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異人志
吉覺拉一 本報記者 王雲 文/圖
月光下,涼山州美姑縣柳洪鄉的夜晚是那麼寧靜,村莊裡隱隱傳來口弦優美的旋律。
循著聲音,在一戶人家院落裡,一位面容清瘦的彝族老阿媽正把兩片薄薄的約3寸長的銅片放到嘴唇邊,鼓動腮幫吹奏,手指輕輕地撥動銅片,優美的聲音瞬間流瀉出來。
「這是口弦,我們彝族特有的樂器。」吹彈口弦的彝族老阿媽叫約其阿覺,今年62歲了。
口弦,彝語稱作「荷荷」,是彝族特有的一種簧樂器,分為竹製和銅製兩種,因其音域寬廣,能抑揚頓挫地表達各種感情,相互愛慕的彝族男女青年常用口弦傳情,並以口弦相贈為最好的信物。
「這把口弦來自美姑拉馬阿覺(地名),傳到我母親手上,母親彈奏了十多年又傳給了我。」約其阿覺說。約其阿覺從小就喜歡聽阿姆(彝語:母親)吹口弦。10歲時,她終於有了一副屬於自己的竹製口弦,這是兩塊長約兩三寸、寬不到半寸的竹片,中間精心雕刻出長形的簧牙。阿覺喜歡極了,把口弦裝在精緻的口弦筒裡,佩戴在胸襟,這在當時可是最流行的裝飾。
學習口弦並不容易,全靠用氣鼓動簧牙產生音響和手指彈撥弦片的音韻交織在一起,形成旋律。想要吹奏出不同的音調,全靠口型、氣力變化音色。「把心裡想的詞吹成曲,真的很困難。」阿覺說,那時候的她常吹得嘴唇麻木、手指酸痛,有時還因指法不對,被口弦戳破手指鮮血直流。「吹口弦的彝族阿咪子(彝語:姑娘)最美。」阿姆一句話,又讓阿覺不顧疼痛認真地吹起來。到16歲時,約其阿覺已經能吹出好些完整的曲子。
「第一次聽她吹口弦,我就喜歡上了她。」丈夫吉克夫機是約其阿覺的忠實聽眾,聽了幾十年,仍對阿覺的口弦著迷。
在彝族婚俗裡,結婚後一般還要談兩三年戀愛,確定對方就是自己想託付終身的人後才能正式安家。婚後,阿覺用口弦吹奏了一首彝族情歌,含蓄地向丈夫表達了愛慕之情。「我從沒聽到過這麼動聽的口弦,當時讓我感動極了。」吉克夫機回憶說:「那一瞬間,我忘掉了所有煩惱和憂愁。」
兩人正式安家後,隨著孩子們的出世,生活的壓力讓吉克夫機時常煩惱。每逢丈夫心情不好,阿覺都會吹口弦逗他開心。在田間小憩吹、在勞動回家吹、在月光皎潔的夜晚吹、圍在火塘邊吹,悠悠口弦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阿覺口弦吹得好,漸漸在彝鄉有了名氣。四鄰八鄉的鄉親只要有婚嫁、祭祀等大型活動,總要邀請她去吹幾曲。為了把口弦技藝代代傳承下去,約其阿覺動員她18歲的女兒阿西學吹口弦,把這一民間文化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