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斯拉夫民族歷史的都知道,波蘭和俄羅斯本是斯拉夫民族的兩兄弟,但他們之間卻有著難解的血海深仇。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卡廷森林慘案、波蘭總統專機墜毀、波蘭高調宣布北約軍隊進駐波蘭、波蘭政府拆除境內的蘇聯時期的紀念碑和今年拒絕俄羅斯參與二戰勝利紀念日活動,等等,從這些我們不難看出兩國關係的糟糕到了何種程度。
那麼,本是斯拉夫兄弟的兩國究竟是為什麼鬧得如此地步結下如此仇恨呢?
遷徙斬斷了根源
斯拉夫這個民族起源於現代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但在公元四世紀歐洲民族大遷徙中,他們分三支向三個不同的方向遷徙,一支是西斯拉夫人,他們向西到了現代的波蘭、捷克地區;一支是東斯拉夫人,他們向東遷徙成為現代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的先輩;一支是南斯拉夫人,他們向南越過喀爾巴阡山脈來到巴爾幹半島地區。
這三支中,南斯拉夫人由於受巴爾幹民族情況複雜和拜佔庭帝國強大的影響,他們一直沒有得空建立自己的國家,所以沒有成氣候。東斯拉夫人建立了基輔羅斯,雖被來自北歐的諾曼人留裡克家族統治,但他們已被斯拉夫人同化,所以基輔羅斯實際還是東斯拉夫人的國家。西斯拉夫人的波蘭部落統一了周邊其他的斯拉夫部落而後建起了波蘭王國。
正是在這個年代,羅馬帝國早已滅亡,東部的東正教拜佔庭帝國和西部的天主教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崛起。這兩大帝國分別影響著波蘭和基輔羅斯。靠近神聖羅馬帝國的波蘭人漸漸丟掉了古斯拉夫語和斯拉夫多神教信仰,而接受了日耳曼人的天主教信仰,也用拉丁字母重新發展了古斯拉夫語,就是現在的波蘭語。基輔羅斯的東斯拉夫人也同樣拋棄了原始的語言和信仰,並接受了來自拜佔庭帝國的東正教和由拜佔庭傳教士西裡爾創造的西裡爾字母,也就是現代俄語、烏克蘭語沿用西裡爾字母。
就這樣,經過大遷徙,唯一聯繫東斯拉夫人與西斯拉夫人的古斯拉夫語和斯拉夫多神教從此被斬斷,原本是同胞兄弟的波蘭和俄羅斯就這樣在歷史顛沛游離中漸行漸遠。
擴張導致了結仇
波蘭人和俄羅斯人自從四世紀離家分開後一直到十六世紀,這兩兄弟幾乎經過了一個相同的歷史進程。那就是四世紀遷徙離家,十世紀末成為基督徒,十二世紀進入封建割據,十四世紀開始統一形成自己的國家,又在十六世紀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正是這對外擴張讓兩兄弟間結下了仇。
當兩兄弟在十六世紀都對外擴張時發現,對方是各自唯一的擴張方向和國家。因為波蘭西邊是強大的哈布斯堡王朝,南邊是奧斯曼帝國,北邊是波羅的海;而俄羅斯的情況也基本與波蘭類同,東邊是貧瘠的凍土,南邊強大的奧斯曼帝國,北邊是冰封的海和苦寒的芬蘭地區。
1558年,伊凡四世治開啟了向西擴張的徵程,發動了對利沃尼亞騎士團的利沃尼亞戰爭。這一仗俄國先勝後敗,在基本把利沃尼亞騎士團打殘的時候,波蘭跳出來幹涉,使利沃尼亞戰局逆轉。到了1569年,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為了共同應對來自東方的威脅,便宣布合併組成波蘭立陶宛聯邦。這讓波蘭擁有了原屬立陶宛的烏克蘭平原,實力大增,就出兵利沃尼亞,兵指俄軍。
這使俄國不僅面對強大的波蘭軍隊,還要應付乘機出兵俄國的韃靼人和瑞典王國,如此情況,無奈的俄國不得不把利沃尼亞和白俄羅斯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波蘭。然而,深知俄羅斯厲害的波蘭人並未因為這一次勝利而衝昏了頭腦,而是利用伊凡四世去世後俄國內部出現的繼承問題之機進一步打擊俄國。而且在1610年至1612年,波蘭軍隊竟然佔領了俄國首都莫斯科。之後雖然俄國成功將波蘭軍隊趕出莫斯科,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大片領土仍然沒有收復。
這樣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波蘭人與俄國人的梁子就算結下了。東歐平原上的爭奪還在繼續,兩兄弟間的仇恨也在加劇。
爭鬥使仇恨加劇
大家都知道,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本質的就是利益關係。只要有共同利益,便是可以可能合作的。然而,悲催的是波蘭和俄國之間似乎並沒有這樣的共同利益。而在這對斯拉夫兄弟眼裡,只有消滅對方,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利益。
這樣,在1618年波俄戰爭結束後,圍繞俄國在戰爭中失去的領土——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波蘭和俄國之間拉鋸式的戰爭始終沒有間斷。在這過程中,波蘭看起來依然疆域遼闊軍隊強大不可戰勝,但事實上,波蘭國內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
與俄國的戰爭只是白白消耗國力,並沒給波蘭帶來多大的好處。而國內民族問題開始顯現,烏克蘭人、哥薩克人、普魯士人、韃靼人,與主體的波蘭人和立陶宛人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各民族都試圖擺脫波蘭的統治和控制。而更為糟糕的是,波蘭特殊的聯邦制和選舉君主制讓國內長期以來處於混亂狀態。
俄國藉此良機,在1648年支持烏克蘭的哥薩克人聯合當地農民發動了起義,致使波蘭失去了烏克蘭,也標誌著波蘭由盛轉衰的動蕩年代的到來。
與此同時,俄國雖然在與波蘭的長期拉鋸戰中沒從波蘭獲得什麼好處,但卻在向東方西伯利亞方向和向南方草原的擴張中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面對混亂中的波蘭,俄國人抓住了報仇的機會,不僅支持暴動的烏克蘭哥薩克,還逐漸把烏克蘭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1654年直接出兵,收復了在波俄戰爭中失去的土地。至此,俄國在與波蘭的爭鬥中處在了優勢地位。
失去大量領土和人口的波蘭自然失去了大國地位,東歐霸權牢牢掌握俄國人手中。隨之膨脹的俄國人把下一個目標鎖定在稱霸歐洲上,而西部的波蘭自然又擋住了俄羅斯向西歐擴張的道路。加之之前波蘭人攻陷首都莫斯科,所以在俄國人心中對波蘭是恨是懼,已經很難說清,什麼斯拉夫兄弟,早已拋在了腦後,唯一明確要做的就是徹底消滅波蘭。
為此,俄國對波蘭在進行持續的軍事打擊的同時,鼓搗波蘭的瑟姆議會,讓親俄的貴族進入議會。波蘭的愛國貴族對上十分不滿,在1763年俄國葉卡捷琳娜女皇強迫瑟姆議會選出一位親俄貴族成為波蘭國王時,這種不滿徹底爆發了。波蘭貴族打起了愛國革新的大旗,想通過加強中央政權,維護國家獨立。這讓俄國十分擔憂,害怕波蘭革新成功後繼續與己作對,俄國怎能甘心這樣的事情發生,決心徹底消滅波蘭。
所以,這就有了從1772年至1795年,俄國聯合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分三次瓜分了波蘭全部領土的事情發生,從此波蘭亡國。作為俄國人可不是簡單的進入波蘭,而是隨著俄軍的進駐,大批驅逐、流放甚至殺害波蘭愛國貴族、藝術家、平民。這些的殘暴的行為,讓波蘭人對俄國人仇恨加深加劇。
上百年的爭鬥、屠殺、侵略、亡國、滅種,讓兩國間、兩兄弟間僅有的那點斯拉夫的歸屬感已經喪失殆盡。
無解世仇深似海
亡國123年後的波蘭得以復國。可是123年後的世界已經不是從前的模樣。但波蘭和俄羅斯的爭鬥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誕生的蘇維埃新政權,不僅退出了一戰,還宣布廢除沙皇俄國時期所籤訂的一些具有侵略性質的條約,當然包括三次瓜分波蘭的條約。而此時參與瓜分波蘭的奧地利和德國也岌岌可危。這為波蘭的復國提供了條件。
1918年11月在華沙新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並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得到了承認。然而,新生的波蘭並滿足於巴黎和會所劃定的邊界,而野心恢復到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之前的波俄邊界狀態。這樣,波蘭就迫不急待向稚嫩的蘇維埃俄國發動了軍事進攻,這也就意味著重啟了波俄間的大規模戰爭。
而稚嫩的蘇維埃政權也同樣居心叵測,在打敗了波軍的進攻後,乘勢攻入波蘭境內,兵臨華沙城下。正當人們都以為波蘭失敗無疑之時,蘇維埃紅軍卻意外敗北。這迫使國內局勢本就不夠穩的蘇維埃俄國只有選擇讓步。在1921年,俄國同意了波蘭的領土要求,也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
但是波蘭民族與俄羅斯民族之間仇恨並無丁點化解,反而更加加劇。1939年兩族間的仇恨再度升級,為了拿回在波蘇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蘇聯與納粹德國再一次瓜分了波蘭。波蘭再次亡國。
後來蘇聯又製造了卡廷森林慘案、對華沙起義的不管不問等一系列有害于波蘭的事件,但都淹沒在二戰後波蘭和蘇聯華約組織的合作中。但是這並意味兩國冰釋前嫌,放下仇恨,在華約組織中,蘇聯仍然再做當年俄羅斯帝國沒能做到的事情,就是牢牢控制波蘭。
因此,仇恨非但沒緩解,反而更加劇。當時間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時,蘇聯再也壓制不住波蘭的時候,波蘭就義無反顧地跳出來了撇開蘇聯,毫不猶豫在重新跟俄羅斯對著幹。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世界大格局趨於平穩,兩國雖未像從前劍拔弩張。但波蘭加入北約,高調宣布北約在波蘭駐軍並部署反導系統,都說明波蘭人對俄羅斯仍是耿耿於懷;而俄羅斯人從沒有放棄西進的目標,不斷加強對飛地加裡寧格勒的部署,就能證明這一點。
兩國的一舉一動與國際大環境的變化有關,但從兩國人的情感裡數百年恩怨恐怕是一道難過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