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七,天氣突然降溫,路上的人卻多了起來,很多都是推著行李箱的,匆匆忙忙返回來上班,年味也淡了很多,人氣卻濃了起來,安靜久了也渴望一些喧囂來糅合生活中的片段。
正月初七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日子,俗話說:「正月初七比年大」。正月初七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始重之。漢東方朔《佔書》云:「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睛,所主之物育,陰則災。」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樓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注載北方人日有食煎餅之俗,稱為燻天。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李适《人日宴大明宮恩賜絛縷人勝應制》詩:「寶帳金屏人已帖,圖花學鳥勝初裁……向夕憑高風景麗,天文垂昭象昭回。」宋蘇轍《踏青詩序》:「眉之東門有山曰莫頤山……每正月人日,士女相與遊戲飲灑於其上。」風俗又以此日天氣陰晴佔休咎。《遵生八箋》:「七日為人,是日日色晴明溫暖則安泰,值風雨陰寒、氣象慘烈,思預防以攝生。」江南《常熟縣誌》:「正月七日為人日,晴則少疾疫。」故民間有「人逢人日喜天晴」之說。《本草綱目》則謂此日吞食赤小豆可祛病,直隸《廣平府志》:「人日點面燈以祭本命星辰。」晚近之世,已不重人日。人日還跟人生轉世的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人在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死去,靈魂則在正月初一寄生於雞體內。初一的雞死後,靈魂在初二轉寄於狗。之後靈魂又分別在羊、豬、牛、馬中轉生,初七轉生到人體。靈魂在轉生到人體內後,開始以人的形象出現。但是不久這個轉世的人也會死去,靈魂從而寄寓於穀物中。而後靈魂再次轉生,完成第二次再生。這一過程被稱為正月的轉世。而這一傳說至後來,變成了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羊……初七不行刑的風俗。相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好、人事和悅,就意味著新的一年裡人丁興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文人學士則喜歡在這一天登高賦詩,出遊郊野。
正月初七為何成為人類的生日?生活於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系漢賦名家,聰明絕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卷一載:「東方朔《佔書》曰,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皆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之徵。」意思是說,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雞則繁育,陰雨雞則不旺;初二陰晴兆狗;初三陰晴則兆豬,以此類推。在這七天中,正月初七這天最有講究,正月初七這一天氣候的陰晴,決定著這一年人丁興旺與否。這一經驗為後人認同並傳承,成為人日節的原生態。
另據《太平御覽》記載:人類「始祖」女媧娘娘看到大地上如此荒涼不堪,於是乎,先用了六天的時間,造出了人類生活所必需的六畜——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初七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樣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後來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附著上泥漿,揮舞起來,泥漿灑在地上,就變成了人。年初七就是女媧造人的日子,於是就成了人類的生日,簡稱「人日」。又據《莊子·應帝王》記載,古時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三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兩人為感謝混沌,告訴他說:「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混沌按照此說在自己身上一日鑿一竅,七日鑿好七竅,人誕生了,而混沌卻因此而死去。所以七日為「人日」。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日」起源於道教的祭典儀式。如《三元品戒經》上就說:「正月七日,天地水三官之日,可修齋。」雖然三種說法不同,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對人本身的重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因為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後生,是人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人們的習俗主要有攤煎餅: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並在庭院攤煎餅「燻天」。吃七寶羹: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之際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另外還有吃麵祈壽、讓小孩子曬出汗、用彩縷金帛剪刻人物貼在屏風上等風俗,不同地域風俗習慣也略有不同。
今天也是萬木生芽的日子,唐朝羅隱就有詩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祝大家在正月初七返程工作的途中如歸雁拂雲飛,平安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