細膩、柔軟、可塑性強,是製作青砂器的天然資源。 蔚縣青砂器是用純手工的傳統製作工藝,其製作過程比較精細。
  • 百年蔚縣青砂器浴火重生
    凌晨4時許,寒星閃爍,氣溫極低,張家口蔚縣南留莊鎮白河東村65歲的王啟傑,摸著黑點火、和泥、揉泥、捏坯,和兒子及工匠們開始青砂器的燒制工作。   青砂器俗稱砂鍋、砂壺、砂吊等,為蔚縣傳統民間手工藝器皿,是熬中草藥、燒水、做飯、煮肉、熱酒的上好器皿,用它煎煮食物不變質不變味,燒水好喝,熱酒不滋辣,熬粥味道清香,燉肉不膩可口,素有「砂壺水,扣碗茶,砂鍋肉」之美譽。
  • 蔚縣非遺-手工青砂器,從輝煌到沒落
    說到青砂器,很多人不太熟悉,即使是當地人現在對這個稱呼也不太熟悉,尤其是年輕人,但是說到砂鍋,大家都會恍然大悟,哦!小時候用過,是的,我們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用過的砂鍋就是青砂器。青砂器-砂鍋現在,市面上很容易就能買到青砂器,但是往往和我們所說的青砂器不是同一種,蔚縣的青砂器成品灰中發藍,表面觸感有顆粒感,而我們常見的是比較光滑的。
  • 河北省蔚縣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玩轉蔚縣熱門旅遊景點
    文教衛生完善,現有中學1所,教師102人,學生860人;完全小學5所,教師133人,學生1406人;中心衛生院1處,門診3處,衛生所17處,醫療衛生人員53人。現有鄉鎮企業263個,其中個體工商戶201戶,營業收入總額12905萬元。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2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00元。暖泉鎮節日社火豐富多彩,風味小吃獨具特色,糊糊面、粉坨、豆腐乾、辣椒油、糖大餅等遠近聞名。
  • 蔚縣pef保溫棉耐高溫多少度(翰拓保溫)
    蔚縣pef保溫棉耐高溫多少度(翰拓保溫) PEF保溫板.阻燃PEF保溫板 PEF保溫材料又稱聚乙烯保溫材料,是以性能優異的聚乙烯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優質材料,以特殊工藝發泡而成的軟質保溫節能材料,絕不含氯氟烴。
  • 我叫蔚縣,這是我的簡歷,請多多關照
    身高體型:3220平方千米家庭住址:河北省張家口市家庭成員:11鎮11鄉聯繫電話:0313*******郵編:075700個人簡介蔚(yù)縣,古稱蔚州,為「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此外蔚縣還是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 景德鎮華軍鼎成柴窯的魅力——專為柴燒瓷器而生
    柴窯瓷器一直是陶瓷愛好者最受追捧的瓷器之一,華軍鼎成柴窯也景德鎮眾多堂口最受消費者青睞的堂口之一。被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幾千年的制瓷文化經過幾十代人的傳承發展,成就了聞名世界的景德鎮四大名瓷:青花瓷、玲瓏瓷、粉彩瓷、顏色釉瓷。
  • 160餘件明清官窯瓷器精品亮相山東 打造宮廷瓷文化視覺盛宴
    孫婷婷 攝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中國制瓷業的中心、御窯所在地,天下美器盡出於此。 孫婷婷 攝當天,在山東博物館「瓷·韻——山東博物館藏明清官窯瓷器展」展館內,祭紅釉玉壺春瓶、青花蓮託梵文酥油燈、青花粉彩花鳥紋扁瓶等瓷器精品,再現明清時期宮廷御用、家宴、大婚以及祭祀等不同場景下的瓷器之美。
  • 午飯後,開車去蔚縣古城
    位於蔚州古城的位置位於河北省蔚縣,他是國家級AAA旅遊景點,建於北周二年(公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古城一直是一個繁榮繁榮的商埠,他不僅有豐富的產品,而且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聞名四方。有1600多米北牆,南門,蔚州辦公室,玉皇閣,真武廟,常平倉,靈巖寺,南安寺廟塔,城隍廟,財神廟,清真寺等。
  • 張家口蔚縣的古民居為什麼也是一段可以伸手觸摸的歷史?
    首先,我們先共同了解一下蔚縣的基本簡況。蔚縣在古代也被稱為蔚州,又名蘿川,曾是古代知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包括2300多年前的趙武靈王所倡導的那場史詩般的胡服騎射創新改革,其主要戰場就是在蔚州這片熱土上進行的。也正因蔚州歷史的深邃,所以。如今的蔚州古建築和古民居頗多。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明清都在燒鬥彩,為什麼只有成化的鬥彩雞缸杯最有名呢?
    是,是因為通過他,經過媒體曝光,讓更多的人民群眾知道了雞缸杯;不是,是因為在明代的《神宗實錄》記載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清代《陶說》裡也記載成窯以五彩為最,酒杯以雞缸為最,被稱作是瓷器精品。是時候敲黑板,劃重點了:先介紹下什麼是鬥彩鬥(dou)彩是釉下先畫上青花的輪廓線,上一層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裡燒
  • 虎拍藝術網:大明成化鬥彩群鶴杯
    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
  • 明清瓷器當中的珍貴品種之一,綠釉彩!
    我國傳統的綠釉和綠彩以銅為著色劑,有孔雀綠、松石綠、瓜皮綠等品種,明清兩代燒制較多。孔雀綠釉亦稱「吉翠釉」、「翡翠釉」,是典型的低溫釉,由於發色區間的不同,大多呈現一種鮮豔的藍色。宋代在素坯上直接掛釉低溫燒制,胎釉結合不好,瓷化程度很差,多有剝釉和開片現象。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孔雀綠釉燒製成熟,先在高溫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釉,再以低溫烘烤工藝二次燒成,使釉面脫落的問題得以解決,釉色有如孔雀羽毛般鮮亮絢麗。明成化時嘗試將孔雀釉與其他色釉結合,首次成功製作出使用孔雀藍色調的素三彩瓷,並不斷與青花、彩瓷融合,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