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2)

2021-02-08 張家塘

刊授學院

中國文學史梗概(51)  

 

漢賦(2)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初的賦家,繼承楚辭的餘緒,這時流行的主要是所謂「騷體賦」,其後則逐漸演變為有獨立特徵的所謂散體大賦,這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興盛的階段;東漢中葉以後,散體大賦逐漸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賦開始興起。漢賦的這種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狀況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一時期

 

自漢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當時所謂「大漢初定,日不暇給」,封建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佔據統治地位。當時諸王納士,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仍是繼承《楚辭》的傳統,內容多是抒發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轉變。這時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賈誼,此外還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賈誼

 

賈誼的《吊屈原賦》是借悼念屈原抒發憤慨,雖吊逝者,實為自喻。此篇的形式與風格,是騷體的繼承,但由於作品傾訴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因而和後來那種純然出於模擬《楚辭》而為文造情的作品明顯不同。賈誼的《鵩鳥賦》是一篇寓志遣懷之作,假設與鵩鳥對話而敷衍出一篇文字。這篇賦一方面使用了主客問答體,同時也比較多地傾向於使用鋪陳的手法,散文的氣味濃厚預示了新的賦體正在孕育形成。

 

淮南小山

 

淮南小山 的《招隱士》寫作者以急切的心情召喚隱居山林的隱士早日歸來。賦中描寫山中景物,使用鋪敘和誇張的手法,充滿豐富的想像,是漢初騷體賦的優異之作。

賈誼和淮南小山的賦作都還距騷體不遠,僅在某些方面開始有所轉變,而標誌著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個作家和作品,是枚乘和他的《七發》。

 

枚乘

 

枚乘主要生活於漢文帝、景帝時期,死於武帝初年。他的《七發》寫楚太子有病,吳客前去問候,通過主客的問答,批判了統治階級腐化享樂生活,說明貴族子弟的這種痼疾,根源於統治階級的腐朽思想,一切藥石針灸都無能為力,唯有用「要言妙道」從思想上治療。賦中用了七大段文字,鋪陳了音樂的美妙,飲食的甘美,車馬的名貴,漫遊的歡樂,田獵的盛況和江濤的壯觀。《七發》雖未以賦名篇,卻已形成了漢大賦的體制。它通篇是散文,偶然雜有楚辭式的詩句,且用設問的形式構成章句,結構宏闊,辭藻富麗,劉勰稱:「枚乘摛豔,首制《七發》,腴辭雲構,誇麗風駭。」(《文心雕龍·雜文)從漢初的所謂騷體賦到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漢大賦,《七發》是一篇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

 

第二時期

 

西漢武帝初年至東漢中葉,共約200多年時間,從武帝至宣帝的90年間,是漢賦發展的鼎盛期。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漢賦900餘篇,作者60餘人,大部分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從流傳下來的作品看,內容大部分是描寫漢帝國威震四邦的國勢,新興都邑的繁榮,水陸產品的豐饒,宮室苑囿的富麗以及皇室貴族田獵、歌舞時的壯麗場面等等。

自漢武帝劉徹到宣帝劉詢的時代,即所謂西漢中葉,這是漢帝國經濟大發展和國勢最強盛的時期。漢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上承「文景之治」,為了進一步保衛國家和鞏固政權,他又北向出擊匈奴,弭除了歷年的邊患;用兵南方,結束了南方一些部族紛爭的局面。這在一般封建文人眼裡,無疑是一個值得頌揚的「盛世」。又加上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藝,招納了許多文學侍從之臣在自己身邊,提倡辭賦,誘以利祿,因而大量歌功頌德的作品,就在所謂「興廢繼絕,潤色鴻業」的藉口下產生了。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說:「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王褒、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餘篇。」

這一時期的賦作基本上同《詩經》的雅頌一樣,是一種宮廷文學,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潤色鴻業」服務的。有一些作家,作為皇帝的侍從,對皇帝歌功頌德,但他們又對自己類似俳優的地位時時感到不滿,因而也寫作了一些感慨身世和以諷諭為主的作品。也有一些作家對當時漢帝國空前繁榮強盛的局面,感到鼓舞和喜悅,但對皇室大量揮霍資財和迷於奢侈享樂的生活,無論從歷史教訓出發,還是從當時的民生出發,也曾感到擔憂。這就構成了當時一些鴻篇巨製的大賦在思想內容方面的普遍特點,它們往往既歌頌誇耀於前,又諷諭勸戒於後,而這兩者統一在一篇作品中,因而造成了這些漢代大賦思想內容的複雜性。

 

司馬相如

 

是漢代大賦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文選》所載《子虛》、《上林》兩賦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近人據《史記》、《漢書》本傳,考定二賦或本是一篇,即《天子遊獵賦》。這兩篇以遊獵為題材,對諸侯、天子的遊獵盛況和宮苑的豪華壯麗,作了極其誇張的描寫,而後歸結到歌頌大一統漢帝國的權勢和漢天子的尊嚴。在賦的末尾,作者採用了讓漢天子享樂之後反躬自省的方式,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懲奢勸儉的用意。司馬相如的這兩篇賦在漢賦發展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它以華麗的詞藻,誇飾的手法,韻散結合的語言和設為問答的形式,大肆鋪陳宮苑的壯麗和帝王生活的豪華,充分表現出漢大賦的典型特點,從而確定了一種鋪張揚厲的大賦體制和所謂「勸百諷一」的傳統。後來一些描寫京都宮苑、田獵、巡遊的大賦都規撫它,但在規模氣勢上又始終難以超越它。所以揚雄說:「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

漢武帝、宣帝年間著名的賦作家還有東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漢書·藝文志》著錄他們的賦作頗多,但傳世頗少。如枚皋,據記載有賦 120篇,現已一篇無存。東方朔流傳下來的《七諫》,是一篇因襲楚辭的騷體賦,並無新意。但他的《答客難》、《非有先生論》,雖未以賦名,卻是兩篇散體賦,對以後述志賦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王褒是宣帝時重要賦家,今存《洞簫賦》和騷體賦《九懷》。《洞簫賦》是現存描寫音樂賦作較早的一篇,對後世的詠物賦和描寫音樂題材的作品有過影響。

西漢末年至東漢中葉 100多年間,《子虛》、《上林》兩賦成為這一時期眾多作家創作的共同模式,他們的作品都不能越出其範圍,完全失去了新鮮的創造力,只有揚雄和班固,由於他們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和才能,他們賦作尚有自己的特點,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

 

揚雄

 

是西漢末年最著名的賦家。《甘泉》、《河東》、《羽獵》、《長楊》四賦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賦在思想、題材和寫法上,都與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相似,不過賦中的諷諫成分明顯增加,而在藝術水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部分段落的描寫和鋪陳相當精彩,在模擬中有自己的特色。後世常以「揚、馬」並稱,原因即在於此。他的《解嘲》,是一篇散體賦,寫他不願趨附權貴,而自甘淡泊的生活志趣,縱橫論辯,善為排比,可以看出有東方朔《答客難》的影響。但在思想和藝術上仍有自己的特點,對後世述志賦頗有影響。《逐貧賦》和《酒賦》,或表達自己甘於貧困,鄙視「貧富苟得」的志趣,或對皇帝、貴族有所諷諫,思想和寫法也都各具特色。

 

班固

 

是東漢前期的著名賦家。他的代表作《兩都賦》,由於蕭統編纂《文選》列於卷首,而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兩都賦》在體例和手法上都是模仿司馬相如的,是西漢大賦的繼續,但他把描寫對象,由貴族帝王的宮苑、遊獵擴展為整個帝都的形勢、布局和氣象,並較多地運用了長安、洛陽的實際史地材料,因而較之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賦作,有更為實在的現實內容。

 

第三時期

 

東漢中葉至東漢末年,這一時期漢賦的思想內容、體制和風格都開始有所轉變,歌頌國勢聲威、美化皇帝功業,專以鋪採摛文為能事的大賦逐漸減少,而反映社會黑暗現實,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開始興起。東漢中葉以後,宦官外戚爭權,政治日趨腐敗,加以帝王貴族奢侈成風,橫徵暴斂,社會動亂頻仍,民生凋敝。文人們失去了奮發揚厲的精神,失望、悲憤,乃至憂國憂民的情緒成為他們思想的基調,這就促使賦的題材有所擴大,賦的風格有所轉變。這種情況的出現始於張衡。

 

張衡

 

具有代表性的賦作是《二京賦》和《歸田賦》。《二京賦》是他早年有感於「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創作的,基本上是模擬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和班固的《兩都賦》。但他對統治階級荒淫享樂生活的指責比較強烈和真切,他警告統治者天險不可恃而民怨實可畏,要統治者懂得荀子所說的「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這是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對作者的啟發,表現了當時文人對封建統治的危機感。《二京賦》除了像《兩都賦》一樣,鋪寫了帝都的形勢、宮室、物產以外,還寫了許多當時的民情風俗,容納了比較廣闊的社會生活。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他的《歸田賦》。作者以清新的語言,描寫了自然風光,抒發了自己的情志,表現了作者在宦官當政,朝政日非的情況下,不肯同流合汙,自甘淡泊的品格。這在漢賦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轉機。他把專門供帝王貴族閱讀欣賞的「體物」大賦,轉變為個人言志抒情的小賦,使作品有了作者的個性,風格也由雕琢堆砌趨於平易流暢。在張衡之前,已出現過一些言志述行的賦,如班彪所作《北徵賦》,通過記述行旅的見聞,抒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顯示了賦風轉變的徵兆,張衡在前人的基礎上,使漢賦的發展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其它

繼張衡而起的是趙壹和蔡邕,趙壹的《刺世嫉邪賦》對東漢末年是非顛倒「情偽萬方」的黑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抨擊,表現了作者疾惡如仇的反抗精神。這篇賦語言犀利,情緒悲憤,揭露頗有深度,與前一階段那種歌功頌德,誇美逞能的大賦,已經是完全殊途了。蔡邕的《述行賦》是他在桓帝時被當權宦官強徵赴都,在途中有感而作。在賦中作者不僅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宦官專權、政治黑暗、貴族們荒淫無恥的現實,而且還滿懷同情地寫出了當時的民間疾苦,表現了作者的愛憎感情,語言平實,格調冷峻,頗具感染力。稍後禰衡的《鸚鵡賦》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詠物賦,作者借寫鸚鵡,抒發了自己生於末世屢遭迫害的感慨。這些作品完全突破了舊的賦頌傳統,儘管數量不多,卻為建安以至南北朝抒情言志、寫景詠物賦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地位和影響

 

賦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在中國文壇上興起的一種新的文體。在漢末文人五言詩出現之前,它是兩漢四百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封建時代的詞章家非常推崇漢賦,但他們奉為漢賦正宗的卻是枚乘、司馬相如、揚雄及班固、張衡等人的大賦,但也正是這些大賦,在思想和藝術形式上表現了較多的局限性。西晉的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批評說:「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他所謂「今之賦」就是指漢代興起的大賦。他認為它們「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詞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摯虞對漢賦的社會作用以及藝術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評,是切中要害的。

漢賦,特別是那些大賦,儘管有著如上所述的缺點,在文學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即以那些描寫宮苑、田獵、都邑的大賦來說,大都是對國土的廣闊,水陸物產的豐盛,宮苑建築的華美、都市的繁榮,以及漢帝國的文治武功的描寫和頌揚,這在當時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而賦中對封建統治者的勸諭之詞,也反映了這些賦作者反對帝王過分華奢淫靡的思想,表現了這些作者並非是對帝王貴族們毫無是非原則的奉承者和阿諛者。儘管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現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應抹殺的。

其次,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好用生詞僻字,但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彙、鍛鍊語言辭句、描寫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後的很多詩文,往往在語言、辭藻和敘事狀物的手法方面,從漢賦得到不少啟發。

最後,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兩漢辭賦的繁興,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中國的韻文從《詩經》、《楚辭》開始,中經西漢以來辭賦的發展,到東漢開始初步把文學與一般學術區分開來。《漢書·藝文志》中除《諸子略》以外,還專設立了《詩賦略》,除了所謂儒術、經學以外,又出現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晉則出現了「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陸機《文賦》)等對文學基本特徵的探討和認識,文學觀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

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現存作品包括某些殘篇在內,共約二百多篇,分別收錄在《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書中。

 

漢賦社團

 

2014年,兩漢文化發源地徐州誕生了史上第一個賦社彭城賦社,專門從事辭賦的整理、創作、研究,重點開發「漢代五絕」之一的漢賦資源。

 

主要代表

 

賈誼 《吊屈原賦》(後被視為「文」)《鵩鳥賦》

枚乘 《七發》(後被視為「七體」)《柳賦》《梁王菟園賦》

司馬相如 《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

揚雄 《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蜀都賦》

馮衍 《顯志賦》

班固 《兩都賦》《通幽賦》

張衡 《二京賦》《思玄賦》《歸田賦》

左思 《三都賦》

 

本公眾號面向全國長期徵稿,來稿請隨附作者簡介和照片。來稿郵箱:982075137@qq.com;公眾號:cjy700312;來稿作者請添加管理員微信:cjz690814,以便發放稿酬 。

 


相關焦點

  • 漢賦(1)
    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 《全漢賦校注》的學術啟示
    由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的《全漢賦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我們對人文學科學術研究的科學價值及人文價值的思考。  「賦」與詩、詞、曲、文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文體之一種,可是,向稱「讀漢賦如讀天書」的障礙,使人們對其倍感生疏。然而,漢賦所蘊藏的中國文化資源又相當重要。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漢賦四大家
    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常常衍生一種據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其中漢賦是在漢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幾位漢賦的著名代表人物——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 看了這篇,漢賦考不倒你
    方便大家理解有關漢賦的知識。——漢賦。(一)漢賦的主要特點是體制龐大,講究鋪陳,富有文採音韻節奏,形式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是韻文和散文的結合體,並往往含有諷勸的意味。(二)社會原因是:1、西漢盛世國家空前統一富強,為賦家提供了宣揚大漢聲威的主題。2、京都的宮殿建築富麗宏大,統治集團聲色犬馬的生活奢侈,成為賦家鋪寫的對象。
  • 漢賦四大家是哪幾位?
    漢代流行駢賦,其中最有名的四人被譽為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沒錯就是那個鳳求凰的司馬相如了。雖然始亂終棄不過文採卻是絕對的一流,被譽為「漢賦第一大家」。作品主要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等。
  • 在中小學普及和誦讀漢賦?李大明教授:大可不必
    在中小學普及和誦讀漢賦?不少家長甚至學校因此提出,能否在中小學中普及和誦讀漢賦?對此,專家評價道:大可不必。在賦體的開創時代,漢賦以結構宏大、富有氣魄、鋪張揚厲為主要特徵,且韻散相間,形式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有韻律有節奏,如若朗讀順暢,確實會有抑揚頓挫之感。但這是否意味著漢賦適合誦讀呢?先來品品司馬相如《子虛賦》中的一段文字:「蹴蛩蛩,轔距虛,軼野馬,轊陶駼,乘遺風,射遊騏。
  • 原創對聯:古琴玉笛歌秋月,漢賦楚辭送友人
    下聯:漢賦楚辭送友人;漢賦,漢朝湧現的一種有韻的散文,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楚辭,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漢賦楚辭送友人:用楚辭、漢賦的文體做歌與友人唱和,送別友人。
  • 漢賦 我與時光有個約定
    由於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漢賦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中的翹楚,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來感受一下漢賦之美吧~賦大致分為五種,也正是五個重要時期:西漢人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視為賦體,沒有一定的限制性
  • 2020寧夏省考行測常識積累:漢賦四大家及大成
    【導讀】華圖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省考行測常識積累:漢賦四大家及大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寧夏公務員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寧夏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在公務員行測考試備考的過程中,除了刷題常識的積累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整理了漢賦四大家及大成的常識
  • 文化素養|漢賦四大家都有誰?
    空想沒用的,今天小萌就陪大家一起,從頭梳理一遍教資考試中,文化素養高頻考點~漢賦四大家是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傳世,在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深遠,是漢大賦的最高成就者,標誌著漢大賦的內容、風格的成熟。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西漢辭賦家。被譽為「漢賦第一大家」。
  • 風格迥異的漢賦四大家,你傾慕哪一個呢?
    風格迥異的漢賦四大家,你傾慕哪一個呢?在能人輩出的大漢朝湧現了無數的才華卓絕的人,而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漢賦四大家了。他們分別是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和張衡。雖然他們四人領域不同,風格迥異,但後人卻喜歡將他們放在一起來討論,就是因為他們在漢賦方面對當時及後世都造成了深遠影響。楚辭漢賦在歷史上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又在其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那這樣風格迥異的他們,你們更仰慕哪一個呢?先來說說司馬相如。
  • 漢賦四大家,個個很厲害,特別是最後一位堪稱「全能人才」!
    唐詩宋詞獨領風騷,元曲漢賦不甘其後。今天要與大家一起來了解的就是漢代的文學代表漢賦。漢賦是在漢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 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 鋪採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人物被稱為漢賦四大家。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關於《漢賦四大家及大成》考點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關於《漢賦四大家及大成》考點,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今天寧夏事業單位考試網給大家帶來:漢賦四大家及大成考點,考生可以收藏。   1、司馬相如   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西漢辭賦家、文學家。   是漢代大賦的最高成就者之一,世稱為「賦聖」和「辭宗」。代表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這兩篇賦也是眾多文人爭相模仿之作。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 漢賦,從萌芽到興盛歷經多少賦家的心血和努力?
    漢賦有小賦和大賦之分。小賦多是抒情之作,是東漢中葉才興起的,數量也不多;大賦最興盛,內容多是描寫宮殿苑囿(古代帝王和貴族畜養禽獸、種植林木的地方)的華麗、京城的繁華,藉以誇耀漢帝國的聲威,歌頌皇帝的功德,只在結尾才添加幾句諷諫規勸的話。它的興盛,和西漢的經濟繁榮、國力強大、以及統治者窮奢極欲的豪華生活有密切關係。
  • 漢賦——中國文化的別樣反芻
    賦其實到漢代抒情小賦以後,漢賦就結束了。到了魏晉南北朝以後駢文興起,那麼駢文的要求就逐漸地開始融合到賦體文學當中,出現了駢賦。什麼是駢賦?駢,駢文,就是講究對仗的文章,用寫對聯的方法來寫文章,就叫駢文。那麼把駢文的特點融入到賦裡面,就是這個賦既要講對仗,還要押韻,因為賦是要押韻的,駢文是不押韻的,把這種對仗的形式用之於押韻的賦體創作當中來,就形成了駢賦。
  • 【2018考研二輪散文專題複習】——《子虛賦》、《上林賦》是漢賦的典範之作
    為什麼說《子虛賦》、《上林賦》是漢賦的典範之作?
  • 漢賦的出現,不僅是因為它能夠引起人們的使用,更在於它的獨特性
    漢賦圖片一講到賦文學,或許人們會聯想到那些著名賦的代表作,例如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建安七子曹植的《洛神賦》、宋朝蘇軾的《赤壁賦》以及那左思曾經寫下轟動洛陽城的《三都賦》,在當時傳的一時興盛或許也算是名人效應,賦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可惜在那時並沒有沒有被人們所推崇,那為什麼又要叫做漢賦呢?正是因為在漢朝時期,國家的安定,社會的平穩,人們才漸漸尋找到了一種在文學上的特色——賦。它是漢代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與漢代的詩文一起鑄就了漢代文學中的燦爛和輝煌。
  • 古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等文學時代,而現代有什麼呢?
    漢賦漢賦,是在漢朝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競猜,關鍵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漢賦,三國
    第五題 此人也是梁孝王門客之一,此人的代表作是漢賦成立的標誌,此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