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追尋的現代生命形式,以及不停拷問生命的意義!

2020-12-18 欣悅帶你領略文化

與原始的生命形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沈從文在都市題材的作品中所塑造的現代的生命形式。在沈從文看來,文明的發展壓抑扭曲了人類的自然本性,森嚴的社會秩序、任死的生活規則、繁多的交往禮節、虛偽的道德觀念等等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葵縮。於是,在現代的都市裡產生了一種被文明異化的生命形式。這類人物普追缺乏生命的朝氣,顯得虛弱、壓抑、無聊,生命呈現出一種扭曲的病態。

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虛偽、怯擂、驀氣沉沉的紳士形象。《有學問的人》、《道德與智慈》、、駿圖》、《王謝子弟》等作品,作為一個系列,為我們塑造了一大批紳士形象。他們最典型的特徵就是虛偽、怯擂、缺乏生機和活力,與他們外表上的「文明」、「大度」、「穩重」等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有學問的人》中的那位教授在情慾的轉動中欲進又退、躊躇不前的姿態真切地反映了其虛偽、壓抑的身心狀態。《八駿圖》中的「八駿」表面上「為人很莊嚴,很老成」,或奉行獨身主義,或標榜清心寡欲,或大談泛愛主義,實際上卻都在下意識裡時時處處流露出愛欲的衝動,卻為了維護虛偽的道德名分而顯得顧慮重重,病態十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人類生命的雄強氣質。這些人物共同體現了作者所努力探索的一種生命力退化的現代生命形式。

二是苦悶、壓抑的都市女性形象。《或人的太太》、《某夫婦》、《夜》、《紳士的太太》、《都市一婦人》等作品便向人們展示了這一類人物的生存狀態。她們的心靈在現代文明的重負下已經扭曲變形,陷於苦悶、壓抑、無聊之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向墮落。《都市一婦人》中的那個婦人因誤入上流社會而淪落風塵,為了永久延續她與年輕軍官之間的婚姻關係而弄瞎了他的眼睛。這種變態的心理正是由生活的極度苦悶、壓抑造成的。《紳士的太太》中的那幾位婦人由於生活的壓抑、無聊而走向了偷情通姦。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一種都市女性所特有的苦悶壓抑的生命形式。在這種形勢下,女性原有的自然生命之美已經消失殆盡,而變得庸俗、醜陋,令人生厭。

三是麻木、無聊、庸俗的市儈形象。第二個拂拂》中的拂拂就是一個市儈的典型。他對上極盡巴結討好之能事,對下則頤指氣使、作威作福自身庸俗不堪,卻喜歡賣弄風雅。在文中作者明顯地流露出對這個人物的僧惡和譏刺同類的人物形象還有《棉鞋》中的教育股長,《嵐生同嵐生太太》中的男生,《宋代表》中的宋代表以及《血》中的掛號處的漢子等。他們身上融合了封建階級的庸陋腐朽與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代表了沈從文筆下最醜陋的一種生命形式。

當然,在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世界裡,生命形式是豐富和多樣的。另有一類作品塑造了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小知識分子形象,如《生之記錄》、《寄給某編輯先生》、《樓居》以及《元宵》等。還有反映健康、美麗的都市女子的作品,如《春天》、《如葵》、《三個女性》等。但作者在都市題材的作品中所著力刻畫的,還是幾種負面的生命形式,以此體現他對現代都市的某種意見。沈從文對生命的執著探索,使他透過「生命的形式」看到了生命所應有的終極意義。於是,在創作中後期,他所著力探討的命題逐漸由「生命的形式」轉向「生命的意義」。這個時期的大童作品以一種抽象的思辨展開了對「生命意義」的苦苦追索。

三十年代中期以後,沈從文的作品更多地在思索和探尋「生命的意義」,他追問「生命真正意義是什麼是節制還是奔放是矜持還是瘋狂是一個故事還是一種事實」刀這表明,沈從文的生命本體觀在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以後,已經臻於成熟。作為一個「信仰生命」的作家,沈從文認為,生命的意義正在於生命本身的自覺與自主,他說「生命之最大意義,能用於對自然或人工巧妙完美而傾心,人之所同。」幻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有對生命的自覺認識,另一方面,要有對生命的自覺追求。在談到對生命意義的不同理解時,他又說「大別言之,聰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習慣生活。聰明人以為目前並不完全好,一切應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個理想。愚蠢人對習慣完全滿意,安於現狀,保證習慣。」在後期的許多作品中,沈從文也貫徹了他的這種思想傾向一、追求生命的自覺,二、追求生命的自主。

在沈從文看來,「每個活人都像是有一個生命,生命是什麼,居多人是不曾想起的,就是`生活'也不常想起」。閱「大多數人的生命如一堆牛糞,在無熱無光中慢慢姍燒,且都安於這種供燒形式,不以為意」因此,他在作品中有意識地探討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啟發人們思考「生命」本身,以達到生命的自覺狀態。

其實,早在三十年代前後,沈從文在創作中就己經表現出對生命自覺問題的思考,通過一系列作品塑造了一類對生命缺乏自覺意識的人物形象,他們生活在世上卻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伴隨生命的是主體意識的醫乏。《蕭蕭》中的蕭蕭是個純樸、天真的鄉村少女,十二歲時出嫁做了童養媳,但她意識不到自己的悲劇命運,一切聽從別人的安排。多年後,當她的兒子迎娶童養媳的時候,她依然在屋前看熱鬧,這充分表現了其意識領域的荒漠化和生命的狡昧狀態。《會明》中的會明沒有絲毫的生命自覺意識,更不知道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現狀,十年前是一個夥夫,十年後依然是一個夥夫,在亂軍中無謂地消耗著自己的生命另外,《一個女人》中的三翠、《燈》中的老兵、《柏子》中的脖子也都屬於這一類人物。作者通過這些精神蒙昧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一種缺乏自我意識的生命狀態,意在啟發人們思索生命本身,在悲憫的微笑間明白生命的意義。

三十年代中期以後,沈從文更多地採用一種抽象的思辨來探討生命的意義。較早的如《時間》、《沉默》等,在《時間》中,作者從時間這一概念切入,談到「生命的意義」決不是「活下去,活著,倒下,死了」,作為一個聰明人,他要理解生活而不僅僅習慣生活這種對生活的「理解」也就是對生命的自覺體認。《雲南看雲》、《水雲》、「七色魔」夢幻系列以及《燭虛》、《潛淵》、《長庚》、《生命》等作品以一種「抽象的抒情」對生命的意義進行了深入地思考。作者反覆強調的是「我們的一切重新開始,重新想,重新做,重新愛和恨,重新信仰和懷疑」,「察明人類之狂妄和愚昧,與思索個人的生老病苦,一樣是偉大的事業」「人既必死,即應在生存時知所以生洲。這些都在申明這樣一個觀點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生命,明白自己的優長與弱點,並進而追究整個民族的希望與癥結,從而為生命的自主自由莫定精神的基礎。

但是,沈從文決沒有把自己對生命的探索停留在追求生命的自覺上。作為一個生命本體論者,他清趁地知道,意識到生命的存在,僅僅是一個開始,生命的真正意義卻落腳於一種自主自為的實踐,唯有自主自為能夠改變生命的現狀,獲得生命的自由,從而真正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這方面,中篇小說《邊城》與長篇小說《長河》是兩篇重要的作品《邊城》中的人們不乏古樸純真的人性之美,卻缺少生命的自覺和自主性,「表現不出任何偉大的作為和歷史首創精神」腳。翠翠是辰河邊上一朵含苞的山花,她在愛情中的表現卻顯示了自覺自主精神的醫乏她與帷送二人一個有情,一個有義,他們本可以幸福地結合,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卻都在無限期的等待中消磨著青春的時光,最終酸成愛情的悲劇而《長河》中的夭夭和三黑子卻已經不再安於命運的擺布,他們能主動地反抗外來的壓力,奮力擺脫各種沉重的壓迫,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顯示了人的生命意識的自覺和自主。也只有把握自己的命運,主動追求生命的完善,才能獲得生命的自由,生命也才會富有意義。

在大量思辨性的文章中,沈從文更是致力於張揚一種生命的自主行為,井寄予了深切的希望。他指出,「凡是一個有自尊心的中國人,就一定要好好的有計劃地來活幾十年·」一誰個民族能團結向上,誰就存在,且活得又自由又葬嚴」泌。這種「有計劃,與「團結向上」正是一種自覺和自主的行為「生命的深度,人與人實在相去懸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自然有浩浩然雍雍然書卷氣和豪爽氣。」也強調了一種主動追求的精神。

他痛感於某些人的倦於思索,安於現狀,大聲疾呼「這不成這不成人雖是個動物,希望活得幸福,但是人究竟和動物不同,還需要活得尊貴」然而,怎樣才能活得尊貴這就需要「恢復了二十歲左右頭腦應有的純正與清朗,來認識這個世界,並在人類駕馭鋼鐵徵服自然才智競爭中,接受這個民族一種新的命運」。沈從文把個人和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這種生命的自主行動上,期待著以這種自覺和自主的行動來改變現狀,達到生命的自由境界,從而實現生命的最大意義。在沈從文看來,以寫作來燭照人間的美醜,思索生命的善惡,啟發人們生命的自覺和自主,便是一種偉大的事業,也正是一種獲得生命意義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在沈從文的《生命》中看到:一個抽象的男人思考具體生命的意義
    沈從文回到湘西,面對生命的脆弱,不得不再思考生命的意義,總結了抽象與具體兩種形式。生命這個詞本身是抽象的,沈從文承認自己也是一個想太多的人,所以他經常自嘲是一個看起來很抽象的人。這種抽象的生命探索在散文《生命》裡也指向普通人應對於生命的反思。
  • 生命之火長明——記沈從文先生
    智者明白「現象」,不為困縛,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陸續失去意義,本身亦因死亡毫無意義時,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燭如金。」,什麼都無意義。那時,偶然在民生路書店買到沈從文的新作《燭虛》,發現他寫得極美,從文字之美使我發現生命原來也極美,因為這種文字是生命所賦予的。於是我被《燭虛》帶到另一個境界去:宇宙實在是個極複雜的東西……人心複雜,似有過之無不及,然而目的卻顯然明白,即求生命永生。永生意義,或為分襲而成子嗣延續,或憑不同材料產生文學藝術。也有人僅僅從抽象產生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陶醉,於是得到永生快樂的。
  • 探秘:北大推薦的50本書之《追尋生命的意義》
    人生就是在不斷的追尋,可是又有誰知道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追尋我們想追尋的,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情,本書就是一本讓你在困境中去堅持下來,去獲得巨大努力的一本讀物。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本書對於每一個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讀物。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傑作……他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人,任何人都可以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
  • 沈從文:一輩子不信仰一切,只信仰生命
    凌宇對沈從文的認知的改變,始於他的「開始真正認真讀沈從文的作品」,一種「極強烈的審美愉悅」以及他在作品中感知到的「一份淡遠而又沉厚、平靜而又強勁的鄉土、民族乃至人類的悲憫與憂患情緒」讓他「一讀便不可收」。他要決心進行沈從文研究以及要去拜訪沈從文的念頭也因此而產生。 「與其是我選擇了研究沈從文,不如說是沈從文研究選擇了我。」時過39年後的5月24日,凌宇如是說。
  • 「感悟生活」生命的抒情詩——品讀《沈從文談藝術》
    這幾年,陸陸續續地收集了沈從文先生的各類作品,基本上集齊了,閒暇時就隨意翻上幾頁。這一本《沈從文談藝術》的隨筆集也是因緣湊巧,在第一次造訪「西部書城」買到的,與先生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一本隨筆集,有演講稿,有書信稿,有序言稿,還有的是生前未完成的遺作。
  • 觀《銀翼殺手1 & 2》感受生命的意義
    如何才能定義「生命的意義」?如果人生是一場體驗,那人造人比我們的經歷更加豐富和精彩,我們對待他們,是看作為「機器」還是「人類」?人們所認為的真實,都是真實的記憶而已,但大腦會篡改記憶,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生命意義需要真我追尋-《死亡詩社》
    根據電影內容推斷,電影講述的1959年基汀老師打破貴族名校威靈頓預備學院以往陳舊沉穩教學風格,教育學生通過追尋真我自主意識,反思人生意義,並遵循本心,追求心中希望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概述時隔30年,《死亡詩社》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一直處於最佳風評。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誰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世紀拷問——生命是否有意義?「生命是否有意義?如果有,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整個人類的問題,每一種答案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詮釋,一種可能的方向,一種個體的生命體驗。問題歷經千年,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終極答案,而且沒有一個答案能夠完全解答這個問題。
  • 孩子焦慮未必是壞事,它是拷問生命意義的鑰匙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如果沒有被焦慮嚇垮,就借著它去拷問生命的意義吧。面對這種焦慮,我們作為大人,不需要和孩子否認、迴避,相反,我們肯去承認它、討論它,就有機會讓它生發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這份焦慮代表了成長。
  • 【原創】暇想:意義之於生命
    我們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具體到個體,自己生命的意義終究是自己賦予的。
  • 合成生物學與生命謎題的追尋
    動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以及病毒在此生息繁衍,演繹出絢爛多姿的生命華章,孕育了繁榮的地球文明。    那麼,生命是什麼?它如何產生,從哪裡起源,如何演化,本質特徵又是什麼呢?    從古至今,每當仰望星空或俯首沉思,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一直在拷問內心,孜孜求索。神話故事中,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摶黃土造人,寄予了古人對生命起源的美好想像。
  • 生命的意義在於運動,不停勞作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唯一原因
    生命自誕生那一刻起就從未停止過鬥爭,永不停歇的運動是生命的本質。自生命誕生至今被賦予生命的生物都是在忙碌的運動鬥爭中度過,擁有生命的一切動植物共同的特點都是需要從自身以外獲取養分,以維持自身的需求,這樣的要求註定了一切生命體都必須參與這場為求得生存的鬥爭中。
  • 王溢嘉 | 生命有何意義?你自己說的才有意義
    於是,我給它進一步的潤飾、延展:「一個藝術家是一種藝術形式去創造更多藝術形式的載體。」「一個科學家是一則科學定律去發現更多科學定律的工具。」這也是我對生命神秘而謙卑的理解。人類文明不管是藝術或科學,也有它們各自的DNA,渴望繁衍、交換和突變的人類文明DNA,在召喚每個人,去創造、開拓更璀璨的人類文明。
  • 沈從文逝世三十周年︱李松睿評張新穎著沈從文傳:執著的身影
    沈從文在這裡所說的「神」,就是那些他不斷追尋的「抽象原則」,他希望找到能夠理解生命與美的抽象原則,幫助中國人重新找到尊嚴與活力。只是,沈從文雖然渴望著探索抽象原則,但他本人更多的是一位有著豐富人生經驗的小說家,並不擅長抽象思考。在實際的創作中,沈從文最終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將抽象原則轉化為藝術形態,只能不斷感嘆「我正在發瘋。為抽象而發瘋。
  • 從哲學角度探索生命的意義
    在你自設的思域之中實現你不可完成的意義之旅。生命本無意義,需要編織意義。只有人才急於編織,而其它生命依靠本能意志,無緣意義。意義對於人類來說只能人類群體內所做的虛設,而無本體論意義上價值。對於人類的生存而言不能不編織,不然只能走向死亡與毀滅。意義系統對於人類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凡是恢弘事業都源於此。
  • 心理問答|孩子焦慮未必是壞事,它是拷問生命意義的鑰匙
    如果沒有被焦慮嚇垮,就借著它去拷問生命的意義吧。面對這種焦慮,我們作為大人,不需要和孩子否認、迴避,相反,我們肯去承認它、討論它,就有機會讓它生發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這份焦慮代表了成長。阿蘭·德波頓的暢銷書《哲學的慰藉》裡有一段描述人之脆弱的話:「人是什麼?
  • 「砍頭」與文學:魯迅和沈從文的兩條路線
    砍頭一景,儼然成為刺激魯迅生命志業的源頭,亦從而掀開了現代中國文學的新頁。魯迅對頭與砍頭的執念,再在可見諸文章。無獨有偶的,五四作家中另有高手,也曾把無「頭」故事寫得頭頭是道。這不是別人,竟是沈從文。提起沈從文,我們立即聯想到他溫柔敦厚的品格、抒情婉約的文字、鄉土田園的故事。誰曾想到他和血絲呼拉的頭顱會有所轇轕?但沈從文不但寫,而且寫了不少有關砍頭的文字。
  • 決定停止尋找生命的意義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個既遙遠又迫切的問題。當我說停止尋找生命的意義,不是打算放棄人生的意義,而是決定以更加理性、豁達的態度與之相處。01人們之所以窮追不捨地去探討生命的意義,本質上是源於對死亡的恐懼。
  • 文豪野犬:淺談太宰的內心世界,這個始終如一追尋生命意義的男人
    不如說,織田作之助的死給了太宰一直追求生命意義的答案。在我眼裡,一直追求死亡的太宰治,反而是最執著於找尋生命意義的人。相對於中島敦的證明自我價值和鏡花的找自我,太宰已經在生命意義這個問題上,追尋了太久。最後,織田作之助告訴太宰「找不到的」,看清了現實了太宰治,才會說出「我們能有的只是迷茫。
  • 第五階段:尋找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西西弗斯要永遠地、並且沒有任何希望地重複著這個毫無意義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幅圖景:一個緊張的身體千百次地重複一個動作——搬動巨石,滾動它,把它推至山頂。我們看到的是一張痛苦扭曲臉,看到的是緊貼在巨石的面頰,那落滿泥土、抖動的肩膀,沾滿泥土的雙腳,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堅實的滿是泥土的人的雙手。經過被渺渺空間和永恆的時間限制著的努力之後,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