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彝族民間文學《撮球阿媽》故事之一《姐妹鬥妖婆》

2020-12-18 彝族人家吉乃

姐妹鬥妖婆

——彝族民間文學《撮球阿媽》故事之一

沙馬你呷

一、可惡的畢摩

阿依和阿呷是一對聰明伶俐的好姐妹,跟著父親住在大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她們還有一個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有一天,弟弟生了一場大病,看了醫生,吃了藥都不見好轉。爸媽急得不行,請來了一位的畢摩(畢摩)來做迷信。

畢摩很快就來到阿依和阿呷的家,阿依和阿呷的父親很有禮貌地好酒好菜招待畢摩。飯桌上,畢摩大口吃肉,肉汁都順著嘴角流到脖子上去了。阿依和阿呷看到這幕在旁邊「咯吱」地笑了起來,畢摩心中感覺不爽。酒足飯飽,畢摩開始查看弟弟的情況。 「大師,我兒到底怎麼了,能不能治好?」父親很急切地詢問到。 「沒事,我只要佔一掛,便可知道怎麼救你孩子了。」「謝謝大師!謝謝大師!」一看有希望,父親急忙道謝。由於畢摩飯桌上吃了很多阿依和阿呷父母準備的飯菜,當畢摩神氣十足地坐於火塘最上方念經時放了一個響屁。兩個小姑娘(阿依、阿呷)居然又「咯吱」地笑出了聲,畢摩惱羞成怒,想著怎麼報復阿依和阿呷這兩個小姑娘。趁兩個孩子出去時,畢摩悄悄地父親說:「你家兒子的命與兩個女兒相剋,不除掉兩個女兒,則兒命難保。」

二、父親的陰謀

父親對畢摩的話深信不疑,送走畢摩,開始想著怎麼除掉兩個女兒。

次日父親誘騙兩個女兒同他一塊兒上山採「依俄」野菜。兩姐妹高興地跟著父親來到了山裡。

「爸爸,這裡有依俄野菜了,就在這裡採吧。」

「女兒喲,這裡的依俄只齊腳踝,上邊去採,」

父女三人往高處爬,越爬山越深。

「爸爸,這裡的依俄好,就在這裡採吧。」

「女兒喲,這裡的依俄只齊膝,上去還有更好的。」

父親把兩姐妹引到了最陰森恐怖的深山密林裡。「現在可在這裡採了吧?」「你倆在這裡採,我在那邊採,害怕時叫聲爸爸,我就會答應。」

父親脫下披氈放在樹上,捉一跳蚤於氈裡,吩咐它:「若我女兒叫爸爸,你就答應。」隨後父親便脫身逃回家了。

兩姐妹不時地喊爸,旁邊有答應聲。過了一陣,兩姐妹找去時,才發現原來只是一件空氈。兩姐妹呼天喊地,哭成淚人。

三、被老妖婆拐騙

兩姐妹的哭聲越來越大,聲音傳到了路過的妖婆耳朵裡。妖婆心想,今晚的晚餐不用愁了。

兩姐妹哭聲變成抽泣聲時,突然,一個巨大的囤包狀怪物從山上滾來,滾到她倆面前,變成了一個老阿媽。只見這個醜陋的老阿媽上前打聽了兩姐妹的來歷後,道:「別怕,今晚到我家去住,明天送你倆回家,我家有最好吃的香腸、炒麵。」

妹妹高興地答應了,姐姐卻說:「我倆很想家,你還是送我們回自己的家。」

老阿媽眼珠轉,說:「我們來比賽,誰先採滿一筐野菜,到誰家去住。」

很快,她的採滿了。兩姐妹只好跟她走了。來到老阿媽家,她的兩個女兒(五瑪、猜瑪)對她說:「你抓來的小鳥好漂亮,快殺給我倆吃。」

姐姐這才明白了這是老妖婆的家,她忐忑不安,一心想逃脫之計。妹妹睡著了。這時老妖婆在火塘邊「譁譁」地磨指甲,就要動手殺人。

老妖婆叫醒她的兩個女兒,「快去請你們的舅舅來吃鳥肉。」二妖女推託不去,只好老妖婆自己去喊人了。

四、智鬥妖婆

這時,聰明的姐姐想起兩個小妖女羨慕她們衣裙的事來,於是,急中生智,搖醒妹妹,脫下衣裙,對兩個小妖女說:「五瑪和猜瑪,想不想穿我們的漂亮裙子?」兩個小妖女高興還來不及,連忙點頭。

「但是,有一個要求,把你們的衣服給我們穿,然後我們互換地方睡覺。」

兩個小妖女太想穿上這麼漂亮的裙子,依然點頭答應。隨即馬上脫下衣服給兩姐妹換穿,還把自己的床讓給兩姐妹睡。不久後,老妖婆回來了,抓起「小鳥」的脖頸就勒起來。

兩個小妖女連喊:「媽媽,我是五瑪!」「媽媽,我是猜瑪!」老妖婆嘴裡罵道:「狡猾的小鳥,還狡辯!看我不把你們勒死。」

就這樣妖婆把自己的兩個女兒五瑪和猜瑪勒死了。她張著血口長牙,大吃,好不痛快。吃夠了,則喊到:「五瑪和猜瑪,快起來拿肉分給大家。」「五瑪」和「猜瑪」說昨晚沒睡好,明天才送去。不肯起來老妖婆只好自己送去。

在路上有一隻烏鴉對她說:「哇!哇!你吃五瑪的肉,猜瑪的肉。」她不信罵烏鴉胡叫,烏鴉總跟隨,這叫她也心生起疑,調頭回家。

她的「五瑪」、「猜瑪」不在了,看到一隻腿真是五瑪、猜瑪的。而此時,阿依和阿呷兩姐妹早已趁老妖婆送肉的時候逃跑了。

五、刺死妖婆

老妖婆氣急敗壞,直追兩姐妹,來到一河邊,發現兩姐妹藏在一棵大桃樹上。她用力向樹上爬,但怎麼也爬不上去。

姐妹倆對她說:「抓些牛糞抹在樹幹上就能爬上來。」老妖婆照做可更爬不上去。姐妹倆又說:「抹些豬油就能爬上來。」老妖婆又上當,爬不上去。

「老阿媽,你找一把長矛來,我倆奪樹上的果子給你吃,你只要張嘴就能吃到了。」

「你倆若用矛殺了我,我的血變成海淹死你倆,我的肉變成蕁麻刺死你倆,我的腸變成蛇咬死你倆。」老妖婆說完就找了一把長矛遞上。

兩姐妹在矛尖上刺一桃子,讓老妖婆張開大嘴,用力刺入,刺死了老妖婆,老妖婆卻化成了一灘汙水。但是,突然間,她倆的四周長出了大片可怕的蕁麻,成群的蛇在蠕動,海水從四面包圍過來。

六、獵人和狗

正在這危急關頭,遠方傳來了獵人的槍聲。鹿子最先跑過這裡,她倆求鹿救命,可鹿說狗在追它,不能救她倆,便離去了。

過後獵狗跑過這裡,她倆求狗救命,可狗說忙於追鹿,無暇救人了。

過了一會兒,獵人從此過,她倆求他救命,他說忙於打獵,不能救人而去了。兩姐妹失望地痛哭了。

天要黑時,狗和獵人從這裡返回,她倆哀哀相求,若能相救,願以身相許。獵狗和人把她倆救了出來。

途中,獵人問:「你倆願嫁給木板房還是願嫁給竹子房?」姐姐說願嫁木板房,此乃指人房,而嫁給了人。妹妹說願嫁給竹子房,此乃指狗屋,而嫁給了狗。

兩姐妹日子過得很辛苦。有一天姐姐來到妹妹家商量逃跑。

剛好狗不在家,於是他倆就逃走了,逃到半路上,狗追來了,遇見一個放豬的老媽媽,求問老媽媽怎麼辦?老媽媽說:「這裡有個洞,你倆躲在裡面。」

她倆進洞後,老媽媽翻動一個大石板,蓋於洞上,挖了一堆屎在石板上,狗趕到,吃光了屎,就要舔掉石板時,一隻好心的「姿姿挖扎庫」鳥叫了一聲:「呼!姿姿呼",石板又還原了。這樣,一次又一次,狗只好無奈地走了。

七、重逢母親

狗走後,放豬老媽媽把姐妹倆放了出來。姑娘感激不盡就命之恩,願給她當牛做馬。老阿媽只要她倆姐妹給她捉蝨子。

老媽媽問兩姐妹怎麼到這裡來的?她倆把她們的遭遇一一告訴她,老媽媽流著淚聽著。姐姐在老媽媽的耳後根發現了一顆大痣,驚奇地說,我媽媽也有這樣一顆痣。

老媽媽把兩姐妹帶到家裡,用木梳梳理她倆的頭髮。姐姐說:「我小的時候,我媽也用這樣一把木梳梳我的頭,掉的頭髮塞在屋後牆眼裡。」

「是不是這裡?」老媽媽把她倆帶到屋後,從牆眼裡摳出了姐姐的頭髮和妹妹的口弦。母女仨抱成一團哭成淚人。

話說狗吃完屎,折回家的路上途徑老妖婆化成汙水的地方,便將老妖婆化成的汙水全部添幹。幾秒鐘過後,空中突然發出一串邪惡的笑聲,哈哈哈!該死的小鳥,看我不逮到你們!原來老妖婆附身到狗的身上了。

來源:文字為作者投稿。圖片來自網絡,謝謝原作者。

沙馬你呷

沙馬你呷,彝族。筆名,馬國。西昌市四合鄉人。喜歡文藝創作、拍電影,著有長篇小說《鷹人》。歌曲代表作有《雛鷹樂園》、《摘花椒》等,現就職於金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和體育旅遊局。

吉乃聲明

聲明《彝族人家》弘揚彝族文化,展現彝鄉美麗風光與人文攝影圖片,呈現彝民族詩的天賦,關注彝鄉最新資訊和民生動態。《彝族人家》用稿沒有稿費,版權歸原作者。用稿一般都有個人簡歷和個人圖片,投稿時一併發來。個別作者只署筆名,不願意公開個人信息者另外。 稿件以彝學稿件優先發稿,由于吉乃沒有能力編輯彝文稿件,目前暫時只收漢語稿件。少部分轉發內容如有版權要求,請來信告知,吉乃定在最短時間內刪除。

投稿要求:作者簡介+生活照+文章正文,如有與文章相符的圖片更好。攝影和書畫作品最好有文字說明,每張圖片都要有作品名稱,圖片單張5M以內,最好大於4M。彝學作品、原創文學、書畫、攝影。

投稿郵箱:278439053@qq.com

編輯:蔣志聰(吉乃)

編輯微信:yzrjjn

相關焦點

  • 彝族民間文學,日常經驗的事實變為神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那麼身為少數民族的彝族,民間神話也是以語言述講的方式進行,那麼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彝族的民間神話吧彝語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重要的時期,一是歷史上隨著中央王朝對彝區直接控制的加強,彝漢文化交流增多,彝語不再是彝區唯一的交流工具,隨著明朝漢族移民運動及清朝改土歸流措施的進行,彝族人口由多變少,彝族文化由彝區主流文化變為邊緣文化
  • 六十二歲彝族阿媽吹「荷荷」
    循著聲音,在一戶人家院落裡,一位面容清瘦的彝族老阿媽正把兩片薄薄的約3寸長的銅片放到嘴唇邊,鼓動腮幫吹奏,手指輕輕地撥動銅片,優美的聲音瞬間流瀉出來。  「這是口弦,我們彝族特有的樂器。」吹彈口弦的彝族老阿媽叫約其阿覺,今年62歲了。
  • 3名彝族娃娃做了個更快的木梭給阿媽
    3名彝族娃娃做了個更快的木梭給阿媽 2010-06-28 07:34:29   來源: 成都商報   編輯: 陶秋如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撮泰吉——彝族文化尋淵源 千年守望回眸間
    央廣網貴陽10月5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州臺記者汪汐 黃瑾)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地處烏蒙山脈腹地,這裡有被戲劇大師曹禺喻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撮泰吉。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用最虔誠的方式扮演山神,舉行「掃火星」儀式以祈福免災;今時今日,祈福的人們紛紛離家,在海拔2300米的高原上,還有一部分人在歲月的沉澱中仍堅守根脈、不忘源流。
  • 彝族阿媽心裡那個樂啊……
    俄底科日攝2018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看望貧困群眾。現在,這些彝族群眾過得怎麼樣?這些地方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近日,記者來到三河村和火普村,看到三河村的貧困戶搬進了新房,而火普村也在規劃鄉村旅遊,彝族群眾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
  • 自貢富順援涼幹部:與彝族阿媽建起母子情 為貧困戶爭取愛心扶貧基金
    洪家超 劉勇軍 曾凡川 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3月28日,被自貢市富順縣獅市鎮人民政府派駐昭覺縣尼地鄉宜坡署覺村的援涼幹部鄒乙修,來到烏甲阿媽家看望,幫她打理家務。2019年年初,富順縣派出40位綜合幫扶幹部,奔赴涼山彝族自治州開展工作。
  • 懷念阿媽
    在他們離開那天,生怕我吵鬧,特地請阿媽帶我去看電影。我最愛看電影了,記得那天去的是國民電影院。我家在文昌路龍津路,國民電影院在文昌路下九甫路,正是文昌路的兩頭,離得不太遠。等到看完電影回家,爸爸和我的親生媽媽已經走了,可是我若無其事,早把他們給忘了,因此阿媽說我這個人「大情性」,好照顧。 我的「三嬸」走了以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阿媽每天晚上陪我睡覺,給我在背上撓痒痒,講故事。
  • 彝族「支嘎阿魯」史詩母題探析
    這些母題充分說明了「支嘎阿魯」史詩的英雄史詩特性,也反映了彝族民間文學與世界英雄史詩的可交流性。對跨省傳承的「支嘎阿魯」史詩母題進行研究,可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揭示彝族史詩的深層文化內涵。「支嘎阿魯」,又稱「支格阿龍」、「阿魯舉熱」等,是彝族歷史上一位有重大影響的傳奇式神話般英雄人物,有關他的史詩、神話、傳說及典故等民間文學作品流傳在雲、貴、川、桂等省區的廣大彝族地區,家喻戶曉。
  • 百縣千村行·美姑丨73歲的彝族阿媽學會了用電飯煲洗衣機
    11月13日,在涼山州美姑縣樂美社區,41歲的恩扎馬洛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新居時無比激動的心情——雖然新的生活場景之前從未經歷,卻又如此方便、愜意:生活遇難事,能隨時獲得社區幫助;身體不舒服,有醫生上門看病問診;想在家門口就業,5公裡內就有扶貧工廠,坐公交車就能去……在這個樂山市對口幫扶美姑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無數像恩扎馬洛一樣的人從「村民」變身「居民」,適應並享受起了「從前想都不敢想
  • 彝族老阿媽走上宣講臺講述親身經歷 傳遞習總書記「比大涼山還寬厚...
    本報記者何勤華  「總書記來到我們家,他的手是那麼溫暖,他的笑容是多麼慈祥,他對我們彝族人的關愛,比大涼山還寬厚!」4月20日,一場特殊的宣講報告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四開鄉灑瓦洛且博村舉行,來自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的吉木子洛老阿媽走上宣講臺,深情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她家的情景,以及全家人久久難以平息的感動心情。
  • 關於艾山神艾的民間文學的n種版本(作者 李修運)
    宋代戴復古詩云:「榴花角黍鬥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風容,去隨蒿艾上朱門」。艾是我國在養生中認識最早的植物之一。《詩經》云:「彼採艾兮,一日不見濁口三年兮。」孟子云:「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名醫別錄》稱為「醫草」:「灸草」。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用於外治(即灸法)。《黃帝內經》中也敘述了艾的作用。《蘄艾傳》、《本草綱目》中載艾葉配方52個。
  • 老阿媽,回娘家!
    5月20日,彝族老阿媽克遲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車前往普雄走訪親戚。(李鍇攝)77歲的彝族老阿媽克遲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車從下普雄前往普雄走訪親戚。阿媽很愛笑,也很健談,因為牙齒幾乎掉光,她笑著的時候總是害羞地抿著雙唇。她說:「1968年,25歲從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
  • 用彝族流行音樂講述父親的故事
    原標題:用彝族流行音樂講述父親的故事   【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⑩】   這首歌講的是一個彝族男性的成長故事
  • 涼山7個縣安置1.2萬人 彝族阿媽直言:「日子更有...
    今年53歲的彝族阿媽馬海車羅,之前住在山上,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乾淨漂亮的彝欣小區。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馬海車羅一家也逐漸過上了好日子,「我老伴62歲,我們身體都不是太好。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安置了公益性崗位,在小區負責清掃,每個月有幾百元錢。」談到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馬海車羅笑的合不攏嘴。
  •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丨催淚視頻:我們眼裡的「涼山阿媽」
    其中,有一群被稱為「涼山阿媽」的人。見到她們的時候,她們或背著自己的孩子、或背著從大山撿回的柴禾、或背著成熟的花椒玉米,甚至從縣城買回來的家用電器……她們的故事,感動著我們——四川在線記者 付真卿:9月2日下午,普格縣蕎窩鎮株木樹村。
  • 大涼山彝族列車長話脫貧:無論高鐵的發展有多快 「慢火車」都會...
    「我們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就開始運營,全程運行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老鄉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梁,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我們這趟火車是『致富車』『求學車』。」如今,在這個堅持以「快」著稱的時代,開行「綠皮慢火車」,是鐵路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
  • 阿西阿呷:堅守彝族鄉親的幸福線 慢火車上見證大涼山巨變
    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徐想 攝)  11月18日,國新辦舉行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阿西阿呷是彝族人。1971年,她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鐵路白石巖站,從此車站成了她的家。1996年,21歲的阿西阿呷來到鐵路,開始了自己的鐵路客運生涯。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開始運營,全程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20多年來票價不變,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這趟火車是「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
  • 彝族列車長在國新辦講述扶貧:老鄉說這趟火車是「致富車」
    彝族老鄉親切地稱我們這趟火車是『致富車』『求學車』。」11月1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講述了自己對成昆鐵路5633次「慢火車」的感情。
  • 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究
    日本民俗學學者佐野賢治,是國際彝學會的成員之一,他不僅負責了日本《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百科》一書中彝族歷史文化的編寫,而且是較早對彝族民俗宗教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他指出:「民俗學的領域中,祖先崇拜、生死觀,彼岸的世界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祖先崇拜的研究,正是通過理解民族的生死觀、現世觀與心理過程的探索。
  • 《一起來捉妖》旋轉球怎麼扔 旋轉球命中的扔法介紹
    導 讀 在一起來捉妖手遊中旋轉球該怎麼扔才能命中呢?在一起來捉妖手遊中很多小夥伴們都不是很清楚旋轉球的扔法究竟是什麼,那麼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