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負有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專研學術、教化社會等多種職能。作為「中國現代最大的教育家」 (馮友蘭語),蔡元培先生不僅有過一段執掌北京大學的辦學經歷,而且提出一套可稱之為「大學觀」的辦學理念,直到今天仍熠熠生輝,值得我們借鑑。
概括地講,蔡元培的「大學觀」由什麼是大學和如何辦大學兩大命題構成。什麼是大學? 從古到今,雖非言人人殊,但亦不是異口同聲。在蔡元培看來,大學應具備以下基本特徵和功能:
其一,大學以研究學問為第一要義。蔡元培認為,大學是「研究學問之機關」,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場所,更不是養成資格、販賣畢業文憑的地方。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摒棄「做官發財思想」,抱定做學問這一宗旨,孜孜以求。就教師而言,「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不當敷衍塞責,應付了事,更不當「委身學校而縈情部院」;就學生而言,當在教師指導之下自動地研究學問,不當「硬記教員的講義」,遷就目前,更「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
其二,大學以引領社會、服務社會為職志。蔡元培認為,教育之於社會,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領,所謂「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二在服務,「就是學校裡養成一種人才,將來進社會做事」,或者「就是學生或教育一方面講學問,一方面效力社會。」作為「社會之模範、文化之中心」,大學在社會道德建設上要以身作則,力矯頹俗,進德修養,擔起培育社會公德的責任,不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在文化建設上要摒棄把大學看作「只有大學學生同教員可以進去,旁人都是不能進去的」的觀念和做法,實行開門辦學,開展平民教育,擔起改良國民文化素質的責任,「大學職員的責任,並不是專教幾個學生,更要設法給人人都受一點大學的教育」;在經濟建設上要為各行各業提供知識服務,「大學的目的,要把個個學生都養成有一種服務社會的能力。……在商業的都會,大學就指導工廠、商業;在農業的州府,大學就指導農人。」
其三,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從教育理論和實踐上,蔡元培無疑是一位素質教育論者。他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也就是說,蔡元培把教育目的定位於培養人的能力和人格兩個基點上,只有兼具能力和人格的人才是「完全之人」,前者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技能教育,後者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教育,「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因此,在出任教育總長之始,蔡元培便明確提出以「養成共和國健全人格」為宗旨,實行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所謂「五育並舉」的辦學方針。
其四,大學是精神家園。蔡元培認為,大學應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這些精神主要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民主精神和科學精神。所謂自由精神,是指學術思想自由,不論什麼學派,只要學有專長,自成一說,即任其存在發展,「同流並進」。所謂平等精神,是指學術平等、男女平等、師生員工平等。所謂民主精神,一指管理民主,認為大學不是衙門,大學校長不是官,要進行民主治校;二指教育民主,認為教育應該對作為民主國家主體的民眾開放,人人享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權利。所謂科學精神,是指教學研究要以「求真理」為基本要旨,要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意識,不可盲從迷信。「研究也,非徒輸入歐化,而必於歐化之中為更進之發明;非徒保存國粹,而必以科學方法,揭國粹之真相。」
其五,大學教育以創新為靈魂。蔡元培一生以自我革新和革新教育為職志,從前清翰林一變而為民主志士,是其自我革新之寫照;將暮氣沉沉的北大一變而為「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魯迅語),是其革新教育之顯績。在執掌北大期間,他對北大的辦學方針、管理體制、學制與課程建設均進行了創新性改革,正是這些改革開創了北大的新氣象。他認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要尋著創新的思路加以改進,「不但世界的科學取最新的學說,就是我們本國固有的材料,也要用新方法來整理他」;「世界學術進步,教授方法,日新月異,本校雖未能於短時期間大事更張,要亦決無故步自封之理。」針對學生「死守講義」的學習態度,他一再勉勵學生不要盲從,要養成「創造的能力」,「在學校內,既要有活潑進取的精神,又要有堅實耐煩的精神。有第一種精神,所以有發明,有創造。有第二種精神,利害不為動,牽制有不受,專心一志,為發明創造的預備」。他寄語留學生,不但要學專業知識,更主要的是要學「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有所發明創造。他給北大畢業生的贈言仍在一個「新」字:「各勉日新志,共證歲寒心。」
關於如何辦大學,蔡元培也有一套獨特的理念,這就是以革新思想為先導,以改革管理體制為保證,積極推進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學制改革、課程建設。
所謂革新思想,是指學校要摒棄狹隘的門戶觀念,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教師要摒棄情縈仕宦意念,樹立「終其身於講學事業」的思想,學生要摒棄陳舊的「科舉」意念,樹立「以研究學術為天職」的求學思想。蔡元培認為,大學是「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無論有何種學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在他入主北大之初,北大在國人的心目中尚是一個「官僚養成所」,大部分學生和家長都認為進北大就是要得一個「進士出身」,而教師隊伍也魚龍混雜,因此他提出「我們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觀念」,同時引進有真才實學的教師。這些思想在辦學與求學兩個方面為北大注入活力,帶來新氣象。
在學校管理體制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以教授治理校務,用民主制度,決定政策,以分工方法,處理各種興革事宜」。經過一系列改革,北大逐步革除原來「形同衙門」的管理體制,建立起以教授為主體,以評議會、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和總務處為基本機構,立法、行政、教務、事務分立的教授治校體制。這一體制將北大導入穩定有序規範高效的運行環境中,以致在蔡元培長期離校時「校務不但不陷停頓,且能依計劃以進行者」。
在學科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按「學」與「術」分類規劃組建學科。「學」為學理,「文、理,學也」;「術」為應用。「法、商、醫、工,術,術也。」在他看來,學重於術,「學為基本,術為支幹」,大學的發展重點應當是「治學」,高等專門學校的發展重點是「治術」。這一改革思路扭轉了當時重術輕學、重工輕理重應用輕理論的偏向,將北京大學導入文理綜合性大學的發展軌道。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著「兼容並包」的原則大量引進新派人物,不拘一格網羅眾家。一時間北大名師雲集,新舊各派「並坐而論,同席笑謔」,學術為之大盛。
在學制改革與課程建設上,蔡元培的基本思路是本著「尚自然」、「展個性」的自由教育觀,實行選科制;本著中西並蓄、擇善而從的原則,建設學貫中西的課程體系。
以上所列即是蔡元培「大學觀」之大端,其於歷史之貢獻在「救活了北京大學」,「開出一種大氣,釀成一大潮流」;其於現實之意義,無庸贅言,治教育者自可觀而有所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