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文史天地》2011年第6期
作者:黃團元
丁文江(1887-1936年),字在君,筆名宗淹,江蘇泰興黃橋鎮人。留學日本、英國。曾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他是中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在開創地質事業期間,他還發揮了「學術界的政治家」作用。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地質學在1920年代就獲得了世界聲譽。
丁文江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他和胡適辦過報刊,參與中美、中英「庚款」的管理事務;還主持過舊上海的政務工作。蔡元培讚譽他是「精於科學又長於辦事」的人才。
中國地質學的「開山大師」
1913年2月,丁文江應工商部礦政司司長張軼歐聘請,任該司地質科科長。與丁文江同時代的章鴻釗,也是中國近代地質學奠基人之一。稱丁文江「開山大師」,是說他先後在「地質研究所」、「地質調查所」工作中,使得中國地質學、地質事業成績卓著。
「地質研究所」,其實是我國最早的地質專科學校。後來我國地質界的棟梁人才,多數由這裡培育。「地質調查所」,是我國最早的地質科研機關。而丁文江力倡的「登山必到頂峰,移動必須步行」、「近路不走走遠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等實地探勘原則,影響了一代代地質工作者。
到實踐中去,從實踐中來。1913年,丁文江通過「正太鐵路」沿線地質礦產調查,認為從河南濟源至河北阜平這段近乎南北向的山脈,才是真正的「太行山」。而從阜平至山海關這段近乎東西向的山脈,應叫「燕山」。他給「太行山」地理學的新定義,令人折服。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曾經斷言:「山西是世界煤鐵最豐富的地方,照現在世界的銷路來說,山西可以單獨供給全世界幾千年。」丁文江考察後發現,山西的煤的確多,鐵卻不然。他寫了《有名無實的山西鐵礦——新舊礦冶業的比較》的論文,糾正了「權威」的錯誤。
1914年初,丁文江在雲南、四川、貴州長達一年的地質調查中,又糾正了法國地質學家戴普拉等人關於滇東地層、古生物、構造等方面的認識錯誤。1918年,丁文江在河南等地的地質調查研究中,根據三門峽附近的新生代沉積,命名「三門系」。從而他被地層學界公認為「三門系」的創立者。
蔡元培於1917年主政北京大學時,聽從丁文江建議,聘請李四光和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去北大任教。他們和丁文江一道,使得北大地質學教育、中國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研究,步入世界前沿。
在此期間,丁文江所作的《雲南東部之構造地質》、《中國之二迭紀及其在二迭紀地層分類上之意義》等論文,享有世界聲譽。他主持的《地質匯報》、《中國古生物雜誌》等英文版刊物,也流行於國際學界。1932年,美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戴維·懷特稱讚丁文江主持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具有「一系列高水平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