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氣象學上的成就

2021-03-01 漢典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現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氣象學是人類在生產鬥爭中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一種知識。人們若不能把握寒暑陰晴的規律,無論衣食住行都會發生問題的。遠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許多卜辭,都為要知道陰晴雨雪而留傳下來。積了多年的經驗,到周代前半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搜集了許多氣象學的經驗,播為詩歌,使婦孺統可以傳誦。如《詩經》裡「相彼雨雪,先集繼霰」,就是說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飛雪珠。又如「朝於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說早晨太陽東升時西方看見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漸漸普遍應用,生產技術和交通工具大有改進,我們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知識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節氣的確定,分至啟閉、定期風雲的記錄,桃李開花、候鳥來往的觀察,都在這個時期開始了。《呂氏春秋》、《夏小正》、《禮記·月令》是秦、漢時代的作品,但仍不失為世界上最早講物候的幾本書。從西漢以來我們氣候知識逐漸地累積,逐漸地增多,這廣大宏富的經驗留傳下來,在民間成為天氣歌詞,如「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裡」這類謠諺。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詩章,像蘇東坡「三時已斷黃梅雨,萬裡初來舶棹風」這類詩句。中國各地方天氣謠諺統是從了解自然現象得來,其數目的眾多是世界無雙的。過去朱炳海先生已搜集各地方天氣歌謠,成為專書,但他所搜集的還不過一部分而已。一般地來說,從西漢以來,我們的氣象知識從三方面發展著:(1)觀測範圍的推廣和深入。(2)氣象儀器的創造和應用。(3)天氣中各項現象的理論解釋。在這三方面,我們祖先統有了偉大成就,直到明初,即公元15世紀時代,我們在氣象學的認識,許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國的。

(1)在《史記·天官書》中,氣象和天文是混為一談的。從西漢以後,關於特殊的氣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記載不但繼續增加,而且記錄的地域範圍也不斷擴大,這類記錄詳略很不一致。在各時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區域,總特別被重視,如東漢時代的河南,唐朝的關中,南宋時代的兩浙,氣候記載特別詳盡。要從這類記錄中來斷定東漢到明、清1800年氣候變遷是有好多問題的。但若加以適當的處理和選擇,仍可作為很有價值的資料。如南宋時代首都在杭州,從高宗紹興元年(1131)到理宗景定五年(1264)的133年間,有40次杭州晚春下雪的記載。從這記載和近來杭州春間終雪,即是春天最後一次降雪日期相比,我們可以推斷在南宋時代春天的降雪期,要比近來延遲兩個星期,卻和上海的終雪期相接近。這就是說,在12、13世紀的時候,杭州的春天要比現在冷到攝氏表1度之多。在我們的史書上和各地方方志上,古代氣候記錄的豐富是世界各國所不能比擬的。到明、清二朝,天氣的記錄更要詳細些。北平故宮文獻館裡,原藏有北京、江寧、蘇州、杭州等地的晴雨錄,其中最悠久的是北京的記錄,從雍正二年(1724)起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凡180年之久,每次下雨雪統記載有日月時辰,可惜沒有尺寸。

(2)在氣象儀器方面,雨量器和風信器統是中國人的發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132)張衡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單說地動儀的結構,沒有一字提及候風儀是如何樣子的。因此有人疑心候風地動儀是一個儀器,其實不然。《三輔黃圖》是後漢或魏晉人所著的,書中說:「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天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過風乃動。」是明明相風銅烏系另一儀器。其製法漢書雖不詳,但據《觀象玩佔》書裡說:「凡候風必於高平遠暢之地。立五丈竿。於竿首作盤,上作三足烏,兩足連上外立,一足系下內轉,風來則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施則佔之。」可知張衡的候風銅烏,和西洋屋頂上的候風雞相類。西洋的候風雞,到12世紀時始見於記載,要比張衡候風銅烏的記載遲到1000年。雨量器也是在中國最早應用的宋秦九韶著《數書九章》,其中有一算題,乃關於算雨量器之容積。到明永樂末年(1424),令全國各州縣報告雨量多少。當時各縣統頒發了雨量器,一直發到朝鮮,朝鮮的文選備考中,有一節講明朝雨量器的制度,計長1尺5寸,圓徑7寸。到清康熙、乾隆年間,陸續頒發雨量器到國內各縣和朝鮮。日本人和田雄治先後在大邱、仁川等地,發現乾隆庚寅年(1770)所頒發給朝鮮的雨量器。高1尺,廣8寸,並有標尺,以量雨之多少,均黃銅製。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現存最早的雨量器,西洋到17世紀才用雨量器。

(3)天氣歌謠當是氣象學上一種感性認識。天氣現象要得到合理的解釋,必須從感性階段發展到理性階段。如毛主席《實踐論》所講的:「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功夫,造成概念及理論的系統」,這在古代的氣象知識上尤其重要。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裡,皇帝的地位是代天行道的,所以一有水旱災荒,皇帝便想用祈禱或是旁的作為來改動天時。東漢王充第一個指出這種唯心論的不可靠。他的《論衡·明雩篇》裡,舉了許多例子。他的結論是:「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雷、電、冰、雹是空中最可恐怖的一種現象,許多人以為空中的雷神或龍王在作怪。王充《論衡》裡龍虛、雷虛兩篇,完全把這類迷信說穿了,而且他把雷的起因亦說得合乎近代的理論。他說:「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正月陽動,故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陽裡,故秋冬雷潛。」王充算是一位唯物主義者,他這種革命主張,應該對於中國科學上建立一種發酵作用,和西洋15世紀時代哥白尼的推翻太陽環繞地球學說一樣。可惜他的非難孔孟的議論,不但見忌於封建帝王,而且得罪了當時的士大夫。所以他的學說一直沒有被人重視。到了宋朝,氣象學上的理論稍稍受到注意。北宋沈括,是很留心天氣預告的人。據《夢溪筆談》裡所講,他的預告天氣很精確,受到宋神宗的重視。他出外旅行五更即起,四望星月皎潔,天無片雲,才啟程前進。到中午以前,即便住下。如此辦法很少遇到風暴。到如今四川、貴州各村鎮的小客棧門前紙燈上家家寫有「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對聯,猶是沈括的遺風。沈括解釋虹說:「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可惜他那時不知道有折光反射之理。比沈括稍後,南宋朱熹很留心雲雨生成的道理。《朱子語錄》說:「氣蒸而為雨,如飯甑蓋之,其氣蒸鬱而淋漓。氣蒸而為霧,如飯甑不蓋,其氣散而不收。」這是很淺近的譬喻。一經說破,便覺淺近易知。正如地球繞日,現在婦孺皆知,但以古代那個時候的知識水準,要創立起來這種解釋,是不容易的。

從明初以後我國知識分子受了八股文的劫難和束縛,對於氣象學理論上就再沒有什麼貢獻。西洋卻在明朝末年,因為伽利略和他的弟子發明了氣溫表與氣壓表,再加其他物理學上的重要發現,氣象學慢慢建立成為自然科學。

——摘自 竺可楨 《大家小書:天道與人文》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在數學上的成就有多大?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甚大,在世界科技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至唐代時在數學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首先,首創了世界上第一個數學專科學校,這就是國子監所轄的六學之一的算學,長安與洛陽各置一所,專門培養數學人才。算學招收學生,置有算學博士等學官,負責學生的教學工作。
  •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與衰落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與衰落 來源:生物谷 2006-09-24 01:24 作者:音語石 數學在中國歷史久矣。
  • 國內首部GPS氣象學專著《GPS氣象學及其應用》出版問世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瑾報導  日前,國內首部GPS氣象學專著——《GPS氣象學及其應用》一書出版問世。  GPS氣象學是通過測量無線電波在大氣中的折射和延遲來反演大氣要素,其探測原理與氣象衛星和氣象雷達通過測量無線電波(或熱輻射)在大氣中的吸收和反射來探測大氣要素截然不同,但又構成互補。GPS氣象學是大氣探測技術上的一次革新,是一門新的氣象學分支。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GPS氣象學的研究,近幾年來發展迅速,已在全國近20個省市建立了區域GPS氣象網。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風雲可測丨葉篤正和他的氣象學專著
    繼竺可楨、趙九章、涂長望等人之後,中國從此又多了一名氣象學科的大家。葉篤正是中國近代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高原氣象學、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東亞大氣環流、大氣運動理論及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他的研究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都有開拓性的作用。20世紀40年代以前,國外氣象學界普遍認為,大氣環流主要是因為氣壓分布不均勻產生運動的結果。
  • 中國農業大學氣象學好不好,就業情況怎樣
    中國農業大學,簡稱「中國農大」,坐落於北京市,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和北京市共建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大學。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曾經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 中國古代數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在世界古代數學中,古希臘歐幾裡得幾何學的輝煌成就可說是家喻戶曉,為人們所熟知了。但是,對於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人們卻知之甚少,或知之不詳。其實,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同樣是極其輝煌的,並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 應用氣象學專業
    應用氣象學專業 2018-09-04 23:10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盤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它的發明是歷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圖為古代勞動人民在造紙的畫面。【盤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它的發明是歷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圖為古代勞動人民在造紙的畫面。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 中國古代煉丹術及其化學成就
    ① 硫化汞:中國古代的煉丹家由丹砂(即硫化汞)升煉水銀,曾取得豐富的經驗。其中由硫黃和水銀再升煉出紅色硫化汞這件事,在化學史上有重大的意義:不僅是一項最早的無機化學合成工藝,而且是用合成方法確定一種物質(丹砂)化學組成的最早範例,也是人類對可逆化學反應認識的開端。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說「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這是古代煉丹家對該可逆反應的簡單概括。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20世紀中國氣象事業的史冊上,鐫刻著這樣一個名字——竺可幀。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學風嚴謹、毅力堅韌,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為了回報自己的祖國,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氣象學考研院校有哪些?就業怎麼樣?
    氣象學考研院校有哪些?
  • 小而美的專業,英國名校曼徹斯特大學氣象學專業!
    那麼,有人選擇氣象學專業嗎?一起看看曼徹斯特大學氣象專業吧!英國氣象學分支較多,大體來說可以分為氣:大氣物理學、天氣學、動力氣象學、氣候學等等。隨著生產的發展,氣象學的應用日益廣泛,又相繼出現海洋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農業氣象學、森林氣象學、汙染氣象學等應用學科。現代科學技術在氣象學領域的應用,又有新的分支學科出現,如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宇宙氣象學等。
  • 三伏天「命是空調給的」:氣象學上的「火爐」標準是怎樣的?
    三伏天「命是空調給的」:氣象學上的「火爐」標準是怎樣的?氣象學上的「火爐」標準是一年中最高氣溫超35 ºC 的日子達20天以上並出現過40 ºC以上的高溫日氣溫(air temperature)超過28 ºC我們就會感到炎熱、難受(feel ill)高於34 ºC就會熱到扭曲…… 37 ºC以上時呼吸都費力心臟要努力運輸血液所以心跳加快(heart beats faster)還可能會昏迷、動脈和血管鬆弛、血壓驟降、臟器衰竭……
  • 高二歷史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練習題(含答案)
    高二歷史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練習題(含答案) 2012-12-31 22:0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中國文學作品,古代話本,小說成就
    大家好,我是小編許亞南,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古代話本小說成就。話本是宋元時代特別發達的一種文學作品,包括講史、說經、小說。話本本是說話人的口頭創作,經過寫定,加以刻印,就成為供人閱讀的通俗小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意刻畫往往只是生活在市井巷陌的沒有什麼地位的小人物。封建社會裡,婦女是壓在最底層的,她們受壓迫最深、反抗的要求也最強烈。話本小說裡塑造出了這樣的女性形象,如《快嘴李翠蓮》裡的李翠蓮,《碾玉觀音》裡的璨秀秀等。從語言上看,話本小說也有自己的風格。
  • 氣象學上的神奇效應
    編者按:在氣象學中,溫室效應和蝴蝶效應可能是最大眾化的術語了,前者普及率極高,老少都能說上一兩句;後者受到文化藝術乃至社會學青睞,外延極大豐富。但其實,氣象學中的「效應」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不少值得了解的,遠的不說,近期社會熱點中珠峰測量、南方暴雨等就能見到不少「效應」的身影。本期特別策劃,帶您一起做這幾道「填空題」,開啟新知識答卷。
  • 中國古代幾大數學成就,原來古人如此偉大
    不過,如果小夥伴們認為小編今天只是想和大家吐槽吐槽自己不忍直視的高數的測試,順便幫大數學家笛卡爾秀一波操作,那就想的偏離軌道嘍,然而實際上,小編今天確實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偉大數學家的極限操作,但是,卻不是像笛卡爾這樣的老外,而是我國的古代數學家,說到我國古代數學家,那也是不輸外人呢,話不多說,一起來看一下吧。
  •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020山東事業編考試備考正在緊張進行中,為了幫助大家複習備考,山東中公教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編考試備考資料,來一起學習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