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蕁麻疹,大多經歷過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癢」,而且是瘙癢難耐,常常會選擇一些快速止癢的西藥來緩解瘙癢感,但是大多數人都沒有嘗試過使用中醫治療。中醫調理蕁麻疹,除了喝中藥之外,針灸也是不錯的選擇。實際上,中醫針灸在很多疾病的診療中有著很大的優勢,對於蕁麻疹來說,用針灸調理,或許會有驚喜。
蕁麻疹屬於中醫「隱疹」的範疇,因為主要皮膚出現風團樣的皮膚改變,故又稱為「風疹」「風疹塊」。那蕁麻疹的中醫病因病機是什麼呢?針灸治療又如何能夠起到作用?蕁麻疹的發生常常與我們體質虛弱有關,亦可理解為現在所說的抵抗力低下的部分原因。體質虛弱,肌膚間腠理不固,外感風邪,侵襲肌膚而發作。或者食用魚蝦葷腥食物等發物而內傷發作。
風邪其性輕揚,易襲陽位,另外風邪善動不居,易於走竄,所以皮膚上出現風團,發生的位置不固定,時發時止,消退後不留痕跡。針灸治療蕁麻疹主要遵循祛風止癢、養血和營的治法,以手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太陽經穴位為主,主要的穴位常常選用曲池、合谷、血海、委中、膈俞穴。
陰陽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身體部位分陰陽,疾病分陰陽,所以皮膚疾病相對與體內疾病病位屬於陽之陽,因「病在陽之陽,取陽之合」,故取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曲池,和合谷穴同用,善於開洩風邪,既可以疏風解表,又可清瀉陽明邪熱,無論外邪侵襲導致的風團還是胃腸積熱導致的皮損都可以針刺治療。
曲池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於肘區,在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凹陷處,直刺1~1.5寸,在治療隱疹、溼疹、瘰癧等皮外科病證有明確功效。同時配伍同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疏散外感邪氣,使風邪隨針刺而去,加快疾病的好轉。合谷位於手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或者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是穴。
本病在營血,而我們選用的膈俞為八會穴之血會,針刺膈俞可以達到活血祛風,而委中又名為血郗,和血海同用,同時達到理血和營的功效。膈俞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位於第7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斜刺0.5~0.8寸,主治血瘀諸證,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和隱疹、皮膚瘙癢等皮膚疾病。血海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直刺1~1.5寸,主要可治療隱疹、溼疹、丹毒等血熱性皮膚病,選擇此穴,是治療蕁麻疹的經驗效穴。
中醫治療蕁麻疹遵循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皮膚損害和全身症狀分不同的證型,自然治療方法不同,針刺選穴亦不相同。皮膚出現的風團顏色鮮紅,灼熱劇烈瘙癢,遇熱更加嚴重,常常屬於風熱襲表,可配伍大椎、風池穴;風團顏色蒼白,遇見風寒更加嚴重,則為風寒襲表,配伍風門、肺俞穴;皮膚風團顏色鮮紅,但同時腹痛,噁心嘔吐等常屬於胃腸積熱,可配伍足三裡、天樞穴;風團塊反覆發作,午後或夜間更加嚴重,可辨證為血虛風燥證,此時可配伍足三裡、三陰交等穴位。
針灸治療本病療效較好,但是部分慢性患者較難根治。不過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注意避風寒,忌食魚腥蝦蟹、辛辣食物,飲食宜清淡,遠離過敏源等。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徐長青,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