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歲彝族阿媽吹「荷荷」

2020-12-18 搜狐網

  蜀中異人志

  吉覺拉一 本報記者 王雲 文/圖

  月光下,涼山州美姑縣柳洪鄉的夜晚是那麼寧靜,村莊裡隱隱傳來口弦優美的旋律。

  循著聲音,在一戶人家院落裡,一位面容清瘦的彝族老阿媽正把兩片薄薄的約3寸長的銅片放到嘴唇邊,鼓動腮幫吹奏,手指輕輕地撥動銅片,優美的聲音瞬間流瀉出來。

  「這是口弦,我們彝族特有的樂器。」吹彈口弦的彝族老阿媽叫約其阿覺,今年62歲了。

  口弦,彝語稱作「荷荷」,是彝族特有的一種簧樂器,分為竹製和銅製兩種,因其音域寬廣,能抑揚頓挫地表達各種感情,相互愛慕的彝族男女青年常用口弦傳情,並以口弦相贈為最好的信物。

  「這把口弦來自美姑拉馬阿覺(地名),傳到我母親手上,母親彈奏了十多年又傳給了我。」約其阿覺說。約其阿覺從小就喜歡聽阿姆(彝語:母親)吹口弦。10歲時,她終於有了一副屬於自己的竹製口弦,這是兩塊長約兩三寸、寬不到半寸的竹片,中間精心雕刻出長形的簧牙。阿覺喜歡極了,把口弦裝在精緻的口弦筒裡,佩戴在胸襟,這在當時可是最流行的裝飾。

  學習口弦並不容易,全靠用氣鼓動簧牙產生音響和手指彈撥弦片的音韻交織在一起,形成旋律。想要吹奏出不同的音調,全靠口型、氣力變化音色。「把心裡想的詞吹成曲,真的很困難。」阿覺說,那時候的她常吹得嘴唇麻木、手指酸痛,有時還因指法不對,被口弦戳破手指鮮血直流。「吹口弦的彝族阿咪子(彝語:姑娘)最美。」阿姆一句話,又讓阿覺不顧疼痛認真地吹起來。到16歲時,約其阿覺已經能吹出好些完整的曲子。

  「第一次聽她吹口弦,我就喜歡上了她。」丈夫吉克夫機是約其阿覺的忠實聽眾,聽了幾十年,仍對阿覺的口弦著迷。

  在彝族婚俗裡,結婚後一般還要談兩三年戀愛,確定對方就是自己想託付終身的人後才能正式安家。婚後,阿覺用口弦吹奏了一首彝族情歌,含蓄地向丈夫表達了愛慕之情。「我從沒聽到過這麼動聽的口弦,當時讓我感動極了。」吉克夫機回憶說:「那一瞬間,我忘掉了所有煩惱和憂愁。」

  兩人正式安家後,隨著孩子們的出世,生活的壓力讓吉克夫機時常煩惱。每逢丈夫心情不好,阿覺都會吹口弦逗他開心。在田間小憩吹、在勞動回家吹、在月光皎潔的夜晚吹、圍在火塘邊吹,悠悠口弦為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

  阿覺口弦吹得好,漸漸在彝鄉有了名氣。四鄰八鄉的鄉親只要有婚嫁、祭祀等大型活動,總要邀請她去吹幾曲。為了把口弦技藝代代傳承下去,約其阿覺動員她18歲的女兒阿西學吹口弦,把這一民間文化永遠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3名彝族娃娃做了個更快的木梭給阿媽
    3名彝族娃娃做了個更快的木梭給阿媽 2010-06-28 07:34:29   來源: 成都商報   編輯: 陶秋如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彝族阿媽心裡那個樂啊……
    俄底科日攝2018年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看望貧困群眾。現在,這些彝族群眾過得怎麼樣?這些地方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近日,記者來到三河村和火普村,看到三河村的貧困戶搬進了新房,而火普村也在規劃鄉村旅遊,彝族群眾對美好生活充滿憧憬。
  • 自貢富順援涼幹部:與彝族阿媽建起母子情 為貧困戶爭取愛心扶貧基金
    洪家超 劉勇軍 曾凡川 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3月28日,被自貢市富順縣獅市鎮人民政府派駐昭覺縣尼地鄉宜坡署覺村的援涼幹部鄒乙修,來到烏甲阿媽家看望,幫她打理家務。2019年年初,富順縣派出40位綜合幫扶幹部,奔赴涼山彝族自治州開展工作。
  • 百縣千村行·美姑丨73歲的彝族阿媽學會了用電飯煲洗衣機
    11月13日,在涼山州美姑縣樂美社區,41歲的恩扎馬洛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新居時無比激動的心情——雖然新的生活場景之前從未經歷,卻又如此方便、愜意:生活遇難事,能隨時獲得社區幫助;身體不舒服,有醫生上門看病問診;想在家門口就業,5公裡內就有扶貧工廠,坐公交車就能去……在這個樂山市對口幫扶美姑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無數像恩扎馬洛一樣的人從「村民」變身「居民」,適應並享受起了「從前想都不敢想
  • 老阿媽,回娘家!
    5月20日,彝族老阿媽克遲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車前往普雄走訪親戚。(李鍇攝)77歲的彝族老阿媽克遲支支莫,乘坐5619次列車從下普雄前往普雄走訪親戚。阿媽很愛笑,也很健談,因為牙齒幾乎掉光,她笑著的時候總是害羞地抿著雙唇。她說:「1968年,25歲從上普雄嫁到了下普雄,走了一天多的山路,才到夫家。
  • 原創:彝族民間文學《撮球阿媽》故事之一《姐妹鬥妖婆》
    姐妹鬥妖婆——彝族民間文學《撮球阿媽》故事之一沙馬你呷一、可惡的畢摩阿依和阿呷是一對聰明伶俐的好姐妹,跟著父親住在大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兩姐妹哭聲變成抽泣聲時,突然,一個巨大的囤包狀怪物從山上滾來,滾到她倆面前,變成了一個老阿媽。只見這個醜陋的老阿媽上前打聽了兩姐妹的來歷後,道:「別怕,今晚到我家去住,明天送你倆回家,我家有最好吃的香腸、炒麵。」妹妹高興地答應了,姐姐卻說:「我倆很想家,你還是送我們回自己的家。」
  • 彝族老阿媽走上宣講臺講述親身經歷 傳遞習總書記「比大涼山還寬厚...
    本報記者何勤華  「總書記來到我們家,他的手是那麼溫暖,他的笑容是多麼慈祥,他對我們彝族人的關愛,比大涼山還寬厚!」4月20日,一場特殊的宣講報告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四開鄉灑瓦洛且博村舉行,來自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的吉木子洛老阿媽走上宣講臺,深情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她家的情景,以及全家人久久難以平息的感動心情。
  • 涼山7個縣安置1.2萬人 彝族阿媽直言:「日子更有...
    今年53歲的彝族阿媽馬海車羅,之前住在山上,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乾淨漂亮的彝欣小區。不僅住上了好房子,馬海車羅一家也逐漸過上了好日子,「我老伴62歲,我們身體都不是太好。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給我安置了公益性崗位,在小區負責清掃,每個月有幾百元錢。」談到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馬海車羅笑的合不攏嘴。
  • 【廣安民族工作這五年】「幫扶彝族同胞,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8年11月6日布拖縣木爾鄉黨委副書記韓華軍到呷烏村走訪貧困戶四川新聞網消息「阿媽近日,在涼山州布拖縣木爾鄉呷烏村,韓華軍將過冬物資送到村民且沙麼沙作家中,這位82歲老人布滿皺紋的臉一下子舒展開來,連連用彝語表示感謝。韓華軍是華鎣市祿市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副鎮長,2018年6月來到涼山州掛職布拖縣幫扶辦副主任、木爾鄉黨委副書記。「阿媽是我最放心不下的人。」韓華軍說,且沙麼沙作老人老伴去世得早,她又因二級殘疾被評為貧困戶,孤單困苦。
  • 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丨催淚視頻:我們眼裡的「涼山阿媽」
    其中,有一群被稱為「涼山阿媽」的人。她和她12歲的女兒火阿牛在家。這本是一次普通的貧困戶入戶採訪。我簡單了解了一下家庭情況後,隨口問阿爾伍牛,「你丈夫呢?」「去世了,有三年了,因為一場意外。」我馬上意識到,三年來,這個43歲的彝族媽媽,獨自撐起了這個家。大女兒出嫁了,兩個兒子上寄宿制中學,只有小女兒火阿牛經常陪在身邊。
  • 懷念阿媽
    只有大媽我叫「阿媽」,二媽我叫「二嬸」,三媽我叫「三嬸」。我的親生媽媽是「三嬸」。我幼年口齒不清,把「三嬸」叫成sumsum。     我的爸爸是廣東人,長期在上海做生意。阿媽和二嬸都住在家鄉,只有我的親生媽媽和他住在上海。我就是在上海出生的。五歲時他們帶我回廣州。他們在那裡造了房子,讓大媽即「阿媽」住在廣州,把我留下來讓她照顧,他們仍回上海。
  • 阿西阿呷:堅守彝族鄉親的幸福線 慢火車上見證大涼山巨變
    阿西阿呷是彝族人。1971年,她的父親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成昆鐵路白石巖站,從此車站成了她的家。1996年,21歲的阿西阿呷來到鐵路,開始了自己的鐵路客運生涯。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開始運營,全程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橋梁,20多年來票價不變,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這趟火車是「趕集車」「致富車」「求學車」。
  • 小志祝彝族寶寶們新年快樂!
    「砣砣肉」 剪紙藝術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元素 阿爸殺牛羊 阿媽做飯忙 桌上坨坨肉 陳年臘酒香
  • 大涼山彝族列車長話脫貧:無論高鐵的發展有多快 「慢火車」都會...
    「我們這趟『慢火車』自1970年成昆鐵路開通時就開始運營,全程運行353公裡,沿線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因為沿線一些小站交通不便,是當地老鄉與外界溝通唯一的橋梁,最低2元。彝族老鄉親切地稱我們這趟火車是『致富車』『求學車』。」如今,在這個堅持以「快」著稱的時代,開行「綠皮慢火車」,是鐵路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
  • 阿媽妮的泡菜
    房子的主人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婆婆,戰士們都叫她「阿媽妮」( 「阿媽妮」是朝鮮語「媽媽」的意思)。  戰士們在和阿媽妮交談時,雖然語言不通,但連說帶比劃,也知道一個大概的意思。阿媽妮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已經出嫁,一個小兒子參加朝鮮人民軍在前線打仗犧牲了,阿媽妮的老伴1951年被美國飛機炸死,家裡只剩下她一個孤苦老人。
  • 彝族列車長在國新辦講述扶貧:老鄉說這趟火車是「致富車」
    彝族老鄉親切地稱我們這趟火車是『致富車』『求學車』。」11月1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講述了自己對成昆鐵路5633次「慢火車」的感情。
  • 揚州92歲志願軍老兵的回憶:我與朝鮮阿媽尼的「母子情」
    「今年是抗美援朝赴朝作戰70周年,我雖然已92歲了,但還是經常想念當年朝鮮的一位阿媽尼(老大娘)。」老兵宗明深情地說。家住曲江街道窪字街社區的宗明,12歲參加新四軍,從小演員到戰地醫生,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四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四次為重傷員獻血。
  • 阿媽的中秋
    而阿媽又帶點兒憂愁,準備的東西多吶:花生要褪殼曬乾曬酥脆,綠豆紅豆要磨粉做成豆沙,鴨蛋要揀好醃好,還要去田裡摘個頂大的冬瓜,切片留做冬瓜糖 各種瑣事。阿媽從早忙到晚,累了嘴裡就直喃喃『『愁死個人哦,我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阿小才不覺得阿媽愁呢,因為阿媽是笑著說的。
  • 不識字的彝族阿媽學會用電飯煲洗衣機
    11月13日,在樂山市對口幫扶美姑縣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涼山州美姑縣樂美社區,恩扎馬洛用這句彝族諺語來形容入住時的心情。令他更意想不到地是,自己的身份已從「村民」變為「居民」,新居裡的生活場景竟然如此便利愜意。從272個貧困村,到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從20652戶102541人貧困人口,到貧困人口清零;從高達40.25%的貧困發生率,到清零。
  • 詹娘舍哨所:藏族阿媽背來「最美的雲」
    她指著照片上一張張透著「高原紅」的笑臉說,已經記不清這是誰了,不過一看照片就能想起他在哨所時的樣子……  阿媽布滿皺紋的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哨所官兵說,好多戰士退伍後,逢年過節還會打電話給阿媽:「阿媽,扎西德勒!」  一聲「阿媽」叫得親又熱。戰士們守衛雲端邊關,遠離親人和家鄉,每當阿媽一身風雪、肩扛物資出現在面前時,他們早就把阿媽當成了自己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