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古鎮位於大理古城以北18公裡處,面朝洱海,背倚蒼山,滇藏公路和大麗公路穿境而過。這裡是五朵金花的故鄉,《五朵金花》講述的是不同時代的兩代金花阿鵬的愛情故事。老舍還在他的作品中把喜洲比作英國的劍橋,讚譽是個奇蹟。
喜洲古鎮是重要的白族聚居地,被譽為「白族第一鎮」,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這裡聚集著明、清、民國及當代各個時期的白族民居建築群,其中規模大、具有代表性的標準白族院落多達上百座,被譽為「白族民居建築博物館」。
這裡家家戶戶都擁有自己的庭院,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白族庭院的特點是青磚黛瓦、雕梁畫棟、飛簷鬥拱、門樓、鏤空木雕花窗門楣、圖案精緻的照壁。喜洲的老宅主要是當時的喜洲商幫有錢之後蓋的,最具有特色的是楊家、嚴家、尹家、董家四大家族的老宅,涵蓋了所有白族民居的建築格局。
白族民居的照壁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會有四言題字,內容可根據家族的姓氏文化題寫,也可以根據自家的信仰題寫,代表著一個姓氏,一個故事,一種傳承,一種家風。如「清白傳家」為楊姓,「琴鶴家聲」為趙姓,「百忍家聲」為張姓,「青蓮遺風」為李姓,「水部家聲」為何姓,「工部家聲」為杜姓等等。
白族服飾在喜洲有著很好的傳承。不論是老人、小孩,還是青年姑娘,都會身著不同的白族服飾。就拿頭上戴著的這個東西來說吧,不叫帽子,而是叫做「包頭」,一般因為是它包著頭來戴的緣故吧。它代表的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
姑娘胸前從頭飾上垂下來的白色絲線,意寓:下關的風;頭飾上的一朵朵豔麗的山茶花,意寓:上關的花;頭飾上面一片雪白的帽簷,意寓:蒼山的雪;而整個頭飾呈現出彎彎的半月形,則意寓:洱海的月。
在喜洲古鎮,可以感受最純粹的白族人的生活,可以吃到很多特色民間小吃,像乳扇、泡皮泥鰍、生皮、喜洲粑粑、辣魚、豌豆涼粉、烤餌塊等,還可以買到很多特色民族手工藝品,像扎染、手工黑糖、竹編、木器、銀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