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微信的各種公眾號太多,有的品牌還註冊了好幾個公眾號,消費者很容易弄混。C FP供圖
很多品牌的微商城還可以再做得人性點。比如沒有翻頁,只有猛刷,所有的商品排成一長溜,點進去一個產品,不滿意,後退又回到第一個產品,還得再猛刷才能看到沒看過的東西。
如果說各個品牌的微商城跟淘寶、天貓什麼的大型電商平臺比,最為不同之處在哪?應該是互動做得好,購物更有擬人感。首先一關注就會發來歡迎語。比如茵曼商城會說:「HI,親愛的茵符,你終於到來了,大茵等你很久咯」。
尚品宅配在各個品牌裡做得最極致,首先它的歡迎語是根據每個關注人的名字不同而特別定製的。比如你叫「張三」,它的第一條推送就是「張三,快來看你家效果圖!」,第二條則是「測一測你適合哪種家居風格」,配圖則是你的頭像。等一會又會有專門對接你的客服來跟你說話,先問你住在哪個城市,再問你家幾房幾廳,可以給你幾個案例來看看。雖然說無微不至,非常貼心,但有點過於密集。
除了這些字面上的文章,從銷售來看,不少品牌也是以增加用戶粘性為己任。比如茵曼商城裡除了賣東西,還有一個茵悅匯,裡面很多話題討論和心情分享,跟穿衣打扮沒有太大關係,更多是生活方式的傳達。還有一個「附近」欄目,都是茵曼的粉絲上傳自己生活上的照片,寫下一些感悟,有點像個留言牆。一號店則有「微信評論、雙倍積分」的政策,也是為了增加和粉絲的互動。
寶潔旗下的產品則更多用積分來增加粉絲聚合度。比如積分夠一定等級可以換東西,可以享受試用等等。
用戶體驗
@諾娃:應該是在開拓期吧,有些東西感覺比天貓的、京東的東西要便宜。之前大使的行李箱在京東的微商城做促銷,我買了一個才兩百多塊,同款產品在京東的PC版要賣三四百元。感覺這是我最會花錢的一次經歷了。
@釐米米:我覺得很多品牌的微商城還可以再做得人性點。比如沒有翻頁,只有猛刷,所有的商品排成一長溜,點進去一個產品,不滿意,後退又回到第一個產品,還得再猛刷才能看到沒看過的東西,當時的內心,簡直是崩潰啊。有的產品說明也不是很全,至多是照本宣科,沒有太多更人性化的購買指南,感覺還處於淘寶的初級階段。
@牛角包:我覺得習慣只能養成不能改。雖然手機淘寶也很方便了,但我一想到上淘寶,第一反應還是打開電腦。但是微信好像就是給手機設計的,在微信上買東西就更像點開別人的朋友圈那麼方便。不過現在微信商城還不是很多,只能買大眾產品,稀奇古怪的東西還得上淘寶。
@利小姐:我覺得整個微信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把自己當回事。比如公眾號一天只能推送一篇,好鄭重其事。微信商城也是這樣。我就有關注O lay,結果想玩啥都要先註冊會員,不然就不給玩。皮膚測試也要預約,感覺不是很方便。
@曹草草:我簡直要被微信的各種公眾號搞暈了。一個品牌要註冊好幾個,而且好幾個都是真的。比如711便利店的公號,有一個有「廣東」前綴的,還有一個有「廣東」後綴的,兩個都是官方的,只是發的信息的側重點不一樣,我就倆都關注了,然後每天接到重複的信息,但是還不敢退,因為也有不同的信息。還有好多品牌,不但有總號,有區域分號,還有同一母公司下面的不同子品牌的號,都不知道究竟是哪個在賣東西,只能一下子全關注,然後再慢慢刪。
專家分析
每個入口都是一場戰鬥,最終受惠的是用戶
負責寶潔生活家微商城運營的舒琦告訴記者,寶潔生活家裡面銷售的主要是一些跟生活密切相關的日用品,現在的會員有550萬。這裡的護舒寶液體衛生巾算是非常明星的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有創新的專利科技,比一般的衛生巾要貴一點。在很多超市都沒有鋪貨。可以說最大宗的銷售就是在寶潔生活家這個微信商城上售出的。」這個產品因為有著很好的用戶體驗,所以銷售得蠻不錯,有很多人關注寶潔生活家這個公眾號,就是因為想買液體衛生巾。還有會員每月可以5塊錢享用4種試用裝也是蠻划算的。如果說以前電商只有淘寶一條路可走,現在可以說是群雄割據,再分天下。「大家都在搶入口和觸點,支付寶和微信都在競爭。」現在微信也有了商城,支付寶也在增加自己的社交功能。「所以每個入口都是一場戰鬥,最終受惠的還是用戶。」
消費提醒
●仔細看說明文字
由於微信平臺並不是一個開放式的平臺,很多人在微信上消費都沒有比價,也比較少人有仔細閱讀說明文字的習慣。這個在朋友圈微商那裡已經得到證實。有一張圖,有個購買連結,不少人點開填了地址就開始買買買了。但其實,無論對賣家有多信任,都需要仔細閱讀說明文字。尤其是生鮮產品,更要看清楚是「預售」,還是「現貨」,以及大約幾天到貨。此前鄭小姐就是在微信上的「天天果園」買藍莓,非常便宜,還包郵。她沒注意藍莓是「預售」的,加上金額小,也就忘了。10天之後身在國外的鄭小姐接到送貨電話,她只能跟快遞小哥說,請你幫我吃了吧。
●消費客服不好找
習慣了淘寶購物的人,一般都對淘寶客服的服務記憶猶新,尤其是那些24小時三班倒的。但是在微信商城上,一般都是找不到客服的。由於微信商場上都是有註冊的公司和較著名的品牌,消費者不需要太擔心詐騙的問題。但要提醒的是,在自助購物的情況下,最好還是買那些標準化的產品,比如電器,比如有包裝的食品,再比如已經買習慣了的日用品。衣服、首飾之類特別個人化的東西買起來就有點容易出偏差了,只適合那些對自己風格特別熟悉和身材比較標準的人。
●面對代金券要理智
特別愛發代金券是微商城各商家的一大特色,這些代金券有點像滴滴打車的快車券,一般是消費得越多券也就越多,每張面值都不大,但是總額不小,而且有一定的期限。這種代金券最能夠激起人們再度消費的欲望,總覺得佔到了便宜。但其實便宜得越多花得也越多,千萬要理智。
採寫:南都記者 張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