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申浩伯
四川在線消息(張平 漆楚良 申浩伯 記者 徐莉莎)9月26日,中共宣漢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隨著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和達州市委四屆六次全會相繼召開,宣漢也在新的歷史時機,提出全面推動宣漢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建成繁榮美麗新宣漢的發展目標。
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宣漢又規劃了怎樣的實施路徑?來看川報觀察記者劃重點。
未來發展的總體要求:緊扣「同步全面小康和全面現代化」這一總體目標,突出「建成全國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兩大定位,堅持團結和諧的政治取向、向上向前的工作取向、風清氣正的社會取向,深入實施興工強縣、開發扶貧、全域旅遊「三大戰略」,強力推進「雙核雙區」 ,大力實施工業、旅遊、城鄉、基礎「四大提升工程」,全面建成繁榮美麗新宣漢。
幾步走戰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縣各項經濟社會指標達到小康標準,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圓滿交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宣漢答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億元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到22億元以上,全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國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做大做強普光經濟開發區,初步建成全國首個鋰鉀綜合開發示範園區和全國首個微玻纖全產業鏈示範園區。大力繁榮文化旅遊產業,加快實施「全域旅遊」戰略,建成國家AAAAA級景區1個、國家AAAA級景區6個以上、國家AAA級景區15個以上。全縣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0億元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到35億元以上,主要經濟指標持續走在川東北經濟區縣域前列。
到2035年,全面建成繁榮美麗新宣漢。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建立,工業、農業、服務業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地方公共財政收入達到80億元以上,經濟實力進入全省第一方陣,成為全省經濟文化強縣,全面建成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繁榮美麗新宣漢。
「高質量發展」是未來貫穿宣漢發展的關鍵詞。如何做到「高質量」?會上給出的答案是——宣漢堅定不移地踐行新發展理念,注重質量和速度並行,突出關鍵大事、突破重點難點,凝心聚力,實現縣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五個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成全國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國知名旅遊目的地,大力推進經濟發展高質量。
以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綜合利用、鋰鉀綜合開發為主攻方向,以重點項目帶動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打造能源化工千億級產業集群,力爭2025年,實現年穩產天然氣120億方、硫磺240萬噸,就地轉化利用天然氣年消費5億方以上,電池級碳酸鋰年產量達5萬噸,建成全國首個鋰鉀綜合開發示範園;到2035年,形成「鋰、鉀、鈉、硼溴碘、滷水綜合利用」五大產業鏈,產值達1200億元以上。以微玻纖新材料和新型電池材料為主攻方向,以重點項目帶動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打造新材料千億級產業集群,力爭到2025年,玻纖產業園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億元,建成全國重要的鋰電池新材料生產基地;到2035年,園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0億元。
大力實施「全域旅遊」戰略,突出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龍頭帶動作用,著力打造「五馬歸槽」國家級森林康養度假區,統籌推進馬渡關石林、洋烈水鄉、峨城竹海等景區提檔升級,修繕荔枝古道、鹽茶古道等歷史遺蹟,構建「一區四圈」全域旅遊新格局。改造升級巴山紅軍公園、清溪宏文校等紅色旅遊景點,實施巴文化遺址保護髮掘、巴文化學術研究、巴文化成果展示運用「三大工程」,開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活動,建立羅家壩遺址公園和博物館,精心推出《夢回巴國》等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建成全國巴文化高地。
持續做大做強商貿物流園區,加快冷鏈物流、汽貿園等項目建設,大力實施「網際網路+」戰略,統籌規劃建設城鄉物流倉儲、城市物流配送和農村物流站點,實現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服務全覆蓋。將「鄉村振興」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統籌推進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力爭到2025年,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1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5個以上,引進億元以上企業10家以上,爭創有機產品5個以上。
聚力建設「內聯外暢」立體交通網絡,大力推進改革開放高質量。
加快建成宣漢通用機場;積極爭取西達渝高鐵、成南達萬高鐵過境宣漢並設站;加快完成通江經宣漢至開州、城口經宣漢至鄰水方案研究,力爭納入四川高速公路網調整規劃;加快建成達宣快速通道,啟動建設宣漢至南壩快速通道,紮實推進宣漢至通川區魏興鎮快速通道、巴山大峽谷至萬源八臺山旅遊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加快建設東鄉客運樞紐站、南(壩)峰(城)路、胡(家)紅(峰)路、清坪橫渡大橋等重點項目;積極爭創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全面構建鄉鎮場鎮連接高速公路「一小時」交通圈。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圍繞天然氣、微玻纖新材料、鋰鉀等重點產業,引進一批實力雄厚、帶動力強的關聯企業,形成「招引一個、帶動一批」的「乘法效應」。建立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深化農業科技人員、返鄉農民工、工商業主「三類人才」創新創業,統籌推進機構改革,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深入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企業培育「五十百千」工程。
聚力實施「2+8」城鎮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城鄉建設高質量。
推動宣漢縣城融入達州中心城區發展,把君塘、明月、紅嶺等鄉鎮納入縣城同步規劃,力爭到2020年縣城人口達25萬人、規模達25平方公裡,到2025年縣城人口達30萬人、規模達30平方公裡,加快宣漢撤縣設區進程;加快實施「一環一區兩園兩路」重點項目,全面推進三星花園片區、檢察院對面片區、化肥廠片區棚戶區改造等民生工程。加大南壩建設力度,堅持「北拓、南限、東控、西展」,以「百鎮建設」試點為契機,著力打造全國商貿物流型特色小鎮,充分發揮副中心聚集和輻射作用。堅持以8個中心場鎮建設為重點,依託普光經濟開發區建設,推動雙河、胡家、土主、普光、柳池等鄉鎮組團發展;以巴山大峽谷景區為依託,加大土黃、樊噲、渡口等鄉鎮組團發展;持續抓好天生、廠溪、峰城等其他中心場鎮建設,力爭到2025年,全縣戶籍城鎮化率達到45%。
聚力建設州河上遊生態屏障,大力推進生態環境高質量。
加快重汙染天氣監測平臺和大氣汙染源立體監控體系建設,深入落實「減排、壓煤、治車、抑塵、控秸」等大氣汙染防控措施,加強州河及前、中、後河等重點小流域汙染綜合治理和水質良好流域生態保護。嚴守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城鎮邊界三條控制線,制止和打擊非法佔用林地、破壞森林資源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持續開展綠化宣漢行動,力爭到202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2%。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制,加快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多元化補償機制和生態環境市場化建設運行機制,完善環保督察和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機制。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推進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建立綠色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開展綠色機關、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校園、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建設循環型社會。
聚力辦好急難愁盼民生實事,大力推進人民生活高質量。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嚴格落實「六個精準」 要求,深入實施「七個一批」 和22個扶貧專項行動,大力實施農村住房改造「廣廈行動」,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工作。持續開展 「誠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確保到2019年,現行標準下全縣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全縣脫貧摘帽。
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覆蓋城鄉的全民預防保健制度,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深入推進依法治縣實踐和社會治理體系改革,推進「七五」普法,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確保城市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持續加大公益性崗位規範管理,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堅決遏制房價上漲,貫徹實施重點群體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政策。
同時,堅定不移強化黨的領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落實「兩個維護」,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自覺把黨的領導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真正為全縣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牢固的人才支撐和優良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