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大學觀」

2020-12-15 搜狐網

  大學負有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專研學術、教化社會等多種職能。作為「中國現代最大的教育家」 (馮友蘭語),蔡元培先生不僅有過一段執掌北京大學的辦學經歷,而且提出一套可稱之為「大學觀」的辦學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借鑑。

  概括地講,蔡元培的「大學觀」由什麼是大學和如何辦大學兩大命題構成。什麼是大學? 從古到今,雖非言人人殊,但亦不是異口同聲。在蔡元培看來,大學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徵和功能:

  其一,大學以研究學問為第一要義。蔡元培認為,大學是「研究學問之機關」,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場所,更不是養成資格、販賣畢業文憑的地方。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摒棄「做官發財思想」,抱定做學問這一宗旨,孜孜以求。就教師而言,「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不當敷衍塞責,應付了事,更不當「委身學校而縈情部院」;就學生而言,當在教師指導之下自動地研究學問,不當「硬記教員的講義」,遷就目前,更「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其二,大學以引領社會、服務社會為職志。蔡元培認為,教育之於社會,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領,所謂「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二在服務,「就是學校裡養成一種人才,將來進社會做事」,或者「就是學生或教育一方面講學問,一方面效力社會。」作為「社會之模範、文化之中心」,大學在社會道德建設上要以身作則,力矯頹俗,進德修養,擔起培育社會公德的責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在文化建設上要摒棄把大學看作「只有大學學生同教員可以進去,旁人都是不能進去的」的觀念和做法,實行開門辦學,開展平民教育,擔起改良國民文化素質的責任,「大學職員的責任,並不是專教幾個學生,更要設法給人人都受一點大學的教育」;在經濟建設上要為各行各業提供知識服務,「大學的目的,要把個個學生都養成有一種服務社會的能力。……在商業的都會,大學就指導工廠、商業;在農業的州府,大學就指導農人。」

  其三,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從教育理論和實踐上,蔡元培無疑是一位素質教育論者。他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也就是說,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於培養人的能力和人格兩個基點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技能教育,後者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教育,「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因此,在出任教育總長之始,蔡元培便明確提出以「養成共和國健全人格」為宗旨,實行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所謂「五育並舉」的辦學方針。

  其四,大學是精神家園。蔡元培認為,大學應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所謂自由精神,是指學術思想自由,不論什麼學派,只要學有專長,自成一說,即任其存在發展,「同流並進」。所謂平等精神,是指學術平等、男女平等、師生員工平等。所謂民主精神,一指管理民主,認為大學不是衙門,大學校長不是官,要進行民主治校;二指教育民主,認為教育應該對作為民主國家主體的民眾開放,人人享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權利。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教學研究要以「求真理」為基本要旨,要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意識,不可盲從迷信。「研究也,非徒輸入歐化,而必於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

  其五,大學教育以創新為靈魂。蔡元培一生以自我革新和革新教育為職志,從前清翰林一變而為民主志士,是其自我革新之寫照;將暮氣沉沉的北大一變而為「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魯迅語),是其革新教育之顯績。在執掌北大期間,他對北大的辦學方針、管理體制、學制與課程建設均進行了創新性改革,正是這些改革開創了北大的新氣象。他認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要尋著創新的思路加以改進,「不但世界的科學取最新的學說,就是我們本國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來整理他」;「世界學術進步,教授方法,日新月異,本校雖未能於短時期間大事更張,要亦決無故步自封之理。」針對學生「死守講義」的學習態度,他一再勉勵學生不要盲從,要養成「創造的能力」,「在學校內,既要有活潑進取的精神,又要有堅實耐煩的精神。有第一種精神,所以有發明,有創造。有第二種精神,利害不為動,牽制有不受,專心一志,為發明創造的預備」。他寄語留學生,不但要學專業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學「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有所發明創造。他給北大畢業生的贈言仍在一個「新」字:「各勉日新志,共證歲寒心。」

  關於如何辦大學,蔡元培也有一套獨特的理念,這就是以革新思想為先導,以改革管理體制為保證,積極推進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學制改革、課程建設。

  所謂革新思想,是指學校要摒棄狹隘的門戶觀念,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教師要摒棄情縈仕宦意念,樹立「終其身於講學事業」的思想,學生要摒棄陳舊的「科舉」意念,樹立「以研究學術為天職」的求學思想。蔡元培認為,大學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無論有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在他入主北大之初,北大在國人的心目中尚是一個「官僚養成所」,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認為進北大就是要得一個「進士出身」,而教師隊伍也魚龍混雜,因此他提出「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觀念」,同時引進有真才實學的教師。這些思想在辦學與求學兩個方面為北大注入活力,帶來新氣象。

  在學校管理體制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以教授治理校務,用民主制度,決定政策,以分工方法,處理各種興革事宜」。經過一系列改革,北大逐步革除原來「形同衙門」的管理體制,建立起以教授為主體,以評議會、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和總務處為基本機構,立法、行政、教務、事務分立的教授治校體制。這一體制將北大導入穩定有序規範高效的運行環境中,以致在蔡元培長期離校時「校務不但不陷停頓,且能依計劃以進行者」。

  在學科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按「學」與「術」分類規劃組建學科。「學」為學理,「文、理,學也」;「術」為應用。「法、商、醫、工,術,術也。」在他看來,學重於術,「學為基本,術為支幹」,大學的發展重點應當是「治學」,高等專門學校的發展重點是「治術」。這一改革思路扭轉了當時重術輕學、重工輕理重應用輕理論的偏向,將北京大學導入文理綜合性大學的發展軌道。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著「兼容並包」的原則大量引進新派人物,不拘一格網羅眾家。一時間北大名師雲集,新舊各派「並坐而論,同席笑謔」,學術為之大盛。

  在學制改革與課程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著「尚自然」、「展個性」的自由教育觀,實行選科制;本著中西並蓄、擇善而從的原則,建設學貫中西的課程體系。

  以上所列即是蔡元培「大學觀」之大端,其於歷史之貢獻在「救活了北京大學」,「開出一種大氣,釀成一大潮流」;其於現實之意義,無庸贅言,治教育者自可觀而有所覺也。

相關焦點

  • 蔡元培大學理念的現代意義
    他原本打算在中國講學一年,五四運動引起了他對中國社會問題的關注與興趣,遂向哥倫比亞大學校方請求延長他在中國講學的期限。他在中國前後總共待了兩年另兩個月,於1922年7月與另一位世界著名哲學家羅素一起離開了中國。  杜威在華講學兩年另兩個月,講學活動遍及中國十幾個省,與中國當時有影響的學者交流頻繁,親眼目睹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親身感受了北大在當時中國社會上的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 「蔡元培」大學很多,但蔡元培只有一個!
    所以遊戲、看劇、談戀愛盛行,成為大學時間的主要部分,忘了上大學以及作為一名大學生的本質是幹嘛的。......其實,民國初期的北京大學與現在的大學有很多相似之處!蔡元培回覆:「沒有好的大學,中國的師資從哪裡來?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又從哪兒來?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麼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 素食名人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素食觀
    蔡元培緣何奉行素食,本文講述了如下的故事。蔡元培的素食,在他的《自寫年譜》中說得很明確:「我那時候也是素食,這是民元前二年萊比錫受李君感化的。」李君,指的是李石曾,他於1902年赴法國留學,1907年成立「遠東生物化學學會」,首次用化學方法分析出大豆的營養成分與牛奶相仿,在法國成立第一家「豆腐公司」,開辦「中華飯店」,被稱為「豆腐博士」。
  • 德國萊比錫大學舉辦蔡元培生平展
    德國萊比錫大學舉辦蔡元培生平展 25日,這位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生平事跡展在他的母校萊比錫大學舉行。  萊比錫大學是德國第二古老的大學,今年恰逢600周年校慶。巧合的是,蔡元培1908年至1911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期間,也經歷了500周年的校慶。  「蔡元培——中國的洪堡」展由北京大學、萊比錫孔子學院等多家中德機構合辦,展期持續到2010年1月29日。
  • 蔡元培的大學才是一流的
    內地高考「狀元」們紛紛放棄北大清華,投奔香港的大學,其中包括舍近逐遠的北京高考「狀元」陳秀野,中國的一流大學到底是在北大清華還是南移到了香港,有一番爭論了。其實,「一流」的名頭並不重要,以北大清華的運作能耐,若在真功夫上輸了,搞塊「天下第一大學」的金匾高高懸掛,不是小菜一碟嗎?
  • 深受蔡元培教育理念影響的山東大學
    原標題:深受蔡元培教育理念影響的山東大學 有學者認為,山東大學是蔡元培擘畫中國教育的最後手筆,是其謝幕之作。山東大學在其學生楊振聲、趙太侔辦校的過程中,繼承了蔡元培的教育理念,辦成一所崇尚學術、校風自由而又管理嚴格的現代大學。
  • 殺手蔡元培
    魯迅、許壽裳、王雲五等一群牛人便是這個時候被蔡元培發現,並請進教育部的。總共也就三十來個人,辦起事來比現在動輒上千上萬的部門還牛,短短的兩個月裡,他們分別起草了小學、中學、專門學校以及大學的各項制度。「中華民國全部學制草案,實於此時大略完成。」
  • 教育學中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
    一、考情分析作為教育學中極其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主要以客觀題的題型—單選題和多選題進行備考。主要考查學生對於蔡元培地位、以及教育思想的掌握,因此需要學生重點掌握,靈活運用。實利主義教育是指以實用知識技能為主的智育,實際上是蔡元培富國強民、發展社會經濟的一種手段。公民道德教育是指對公民進行統一的道德規範的教育,以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道德觀對抗封建道德觀。
  • 北大校徽是魯迅設計的,蔡元培當時咋想的?
    一 現代中國第一所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是公認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在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在蔡元培先生擔任北大校長之時,中國的大學還沒有一所院校擁有校徽,在吸收了西方的大學精神之後,蔡元培先生打算率先打造中國大學的第一枚校徽,也就是北大校徽。經過深思熟慮,蔡元培先生打算請魯迅來為北大設計校徽。
  • 蔡元培
    一、考情分析作為教育學中人物之一—蔡元培,在教育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關於蔡元培先生的知識點卻又顯得十分繁瑣,因此希望大家在備考知識時能以單選和多選題作為主方向並且將碎片知識整合化,二、考點詳解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
  • 蔡元培德國留學,他在萊比錫大學是受到讚揚還是批評?
    蔡元培的這種留學經歷,也使得他後來十分主張困難學生在國外勤工儉學完成學業。蔡元培留學德國,很希望進入柏林大學學習,但是柏林大學有著嚴格的入學手續,且費用高昂。正在蔡元培為此糾結的時候,曾在京師大學任教的孔好古建議蔡元培到萊比錫大學讀書。蔡元培在國內時就與孔好古認識,孔好古是德國人,生於德國小城威斯巴登,他的父親是個傳教士,他曾經跟隨父親在中國生活,因而,他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
  • 苗懷明:尋找失落的大學精魂——讀蔡元培《大學教育》一書想到的
    蔡元培的《大學教育》一書系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為紀念蔡元培誕辰和北京大學校慶特意選編出版的,由蔡元培的孫女蔡磊砢擔任主編,收錄蔡元培談論大學教育的相關文章及演說四十五篇。在筆者看來,該書的價值並不僅限於對蔡元培本人的紀念,在中國大學日益淪為論文製造工廠,淪為衙門、名利場,抄襲、性侵醜聞頻出的今天,還有著針對性很強的現實意義。重讀蔡元培當年的這些文章,實際上是在重返現場,重返中國大學初創時期的現場,去聆聽先賢的聲音,尋找當下大學失落的精魂。
  • 北京大學的靈魂: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浙江紹興人,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民主進步人士,也是中華民國的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年少時便博學多才,學識過人,25歲時便經殿試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而後在上海相繼建立了愛國學社、光復會等組織,在併入同盟會後,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中華民國成立後,他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
  • 蔡元培的兩則佚文
    蔡元培(1868—1940),著名教育家,1917年至192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取「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之原則,開「學術」與「自由」之風。筆者翻閱民國文獻,發現蔡元培的兩則佚文:《華北大學校刊發刊詞》和《曹夫人傳》。
  • 蔡元培考點大梳理
    蔡元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教育事業,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動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者。他明確提出廢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封建教育宗旨。
  • 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理想
    其後近十年間,蔡元培幾次歸國又幾次出國,於1917年初受任北京大學校長,將其教育救國的思想用於改革北大,使北京大學一舉成為我國學術研究氣氛濃厚的高等學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澤東給予高度評價:「學界泰鬥,人世楷模!」統觀蔡元培一生的教育主張,特別是重新認識他提出的「大學為培養民族精神之所」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 話劇劇本《蔡元培》
    文/秦治洲簡介:蔡元培先生開創的「兼容並包,思想獨立」「學術之府,學問之地」等大學精神及其年輕時的勤勉好學精神以及其在任北大校長期間爆發的五四學生運動、新文化運動等體現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等精神都是中國歷史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值得後人好好繼承與宏揚。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原標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7年1月4日 (農曆臘月十一),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先生 1917年1月4日(距今101年),蔡元培赴北京大學正式就任校長一職。他提出了「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變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 蔡元培與民初教育
    在上海從事教育工作的王雲五,見報載蔡為新任教育總長,乃本其任教多年經驗,寫了一份關於改革高等教育的建議書寄蔡,提出廢止各省高等學堂,提高中學程度,大學設預科;大學應準許私立,國立大學不僅限於北平,應全國分區各設一所;各省設立專門學校,注重實用等主張。不出十天,他收到元培親筆信,蔡認為其意見中肯,堅邀來部相助為理。
  • 蔡元培:陌上人如玉,國士世無雙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同年,他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並主持制定了中國的第一個大學和中學校令《大學令》和《中學令》。 比起位高權重的蔡元培,彼時同為紹興同鄉的魯迅就要慘多了。 祖父科考行賄案發後,周家家道中落,一段時間裡,魯迅都處在一種無業游民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