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頭,以店為家,憑藉一碗炊飯,開啟小康生活。對於溫州「三姐妹」來說,這個位於市區府學巷不足20平米的小店,就是她們家奔小康的最好見證。
近日,「在身邊·小康故事」網絡主題報導活動之《歡迎來我家做客》首站,走進溫州人共同的記憶、有著30多年好口碑的溫州老字號早餐店——三姐妹炊飯店。
炊飯,也叫糯米飯,是溫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兩姐妹和小康見證人聊創業故事
下崗後重操舊業
一天能賣出200碗糯米飯
先來認識下傳聞中的「三姐妹」:大姐陳愛芬,67歲;二姐陳愛蘭,63歲;三妹陳愛萍,60歲。大姐因為身體抱恙,近來在家休養,目前店裡都交給二姐和三妹打理。
35年前,分別在溫州市第一橋麵包店、東風餐館、糖果廠上班的姐妹三人,因為所在國營廠被承包而先後「下崗」。由於出身餐飲世家,三姐妹從小就喜歡搞美食,於是三人一商量,在市區府學巷開了一家早餐店,取名「三姐妹炊飯店」。
如果餐飲生意有辛苦指數的話,早餐一定可以打上「五顆星」。凌晨4點,大多數人夢鄉正酣甜時,三姐妹已經到店為新的一天忙活開了:洗米、蒸飯、熬肉湯、炸油條、磨豆漿、揉麵團、做包子……三個人的性格大大咧咧,但幹起事來卻不馬虎,利用所長分工合作。
陳愛蘭還記得剛開店那會兒,街上還有其他兩家早餐店,味道都比她們的好,不服輸的姐妹三人便日夜琢磨著要把自己的早餐做好,拉住回頭客。「要把炊飯做得好吃,原料很重要,我們都選最好的米、粉、油、黃豆,才能保證住口感和味道。」
憑著這份認真勁兒,早餐店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上世紀80年代流行「路邊攤」,一張大圓桌擺在路邊,一群認識或不認識的食客圍坐在一起享用早餐。再後來,桌子移到店內,平日裡的顧客多到都坐不下,店面也由原來的一間擴張成兩間。店裡食客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兩歲萌娃。
「最早的時候,一碗糯米飯賣2塊2,現在9塊、11塊都有,店裡生意好時,一天能賣出200多碗糯米飯!」陳愛蘭亮了亮嗓門。做了35年的生意,最讓姐妹三人自豪的就是這麼多年來,炊飯和豆漿的味道從沒有變過,生意依舊紅火。就在我們「做客」時,店裡正有不少食客是特地從好幾公裡外趕來重溫「記憶中的味道」的。「以前有個從小在我們家吃糯米飯的孩子後來去山東青島讀書了,就讓他媽媽來我們這『打包』了50碗冷凍好的糯米飯帶出去,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吃。」陳愛萍說。
店裡還來過不少名人。去年,溫州出去的牛津大學人類學家項飆,在接受許知遠的《十三邀》採訪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許知遠走進這家「三姐妹」,並推薦了一碗鹹的糯米飯,實名打call。
吳克杉攝
三大法寶奔小康
子承母業讓招牌更響亮
從最初的住單位宿舍,到後來自己買房、再給孩子買房……陳愛蘭笑著說,陳家三姐妹能過上小康生活,離不開這幾樣法寶:
團結齊心——都說親兄弟明算帳,但姐妹幾個不這麼認為,她們在經濟上不太計較,設了個公共「金庫」,所有支出在這裡算,剩下的再每月均攤。在她們記憶中,三人從來沒有因為錢的事瞪過眼紅過脖子;
親力親為——店裡有時忙得不可開交,便僱了個幫傭,但只讓對方做做清洗打掃的工作,吃的部分還是堅持自己來。用她們的話說,油條硬軟、湯汁多少、味道鹹淡都有講究,常年下來都有了「手感」。這也是為什麼店裡生意這麼好,她們卻從沒考慮過要開「分店」的原因:口碑很重要,沒經過自己的手,交給別人不放心;
任勞任怨——明明是早餐店,卻通常忙活到下午2點才打烊。更難能可貴的是,三姐妹每年只在過年時給自己放幾天假,其餘360天每天準時到店,風雨無阻。這一堅持,就是35年。
在三姐妹身上,小康不僅是通過雙手改善生活,更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我們也不為賺多少錢,生活夠吃夠用就行,身體健康第一,關鍵還能有份自己喜歡的事做。我們姐妹都不喜歡閒在家裡,上班多舒服!」陳愛萍笑稱現在狀態還很好,越幹越起勁,再幹個十年沒問題。
當然,她們也在考慮接班人的事。「我們三姐妹的三個兒子現在都大了,我們要手把手教會他們才能退休,不能使味道變差,砸了招牌。不過現在年輕人的思維跟我們不一樣了,可能交到他們手中,比我們這一輩幹得更出色!」
陳愛蘭還透露,「三姐妹炊飯店」接下來打算「搬家」,搬到市區大士門那邊一個更大的店面,開啟一段全新的故事。「那裡環境更好,服務更好,但一定還是老味道!」
吳克杉攝
五馬街道謝池社區黨委書記兼主任林紅:
我算是「三姐妹」的老客了,陸陸續續吃了20多年,可以說是見證「三姐妹」一路走過來的。但以前對她們的故事一知半解,今天藉此機會增進了了解。這麼多年,我和我的家人一直獨愛這一份。一種味道,能被人惦記這麼久,一定是有原因的。只要你肯花精力,踏實工作,堅持不懈,付出一定會有回報,通過雙手也能改變命運,過上小康生活。
溫州市民監督員高建梅: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三姐妹」本人,她們熱情開朗,外向健談,所以第一次見面沒絲毫尷尬的陌生感。勤勞致富這四個字,在三姐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同齡人,我特別佩服她們的體力、耐力,尤其是持之以恆、樂觀豁達的精神,60多歲的人了,還能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和幹勁,值得敬佩!衷心祝願「三姐妹」店越開越紅火。
(溫州網 監製:黃作敏 策劃:葉雙蓮 記者:張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