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跨文化比較研究

2020-12-14 騰訊網

(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世紀之交,人類面臨種種危機:流行疾病、能源危機、環境惡化等。各種現代化危機的產生,在20世紀後期引發了遍及世界的「文化尋根」熱。作為鄰國的日本在中國的文化尋根進入了新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提出「日本人的發源地在雲南」的假說。隨後,20世紀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說」為其中關注的焦點。日本的文化尋根原本是為「日本人論」尋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現諸多彝族與日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成果。通過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彝族與日本的跨文化比較研究為中心進行特徵分析,認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傳統文本,通過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較研究方法將是未來的新趨勢。

關鍵詞:全球化;跨文化;文化尋根

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構建了紛彩繽呈、形態各異的世界文化。「多邊互動的全球化」之多元主體,既有主權國家,也有相鄰國家組合的地理文化區域。美國學者戴維·伊格內修斯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世界:「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平面,而是由山河和民族情緒組成的『搓板』」。[1]所謂山河,即自然地理環境,民族情緒則屬於文化範疇。不同地理條件,不同社會背景,不同宗教信仰。跨文化比較方法的研究,探尋文化本質的普遍性和文化多樣性,是一種參照「他者」過程中對「自我」的重新審視。關於少數民族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顯然具有重要意義。

一、日本學者關於彝族文化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20世紀80年代,日本一批文化人類學者興起了「文化尋根」活動,諸多人類學民族學者將中國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作為田野調查和研究的重點對象[2]。隨後瑤族、苗族、蒙古族都進入日本文化尋根的活動中。日本人的文化尋根研究源流已久。日本為相對單一民族國家,主體大和族佔人口的99%以上,下文當中的彝族與日本的比較,就是指代彝族與大和族的比較,由於日本單一民族國家,大多直接用日本一詞指代大和族,所以本文也沿用這種表述。在諸多的文化尋根活動中,日本先後將眼光放在本土,先後有阿依奴人說、原日本人說、日本民族純血論等,後將關注點放到世界,如西伯利亞說、雲南人說、混血人種說等,原本其出發點是為日本人的起源尋找根據。日本關於彝族的研究,前期主要集中於人種溯源,在後期過程中,隨著文化尋根活動的不斷深入,日本人將研究焦點轉移到了文化以及宗教信仰。

在諸多外國學者有關中國少數民族的研究中,日本學者關於西南少數民族的研究資料極為豐富。鳥居龍藏、白鳥芳郎、藤澤義美、鳥越憲三郎、伊藤清司、君島久子、欠端實、波照間永吉等學者對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中很多成果都與彝族相關。研究主題涉及彝族體質、語言文字、民風民俗、社會制度、歷史、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節日文化等,主題廣泛,研究數量龐大,為彝學研究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資料,同時為彝族文化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

日本民俗學學者佐野賢治,是國際彝學會的成員之一,他不僅負責了日本《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百科》一書中彝族歷史文化的編寫,而且是較早對彝族民俗宗教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他指出:「民俗學的領域中,祖先崇拜、生死觀,彼岸的世界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祖先崇拜的研究,正是通過理解民族的生死觀、現世觀與心理過程的探索。伊藤清司則主要關注神話和民間傳說的視角,發表有《雲南彝族的虎節及民間故事》《中國雲貴高原的田遊》,此外還有伊藤清司在雲南開展的彝族「撮泰吉」祭祀的考察報告,將其與日本來訪神與農耕祭祀進行比較研究;此外還將日本神話與彝族納西族等神話進行了比較分析,代表作品有《日本神話與中國神話》《中國日本民間文學比較研究》《故事傳說的譜系——東亞的民間故事比較》《眼睛的象徵——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創世神話研究》等等,以上都是將彝族的神話、傳說或者民俗與日本對應的部分進行比較,側重於相似點的分析。星野紘則將彝族儺戲文化與日本假面神來訪習俗進行比較——《中國彝族與日本的來訪神》,分析兩者之間的異同,同時,他提出在做中日比較研究時,應該把日本、中國漢族、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三者均納入比較研究的視野,從而擴大跨文化比較對象。

櫻井龍彥是最早研究彝族祖先崇拜的學者,在彝族祖先崇拜方面成果豐碩,《彝族的祖先崇拜與他界觀》論述了彝族的靈魂觀與他界觀,指出彝族的祖先送祖靈的山洞,某種意義上依然是一種山中他界觀的表現。此外,其他還發表有《彝族的家支制度與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家支得以維持和發展的重要功能,在現代彝族社會依然佔據重要地位[3]。並且指出祖先崇拜與家支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此外他在對彝族和日本祖先崇拜的比較中,對於祭祖禮儀方面的相似進行了陳述,認為兩者存在著諸多儀式上的共同之處。

受櫻井龍彥等彝族研究影響,佐野賢治教授組織中日學者在1994—1996年對四川大涼山的彝族進行了大規模的田野調查,從比較民俗學的角度研究了彝族的民俗宗教,其《中國西南納西族彝族的民俗文化——民俗宗教的比較研究》項目就是以大涼山彝族作為調查研究對象,研究納西族和彝族在祭祖儀式上的相似之處。崗部隆志《死與祓禊——中國少數民族彝族的祓禊禮儀與日本的祓禊之比較研究》,側重於死亡與汙穢觀的解析,指出彝族的祓除汙穢的儀式與日本有著相似之處,是因為兩者都將死亡視為汙穢的來源;工藤隆《中國少數民族與日本文化——探尋古代文學的古層》,將文化人類學與神話學結合起來研究,其中涉及創世神話的部分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兩者在神話角度而言都有著相似的祖先信仰;斧原孝守的《雲南和日本的穀物起源神話》《東亞民間故事比較研究之課題》。其中通過《蛇婚婚姻》探索雲南彝族與日本的傳承,通過民間故事的視角,挖掘其中的共同之處,兩者對於蛇的認知、對於人和蛇的異類婚的觀念產生的來源。日本神社的祭史馬場紀美史原著《日本文化與彝族文化淵源關係的研究》則更具有代表性,其中的比較角度新穎,內容細緻,詳細列舉了彝族與日本在傳統宗教儀式中的各種相似之處,其中涉及時辰、方位、神聖空間建構的神枝神木,更有《古事紀》與彝族創世史詩的比較,並且還從神話角度探尋兩者對於世界的認知上找到了共通之處,並由此指出兩者存在文化交流的淵源的結論。鵬德昱程的《日本祭史與彝族畢摩》,則通過日本天皇宇佐神功祭史馬場紀美先生對彝族傳統文化與日本古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揭開了許多古代史之謎,涉及日本的北辰星崇拜、彝族的北鬥星崇拜,其中還特別提及日本神社正殿的拜柱和楊桐,並發現彝族作儀式時和日本神社在祭祀時的相似:都有插神枝等共同之處,提供了民俗比較的視角。白鳥方郎則倡導歷史民族學研究方法,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從而促使更多的日本學者相信,日本民族文化之根可以從西南彝族中找到啟發。隨後,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實施,日本學者中尾佐助、佐佐木高明在雲南彝族地區田野調查基礎上提出了「照葉林文化論」的系統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擴展到物質文化、飲食文化、精神文化等關聯與傳播的驗證。

諸多彝族研究的日本學者在跨文化比較中,角度大多側重於傳統文化中的宗教,常圍繞民間信仰和儀式、神話等,多側重於相似點,主要目標是為日本文化尋根溯源尋找依據。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彝族這一他者,探明日本民族文化起源,本質上其目標是實現日本的文化自我確立,為日本人論提供依據。但是日本學者方面的研究為彝族研究提供了更寬闊的視野。其中比較的對象涉及神話、傳說、祖先崇拜、儀式禮儀、民俗節日、文化地理等,範圍廣泛。然而其中個案分析、文本等細描較多,且因為其研究所限,聚焦於印證日本文化的根在中國西南彝族,因此在比較研究中以找尋相似為主,較少涉及文化根本差異,而對於思維模式的深層差異幾乎沒有涉及。雖結論較單一,但視角多元,為西南彝族未來的跨文化比較提供了很多新視角的啟發。

二、國內關於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的跨文化比較研究

受到日本彝族說影響,國內關於彝族與日本的跨文化比較成果較多,且視角廣泛,其中涉及學術史、宗教、民俗、神話、傳說、儀式、譯介等,呈現多元化、多視角的特徵。

(一)神話、信仰、結合農耕文化特徵的比較分析

張正軍《文化尋根》不僅總結了日本學者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研究,並比較了衝繩與彝族的創世神話,主要圍繞創世詩《梅葛》與日本《古事記》進行比較,研究兩者的相似與差異[4]。黃璨《日本的立山信仰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彝族山神崇拜的對比研究》[5]論文中圍繞日本立山信仰和彝族山神崇拜,從萬物有靈,女性禁忌及山中他界觀三個角度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看出兩者是精神本質相同,但表現不同,而兩者異同主要是由於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宗教影響所決定的,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任志睿的《雲南彝族與大和民族的古代女性崇拜比較研究——以《梅葛》和《古事記》為中心,針對兩個文本比較神話中出現的女性,並分類「大地母親」、民族始祖、農耕文化與女性三類,比較分析中,發現其相似之處根源於萬物有靈信仰以及自然界的母性,兩者地理距離相隔甚遠,卻在文化的某些方面擁有共通性,從而設想兩者之間具有某種聯繫。錢培培《日本諏訪神社的「御柱」研究——以亞洲的神樹信仰為視角》,一文提及日本諏訪神社的4 根御柱建在神社的四方,這與四川大涼山彝族的敘事詩《勒俄特依》裡開天闢地篇中出現的四根柱子撐起天地的空間感相似。諏訪神社的四根柱子勾勒出一個神聖的區域,用於迎接神靈[6]。傅光宇《陰陽五行在中國彝族農業神祭祀與日本農業神祭祀中之異同》一文中,從陰陽五行思想切入,比較其對中國彝族農業神祭祀和日本農業神祭祀產生的重大影響。只是,日本農業神祭祀中的陰陽五行觀念,受到漢族影響的同時,融入日本民俗,形成「山神與田神——三合原理和農業神的輪迴」結構。中國彝族農業神祭祀中的陰陽五行觀念,則與上古氐羌文化、中原文化相關,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同時,保持著彝族本身的固有文化特徵,顯示出與日本農業神祭祀不同的特點。以上研究將彝族、漢族、日本和族納入了比較對象的領域,同時突出了彝族文化特質。

(二)關注國外研究綜述以及文學,以及他者視角形象描述的分析

如趙蕤主要關注於研究綜述和譯介。此外還有關注於彝族傳統宗教的《論彝族、日本民間文學中的道教思想及二者關係》指出彝族和日本民間文學之間關係等。徐曉光則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入手,鎖定女兒國神話的比較,其《遙遠的「女兒國」神話——中國彝族「女兒國」神話與日本「女兒國」神話的比較》,通過關於女兒國的史料記載進行分析,感生神話的共同之處,關注的是歷史的視角中,彝族與日本在父權與母權博弈中的力量差異與最後結局之間的因果關係。姚禕《日本NHK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形象》,分析日本這一他者角度下對於《彝族終身大事》的闡釋,是對他者視角的重新解讀。這部由日本NHK拍攝的少數民族關於彝族終身大事的紀錄片極具代表性,其中選擇以服飾、建築等作為民族符號的視角展開,通過這些符號解讀彝族民族習俗,建構起了不同於現代社會的彝族社會的縮影,其中對彝族社會存在的偏遠、經濟落後、女性地位低等問題都進行了描述,以與現代社會相對照。針對日本作為「他者」視角對於彝族的解讀,是否與真實的彝族社會完全契合,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7]。

(三)民族節日或民間儀式活動的比較分析

胡媛媛、楊俏村《淺析中國彝族火把節與日本那智火祭》從節日的角度進行異同的比較,揭示節日背後的文化深層內涵,比較的角度涉及神話、民俗節日、宗教信仰等,並側重從民俗節日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比較體現出兩者共同之處,就是人類畏懼火、崇拜火的共同心性,這種心性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表現不同。莫偉龍則另闢蹊徑,從民族性格當中「崇武尚勇」的視角展開,從民族體育和現代競技的角度進行《中國彝族、日本大和民族「格鬥」文化審視》,通過比較揭示出兩者的共同之處,以及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體育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價值,主要是通過與他者的比較,找尋兩者的共同之處以及共同價值。在節日的比較中,有諸多使用到影像人類學的方法,也有採用紀錄片方式的分析,分析角度和方法都呈現出多元化特徵。與早期的田野調查不同,此時的比較研究比較關注通過影像等直觀的語言進行表達,其傳播範圍更廣,也隱約可以預見未來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新思路。

三、彝族文化與日本大和族文化跨文化比較的意義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我們已經進入這樣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每一種世界性的宗教,都有其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都有其獨有的文化深層。正如國際彝學會的日本學者佐野賢治所敘述的「了解異文化就是了解本文化,並最終認識自我的途徑。」在全球化進程中,民族文化不斷遭遇外來文化的衝擊,文化之間的交流增多,文化差異凸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為全球化發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課題。

跨文化比較的意義在於在比較中參照對象,獲取深層次的自我認知,促進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包含認同、比較、反思、批判、創新等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內容。跨文化比較可以使我們獲得正確的文化觀,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和文化自卑感[8]。

至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彝族文化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神話、信仰等層面,研究的視角大多是點到線或面到點,即個案研究,或調查報告內的成果較多。雖然有相關比較,但大多較為零散,尚缺乏系統的比較。事實上彝族和日本大和族的確存在諸多相似,首先就是語言,語言結構中的謂語後置相似,重名譽輕生死的英雄情結相似,祖先崇拜的信仰相似等。其次,新年節日祭祖拜祖等節日也有諸多相似。此外,信仰層面,生死觀等對於世界的認知和分類,也存在諸多相似性。在這些相似性中存在著怎樣的共同規律,在差異的部分,又體現了怎樣的文化特徵。「不同文化並非想像中那樣與眾不同,卻也不是想像中的普遍合一[9]。」文化普遍性與相對性都是同時並存的。從比較語言學角度,儘管一般語法和句法層面比較上,語言都是不同的,但在更高層次的抽象層面上,所有語言都受到某種根本原則的限制,所以必然有某種共同的思維結構起作用。同樣,人類的基本行為也必然具有某種根本結構,而這個基本結構是共通的。列維施特勞斯從神話與禮儀系統對宗教的比較分析亦是如此。因為共同心性和根本結構,所以兩者在比較中必然會發現相似點,受到文化尋根的啟示,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兩者文化也進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神話比較、宗教信仰比較、語法結構比較等等。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方法,有助於藉助他者的參照,加深對「自我」的認知,有利於增強文化自覺意識。

日本學者的研究,比較關注的內容之一是關於民族信仰、民族起源的問題。從西南少數民族的主要民族信仰來看,很多與日本民族有相似之處。彝族崇拜自然、動植物、祖先等,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特別重視祭祀天神、火神、虎和家族祖先,重視祭祀祖先這一點與日本的盂蘭盆節有共同點。民族信仰本質上一個文化系統。民族信仰與每一個社會必須要面對群體團結和道德規範這樣的根本問題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社會群體根據其文化的具體特質來實現這些基本的功能。伴隨全球化的加速,異文化之間的隔離早已經打破,這種打破不可逆轉,倘若為保護本土文化不受外界影響而採取強制隔離,則會衍生「文化窒息」,讓文化本身失去活力與生機。「兼容性並存」難以實現,是由於異文化本身的不相容性本質所決定。全球化讓各種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對話變得更為迫切。

四、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的關於中國彝族與日本大和族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內容跨度有民俗節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體育競技、對外傳播等不同方面,但是比較對象往往集中於民間信仰的某個元素、某個細節或某個個案的比較,重於現象相似性的陳述。跨文化比較的方法,主要採用文本文獻資料,輔助以田野調查。具體類型神話、相似傳說、相同的信仰等角度的比較成果已經具備比較深厚的基礎。傳統的文獻資料運用、結合田野調查資料的分析已經比較成熟,但是由於主要是文字記載的方式,田野調查中又受到不同區域不同語言的影響,研究結論難免受限。然而,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都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在自媒體時代,記錄生活的方式變得更為便捷。民族的節日、儀式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影像記錄的方法進行記錄,影像的記錄,結合典籍,以及田野調查、人物訪談等方式,更有助於跨文化比較研究的深入開展,突破由於地區和方言差異的細小差異,能夠深入到文化深層的分析。未來的跨文化研究,預計會出現系統化比較和媒體時代的特徵。如果採用影像記錄的方式,可以突破語言、地域等障礙,通過「視覺」的語言提供給我們更直觀的信息,視覺化語言的運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筆者認為將是未來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戴維·伊格內修斯.新國家主義[N].華盛頓郵報,2005-04-20;參考消息,2005-04-24.

[2]張正軍.文化尋根:序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3]巴莫阿依,黃建明.國外學者彝學研究文集[M].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

[4]張正軍.文化尋根——日本學者之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

[5]黃璨.日本的立山信仰與中國西南地區的彝族山神崇拜的對比研究[D].昆明:雲南大學.2016.

[6]錢培培.日本諏訪神社的「御柱」研究——以亞洲的神樹信仰為視角[D].寧波:寧波大學.2012.

[7]姚禕.日本NHK紀錄片中的中國少數民族形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6(24).

[8]周大鳴.現代都市人類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9]李奧納多·斯威德勒,保羅·莫澤.全球對話時代的宗教學[M].朱曉紅,沈亮,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A Cross-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Ethnic Yi People and Japanese since 20th Century

XU Qiu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200,China)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2oth century human beings are confronted with huge crises, which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have brought about a worldwide fever of 'root-seeking' literature.The neighboring Japan began a new phase of cultural'seeking-root'in China.In late 1970s,a Japanese scholar hypothesized that"Japanese were originated"in China's Yunnan province, and in the 1980s and 90s, a 'hypothesis of ethnic Yi origin' had focused researchers' attention.Japanese cultural root-seeking was previously an endeavor to look for the origin of 'Japanese Nationality';against such a backdrop,a host of ethnic Yi and Japanese cross-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Through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of the cross-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ethnic Yi and Japanese people, we propose that, in the setting of globalization, a cross-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rough image-recording method beyond traditional text records would become a future trend.

Keywords:cultural relativism;ethnic Yi people;funer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3-1883(2019)04-0023-04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9.04.005

收稿日期:2019-06-06

作者簡介:徐秋平(1979—),女,湖北鄂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比較。

來源:少數民族研究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大和民族和中國的彝族是否同根同源?
    日本和族,是幾部分組成的。第一,是所謂繩文人。最早到達日本的土著,約1.8萬年~5000年前。繩文人。黃色人種起源在中國雲南地區。大體分為了四支。在這之前,大約5萬—2.5萬年前有部分向南去向東南亞,最終達到澳大利亞,具備矮黑人特色。然後,這一支又有一部分順島嶼向北前進,通過菲律賓臺灣琉球到達日本地區。
  • 【道教之音】20世紀以來日本的道教研究
    日本學界歷來認為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先驅,中國傳統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泉和靈感,漢學家們意識到不研究儒釋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將是不全面的。日本岡山大學教授大淵忍爾於20世紀60至70年代,在香港、臺灣地區長期考察道教儀式,1983年著《中國人的宗教儀禮》,收集香港、臺灣道教科儀文獻甚為豐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田仲一成,在香港和臺灣地區考察道教與祭祀演劇的關係,他的著作《中國鄉村祭祀研究》、《中國的宗族與戲劇》,開拓了道教研究的新途徑[3]。坂出祥伸20世紀90年代在臺灣做田野,有《臺灣道教事情近況》的報導。
  • 日本原住民被不斷同化,現在僅剩20萬人,大和族:純正的只有2萬
    鄰國日本其實也有一個原住民族群,是不包括在「大和族」以內的。 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見到日本人說自己是「大和民族」的畫面。「大和族」是日本的主要民族,由繩文人和彌生人不斷混血形成,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公元前東亞大陸就不斷有居民向日本遷徙。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給出了答案
    一直以來這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目前最權威的說法是日本學者埴原和郎的「二重構造說」即大和民族最先是由3萬年前的繩文人,2300年前的彌生人組成。日本創世神時至今日,日本本土族民血統70%以上來自東北亞的彌生人,而僅有30%的人來自東南亞的繩文人。而無論是彌生人還是繩文人都源於古中國,都屬於古中國人。
  • 20世紀以來中國史家對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摘  要: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對東亞實錄的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20世紀前半葉東亞實錄研究的發端階段,是由於中國學者關注女真與明朝關係,而取材於鄰國朝鮮的實錄以輯錄其史料;二是20世紀後半葉東亞實錄研究的增廣加深階段,除了繼續輯錄其史料外
  • 21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跨文化傳播研究
    摘要:中國電影在21世紀以來發展迅速,數量、質量以及影響力都取得較大進步。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更加注意國家形象的塑造,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認同度也進一步提高。但中國電影對國家形象的構建存在誤區,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傳播中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效果,以幫助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出去。
  • 民族主義的起源及其在日本與中國跨文明的傳播
    結果是,即使這一民族不能排除他族,也想在自己受辱的同時要讓他族有同樣的切膚之痛。如本文第一作者在《民族主義:走向現代的五條道路》和《資本主義精神: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等書的論證,「羨恨交織」是十八世紀以來西方世界裡許多民族主義形成的主要心理因素。然而,歷史上,它卻沒有成為在一神論文明以外的國家的民族主義的特點。日本和中國就是明顯的例子。
  • 20世紀以來中國傳播學發展歷程回顧(一)
    ①當然,現代社會科學意義上的傳播研究,中國則是引自19世紀以來的西方,主要是美國。      如果說西學影響是外因的話,那麼社會政治環境則是制約中國傳播研究的內因。1.第一次引進:20世紀初      中國傳播學的第一次引進是在20世紀初,主要是芝加哥學派的傳播研究範式並涉及美國的宣傳研究、民意測驗、公共關係以及早期的說服效果研究,杜威訪華(1919-1921)、羅伯特·帕克在燕京大學任教(1932年9月到12月)均為代表性事件。
  • 他們是最純正的日本人,日本卻矢口否認:他們是蝦夷,不是日本人
    日本是個土地面積非常小的海島國家,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個大島以及60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人主要由大和族組成,但他們並非單一民族,在日本的北海道區域還有一個名叫阿伊努的族群,他們是日本的原住民,卻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得到日本人的承認。
  • 除了日本,哪個國家的「大和民族」數量最多,勢力最強?
    在古代,日本有很多小國家。4世紀,「大和王權」在大和地區興起,也就是如今的奈良地區。當時,中國稱其為倭國,國王叫做倭王,「倭」這個詞在最初是沒有貶義的。 倭國重視外交,先後多次派出使節,向東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宋國朝貢。在隋唐時期,大和民族更加積極地學習了中國的文化和技術。
  • 除了日本,哪個國家的「大和民族」人口最多,勢力最強?
    從民族成分來看,大和民族的比例為97.7%,處於絕對多數地位。因此,一般認為日本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不過,日本還有1.5%的琉球族、0.7%的華人、0.4%的朝鮮人,以及0.2%的阿伊努族。在古代,日本有很多小國家。
  •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立功了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國內也擁有這56個民族,這些民族中各有各的特色,譬如俄羅斯族,蒙古族等,為什麼眾多民族中沒有日本族呢?前幾天小編發了一篇關於日本民族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議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 二十一世紀考古學與生物學跨領域的整合研究
    講座題目:二十一世紀考古學與生物學跨領域的整合研究講座時間:2019年6月1日(星期六)18:00-20:00講座地點:吉林大學中心校區匡亞明樓第二報告廳主講人:李匡悌李匡悌,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
  • 日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瓷器
    1、日本20世紀初仿造的中國龍泉瓷   日本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仿製宋元時期龍泉青瓷是最優良的,給大家看看日本19世紀仿製的南宋龍泉,確實很有點味道。此件仿品是日本陶瓷仿古名家加藤所為,加藤生於1879 年,去世於1962年,他精心仿製的中國南宋龍泉瓷器一度讓西方一些收藏家打眼,他自20年代以來的很多作品現在作為現代藝術品上拍,拍價也不菲。其兒子也是日本一位很有造詣的中國古瓷仿製大師。他們對中國古陶瓷的傳承和領悟,確實讓我們刮目相看。(此文本人最先發古美術論壇,圖片由日本朋友提供)
  • 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綜述
    綜合學術會議發表成果和正式刊發或出版的論著內容來看,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中,東亞乃至亞洲視域下的日本宗教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研究等,比較受關注。例如,《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7期刊發的趙蕤的論文《論中國彝族與日本隼人竹文化及二者關係》,就是這方面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新作。日本人乃至日本民族的身份認同問題,一直是日本國民性研究關注的重要主題之一。目前,關於「日本民族文化」起源的對比研究,多是宏觀視野下的分析,缺乏微觀比較。
  • 日本大和民族起源於古中國?日本學者揭開了答案,並非胡亂猜測
    今天的主題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在哪裡呢?記得很早以前有人認為日本人是大秦方士徐福,以及那一船五百童男童女的後代,不過這個說法根本經不起推敲,考古證據無不顯示著日本的土地早在十萬年前就有人生活的痕跡。
  • 反思跨國/跨文化比較研究:路徑與方法
    本次學術午餐會的主講嘉賓為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周翔教授,講座主題為《反思跨國/跨文化比較研究:路徑與方法》。李曉愚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講座,並向周翔老師贈送了第一至第四季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文集。來自院內外的眾多師生聆聽了此次講座。
  • 20世紀以來的清代漢傳佛教研究——紀華傳
    (三)清代佛教宗派與法事儀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有關清代佛教研究有了重大進展,如從佛教宗派通史的角度,有側重地深入探索清代佛教的相關內容,出現了一大批有質量的重要成果。80年代以來,禪宗研究是中國佛教研究的熱點,在清代佛教宗派研究中,禪宗也是研究的重點。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以少量篇幅論述了清代禪宗的衰落。
  • 專訪|顏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始終亟需的能力
    在清華大學外文系主任、清華大學世文院院長、「清華學堂世文班」首席教授顏海平看來,跨文化的敘述和理論能力,即將本土歷史經驗在凝練概括中理論化,使之能夠觸動和指導有著不同歷史經驗的人們的生活和思辨,是近代以來中國先賢們始終追尋的目標,也是文化中國在更新自身的傳承中影響世界的具體方式。
  •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南海問題研究綜述
    一、關於南海問題的歷史地理研究在南海的歷史地理研究中,廈門大學已故的南海問題專家韓振華先生的著作《南海諸島史地研究》較具代表性,[1] (P1-270)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南海諸島進行歷史研究的典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