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在上廁所、繫鞋帶、撿錢時……
猛地站起來!
然後眼前一黑!
感覺整個宇宙都在旋轉,
身體也仿佛不受控制一般
要和大地來個親密接觸。
其實,整個過程持續時間並不長,
只要你穩到起過一會兒,
暈眩感就會逐漸消除。
但你卻覺得心慌慌,好像身體被掏空。
「醫森,這到底是咋回事?」
「我是不是貧血或低血糖啊?」
「本人很是擔(pa)憂(si)」
「難道說我腦子裡長了什麼東西?」
別慌!
今天就來跟大家說說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像這種因突然站起來,而導致眼前一黑、或腿腳發麻的情況,在醫學上叫做「體位性低血壓」,也叫直立性低血壓。
這主要是由於體位的突然改變,導致腦供血不足的低血壓現象。
當你長時間蹲著的時候,下肢的血管會受到壓迫,血液循環就會受到阻礙,此時的下肢血管處於輕微缺血狀態。
如果這時你突然起身,下肢血管受壓的情況一下得到解除,血管也會得到釋放,因為重力的原因,全身的血就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向你的腰部和腿部(這誰頂得住,腿腳當然得發麻)。
這樣一來,血液全跑下半身去了,上半身的死活就不管了。尤其是你的小腦袋,那兒缺血最嚴重,畢竟頭部離腿最遠。
然後你的大腦就會出現暫時性的供血不足,這下大腦和眼睛不幹了,秒秒鐘讓你頭暈目眩,雙目「失明」。(要知道,人體的大腦和眼睛對缺血最為敏感,只要缺血1-2秒鐘就可以出現頭暈眼花的症狀。)
當然,這個時候你不要謊,穩住自己,等個幾秒鐘,等血液循環恢復了,你就不暈了。
別急,我們先來說什麼是貧血和低血糖。
貧血是臨床最常見的表現之一,是血液裡面的血紅蛋白減少,使得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的時候導致的(一般來說,成年男性血紅蛋白<120克/升,成年女性血紅蛋白<110克/升,孕婦血紅蛋白<120克/升,就是貧血。)。
貧血的常見症狀:
眼前發黑、頭暈、乏力、睏倦、記憶力差;
臉色缺乏血色,眼瞼、口唇發白;
心跳加快,食慾下降等。
低血糖是由於血糖因素降低到了正常值以下(成年人空腹血糖濃度低於2.8毫摩爾/升),進而導致某些系統功能障礙。大腦需要靠血液中運輸的血糖來提供能量支持,血糖濃度低會減少腦細胞的能量供給。
主要原因有胰島素過多、進食量過少和營養成分欠缺。
低血糖常見症狀有:
精神不集中、躁動、易怒甚至昏迷;
出汗、飢餓、心慌、顫抖;
面色蒼白、飢餓感
四肢無力、眼前發黑、視物模糊。
從症狀上來看,貧血和低血糖患者跟體位性低血壓一樣會出現眼前發黑眩暈的情況。
但它們之間還是是有差別的:
從發病情況上來說,貧血和低血糖患者出現的眩暈情況與體位的突然變化並無直接的關係,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可能出現。
從病理上說,貧血和低血糖所產生的眩暈是因為血液缺氧,而體位性低血壓所產生的眩暈是因為器官缺血,雖然它們症狀比較相似,但其病理本質是不同的。
所以因體位的突然變化而產生的暫時暈厥現象,跟貧血、低血糖一般沒啥關係。
但如果你不是單純的因為蹲久了眼前發黑,
而是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還伴隨著臉色蒼白、手腳無力等現象,
可得注意了,你有可能是貧血或者低血糖了,
應該及時就醫檢查,對症下藥。
當然,除了貧血、低血糖和體位性低血壓能導致眼前發黑眩暈情況外,還有可能是其它疾病導致。
比如腦腫瘤、腦梗塞、腦血栓等腦部疾病,或是動脈硬化造成腦供血不足等原因,也可能導致人們眼前一黑。
雖然跟這些疾病比起來,體位性低血壓症狀輕微或是無症狀,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體位性低血壓也是病,有時也會要人命。
據臨床觀察,
國內有一半以上的人
都曾有過體位性低血壓的情況,
這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
在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的發生率可達15%,
75歲以上的達到30%-50%。
體位性低血壓的「破壞力」不可小覷,它已成為心肌梗死、腦卒中、心臟衰竭、房顫發病率及死亡率升高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而且對老年人來說,經常性頭暈引發摔倒,生活質量將嚴重下降。
「那如何才能不被一個小小的起身的動作難倒呢?」
01
體位變化要緩慢
起!身!動!作!慢!一!點!
蹲的時間長了,最好不要突然站起來,你要多給你的血液一點時間,讓它慢慢流,給身體一個反應的時間。
02
平時多運動
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跟血液循環不良有很大關係。所以,平常減少臥床時間,要多動一動,不但能讓身體筋骨靈活,也能讓血管不致老化。如:遊泳、慢跑、體操都是很好的運動。
03
合理謹慎用藥
在醫生建議下,儘量避免使用可能加重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鬱藥物、α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
04
保持樂觀情緒
有過體位性低血壓者,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正確看待生活當中出現的喜事、悲事,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健康還重要的了。遇事要理性的分析,不要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