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製作的音樂愛情電影,由王家乙執導,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一見鍾情,次年阿鵬走遍蒼山洱海尋找金花,經過一次次誤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
前不久採訪《五朵金花》的編劇王公浦,他為我們解答當時拍攝的一些故事:
為國慶10周年獻禮文化部長夏衍視察了各個電影製片廠,發現正在製作的國慶10周年獻禮片,都是歷史巨片和重大題材,如《林則徐》《聶耳》等,缺乏表現現實生活的輕鬆愉快的影片,就打電話要雲南省寫一部輕鬆愉快的獻禮片,並具體指定:以大理的水光山色為背景,以白族人的載歌載舞為內容,不要寫什麼路線鬥爭和階級鬥爭,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農、林、牧、副、漁等都作背景表現。袁勃特別鄭重地對我們說:「現在已是3月下旬了,時間已非常緊迫,這個任務就交給你們兩個,限你們在一個星期內搞出一個提綱來,看看行不行,如果不能很快拿出個像樣的提綱向夏衍同志匯報,恐怕我們就獻不上禮了。」
事情緊急,我想趕緊到大理了解一下生活場景。雖說以前去過大理還有點印象,但最近的情況不太了解。袁勃說:時間來不及了!他知道省滇劇團有幾個人剛從大理回來,就讓彭華同志帶我倆去滇劇團,請他們把大理搜集的材料給我倆講講。
散會後,我和趙季康立即就乘彭華同志的轎車同到滇劇團,找到女編劇席國珍,講明來意。她當即拿出採訪本,毫無保留地向我們詳細介紹大理的情況,講洱海撈海肥,講花甸壩畜牧場,講大煉鋼鐵找礦石,三個姑娘遇見老熊,在山洞裡困了一夜……還談到修水利和採茶等等。我們聽她談到許多金花:楊金花、趙金花、杜金花……就問:「白族姑娘是不是叫金花的人很多?」她說是。這下觸發了我們的創作靈感。
劇本交到夏衍那裡,夏衍審看後,給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就某些故事情節及藝術表達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對季康說:「這個劇本可以拍3部電影了,一部電影只有105分鐘,你應該心中有數,劇本拍成電影還得花大力氣改編。」季康於是又對劇本進行了大幅修改,把原來「七朵金花」改為「五朵金花」,減去了「水庫上的金花」和「採茶金花」。夏衍看了修改後的本子很是滿意。不久,《五朵金花》的劇本在刊物上公開發表,並獲得了好評。
《五朵金花》僅用四個月的時間就封鏡了。影片上映後,立即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由此掀起了一股學金花熱。金花一下子成為模範的代名詞和榮譽的象徵,雲南大理也藉此開展了「千朵金花、」「萬朵金花」的生產競賽活動。《五朵金花》不僅花開全國,而且香飄國外。自1959年起, 《五朵金花》先後在46個國家公映,創下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紀錄。1960年,在埃及開羅舉行的第二屆亞非電影節上,《五朵金花》一舉奪得最佳導演銀鷹獎,最佳女主角銀鷹獎,埃及總統納塞爾還邀請楊麗坤前往埃及領獎,並親切接見了她。
如今,雖然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五朵金花》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2000年在全國「百年最佳影片」評選活動中,《五朵金花》被評為10大影片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