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參加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後,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在團隊微信群發了一條消息:「感謝大家,為實驗室帶來的榮譽」,並附上了證書和獎牌。
消息一發出,群裡瞬間沸騰起來。黃愛龍又回復道:「再接再厲。」
下飛機後,黃愛龍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個人的榮譽不值一提,這是團隊的結晶,也是團隊共同努力攻關的成績。
疫情期間,他最難忘的,就是在實驗室與病毒賽跑的40個晝夜,這也是鮮為人知的40天。
1月21日 他們作出一個重要決定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重醫系統第一時間作出反應,迅速派出醫療隊赴鄂支援,而另一群人的戰場,卻在鮮為人知的實驗室裡。他們的戰「疫」,也早已打響。
2020年1月21日,重慶出現首個確診病例。同一天,重慶醫科大學作出一個重要決定……
在校長黃愛龍教授的領導下,學校決定依託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立即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科技攻關。「我們除了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外,也是原來衛生部的網絡實驗室。我們就是做傳染(病學研究)的,就是跟病毒打交道的。在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肯定要盡責。」
這是黃愛龍帶領團隊進入實驗室後,對團隊說的第一句話。
面對重重困難 他們不言放棄
針對疫情防控需求,團隊很快明確了應急攻關的主攻方向——研發抗體檢測試劑。這是一個優中選難的方向,也是團隊未曾涉足的領域。有了明確的目標,但困難卻接踵而至,黃愛龍回憶說,當時學校已經放假,人手嚴重不夠,他們只能把剩下的人集合起來。但接下來的工作,仍是困難重重。「沒人,經費也沒有資助,實驗室設備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更關鍵的,我們還沒有原料,沒有基因,啥都沒有。」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成為大家迎難而上的共識。他們向全國各地獲取資料、獲取材料,獲取一些必要的臨時性緊缺的儀器設備。並和從事化學發光試劑和儀器研發生產已有十餘年的博奧賽斯達成合作協議,利用磁微粒化學發光方法,共同開發新冠病毒IgM/IgG的免疫診斷試劑。
在各方支持下,這支臨時組建的科研團隊一頭扎進了實驗室。實驗室的燈火晝夜不熄。
40個晝夜 換來首個突破
為加快進度,研發團隊決定從上海取回合成基因進行表達質粒亞克隆,同時要求上海生工按照進度,也進行亞克隆工作。1月31日21點,合成基因從上海取回,馬不停蹄送往實驗室,心急如焚的研究人員連夜開展工作。
晚上9:30,團隊拿到了序列、DNA序列指令以後,連夜開始準備進行克隆,然後做重組蛋白的表達。但第二天早上發現沒有成功,相當於又要重來一遍。
那幾天,他們成天泡在實驗室,手上的工作一直緊張進行著,高度專注和緊張的狀態讓每個人話都不怎麼說。
經過反覆改進和驗證,2月6日,初步組裝的基於表位肽和重組抗原的化學發光試劑盒各項性能都基本達到預期設定指標。
3月3日,抗體檢測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納入新冠肺炎的確診依據。4日,重慶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新冠病毒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的消息正式對外發布,這也是我國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發光法新冠病毒抗體檢測產品。
如今,博奧賽斯已經將生產設備從天津包機運送到重慶,試劑盒產量可達20萬人份/周,並已有100萬人份的儲備量。接下來,黃愛龍和團隊還將繼續前行。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黎靜 攝影 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