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曾說「活在世界上成就一件大事業就要做到事無巨細,因為事無大小之分」你覺得的小事或許對於別人來說不是小事,角度不同想問題方式也不同,結果也不同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需要從多方面看待問題。
從我們出生開始就遇到很多大小事情,而得到與失去也是一樣分大小之分,而在成就自己事業的同時也是事無大小需要細小之分,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得到與失去的時候都沒有想到事後會怎樣乃至事情是否分大小之分,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失敗就是失去而它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成功與得到一樣,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歐陽修先生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是我們現在需要學習的,現在的我們生活在舒服的生活圈內忘記了以前的老人有多辛苦與困難,也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稍微吃點苦就覺得自己吃了多大的苦一樣,歐陽修先生那時候家裡環境不好,沒有錢買紙和筆就用一種草代替毛筆進行學習最終成全了歐陽修先生的成功,很多時候成功都是從細小的細節去成就的,而不是所謂的大事才能成就自己,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需靜心學習,不懂的需要虛心向別人不要過於心浮氣躁的,就像萬斯先生一樣知錯就改,萬斯先生因為年輕氣盛被批評就掀了賓客的桌子失了禮儀就被他父親關了起來閉門思過,從而激發他積極向上的信念,靜下心來學習從而理解了他父親的苦心,參與了《二十四史》與《明史》的修編工作。
成大事需靜心忍耐方能成,然而在成就大事之前事無大小,做任何事之前我們都需要細心對待,把小事當大事做萬事皆可成,就像得到與失去也是如此,不要如此急躁,就像萬斯先生一般靜下心來,學習書籍並且學以利用最終就能成就自己的事業,老人曾說「事無大小,要想成事需耐心與不斷成長」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