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潮如約而至
隨著疫情逐漸平穩,各地企業也陸續復工。但即使復工,企業依然受疫情影響沒能恢復到正常狀況。再嘗試各種方法自救後,部分企業還是將降薪作為目前自救的方式。相比直接裁員,降薪的接受程度似乎更大一些。在疫情面前,員工們大多能體諒企業,甚至自願降薪與企業共患難。但在共抗疫情的背後,有多少企業是真的需要幫助,又有多少只是想趁機變相裁員?
降薪潮如約而至
根據一鳴網近期的信息收集,在近期降薪的企業中,二手車企業的比例遠大於其他行業。
其中,最沸沸揚揚的企業當屬優信。
根據優信員工在社交平臺上公布的信息,優信給部分員工發通知稱,因公司經營遇到困難,崗位暫無工作安排,於3月1日安排停工待崗。停工待崗期間,將按照各地政策支付最低生活保障,並負擔員工基本社保和住房公積金,從而保障員工基本生活,待公司經營狀況轉好,再安排復崗事宜。更有媒體爆料,優信藉此機會進行裁員。
對此,優信相關負責人表示並沒有裁員,但坦言在特殊時期,公司啟動了暫時性靈活用工及在崗員工臨時降薪等措施來確保公司現金流安全。據了解,被安排「停工待崗」的員工佔整個公司的五分之一,除停工外優信還提出降薪方案:優信集團一般員工的降薪幅在20%-30%之間,高管降薪幅度高於40%,降薪時間持續到5月份。
不止是優信,瓜子二手車被爆出實施了降薪政策。2月28日,瓜子二手車有關員工爆料,瓜子二手車對全員採取了不同程度的短期降薪,「總部員工降薪30%-50%,分公司一線員工直接降到底薪,有的甚至一個月就只有1000元。」
另外一邊的二手車平臺大搜車更是爆出裁員13%-14%。
而早在2月21日,名創優品就向所有員工發布了一則「共克時艱倡議書」,呼籲以降薪來共度時艱。該倡議書就員工薪資問題提出了兩大倡議:一是1月份薪資(2月份發放,以下類推)全體員工按照稅前應發的80%發放,2、3月份工資不同層級員工按不同標準發放。二是倡議部門及員工在疫情期間結合工作實際情況停薪留職。待疫情好轉後,公司會根據工作的優先次序,逐步安排復工。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O2O行業。在脈脈上,多名58同城員工爆料,58同城開始裁員,單方面強制員工停薪留職2個月,每個月只發基本工資的80%。另有員工爆料,被要求籤署待崗協議,待崗期間工資按北京市最低保障工資的80%發放。明確表示拒絕籤署待崗協議後,公司提議改成「上三休二」的協議。
對於自家員工的爆料,企業們都明確表示沒有裁員,但對降薪選擇默認或是迴避。站在企業的角度上,疫情的衝擊的確帶來巨大的損失,在危急時刻,員工和企業共同承擔,也無可厚非。但一些企業是否真的因為疫情受損嚴重?降薪的措施是否真的是為了不裁員而選擇的折中做法?
疫情成為放大鏡
在降薪規則被爆料後,名創優品對媒體表示,他們針對降薪制度發起了全員意見徵集,數據顯示有97.7% 的員工支持這個倡議。但在一些員工口中卻聽到不一樣的答案。
在名創優品的倡議書中,要求員工在2月23日24點前通過連結完成確認。但許多員工發現,點進連結,員工能夠選擇的只有同意。部分員工也對媒體表示,雖然不是自願,但目前也只能接受降薪。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倡議書的內容,名創優品一月份業績下滑30%,但有員工表示,門店是從2月1日開始陸續關閉的,而1月份完全是正常營業的狀態,因此,一月份的業績並未受到影響。除此之外,有海外市場的員工表示,一月海外市場也沒有受疫情影響,卻同樣被降薪。正是這樣一刀切的做法,讓員工無法「共患難」。
更為重要的是,造成名創優品損失慘重更關鍵的原因不只是疫情,而是自身經營模式。
截止2019年,名創優品在全球86個國家的門店已經超過3600家。其中國內門店2000多家,2018年年營收已達180億。看似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其實是在負重前行。根據葉國富的說法,名創優品的毛利率僅為8%,其需要不斷擴張門店來攤薄成本,這便有了目前驚人的發展速度。但這也意味著其需要承擔的壓力也在驚人的增長。名創優品的加盟形式是品牌來進行加盟店的運營及人員管理,這一「重」模式更強調現金流。顯然,疫情放大了名創優品自身的問題。
而其他企業也同樣存在這一的問題——疫情並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只是放大本就存在的問題。
優信11月27日發布的2019年Q3財報顯示,優信三季度總營收為4.61億元,淨虧損2.672億元,調整後淨虧2.684億元,與二季度3.599億元的淨虧損相比,虧損在收窄但仍未擺脫泥沼。優信在財報中預計,第四季度持續經營產生的調整後虧損將在1.5-1.7億元。作為中國二手車電商第一股,虧損的局面不僅在2019年,2016年-2018年,優信分別淨虧損13.93億元、27.48億元、15.38億元。疫情,或許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而優信的情況也是二手車市場目前的縮影而已。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二手車市場這一次降薪的企業數量遠大於其他行業。這不是因為其受衝擊最嚴重而是其本身就存在問題,疫情只是將其問題更加突出。而疫情過後,現金流回歸正常後,行業的寒冬也還是會再次到來。
除上述企業的降薪做法外,也有另外一部分企業的做法讓我們看到企業高度以及對員工的關懷。餐飲毫無疑問是疫情中虧損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在疫情中,安徽餐飲企業老鄉雞虧損5億,其員工在CEO不知情的情況下,自願選擇降薪與企業共患難,但請願書卻在視頻會議上被CEO手撕。最終,老鄉雞通過銀行貸款解決了目前的困難。此外,西貝、海底撈等餐飲企業都通過外賣、售賣半成品菜的形式增加營業額,或是通過共享員工的方式解決薪資問題。這些企業沒有將企業困難轉嫁至員工個人的做法,在疫情過後更能增加企業的凝聚力的同時也為自己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而類似名創優品這類需要大量員工輸入完成擴擴張的企業,在疫情過後,或許將迎來真的的離職高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