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眾多在「參軍」門檻外奮鬥的民企,2018年成立的北京中創智翔科技有限公司早早地拿到了「邀請函」。
基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共軸雙層獨立變距控制技術,該公司研製出中國版卡莫夫鬼怪式無人機,在工業與準軍用級領域擁有廣泛應用前景。雖然產品尚未定型,但已引起軍方關注,好幾家單位找上了門。
不過他們的「參軍」之路未必平坦。該公司CEO南佔祥說,其目前尚未開始辦理各種軍工資質審查認證手續,但「一想就覺得頭大」。僅「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保密資質證要求企業成立3年才能申請」一條,就意味著中創智翔想「參軍」絕非朝夕之功。
「目前的審查許可機制,導致民企進入得非常緩慢。」原空軍司令部軍事代表局副總工程師譚雲剛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
參軍門檻外遭遇「死胡同」
說起「民參軍」難,楊俊飛深有體會。2016年,他所在的北京中航科電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申請保密資質時,陷入了「死胡同」。
「按照當時規定,要想取得保密資質,需要跟軍方籤過合同,開展過項目。」楊俊飛說,「然而找軍方籤項目時,對方卻要求我們必須具備保密資質。」
多次碰壁後,楊俊飛另闢蹊徑。他們先找其他具備資質的企業開展合作,提供技術,間接取得了相關合同,再以此申請保密資質,終於解開了這個結。
面臨類似窘境的還有北京致臻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他們向軍方提供包括仿真軟體及硬體的虛擬訓練系統,產品很受歡迎,但公司本身尚未滿足「參軍」條件,只能通過合作方式提供服務。
相比親自「參軍」,這種「曲線救國」方式讓他們負擔了更多成本。致臻智造CEO郭志奇說,合作單位會要求參與一部分工作,由此不僅要分出一塊「蛋糕」,也會增加一些流程和時間成本。
根據軍委裝備發展部近期公布的數據,6年間獲得裝備承制單位資格的民企由500餘家增至2300餘家,民參軍「去門檻」初見成效。但譚雲剛認為遠遠不夠。「國內能夠參軍的民企至少有20萬家。按照現在的準入機制,這些企業全部參軍需要100年。」他說,「太可怕了。」
採購管理體制與市場規律背道而馳
即便擠進軍工門檻、爭得項目,當前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和採購管理體制也讓民企們感到種種不適。浙江赫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程節就對產品定價機制很有看法。
「以我們給裝甲兵配套的維修裝備為例,軍方每年審價的參考標準並不合理。」程節說,「一方面,他們拿著幾年前的文件資料,要求我們不能超過當時的價格;另一方面,一些軍工單位還會設定財務目標,每年在成本控制或採購經費上,要完成一定比例的壓縮。」他認為,這種定價方式違背了市場發展情況,極低的利潤率甚至是賠本買賣,讓民企的參與積極性很受打擊。
同時,軍方的計劃經濟採購模式流程複雜,從前期溝通、決定採購到付款,漫長的周期讓許多民企暗暗叫苦。郭志奇說,致臻智造於2018年年初將產品交付軍方使用,但是等軍方走完付費流程拿到錢,估計要到11月底。
楊俊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中航科電每年軍品項目金額達到數千萬,在公司的佔比接近一半。而長達半年至一年的資金回流周期,讓公司周轉頗受壓力。
「目前的裝備科研生產管理和採購工作,基本上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反映的供求、競爭、價值、效益等規律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民營企業長期被限制在計劃體制之外。」譚雲剛評價說。
所有制觀念成最大障礙
「目前軍民融合體制機制最大的障礙,是公有制、私有制的觀念。」譚雲剛說,「要徹底解決軍民分離問題,需要打破國防科技工業自成體系、壟斷封閉的傳統思維,創新體制機制,讓民企從源頭上融入軍工領域。」
他建議將民口單位的人才、技術、資金、設備、信息等資源,納入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建設規劃計劃,對不適應軍民企業協調發展、有礙「民參軍」的生產關係進行調整改革。
2015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宣布與阿里巴巴共同出資20億元,設立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助推「北鬥」。譚雲剛對此十分認同。他認為應加快軍工企業混合所有制結構調整,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和軍企改制,形成以國有資本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參與的混合所有制結構。
此外譚雲剛建議,以逐步實現「四證合一」、建立「黑名單」等方式完善武器裝備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裝備指令性計劃採購與競爭性市場採購相結合的武器裝備採購管理體制機制;實行計劃控制與市場調節雙向投資管理體制;實行所有裝備承制單位一視同仁的免稅、貸款、定價普惠制。通過上述手段,建立起充分競爭、科學評價、有力監督、有效激勵的民參軍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