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吉好也求在三河村務工掙錢。俄底科日攝
火普村新貌。俄底科日攝
2018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看望貧困群眾。現在,這些彝族群眾過得怎麼樣?這些地方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
近日,記者來到三河村和火普村,看到三河村的貧困戶搬進了新房,而火普村也在規劃鄉村旅遊,彝族群眾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
「習總書記,卡莎莎!(彝語:謝謝)」
「精準扶貧『瓦吉瓦』(彝語:好得很)!」
這樣的聲音,記者在大涼山的採訪中,到處都能聽到。
吉木子洛老阿媽的日子不用愁了
初冬的上午,三河村70歲的彝族老阿媽吉木子洛,和老伴一起在老屋附近餵豬、養雞,他們還燒了一個火盆,就著火烤土豆,看見記者來了,熱情地招呼記者嘗一嘗大涼山的土豆。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木子洛家,親切地跟她交談,還同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圍坐在她家的火塘邊,一起分析當地貧困發生的原因,謀劃精準脫貧之策。
提起當時的情形,老阿媽的臉上直放出光來:
「習總書記惦記著我們彝族鄉親,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卡莎莎!」
這幾間土坯房,只是吉木子洛的老房子,一年多來,村裡給吉木子洛等貧困戶在下面一塊平壩地上建好了新房,只是老阿媽老房裡還養著些豬和雞,所以才時不時地上來看看。
如今,吉木子洛的孫女在村上的幼教點上班,每個月除了工資還有助殘金可以領,孫子到綿陽上中學,日子過的是不用愁了。
從吉木子洛家裡出來,順著路向下走一小段路,便是村裡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幢幢青瓦黃牆的新居乾淨整潔。
要說這一年多來,最讓三河村村民們高興的,便是搬進新房子。
不過,最近村裡的路還不太好走,因為村裡正在修一條新路,「等施工完成後,平坦的大道將通向各家各戶。」三岔河鄉黨委書記宋仕偉說。
宋仕偉告訴記者,三河村的搬遷是根據村情實際、群眾意願,按照方便群眾就學、就醫的原則來進行的,全村的安全住房建設一共選了9個安置點,2018年4月27日集中開工。
吉好也求的新家也在其中,他的房子有100多平方米,包括1間客廳和4間臥室,還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客廳裡的沙發、桌子都是新買的。
客廳桌子上有一座獎盃,這是他女兒吉好有果赴俄羅斯得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好也求家時,小有果大方地唱了一首《國旗國旗真美麗》。
現在,吉好有果變得更開朗了,她不僅亮相縣、州、央視各類舞臺,還去俄羅斯莫斯科市參加了公益活動。
三河村的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也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村裡的工地上,村民勒伍土莫正在幹點砌磚的零工,在家門口就業讓她既能獲得收入,還能照顧家裡。
再說,搬進新居後,勒伍土莫早上起來再也不用生柴火了,她學會了使用電磁爐,新房再也不會被燻得到處黑乎乎的,家裡還用上了洗衣機,院子裡還立起了曬衣架。
「過去就是把洗完的衣服在樹上一搭,現在乾淨多了。屋子裡擺得整整齊齊,經常掃掃地,屋裡屋外都乾淨。」
「不種土豆改種羊肚菌,一畝地增收1萬多」
披著一件外衣,火普村村民吉地爾子,揮著鏟子在路邊幹活,他在給村裡修路,一天總能掙個百十來塊錢。收入有了保證,他現在的日子過得挺踏實。
吉地爾子的家在山坡上,門上虛搭著一把鎖,門口的小塊田地裡,種著金銀花的小苗。
火普村第一書記馬天,領著我們在小院門口看了看,地面整潔,透過窗戶往裡看,電視、衣櫃、茶几一應俱全。
吉地爾子最珍視的記憶,是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裡,走進了他的新居。
吉地爾子從小就在火普村生活,在他看來,現在的生活比小時候強太多了,「小時候太窮了嘛,我七八歲的時候,連衣服都穿不起,現在衣服都穿不完了。」
和吉地爾子一樣,火普村村民都搬到了地勢平緩的山坡上,放眼望去,白色磚牆,黑瓦屋頂,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拔地而起。
馬天告訴記者,2016年,當地政府在距離原村幾百米處的開闊地帶新建了房屋,並為貧困戶免費配置了桌、椅、沙發、床、電視等家具、家電以及家庭用品。
為了幫助火普村脫貧致富,馬天想了很多辦法。
首先是移風易俗。
火普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等形式,從村幹部帶頭,推進厚養薄葬,治理高價彩禮,逐漸獲得了村民支持。
村裡又開始搞衛生,從掃地、清除牛糞雞糞這樣的小事開始抓起,採用打分制,根據家家戶戶的衛生情況打分,村民參加村裡打掃衛生、體育活動等都能積分,得分可以存進村裡的「道德銀行」,定期能換點米麵油。
思想變了,致富還得靠產業。
過去,火普村種地就靠土豆、蕎麥。一次走村入戶時,馬天發現了幾株長在路邊的羊肚菌和草莓,「我就想,既然這有野生菌和野草莓,我們能不能自己種?」
馬天買來種子,在村委會旁的空地上種植了一小片高山草莓和羊肚菌。
一年下來,試驗地豐收了,鄉親們服氣了:
土豆才賣幾毛錢一斤,改種羊肚菌,能賣到上百元一斤,同樣一畝土地,扣除成本後可以增收1萬多塊錢。
村民紛紛加入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大棚羊肚菌和高山草莓。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為村民提供大棚、種子和技術指導。
馬天還謀劃著在村裡種金銀花、藍莓,要是種好了,也能增增收。
村裡搞起了農家樂,貧困戶莫色爾火專門將家裡闢出幾間房來作為招待客人的飯廳,她還負責照顧村裡的電商物流服務點和雄鷹基金超市,收發快遞、代購代銷、話費充值,各樣收入加起來,也好過多了。
「日子好起來了,我們要穩固脫貧成果,下一步,我們還想著搞種植養殖,發展鄉村旅遊,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變得更好。」馬天說。
「我學會了種草莓,在園區裡打點零工,現在都能存點錢了」
在昭覺縣四開鄉,虹谷拉達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片繁忙:
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溫室大棚裡,草莓、蒜薹、各種水培蔬菜等,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我們這個智能玻璃溫室大棚,是由綿陽市涪城區幫扶建成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可以通過聯網控制系統,實時監測各種內部環境數據,自動控制保溫、通風、供暖等設施,保證作物良好生長。」項目負責人趙繼飛介紹。
如今,這個項目不僅提高了種植效應,還讓農戶通過4個方面獲得收益:獲得土地流轉分紅、參加園區務工掙工資、入股園區分紅、參加園區培訓學種植,幫助眾多農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村民某色阿呷從園區一開建就來務工,每個月能掙1000多元。
「過去種土豆,畝產很低,也就夠自家吃的。現在除了入園打工,還把家裡兩三畝地都流轉了收租金,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某色阿呷笑著說,以後一定會在園區好好幹,早日脫貧致富。
「在自己的家門口打點小工,工作也不累,既能掙到錢,又能照顧家裡,還能學技術。以前,我都沒種過草莓,也沒見過水培蔬菜,現在都學會了!」馬海阿作說,她住在好谷村,平時在園區裡打點零工,現在都能存點錢了。
「要讓群眾穩定脫貧,就要增強他們自身發展能力。」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說,昭覺縣通過引進和推廣「青薯9號」、西門塔爾牛等良種良品,幫助貧困群眾提高種養單產,實現快速增收;利用荒山荒坡和房前屋后土地,加快核桃、花椒等特色經濟林發展,種植核桃81萬畝、華山松15萬畝、花椒8.14萬畝,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此外,昭覺還引進龍頭企業,建成涪昭智慧產業園、天屹農業產業園等產業基地,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惠及本地大量群眾;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加快推進「谷克德」溼地公園、懸崖村兩個3A級旅遊風景區創建,實現農民不用離鄉離土的創業。(記者葉曉楠)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26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