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好人政府」消亡史,理想主義難以戰勝現實政治

2020-12-13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蔡元培、胡適提出的「好人政府」為何迅速消亡,民國時期「好人政府」消亡史,理想主義難以戰勝現實政治

在早期的民國史中,一個略顯奇葩、頗具趣味的名詞曾一度引領了政治、文化乃至學術風潮,那便是——「好人政府」;好人政府存在時間極為短暫,這個名字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卻成為了大名鼎鼎的先進知識分子如胡適、蔡元培等人的一劑政治的興奮劑;然而「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好人政府以極快的速度土崩瓦解,而這背後究竟有怎樣的一段「羅曼蒂克」式消亡史呢?

說到好人政府,則不得不提英國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素有「分析哲學開拓者」之稱的伯蘭特·羅素;羅素曾於一九二零年應梁啓超的邀請,來到中國講學,那時候,著名地質學家丁文江擔任了羅素在華的總接待。

羅素一直以來鍾情於數學、哲學的研究,儘管稍有涉足政治領域,然而總體是關注全球視野的和平事業;羅素一到中國,便決定多談自己的研究成果,絕少談及中國當時的政治狀況。

而當時出現在羅素身邊的諸多學者,問得最多的卻是「中國的道路該往哪裡走?」、「中國政治的未來是怎樣?」這樣的問題使得這位原本就對中國的現實狀況,並沒多做了解的哲學家不堪其擾。

於是,羅素在見面會上決定說一些適合於全世界的理論:中華民國的現實狀況是具有明顯不足的,需要一批具有先進知識的人才——也就是所謂的「好人」,為政治添磚加瓦,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素本來就是隨口一談,沒想到極大地刺激了中國一批知識分子的腎上腺素。

一九二一年,時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胡適牽頭,北大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北大教育系教授蔣夢麟、北大校長蔡元培等一批接受過西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來到了胡適家客廳,一起討論建立起來一個議事議政的論壇,並取名為努力社。

胡適於一九一七年學成回到中國,當時的他正當壯年,面對中國北洋軍閥統治下的一地雞毛,胡適立下了「二十年不談政治」的豪言壯語。那麼,是出於什麼原因,使得胡適在僅僅五年不到的時間內便打破了自己的誓言呢?

一九二一年,中華民國到了第十個年頭,這十年間,經歷了袁世凱出任總統、袁世凱尊孔稱皇帝、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辮帥張勳復闢、軍閥混戰、護國運動、護法運動;華夏大地已經是四分五裂、軍閥割據混戰,百姓民生凋敝。

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本倚杖武力,希望完成武力統一,卻在直皖戰爭中被直系軍閥、奉系軍閥打敗,而曾經那個武昌首義的中庸領導人黎元洪又被推上了總統的傀儡交椅。歷經十年的發展,中華民國不僅寸步未進,反倒是兜了一個大圈子,又繞回了原點。

對於這樣的政治現實,以胡適為代表的英美派知識分子坐不住了,努力社的建立,便是這群人打響個人政治主張的第一炮;努力社成立的初衷,只是幾位同事好友間的沙龍。大多數時候是聚集在麻將桌、餐廳、茶話會,大部分言論指向,僅僅是對政府當局的憤憤不滿和滿腹牢騷,他們一同出版的刊物《努力周報》,便記錄著胡適的話:「推翻這鳥政府。」

可見,當時的諸位學者對於政治的看法也就僅僅停留在看法層面,對實際政治的影響還是很淺薄的。真正使得努力社的主張一鳴驚人的,還要數一九二二年在《努力周報》上刊發的,帶有十六位當時著名的校長、教授、主任之流如李大釗、丁文江、陶行知、胡適、蔡元培共同聯名籤署發布的政治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

據胡適本人回憶,這次的政治宣言完全是沒有前期組織,只是邀請了十六個「好人」齊聚蔡元培家中,一群人聊著、聊著便決定要發布一篇他們自己的政治主張。經過僅僅兩天的準備後,主張便出臺了。這十六個「好人」的行動算是中國近代史上知識分子群體提出政治主張和表明政治態度的開天闢地的「壯舉」。

蔡元培、胡適等人在宣言《我們的政治主張》中明確提出了幾個要求,第一就是要求建立一個「憲政的政府」;第二要求建立一個不同於過往的「公開的政府」;第三則是要求建立一種「有計劃的政治」;總結起來就是要通過建立一個由好人主導的「好人政府」,來實現改革中華民國的近代政治。

一群好人提出了自己的「好人政府主義」,如何在現實中得到貫徹和實施呢?對此,深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的丁文江認為:「好人要出來奮鬥」甚至主張要建立一個「好政府黨」;其後不久,好人政府的主張居然真的在現實政治中得到了實現。

一九二二年九月,軍閥混戰的局勢下,以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為了實現個人權利擴大化,急需在明面上尋找到一批具有社會聲望的人成為自己的「裝點門面」的傀儡政府。吳佩孚於是找到了王寵惠來做國務院總理、羅文幹擔任財政部總長、湯爾和擔任教育部總長;這三個人,正是之前在《我們的政治主張》上簽名的十六個「好人」中的三位

胡適、丁文江、傅斯年等人得知此事,自然是喜不自勝,他們仿佛感覺到實現自己主張的機會已經來到了,於是他們全力支持和輔佐王寵惠三人治國理政,提出了如何將「好人政府」進行到底的政治策略,並且積極運行「好人政治」。

然而,理想自然是豐滿的,現實卻往往給人以痛擊;令得胡適一批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這些人不過是軍閥政治中一顆被反覆利用的棋子而已,充其量只是漂亮的表面工作,而無法以實際行動影響政府內部的實際運營方式。於是,一樣的軍閥統治、一樣的武力割據、一樣的寡頭暴政。

好人們在其中能起什麼作用?僅僅只是這些腐敗惡臭的政治內核外一層鍍金的金箔,光鮮亮麗卻無法激起一絲波瀾。果不其然,在「好人政府」成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直系軍閥內部便發生了以軍費為核心的權力爭奪,以曹錕為首的「保定派」和以吳佩孚為首的「洛陽派」起了政治衝突,曹錕甚至逮捕羅文幹,並且率領直系軍閥中的骨幹帶頭孤立老大哥吳佩孚。

吳佩孚深感壓力,作為混跡政壇多年的老手,吳佩孚深諳丟車保帥的計策,遂決定與曹錕等人妥協,交出王寵惠、羅文幹、湯爾和等人,逼迫他們下臺;於是乎,這群自稱為「好人政府」的正派人士在民國政壇中僅僅掌權了短短的兩個月,便灰溜溜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好人政府主義」亦隨之變得聲名狼藉,成為了民國政局中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笑話。

綜述

筆者認為,胡適、蔡元培等人有自己的主張,也有自己的行動;考究他們為何最後失敗得如此徹底,背後的原因其實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太過理想主義的政治,難以在混亂的時局中立足。「好人政府」初衷是好的,然而一群知識分子只尚空談,以為通過自己的高談闊論便可以樹立起一個憲政、公開的政府機構,是完全背離現實的。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好人政府」發展到最後,不得不與軍閥統治者沆瀣一氣,最終竟成為了軍閥利益鬥爭下的犧牲品。「好人」自然是少數的,代表少數人的政治實踐必然難以服眾,甚至無法在民國初年的這盤政治大棋中找到立錐之地。

此外,如若不打倒軍閥,破除軍閥統治的魔障,中華民國也難以走上正軌,反而只能一步步地走向深淵,這也正是後來北伐戰爭,打倒列強除軍閥鬥爭爆發的原因。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相關焦點

  • 深町英夫:何為民國史?
    1990年代以後,雖然民國史研究會停止了活動,但在研究近代中國政治史的日本學者當中,「民國史觀」逐漸成為主流,並影響到外交史、思想史、社會史等其他領域,由此對於民國時期的歷史開始進行全面的探討。(在日本學界,「清朝史」和「清代史」的含義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利用滿文資料對朝廷和統治機構加以分析的政治、制度史研究;後者則是依靠漢文資料以漢族地區為對象的社會、經濟史研究。這種情況對民國史研究可否有某種啟發作用?)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兩種理想主義共同塑造了中國政治的基本品格。以這種理想主義定位的國內政治,自然會為外交活動打上理想主義的烙印。  從現實動因上看,中國是在革命處境中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革命的直接目標是推翻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這是革命的敵我劃分區隔出的兩個陣營:革命者與三座大山,相互間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 民國時期的首屆「國考」
    清末以降,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取士制度,已經難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華民國建國伊始,借鑑西方文官制度,著手建立我國政府公務人員選拔考試制度。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
  • 民國時期的佛教與政治(1912~1949)
    一、前 言  一般認為近代世界的「世俗化」,已經使宗教大致皆撤離政治領域。但在人類實際的生活中,政治與宗教發生關連的例子仍隨處可見,例如教會在東歐民族運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回教在中東國家的政治舉足輕重,解放神學對拉丁美洲國家的影響等等,皆是顯例。
  • 民國時期「教育獨立」思潮評議
    儘管「教育獨立」主張立意頗高,但在現實層面充其量體現為企望「教育經費獨立」這一基本訴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後一度試行的大學院及大學區制,那是一種力求在「法理上」為教育獨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卻以失敗告終。「教育獨立」理念在知識界引起一定共嗚,直至抗戰時期教育獨立主張仍時有出現,該主張幾乎成為民國時期自由知識分子的一個玫瑰色的夢。
  • 民國時期上海灘的浪漫,都在這三部電影中
    要問小編最喜歡的浪漫風格,那一定是民國其實大上海的浪漫了。那種中外結合的服裝、建築、顏色,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後,充滿了復古風情的浪漫。而帶有這種風格的電影也是小編的最愛。今天時間電影院就為大家介紹三部身處民國時期大上海的電影。
  • 深度解析《羅曼蒂克消亡史》 看葛優版杜月笙
         在去看 《羅曼蒂克消亡史》這部電影之前,很難想像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它不是一部杜月笙的傳記片,不是一部槍林彈雨的黑幫片,不是一部烽火硝煙的戰爭片,不是一部爾虞我詐的間諜片,更不是一部羅曼蒂克的愛情片。這部影片,就像一場夢境,關於愛情的幻夢、關於戰爭的噩夢、關於民國的舊夢。
  • 看待民國史,要走出「勝者為王敗者賊」史觀
    何況民國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時代,許多人、許多事似乎還沒有走遠,我們望著那些背影,不僅感到親切,而且容易引起共鳴,畢竟我們就是從那裡一步一步走來。只是從學術史意義上說,對於民國,我們其實很陌生。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民國可能還是一個不太真實的傳說。如果從1912年中華民國開國算起,至1949年中華民國主體部分在大陸結束,中華民國的歷史不過38年。
  • 《羅曼蒂克消亡史》:強扭的形式,被浪費的精緻
    《羅曼蒂克消亡史》演繹舊上海浮華背後的黑幫殺戮與情慾眾生  搜狐娛樂獨家專稿(文/逆規則)「這是藝術片,導演沒打算讓我們看懂。」《羅曼蒂克消亡史》裡,袁泉有這麼句臺詞。不懂!不懂!將是圍繞這部電影的首席關鍵詞。導演程耳弄亂敘事,硬拗結構,裝足了腔作足了勢,和觀眾劃下一道深深的鴻溝,恐怕只有少數人願意並能跨過去。
  • 「民國人物與民國政治」學術研討會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
    2019年6月11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指導,南京大學、江蘇省臺灣同胞聯誼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民國人物與民國政治研究民國史、深刻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是幾代南大歷史學人的職志所在。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的建成開放,必將對南京大學的中華民國史研究和臺灣事務及兩岸關係研究提供巨大幫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社長在致辭中,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臺灣大陸同鄉會文獻資料庫發展的領導和專家學者表示感謝。
  • 民國時期經濟統計資料續編(全三十冊)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中國商會史的教學與研究。一句話書評本書涵蓋全國及各省地方政府部門、機構及民間組織在民國時期出版的經濟統計報告、工商業統計、財政統計、交通統計、年鑑、期刊等等,類目詳盡,內容豐富詳實,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
  • 黃順傑:當好人不再進政府
    突然,他話鋒一轉,原本對臺灣的仰望突然變成不留情面的批評:「臺灣捨棄了中華政治傳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選擇對的人管理政府。你們就這樣拋棄了,這是一種罪孽,這是一種自殺式的做法。」看著這場「交鋒」,我的腦海裡不禁浮現臺灣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月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過的一段話:「我相信的是當年胡適(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華民國第二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所說的,好人應該要進政府,因為如果好人都不進政府,那就是壞人進政府,或者是有所圖的人進政府,那這個社會是會完蛋的。」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鋼筆、鉛筆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學校,社會生活的書寫還是毛筆的天下,民國時期的公文、書信等完全可以證明這種現象。因此,人們在感嘆書法衰落的同時,對學校書法教育的批評日漸增多。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
  • 王春林: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
    在查訪材料時,遺憾地發現民國時期東大檔案歷經多次戰亂以及政治運動已全部丟失。另外採訪到了三位當時的東大學生,獲得了一些書本之外關於民國時期東大的認識。博士階段因諸多因素的限制,未能較好利用東北大學流亡四川期間的檔案,主要是在南京大學圖書館與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時,答辯老師提出了幾點修改意見。
  • 1922年,那些「努力」的好人
    第二期上,有一篇由蔡元培領銜、胡適執筆、16名學者教授聯合署名的文章,題為《我們的政治主張》,公開陳述了他們辦這份刊物的初衷:「我們深信,今日××改革的第一步在於好人須要有奮鬥的精神。……做好人是不夠的,須要做奮鬥的好人。」 五年前,胡適回國,曾有過「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幹政治」的誓言。
  • 陳蘊茜:民國時期憲政觀念的日常傳輸
    「民國研究」公眾號今天特推送陳蘊茜教授發表在2010年《民國研究》第2期的文章《民國時期憲政觀念的日常傳輸》,作為紀念。 陳老師一路走好,我們永遠懷念您! 「憲政」 一詞是近代中國極為流行的政治詞彙,自晚清至民國,它頻頻出現於各類報刊及公共空間,成為人們經常討論的政治話題。
  • 講座|王春林:民國時期東北大學的創辦與流亡
    在查訪材料時,遺憾地發現民國時期東大檔案歷經多次戰亂以及政治運動已全部丟失。另外採訪到了三位當時的東大學生,獲得了一些書本之外關於民國時期東大的認識。博士階段因諸多因素的限制,未能較好利用東北大學流亡四川期間的檔案,主要是在南京大學圖書館與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書籍資料。參加博士論文答辯時,答辯老師提出了幾點修改意見。
  • 解讀民國時期服飾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衣、食、住、行的變化時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直接特徵。儘管有大量的有識之士的反對和統治者的禁止,卻難以制止纏足之風。民國初建,妄想更新,社會上興起一種改良社會風俗熱潮,其中就有禁止纏足。由於地理文化因素,民國年間,纏足現象農村多以城市,小城爭多於大中城市,內地多以沿海。這也大致是民國社會風氣轉變的基本格局,20世紀40年代,隨著社會風俗的進一步轉變,纏足觀念逐漸退出社會風俗,加上政府的嚴禁,到解放以後,纏足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徐清:淺談民國時期司法官的薪酬
    司法官流失的原因     民國時期司法官待遇並不低,維持較為體面的生活也不難。然而,司法官流失現象仍較為嚴重。1931年英文報紙《英華獨立周報》甚至以「法官做律師之眾多」為題,專門報導了民國法官轉任律師之潮。那麼,為何優厚的待遇仍未能阻止司法官流失呢?
  • 推薦:北洋軍閥史推薦讀書目錄——必讀版
    小編語:北洋軍閥史是近現代史研究不可忽視的至為重要時期,在近代中國研究中,北京政府時期的歷史相對處於被輕視,甚至被忽略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