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一言以蔽之,就是保護人體健康、防治疾病。
這本應是每個人都殷切期望的剛需,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報告卻給了我們與之完全相反的印象。
2017年,西安一名85歲老教授,退休後熱衷於買保健品,甚至不惜借外債。這些年在這些「三無」保健品上,他一共花費了十多萬元。
2018年,一位在八年中花費50多萬元,買了數十種保健品「治療」癌症的老年人去世,她的愛人直到看了今年春晚的床墊小品後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兩口子被套路了。
2019年,一個3歲的幼女被診斷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在一位「無限極指導老師」推薦下,每日大量服用無限極8種產品,後導致心肌損害等病症。
……
如此種種保健品的負面新聞,在中國實在是多不勝數。我們的保健品行業究竟缺的是什麼:資金?質量?技術水平?營銷手段?行業道德?
在這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中,我們高屋建瓴的泛泛而談不如從個案入手,以管窺豹、見微知著。
以我身邊一位深度保健品使用者為例:他從70多歲開始購買保健品,如今已近五年,花費十數萬。其實效果並不明顯,但只要沒有吃出毛病來,老人家總是對其信服有加,然而家人子女卻認為這不僅是白白浪費辛苦大半輩子攢下的退休金,更有著許多未知的風險。
眾所周知,保健品尤其許多打著中藥名頭招搖過市的產品,雖然在常人看來未必會有明顯的毒性,但其中含混不清的各類微量成分,對於腎臟普遍脆弱多病的老年人來說卻勝似一顆定時炸彈。
但老人卻常常不聽勸告,或許在他看來,有事兒沒事兒就上門頻獻殷勤的銷售人員遠比逢年過節才見上一面的子女更為親切可信。生病後以保健藥品代替醫院開的處方藥,銀行裡的存摺用完了就去找老朋友,不惜賠上自己珍惜了一輩子的信譽去四處舉債……許多家庭悲劇,無不從此而來。
其實由此可知,真正對保健品充滿反感的,不是那些正在大肆為此買單的老年人們,反而是他們的子女,那些十年二十年後保健品市場的購買主力們。如今有些保健品企業在市場上難看的吃相,實際不過是一種自毀前程的竭澤而漁。
保健品業本身,是受國家承認的一個行業,其實我們越是指責保健品、反對保健品,才越是要真正規範好、越是要發展好我們的保健品行業。保健延壽的需求本就是人到中老年後最正常,也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與其任由它們野蠻生長,亦或讓外國的產品湧入搶佔民族企業的生存空間,不如真正發展出踏實可靠的國產保健品市場和品牌,這是可以預見的剛需,也是保健品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但這絕不僅僅是單純靠管理、宣傳、營銷等幾項技術性工作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完善健康的行業生態。中國保健品走到今天這個名聲狼藉的地步,其中又有幾個無辜的企業呢?有錢賺的時候大家一起悶聲大發財,如今風雨欲來,就仿佛紛紛潔身自好起來了。
我們的保健品企業,需要的是反思呀,深刻的反思。
產品說明上,必須一五一十標清楚保健品的真正功效、所含成分與食用禁忌,而非過去那種吃不死人就萬事大吉、包治百病式的虛假宣傳。
銷售模式上,必須與傳銷劃清界限,絕不掛著羊頭賣狗肉,並且嚴格審核管理每一個分銷加盟商和銷售人員的資質。
行業道德上,必須杜絕對老年客戶哄騙和誇大的營銷手段,絕不隨意編造產品的噱頭,將保健品與治病的藥品嚴格區分開來。行業內部需要有自查自審的機制與機構,主動廓清市場上不正規的產品,擔負起行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
產品價格上,必須摒棄過去產品價格虛高、竭澤而漁的暴利模式,唯有營造一個健康的產業生態才是真正可持續的,才是讓消費者與企業都安心放心的市場環境。
如此種種,道理當然很多從業者都懂,只是利益當頭,市場更是風雲詭譎,我們如同被大時代的風所吹著走的蓬草,使得一切更像是在紙上談兵。但一個更完善互利的行業生態,更好的從業名聲,難道不值得所有從業者為之憧憬與努力嗎?
我們當然需要保健,毫無疑問。
但常常為人所忽視的一點是,其實中國最需要保健的,不是那些如履薄冰般調養自己身體的老年人們,而正是在資本市場中狼吞虎咽的保健品企業本身。
反思,沉澱,痛定思痛。摒棄賺快錢的想法,腳踏實地做好行業生態,提高整個從業的道德與標準,唯有如此,中國的保健品行業與每一位保健品的消費者才能真正挺過風雨,看到烏雲之後的陽光。
---------
有關注,不迷路。如果喜歡,敬請點讚、收藏、轉發三連。
讀千卷書,行萬裡路。老牛說史,持續為您提供高質量百分百原創文章。
感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