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首富,腦海裡總是會浮現出幾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比如李嘉誠、馬雲等人。他們都可以說是「中國首富」的代表,而很多人對於他們首富的稱號也非常熟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有一位中國首富的社會地位比李嘉誠還高,但這位首富此前已經是中國前首富。談到他,還要從上個世紀開始說起。這個人名叫王永慶,是臺塑集團的老闆。
王永慶一手創立了臺塑集團。他十分擅長把握機遇,對商機把握得非常準確,因此也就成為了一代傳奇。據統計,臺塑集團1984年營業額就達30億美元,而王永慶的總資本高達45億美元,這些財富也讓他坐上了首富的寶座。即便是現在,王永慶所在的集團仍在世界前50強,這個「50強」也是臺灣唯一的世界企業「佳話」。
其實,王永慶和曹德旺非常相似,他們都是實業家,從不靠投機取巧賺錢,都是憑著自己的實力和努力才取得了成功,因而獲得了很多人敬佩。甚至王永慶在90歲高齡時,還仍然堅持在一線工作,經常奔波於各個國家。
早年,王永慶的家庭條件並不好,沒有錢上學,因此只能做生意。16歲那年,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米店。當時嘉義有近30家米店,競爭非常激烈,只有200元的王永慶只能在偏僻的巷子裡租到一家小店。他的米店開得最晚,規模最小,更不用說人氣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清,門可羅雀。
一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賣,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是很好,誰去買小販賣的大米?但是怎樣才能打開市場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大米上都有所突破。當時臺灣的農民還處於手工作業的狀態,由於稻穀收割加工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等雜質容易混入大米中。做飯前,人們要洗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不過大家都習以為常。
王永慶從這個平凡的地方找到了突破口。他和兩個弟弟一起,一點一點地將拌在米糠、沙子等雜物中撿出去,然後再賣。一時間,鎮上的家庭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大米質量很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就這樣,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了起來。
靠著米店,他也攢到了一定的資金,又抓住了塑膠行業和木材加工業的機會,最終,他借了50萬元成立了一家塑膠公司,這也是臺灣第一家塑膠公司。前三年,塑膠的發展不盡如人意,市場供應極小,銷售常常陷入困境。然而,王永慶卻反其道而行之,下令增產。但他的公司合伙人不同意他的決定,最後選擇了撤資。王永慶不想放棄,就賣掉了自己所有的房產,買下了公司所有的產權。
意想不到的事情終於發生了。王永慶管理後,對他公司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他的公司終於擠進了世界50強,這讓以前的合作夥伴非常後悔,但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
由於塑膠公司的不斷發展,上世紀80年代,王永慶就已成為了臺灣首富。此後,王永慶計劃到中國內陸投資。當時,他的臺塑集團旗下擁有幾十個業務,遍及全球多個國家,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工業王國之一。
早年,王永慶就有一個宏偉的計劃,要在大陸投資100億美元。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計劃最終擱淺了。然而,後來王永慶在美國買了1億平方米的土地,送給中國人,這件事一度在全國引起轟動。除了在內地投資建設30家公司外,王永慶還投資17億元在廈門成立長庚醫院。可以說,王永慶無論是在工業上還是在醫療事業上,都為大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了讓更多的患者看得起病,王永慶實施了首個看病後付費的案例,這一方法在推出後受到廣泛好評。而且,王永慶也把這種模式帶到內地醫院,很多醫院都效仿了這種模式。晚年,王永慶又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他想在內地投資建設1萬所希望小學,讓上不起學的孩子都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
王永慶生前就已經完成了近一半的計劃,在王永慶死後,這個願望將由後人代替他繼續完成。據了解,王永慶生前向大陸捐款100億元人民幣。90歲時,他仍然沒有放棄做慈善事業,仍然堅持在第一線工作。由於擔心海外工廠的發展,王永慶仍不顧年邁奔波於世界各地。
但遺憾的是,王永慶在美國工作期間未能敵得過衰老,最終在91歲高齡去世。在美國買1億平方米土地,送給中國人,向大陸捐贈100億元人民幣,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王永慶的一生不是傳奇二字可以詮釋的,可以說,他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王永慶值得所有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