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紅」生產車間
「遵義紅」——盛興公司
「遵義紅」圖片
與盛興公司甘蜜總經理合影
盛興茶業甘蜜:「遵義紅」有紅色文化內涵
經濟網訊(記者 鄒錫蘭 ·殷宗文)黔茶多為名優綠茶,貴州湄潭盛興茶業有限公司以獨到的經營理念選擇生產紅茶,獨樹一幟,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盛興公司在經反覆調研實踐後,最終根據湄潭黔湄系列茶樹品種的特性,「湄紅」(湄潭當地紅茶)在福建工夫紅茶、祁門紅茶的加工工藝基礎上有所創新,恢復生產貴州工夫紅茶,「遵義紅」品牌就此橫空出世。
黔湄系列品種是貴州省茶葉研究所選育而成的適制紅茶的大葉類茶樹品種。該系列品種抗凍、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產量高,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高,制紅茶品質好,香氣高長。
「遵義紅」成新貴
1940年春,湄潭實驗茶場首次試製工夫紅茶,試驗取得成功,產品取名「湄紅」。
「遵義紅」主要採用黔湄419、黔湄502和黔湄601的芽或1芽1葉,所制產品外形緊細、秀麗披毫、色澤褐黃;湯色橙紅亮、帶金圈,香氣純正、幽長、帶果香,滋味純正尚鮮,葉底勻嫩。
2009年7月29日在遵義茶博會期間,貴州十大名茶評比,盛興公司以「遵義紅」品牌申報,在全省近百隻綠茶樣品中獨樹一幟,以「色澤紅豔、金毫顯露、緊細捲曲的外形;紅豔亮麗的湯色;果香濃烈幽長的香氣;滋味強烈尚鮮,葉底明亮勻嫩」的評語,獲得評委的一致好評。
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視察湄潭茶業時,程啟坤研究員評過「遵義紅」後說:「遵義紅」是繼祁紅、滇紅後「這樣高品質的紅茶,是一個發現」。
紅茶新貴,異軍突起,一路奮進,「遵義紅」斬獲諸多獎項,成長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遵義紅」產品榮獲2008年第九屆廣州國際茶文化博覽會金獎,2009年第八屆 「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2009年貴州十大名茶評審委員會唯一特別獎。2010年第十七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為金獎,2011年第九屆 「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2011年「遵義紅」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遵義紅」已成為貴州最具發展潛力的紅茶品牌。2011年盛興公司成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
紅色文化內涵
總經理甘蜜說,盛興公司企業文化內核有三,一是原生態零添加、二是「遵義紅」的紅色文化內涵、三是貴人文化。
原生態是自然賦予,在製作「遵義紅」時,茶青質量安全從源頭抓起,從農戶手上收購的茶青必須經過快速檢測是否有農殘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紅茶成品時,向遵義官方檢測機構送檢,過關後,才可包裝出廠。「遵義紅」生產工藝,從茶青進入機器經過中間諸多環節直至終端包裝全程不落地。
遵義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紅色文化內涵和精髓,也是「遵義紅」的底蘊所在。
「做企業憑一己之力是不行的,應懷感恩之心,把消費者、專家、官員和媒體等都當做盛興公司發展進程中的「貴人」,有這些「貴人」的相助,才有「遵義紅」的今天。」甘蜜向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表示。
獨特的區位優勢
據悉,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茶界泰鬥張天福就選擇了湄潭;劉淦之、李連標生產工夫紅茶支援抗戰;十年「文革」期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時,湄潭僅「湄紅」一個品種出口換匯就佔全省總換匯的三分之一。
湄潭縣紅茶的悠久歷史,得益於湄潭縣獨特的區位優勢。
湄潭縣地處於貴州中北部,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9℃,年降水量為1000-1200毫米,年均日照數1163小時,全年無霜期284天,境內有有湄江穿城而過,森林覆蓋率達44%,種植「遵義紅」產量高、品質好,是得天獨厚的「遵義紅」生產基地。
據悉,在地球的經緯度上,國外印度和斯裡蘭卡,國內武夷山和湄潭,最適宜種植茶葉。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無工業汙染,是湄潭產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區位優勢。
注重品牌保護
甘蜜向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記者介紹,紅茶和綠茶不一樣,發酵後茶鹼轉化為其他物質,不會影響睡眠,且調胃養胃,市場需求量不斷攀升;基於茶青價格和人工成本,比起市場上其它動輒幾千上萬一斤的紅茶,「遵義紅」性價比高。
但是喜中有憂的是,品牌的發展和崛起過程中,就有假冒偽劣的產品假以「遵義紅」的品牌兜售。盛興公司希望媒體能夠關注這些現象、政府也應該重視且有所作為。
甘蜜認為,品牌的發展是需要保護的,否則企業的發展就會受影響;地域品牌的保護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