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填飽肚子的地方正好在仿古街上,作為北魏首都的大同,舊時的風貌早已蕩然無存,但這仿古街和仿古廣場還在盡力還原著當年的盛景。大概由於周一的緣故,遊人很少,天又很藍,更像是置身在一座影視城裡了。
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華嚴寺是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而命名,為遼興宗所建,所以兼具了遼國皇室宗廟性質,地位顯赫。後毀於戰爭,金天眷三年(1140年)又進行了重建。在上一篇《千年古都大同與反覆被蹂躪的古城牆》裡我們也說過,大同幾經戰事,所以華嚴寺的命運也是歷經坎坷,幾毀幾修,到了清朝末年,包括華嚴寺在內的大同所有寺院都是千瘡百孔。
新中國成立後,華嚴寺等古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了修復。2008年,大同市啟動名城復興工程,投巨資對華嚴寺等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恢復了遼金時期大華嚴寺的鼎盛格局,所以現在看起來很新。
既然大多都是翻新的,小娘子也沒有打算把大同的寺院都遊個遍,那麼之所以在華嚴寺、善化寺和九龍壁間選了華嚴寺,全因這裡藏著一個神秘的微笑,據說大同的靈氣有七分都藏在這華嚴寺裡的微笑中。
我們常識裡的古建築一定都是坐北朝南,而華嚴寺卻是坐西向東,這與遼國契丹人崇拜太陽的習俗息息相關,他們認為,太陽是萬物之源,所以房門、殿門都向東開。
華嚴寺的山門上懸掛的匾額,是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
明中葉以後,華嚴寺分為上、下二寺,各開山門,但1963年又合為一寺。不過現在很多老人進去後還會稱在上華嚴寺或下華嚴寺。上寺在以大雄寶殿為主的北側,下寺在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的南側。
上寺第一進院落主殿叫做普光明殿。「普光明殿」的名字也出自《華嚴經》,是釋迦牟尼講華嚴經的地方。殿中有華嚴宗的崇拜對象「華嚴三聖」,即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壁畫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拜」,表現的是《華嚴經》最後一章「入法界品」的內容。
不過這座普光明殿是北宋的產物,所以風格和遼金的風格有些不符,它是重簷歇山頂,且開敞式簷廊,造型相對複雜,代表了北宋當時的繁華。
從敞式簷廊下面往上看,雖然複雜,卻蠻漂亮的。
普光明殿後面是文殊閣和普賢閣。
再往後便是上寺最主要的建築大雄寶殿。華嚴寺的大雄寶殿也被稱為四朝寶殿:遼代的基礎、金代的殿堂、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畫。四朝合一,全國獨一份。
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單體建築面積達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餘高的臺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單簷廡殿頂,正脊上有兩隻高達4.5米的琉璃鴟吻(鴟chī),是我國古建築內最大的琉璃吻獸。相傳鴟吻是龍的兒子,喜歡吞火,所以象徵闢除火災。
殿頂右邊(北邊)的鴟吻是金代的原物,歷時八百多年,光澤依舊。左邊(南邊)的鴟吻是清代補制的,仔細看,兩隻鴟吻並不相同,右邊的有鬍子,前肢健碩,左邊的沒有鬍子,前肢略瘦,不知道是不是一公一母呢?
所謂「調御丈夫」,梵語:富樓沙曇藐婆羅提,是佛的十個通號之一。意為佛能教化引導一切可度者。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盤正道,正如馴馬師善於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
大雄寶殿內供有五方佛,其兩側有二十諸天侍立,都為明代造像。殿內四壁滿布清光緒年間補繪的21幅巨型壁畫,畫面高6.4米,長136.8米,總面積876平方米,描繪各種人物5000餘位。其內容有佛本生故事圖、「七地九會」佛說法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達摩傳法記圖、準提佛母圖、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圖、華嚴三聖圖、水月觀音圖、羅漢圖等。色彩豔麗,畫工精細。
從大雄寶殿的高臺上看下寺的華嚴寶塔,天空美的有種不真實感。
下寺的這座木結構寶塔是近年根據《遼史·地理志》上的記載恢復建造的,是繼應縣木塔之後全國第二大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塔高43米,上景金盤,下承蓮池,上面三層四簷,每層面寬、進深各為三間。塔內分層供奉著香檀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交腳菩薩像。樓閣前後共掛6塊匾額,分別出自蘇軾、米芾、黃庭堅這些名家之手。
寶塔地下建造了一個500平方米金碧輝煌的千佛地宮,地宮四壁及佛像是用100噸純銅打造的。四壁上供奉著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養佛,加上牆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餘尊,浮雕上用圖案記錄了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如「樹下誕生」、「天人獻衣」、「得遇沙門」、「妙轉法輪」等。在地宮中央的水晶舍利寶塔裡供奉著佛界高僧的舍利,猶如一粒白色的米粒燈芯。
登上寶塔可一覽華嚴寺的風貌,以及大同的風光。
不知道這是不是老城改造,拆遷正拆到一半。
寶塔的東邊就是下寺的重點——建於遼代的薄伽教藏殿,被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薄伽教藏殿是佛教的經藏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九脊頂,藏經閣內共有明、清藏經1700餘函,18000多冊。
殿內佛壇上布列了遼代彩塑29尊佛像,分3組,每組呈「品」字形排列,在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壇面積的限制,並利用造像的不同儀態,使群像結構緊湊、密集而不重疊。雖然佛像上布滿灰塵(不知為什麼不清理,難道是怕破壞了文物?),但造像上的墨綠、紅、金等主彩色依然豔麗。
我們前面說的要尋找的那個神秘的微笑就在這29尊佛像中,看南部(正對佛像左邊)這組中,主佛像的右側有一位雙手合十,頭微右傾的菩薩,面帶微笑,但不同於其他佛像的是,她笑得露出了牙齒。
這位「合掌露齒」的菩薩塑像高約兩米,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發束高冠、衣飾貼體、肘懸飄帶、雙目微睜、朱唇半開、神情親切,很有一股煙火氣。因為她的與眾不同與神秘,故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傳說修建華嚴寺時,一位工匠的女兒惦念年邁的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託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經常苦苦思索,便在一旁雙手合十、微笑著閉目誦經,為他們祈禱。後來總管發現女兒的身份,將她毒打後投入鑄鐘造塔的沸鐵水中,女孩化為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後來工匠們便依照這位孝順善良的女孩生前的身形、體態、眼神、微笑雕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了佛祖身邊。
正可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小貼士:
1、開放時間:8:00-17:30
2、票價:65元/成人,60歲以上老人免票
3、可攜帶小型寵物入內,但寵物不可進入華嚴寶塔內。
下一站我們去登登讓世人讚嘆的懸空寺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