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科學之間湧動著基因和算法:人文主義是種宗教嗎?

2020-12-17 人類那點事兒

要從人類的知識體系說起。

18世紀,兩個法國人狄德羅和達朗貝爾要編百科全書,受弗朗西斯·培根《學習的進步》的啟發,他們把人類知識體系分成三類:記憶(歷史)、原因(哲學)和想像力(詩歌)

這三類知識「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和平地存在著。

2003年,詹姆斯麥迪遜大學教授Gregg Henriques研究了這麼一張新的知識樹圖(ToK,Tree of Knowledge)。

這張圖看點至少有兩個:

一是說明了學科之間的決定關係——「文化是意識決定的,意識是生命決定的,生命是物質決定的」;二是提示出現在已經到了各種分類知識間貫穿融合的時代,以及學科邊界的「看門理論」。

知識間的貫穿融合,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科學反噬人文

要理解人類知識體系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我們用下面這張坐標圖來表達會更加清楚。

自古以來的知識體系都有兩個重要的牽引和約束,無論什麼知識——被證明不對(或者沒有用)就沒人信,被證明不好(或者不適宜)就沒人要

文藝復興以前的知識生產是有限的。因為社會倫理被宗教宗法禁錮不得解放,科學被經驗教條禁錮不得其法,這點上東西方概莫能外。

文藝復興之所以偉大,一是用自由和平等喚醒了人,把對「自然和人」的解釋權歸於當下的人;二是找到了方法,用實證邏輯形成科學規範。於是兩條坐標軸的標準都重來了。

除了語言、邏輯、數學等通用的認知工具,文藝復興以來,人類迅速增長的知識,幾乎全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自然科學毫無疑問是硬科學。人文學科(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之所以不被稱為「科學」,是因為它的價值和審美主觀性很強,以至於無法實證檢驗。社會科學既受自然科學所影響,也要服從於人文學科的善惡美醜價值觀,因此往往也能免於實證檢驗。

但是,自然科學發展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都要被檢驗了。

如果人文主義出了問題,那麼說人類社會將陷入「天下大亂」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科學正在檢驗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現代科學的起源仰仗於人文主義的啟蒙,得到了思想的解放。而今天卻是另一番情景,現代科學反噬人文主義。

確實,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研究讓大家以為,人既不平等也不自由,人是被決定了的,人文主義只能是一種宗教般的信仰,而不是科學

決定論者眼中的人類

尤瓦爾·赫拉利的三部《簡史》,展開了一幅人類的大歷史和未來的冰冷畫卷,人類從冰冷中來,並正在快速滑向永久的冰冷。

三部《簡史》之所以被熱捧成為超級暢銷書,就是因為把機械決定論渲染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這也難怪,他畢業的牛津大學就是盛產機械決定論的地方,漢密爾頓、道金斯是基因決定論者,戴維·多伊奇是宇宙決定論者,而未來研究院的波斯特洛姆則是意識決定論者。但完整推出算法決定論的卻是加拿大認知科學家澤農·派利夏恩(1937-),他認為從物理世界、生命過程,直到人類心智認知,都是可計算的,甚至整個宇宙都完全是由算法支配的。

基因決定論將摧毀人人平等的生物學基礎。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把基因決定論推向了一個高潮:

「人類除了是暫時倖存於世的機器之外,什麼也不是,像汽車那樣,是為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大千世界真正的統治者是構成我們基因的DNA,這些基因倖存了幾百萬年,是人體內唯一的永恆的部分,他們成功的秘密是『冷酷自私』」。

基因決定論最大的惡果是打破了人類個體平等和群體平等,為天然人際歧視找到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如果人是基因絕對決定的,那麼基因將成為天然人際歧視最堅實的物質基礎,生而平等將不再是人類社會的人文內涵基礎,「生而有罪、各有其罪將成為社會對每個新生兒進行「生前預審判」的主題。

迫於情勢緊急,聯合國大會在1998年批准了《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承認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及其應用為改善個人及全人類的健康狀況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但強調指出,它們同時應充分尊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並禁止基於遺傳特點的一切形式的歧視

但是,如果這些歧視是科學的呢,人文主義與宗教還有何差別?

意識決定論則另闢蹊徑,瞄準人的意識活動,認為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人的意識本質終將等同於思考的機器,從而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人不過是算法的組合」,不如更為永恆、快速、可靠的「矽基生命」。

如果人的意識成為一種算法,是可計算的、可測的、無主觀的,社會也將是客觀概率的、可測的,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由此合成的社會意志本質上都將不再存在,而是一種完全可以被模擬的計算邏輯過程,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將被證明為一個笑話。

人類只能等待機器超越人類的「奇點」出現,在那一刻把這個世界拱手交給人工智慧,或者,我們現在就去親手毀掉我們的科技成果回到蒙昧時代。

一分為二看待決定論

持機械決定論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於人類認知疆域和邊界的立場是非常樂觀的。

這種樂觀:

一方面來源於數學和計算機技術「觸目驚心」的進展,「計算」顯示出在所有領域的強大威力,成為了信息化時代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認知思維方式,這種威力又被建立在超級計算能力和網際網路虛擬數據世界基礎上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來源於近代科學發展的豐功偉績,近幾百年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是開創性的、爆炸性的、猝不及防的,這些認知突破基本上都建立在對研究客體的「無情」挑戰,撇去虛無縹緲的神、人性、靈魂、意識,往往就能得到最合理的、最簡潔的對世界解釋,這已經成為一種科學的認知模式。

因此機械決定論在自然科學領域作為一種科學哲學,不僅是無可厚非的,甚至還是極有價值的。科學家對一片茫然的未知世界可以持有任何一種假設,只要這種假設有助於對未知世界的理解和詮釋,目前看來,堅持用「計算」的方式去解釋宇宙、生命和人的認知行為,還根本沒有抵達某種極限,這條路依舊是一條科學研究的「康莊大道」。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機械決定論蔓延和被濫用到了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我們泛稱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包括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一直在堅守,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苦苦拉扯著這個多元化的、動蕩不安的人類社會。而機械決定論對人文社科領域的不當滲透,會削弱和誤導人文精神和內涵,從而打破人類社會系統中目前維持著的脆弱的平衡。

人文主義也許可以被證明

人文主義不能坐以待斃。如果只能依靠打壓和保護才能維持,那麼人文主義就淪為一種宗教了。

機械決定論並不是新出現的,1814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就寫道:

「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如果一個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宇宙裡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對於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

這個智者就是後人稱作的「拉普拉斯妖」。

斬妖除魔,從拉普拉斯妖手中挽救人文主義,是我們系列文章的重要挑戰之一。

這個挑戰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去完成:

一是對抗基因決定論。人類社會發展超越了任何動物社會,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基因決定的自然適應過程,藉助語言的「信息抽象」已經把人與動物徹底區分開來。以及,自由和平等的人文主義並不是近代的發明,在5萬年1000億晚期智人個體迭代積累文明的過程中,它一直是人類文明發源和發展的根本機制;二是對抗算法決定論。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不會顛覆人文主義的基礎——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的,宇宙、生命和意識即使都是某種「算法」,也只能在對宇宙、生命和意識運作方式的解釋層面上成立,而並不能導向它們可以被絕對地預測、肆意地打碎和任性地重建,人文主義並不會因為科技發展而黯然熄滅。

了解這些,有助於對本號系列文章的理解和探討。

相關焦點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人文主義發端於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箴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作為對所嚮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藝復興時期揚棄了狹隘的哲學體系、宗教教條和抽象推理,把價值由以神為本轉變成以人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以致成為一種普世文化;在20世紀,它形成了以肯定人的根本價值、強調人的尊嚴為主旨的思想運動。
  • 當人文主義遇到算法
    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將人類的未來命運納入歷史學的視野;同時通過對人類文明鳥瞰的方式,以一種宏大跨界思維方式勾勒了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以及可能面對的未來,體現了歷史學關懷人類命運的深厚人文情懷與歷史理性。作者對近現代以來興起的「人文主義」的反思,對「算法」、大數據可能帶來的人類生存境遇顛覆性的改變的反思,都足以引起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宗教改革最早出現在德意志因為它有著較深的社會基礎。黑死病後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局勢分裂充分體現在德意志的人文思想中。人文思想首先出現在大學中,培育了大量人文主義思想者,他們大多出生於市民階層,能夠體會到社會最潛移默化的變化,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代表。
  • 讀書筆記 | 未來簡史第二部分:人文主義夢想
    這部分很像普通的歷史書,有點按照時間軸來講宗教的起源到社會革命到二戰再到現代社會。作者原文是這樣寫的:歷史絕不是單一的敘事,而是同時有著成千上萬種不同的敘事。我們選擇講述其中一種敘事,就等於選擇讓其他敘事失聲。
  • 超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1]它使文化科學主義與文化人文主義公然成為分裂對立的兩大基本陣營,對此卡西爾的敘述也許是準確的:自歌德和黑格爾逝世以來的百年間,哲學和科學的內在危機日益表面化了,它們一個只知道自然界,另一個只知道思想,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對立關係就充分地顯示了這一危機。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但文藝復興又不是簡單地復古,它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激發人的潛能和樂觀進取、追求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思潮。在新文化感召下,有識之士抨擊當時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文化,為建立新文化和新社會制度營造輿論。此期湧現出許多知識淵博和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貢獻促使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等領域發生深刻變革,從此宣告歐洲擺脫了中世紀封建宗教束縛,迎來了現代社會的新紀元。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那麼人類歷史上的巫術、宗教、哲學呢?第二部分:人類認知中的宗教、哲學與科學如下草圖所示,我們從宇宙智慧這個大概念下進行分析,宇宙智慧不僅包括人類認知,也包括動物的基因傳播的經驗,也可能會有更高級的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傳播模式。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人文主義繪畫後來,在17-18世紀的歐洲,又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進一步傳播人文精神,人文主義精神到了第二種境界,即理性的定神,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02什麼是古典音樂?文藝復興運動興起後,人文主義思想開始深入影響人們的生活,15後,在人文思想的影響下,歐洲音樂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並逐漸發展。16世紀後,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人文主義也漸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必需品。17世紀後,啟蒙運動席捲歐洲人們的精神領域,宗教也進行改革。人文主義引領著音樂,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即巴洛克時期。很多音樂家受到人文思想影響後,就把這種思想帶入自己的作品中。
  • 科學和宗教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對立的?
    西方近代科學革命衝破了基督教的黑暗壓制,打破了宗教迷信的枷鎖,迎來了曙光。這是大部分中國人所接受的歷史敘述。但是,張卜天卻認為,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個視角,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基督教,就不會有近代科學。而且在19世紀之前,西方人是不會認為科學和宗教,這兩個範疇是對立的。
  • 【名家薈萃】周洪宇:以新人文主義引領未來教育
    一、教育要回歸到人的本真存在對教育的科技取向看法,實則反映了科技與人文的關係狀況。在人類文化中,科學與人文並不是相反甚至對立的價值觀,它們實際是人類人性中互補的兩方面,它們之間完全能夠而且事實上也是富有「建設性地共存」的。科技可以帶來教育方式的重大變化,但始終改變不了其對人文的需要。
  • Renaissance:文藝與人文再生之光——淺談文藝復興及人文主義背景
    文藝復興的定義在西方學界一直存在兩種認知分歧,即文藝復興是一個歷史時代,或文藝復興就是一場文學和科學運動。文藝復興的魅力正是在於:「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恩格斯)。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它開啟文學藝術和科學運動,打破了中世紀神學教會對人的思想禁錮和殘酷統治。而眾所周知,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如此璀璨耀眼的再生時代,為何起始於義大利呢?
  • 掙脫神權束縛,掀起人文主義之風,歐洲宗教改革下解放思想的覺醒
    其倡導個人自由以及平等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念也深深影響著歐洲社會,並且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改革是歐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遍及歐洲眾多國家,它對於歐洲的價值不僅僅是促進社會的發展,更是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在黑暗蒙昧之中撕開了一道光,使人們從神的信仰禁錮中逐漸脫離,開始關注人本身,掀起人文主義之風。
  • 科學與宗教的關係?關鍵在于澄清概念
    「科學」嗎?)不過,哈裡森自己沒有用現在使用的概念對歷史進行裁剪嗎?答案是顯然的,他認為歷史上的「科學」和「宗教」更多地指向「個體的內在品質」,這不是在用「內在品質」這一現代概念在理解過去嗎?3、結論:應該謹慎地區分科學和人文將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史完全解讀成對立和鬥爭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並且這一誤讀已經帶來了惡果(比如美國出現了進化論和神創論之間的意識形態爭論);但是,哈裡森等一幹學者在豐富歷史材料基礎上進行的矯正卻有些用力過猛,其研究中使用的概念並沒有完全澄清。
  • 人工智慧藝術的美學審視:基於人文主義美學的視角
    當前人工智慧藝術實際上是在算法與素材的確定性基礎上展開對「可計算的美」的分析,這顯然也意味著人工智慧藝術的實質是一種認識論的美學路徑,因此也並未能對人文主義美學構成本質上的顛覆。藝術或美作為經驗個體在社會性活動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模糊的意向性體驗,對它的分析與理解常常是由經驗內容所構築的一種「不可言說的言說」的狀態,因此也是邏輯或形式語言難以企及和替代的。
  • 楊玲 劉文鑫:心理學橫跨科學與人文
    縱觀西方文藝復興後科學與哲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述自然主義心理學與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對立,是更宏大背景下自然科學與人文主義的對立在心理學中的具體體現。狄爾泰(Wihelm Dilthey)曾從闡釋學視角出發,對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以人文學科為核心)作出鮮明的區分。
  • 人文與科學為骨肉的文藝復興時期教育理論
    哲學家們為爭取思想自由而奮鬥,因此誕生了不以宗教為基礎而以人的價值基礎的人本主義研究。反映在教育上,表現為:復興了希臘的自由教育概念,該概念強調教育是對藝術和人文的探索。同時,知識界也高舉起科學與理性的旗幟與價值。
  • 段義孚 | 人文主義地理學之我見
    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湧動的人文主義思潮帶動了對邏輯實證主義進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論的出現,人文主義地理學就是其一。段義孚作為人文地理學的領軍人物,將人的種種主觀情性與客觀地理環境的豐富關係進行了極具智慧的闡發,其思想在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 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羅馬時期西塞羅的人文主義,適應封建制度需要,希望在強軍與文化藝術之間取得平衡,強調人文功能和禮儀文明,注重天才、情感、靈感、韻律、修辭、技藝和作品的說服力感染力,突出文學藝術的教育和娛樂作用。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考綱要求:(星標重點)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2) 啟蒙運動複習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認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重難點解析!附習題專練
    啟蒙運動思想家們高舉理性主義的大旗,積極宣傳反宗教神學、反封建專制的主張,理性主義是啟蒙運動的核心旗幟。(2)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碟機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等。啟蒙運動把鬥爭矛頭既指向基督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