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重回課堂:中國教育已經糟糕透頂,不改不行!

2020-12-11 布穀學習

驚!那個唯一一個不認識我還肯借錢給我的人,終於要去當老師了!

馬雲又雙叒叕刷屏了,9月10日,在教師節和他54歲生日這天,他在公開信中宣布:一年後的阿里巴巴20周年之際,即2019年9月10日,他將不再擔任集團董事局主席。

這次,不再當CEO的馬雲,要回去當老師了。果然是一個被創業、網際網路、企業家耽誤的夢想家、教育家。

他曾是一名有性格的英語老師,如今已是叱吒風雲的商業大佬,而這次,他回歸初心,縱身投入教育事業。

二十年,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

快,請收下馬老師的這張新名片。

網友表示:馬老師,你是真的皮,皮這一下,很開心?

對於他的教育情懷,其實很多人表示一點也不驚訝,畢竟,他熱愛教育這件事兒,就連阿里的保安都熟得很。

回看馬雲教師夢的全紀錄,你會發現:這些年,馬雲改變了很多,唯一不曾改變的是那份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那份激情,那份澎湃,縱使歲月無情,馬雲的內心從未老去。

而中國的教育事業,確實也應該讓這樣優秀的人來拯救。

一、中國教育「病得不輕」?

中國的教育「生病」了嗎?近年來,中國教育事業的確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一方面使得國民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也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在很多中國家長眼中,教育就是讀書、考試、上大學……

今天早上,一位孩子剛上一年級的小學家長的朋友圈是這樣寫的:

看,這就是我們中國今天的教育,簡直糟糕透頂!

不禁倒吸一口涼氣,說好的減負呢?說好的快樂教育呢?說好的以人為本呢?

馬雲曾說,中國的「教」相當好!而中國的「育」在哪裡?

教和育不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教育不僅僅在於指示的學習,更在於價值觀的塑造。

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對隨時可能被機器取代,隨時可能在未來的變革中被淘汰的孩子們而言,中國教育的弊端和不適用性也逐漸顯現出來:

1

不實際性

說到中國教育的不實際性,不難看出,我們費最大力氣所學到的知識或者說能力、本領,在生活中卻很少見到他們的身影,很少用到。

「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

「你們音樂/美術/體育老師生病了,這節課我們上數學/語文/英語」

這些話我們沒少聽,但是當真正步入社會,你會發現,當時拼了命學的知識可能一輩子也用不到,但是音體美卻無處不在。

中國的大學生、中學生在全世界各個學校都是學習非常好的學生。但是,這些孩子在體育、音樂、美術方面卻很差,而往往藝術和體育才能夠讓孩子成為完整而幸福的人。

就如馬雲說的,音樂、體育、美術和讀書是不矛盾的,音樂、體育和美術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和創造力。

教育並不是要我們都一窩蜂的去學什麼,做什麼。社會的建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文學有助於文明進步,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如果你喜歡做手工,沒準你能成為魯班。

2

不人性化

對比國外教育,我們會發現,外國教育者更注重學生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中國近年也是打著這樣的旗號,但中國似乎只是說說,並沒有落到實處,到最後你會發現全面發展是一個幌子,真正的還是學習。

有人說,中國學生像是一群高智商的野蠻人,不懂得謙讓,不懂得理解,不懂得禮節,爭這爭那……沒有紳士風度,你只有親身經歷過這些教育,才知道,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國家,做一個中國學生有多不容易!

所以很多人說,在中國只有學習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才是學生,才能叫做正常人,只有他們不傻。

3

關於中小學生減負

教育界對減負問題討論的比較多,但要想實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幾個字還是比較難。

之前看了個帖子,說孩子上小學下午3點15分就要接孩子放學,老師還要求家長幫忙打掃衛生。難道減輕孩子學習負擔就是為了減少孩子的在校時間嗎?

雖說放學是早了,我們再看看孩子的家庭作業吧~

為了不掉隊,無論是爸媽,還是孩子,只能跟隨這個邏輯和路徑走,然而我們最大限度的精力都只能讓孩子勉強做個「普通人」。

儘管教育部門下達一道又一道「減負令」,壓在家長身上的千斤巨擔,卻還是有增無減。

所謂減負,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時代的變遷。未來的工作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時代特徵的影響。並不是說你無休無止的「學」 「背」 「考第一」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就有優越感了!

什麼階段應該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確立一個科學的目標,而不是只滿足知識的灌輸。

馬雲曾指出:

幼兒園到小學,只幹一件事:育。全方位培養孩子的音樂、美術、體育,乃至團隊意識和東方智慧文化。

中學到高中,只幹一件事:教。傳授技能和學術,鍛鍊紀律性和抗壓能力,激發興趣,明確未來的方向。

所以,抓住未來趨勢,才能使教育立於不敗之地。

4

應試教育害人不淺

被應試教育綁架的中國家長,一方面內心排斥這樣延續了幾代人的「苦逼」教育模式,一方面又苦於找不到別的出路。尤其是最新出臺的新高考改革,這到底是減負還是新一輪焦慮?

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最新高考改革方案,方案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學生可在六門學習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自選三門,進行等級性考試,從而計入高考成績。

這導致家長們紛紛踏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覺得應該給孩子「減負」,一方面又想要跟上應試教育的節奏,又不得不一再超前學習。

中國社會用人不計成本,認為什麼事情都是學歷越高的人來做越好,這實質上是最可怕的誤導。一些單位招聘,一定要碩士以上,還要名牌大學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學,盲目追求高學歷。

而在美國,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碩士生、本科生有時倒好找工作。

為什麼?因為有一個人才成本的定位問題。定什麼位?定工資的位。在美國用人有工資標準規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碩士和本科生貴,有些崗位並不需要博士生,企業就不願意用博士生了。

這就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要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教育界首先應該向社會宣傳一種正確的人才培養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從全社會的視野來進行改革。

高考總是存在的,問題是怎樣做到揚長避短,要揚的是選拔之長,要避的是應試教育壓抑人才成長之短。

5

英語學習制度

中國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另一大特徵就是不注重對孩子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培養,而將英語作為學業重中之重。這也沒毛病,但是,學習方法確存在天大的問題!

初考、中考、高考、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無論是什麼專業都要考英語,而中國的英語教育不光使學生在英語學習和考試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到頭來還是用不上或忘得一乾二淨。

早在1994年,馬雲就曾說英語教學以四六級為準審,過與不過論英雄,而忽略學生的聽說讀寫,這就是拔苗助長!

現在24年過去了,這樣的教育模式仍然沒有改變。所有都以分數論高低,排名論好壞,孩子上學第一件事就是背書。分數、名次、背誦,成為了孩子們懸在頭上的「一把劍」。而長大後,成功的往往是那些背書不咋樣、名次靠後的孩子。

在馬雲的眼裡,孩子考數學語文,85分就夠了,天天讓孩子提分提分,還不如體育好一點、美術好一點、唱歌好一點!

教育成果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一件事,不是一個現在耕耘,現在就能收穫的。過去的教育,迎合了我們今天發展的需要,而今天的教育,是否迎合了未來發展的需要呢?

教育的不公,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學生的課業負擔沉重;教育腐敗;德育教育薄弱,學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甚至不進行愛國教育;應試教育,高分低能,培養不出頂尖人才;教育產業化……這些都是我國教育問題上出現的幾大不改不行的「症狀」。

馬雲這次的決定,無疑給了中國教育事業進取路上巨大的信心。

二、很多工作在消失,

未來孩子培養的方向是什麼?

未來,整個世界將發生重大改變和重塑。

知識方面,在數據時代,機器一定比人聰明,機器比人算得更快、記得更牢。人很難與機器去比知識,尤其AI科技出來以後。

為人父母,更應該理智地看清家庭環境、教養方式、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等,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未來,家長應在這幾方面著重培養孩子:

1

注重音樂、美術和體育的教育

音樂、美術和運動能激發孩子的靈性,能在孩子心裡埋下文化的基礎和種子。

音樂是通靈魂的,開啟智慧的,我們不僅教孩子唱歌,還要讓孩子懂得欣賞音樂的魅力;

美術是培養想像力的,畫得多好不重要,關鍵要培養孩子對於畫畫的興趣;

體育能培養孩子們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競爭說的是在賽場上,你總有一天比不過人家,你將面對失敗,失敗以後再來調整自己、提高自己。

這些教育還能更好的讓孩子了解東方智慧和西方知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做人做事的良好習慣。幫助讓孩子找到感興趣的東西,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並為他們參與全球人才選拔和競爭做準備。

2

激發興趣,家長要捨得花時間陪孩子

一個孩子是否優秀,不是一味地看這個孩子的考試成績多好,不是看孩子完成了多少作業,而是看孩子能否對學習這件事感興趣。所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除了老師、學校,還有家庭。家長必須參與到教育中來,「育」必須以家長為主。

家長不是等孩子放學後在家幫孩子做數學、補語文,而是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陪孩子玩,玩什麼不重要,可以是音樂、體育、美術,看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陪孩子玩什麼。至於孩子數學好不好、語文好不好,這是學校和老師的職責。

家長和學校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存在的位置,才能很好的發揮才能,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更加自信,自立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3

培養「貴族」氣質,與錢無關

貴族不是「貴」做出來的,是「德」做出來的。貴族跟錢沒關係,貴族是人的言行舉止和氣質,是人的品位,是一種感覺。

在未來,家長和學校應合作摸索出一套創新型和探索型的教育方法,著眼全球,探索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慢慢給孩子們灌輸、激勵和滋養,讓他們多體驗、多嘗試,多一些社會公益和環保意識。而不是一味地培養孩子們如何去應試,而是讓他們有「三創」意識,未來的數據時代,人類和機器競爭就靠三樣東西——創意性、創新能力、創造性,這是機器學很難學會的。

切記,幼兒園和中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習慣和品德氣質養成的重要階段。而在智能時代、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時代,這將是一種新的競爭力。

三、什麼樣的能力

讓孩子在未來具有競爭力?

新的技術革命興起以後,機器人、人工智慧將會取代許多就業崗位,但是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機器代替不了的,至少一兩百年內替代不了。

我們培養的孩子未來怎麼樣體驗時代、適應時代和創造時代,如何在三十年以後成為引領者。

那麼,哪些能力才能讓孩子在未來具有競爭力?

1抗失敗的能力

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輕而易舉就成功的,即使馬雲現在這麼成功,他以前也經歷了不少挫折。

7年才完成中學,考大學失敗了3次,申請工作失敗了差不多30次。當他高中畢業的時候,沒考上大學,想在KFC找一份工作,24個人去了,23個人被錄取,他是唯一沒有被聘用的。

後來試著去考警察,5個同學去,4個被錄取,他又是那個沒被錄取的。當開始阿里巴巴創業之路時,他試著去融資,去了矽谷,和投資人對話,見了超過30個投資人,沒有一個願意投給他們。馬雲曾4次創業失敗,被當作過騙子,最窮的時候公司帳上只有200塊。

但是,在看到阿里巴巴和馬雲的成就時,這些困難都成了馬雲一路走來最寶貴的財富。

每一次失敗,都將學會檢查自己。那是你會發現,其實每一個錯誤、每一次失敗都是自己的錯。如何改正,如何下次做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讓孩子學會將每一次失敗當成是一次磨鍊。這樣孩子才會學會什麼叫堅持、什麼叫不放棄、什麼叫成功。

2愛商的能力

除了智商、情商,最重要的是愛商。

一個人要成功,靠情商;一個人要不敗,靠智商。情商高的人搞定一個人、一個機會,也許就成功了。但是要想不敗,一定要靠智商,智商就是你要不斷學習。

智商低的人,沒有人願意跟著你幹;情商低的人,沒有辦法管理一批智商高的人,智商高的人有時候是很難管的。

一個人想要成功,除了情商和智商外,還有有愛商——大愛之商。如果對未來、對社會、對將來、對人之間沒有一種愛心的話,真正有才幹的人是不會跟著你的。在馬雲看來,只有三商合一,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

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像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

未來的孩子,除了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

3會玩的能力

有出息的年輕人,都特別會玩!

馬雲招聘了幾萬年輕人,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有出息的年輕人,都特別會玩、特別調皮。調皮的孩子容易成功,但調皮的孩子不招老師喜歡。

有些孩子愛玩,但是會讀書,有的孩子再怎麼努力也超不過他,這些孩子都是天才。老師要發現孩子身上獨特的東西,意識到會玩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

4用自己的思想來思考問題的能力

告訴你的孩子:

你的教育經歷,你擁有的經驗令你變得與眾不同,你不應該永遠跟隨別人走,而是應該遵循自己的規則。

當與有經驗的人競爭時,你要對自己說:30年後他就老了,我就有了機會;

當與比你富有的人競爭時,你要對自己說:15年後我會準備好,那時我們再競爭。

5發掘自身興趣的能力

這世界上,有很多事兒我們做不了。

但這世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好自己感興趣的那件事兒,已經很了不起!

6辨別能力

永遠相信在你邊上的不是對手,都是榜樣。

永遠相信你的對手不在你邊上,在你邊上的都是榜樣,哪怕這個人你特別討厭!

多年以前,馬雲曾說:「我用望遠鏡都沒找到過對手。」別人說你好驕傲。

其實,他們沒有聽到我的下半句:我望遠鏡找到的不是對手,是榜樣。

你的對手,他可能在你不知道的什麼地方,但是他比你用功、比你努力、比你進取。所以,你只有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

布穀說說

未來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時代,以往工業時代的很多工作崗位,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創新、創意和審美能力,人工智慧無法取代。

所以當下的教育模式已不適用於未來,不改不行!不僅僅是孩子,全中國人都面臨著這樣一場知識機構的改變和補課。

而馬雲此次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他跋山涉水、歷盡千帆,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

這一次,鄉村教師馬雲先生,讓我們不禁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也許還會打造出一個真正教育帝國。

教育,讓美好發生。

此刻,只想致敬馬老師:敬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相關焦點

  • 馬雲「重回課堂」:中國的教相當好,育相當不夠
    編者按:  手握教案夾,馬雲一邊「重回課堂」,一邊自我打趣道:「好久沒有上課了,我覺得需要好好備備課。」  1月18日上午,海南三亞香格裡拉度假酒店的會議室變身課堂——臺下的「學生」是100位首屆馬雲鄉村教師獎的入選者,是中國數百萬優秀鄉村教師的代表;臺上的「老師」是放下教鞭20年的馬雲。  「知識是可以傳授的,但人生的智慧需要喚醒。一個優秀的老師能夠喚醒學生的智慧。」在馬雲看來,老師最重要的職責是發現人,點燃別人心中的燈。「教育教育,不僅是教,更在於育。」
  • 馬雲在臘八節重回課堂 坦言學生逃課是老師不好
    1月13日下午,2018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於1月13日-14日在海南三亞舉行。這也是馬雲第四次在臘八節重回課堂。馬雲在演講中表示,一個優秀的老師總能發現學生身上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優點,老師的鼓勵能讓學生更加自信。
  • 馬雲「重回課堂」演講:談教育改革、回應阿里裁員、談企業管理理念...
    鈦媒體註:在近兩日舉行的馬雲鄉村教育發展年會上,馬雲和鄉村教師、校長一起「重回課堂」,談教育改革、回應阿里裁員、談企業管理理念。「如果教育能夠讓八九十歲的老人依然像孩子一樣,對未來充滿好奇,對未知充滿好奇,對追求知識、對追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充滿好奇,這就是真正教育的意義。」與此同時,馬雲還不斷呼籲全社會「幫幫校長」,在課堂上再一次強調了校長對於鄉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校長就是教育。校長沒想法沒規劃,老師就看不到希望,老師看不到希望,學生就很難有未來。
  • 馬雲「重回課堂」:化學老師會講歷史、瓶子能當樂器……
    一句熟悉的問候,1月7日清晨,三亞海邊100位鄉村教師和20位鄉村校長,開始了「重回課堂」的一天。李連杰在太極晨練裡當助教、化學老師會講歷史、語文老師讓馬雲想寫作文、一個紅豆瓶子能當樂器……鄉村教師頒獎活動中的「重回課堂」,不僅是老師間的交流,更是教育初心與理念的一次喚醒與碰撞,每年給老師們上課的各行各業老師陣容更堪稱「夢幻組合」,最終是希望每個鄉村兒童成為更好的自己。
  • 馬雲重回課堂:聽完課,我都想寫作文了
    來源:經濟日報李連杰教太極、化學老師講歷史、一個紅豆瓶子能當樂器……1月7日清晨,三亞海邊,100位鄉村教師、20位鄉村校長和馬雲一起,開始了「重回課堂」的一天。「同學們好!」一句熟悉的問候,讓課堂安靜下來。老師們輪番上臺,天馬行空的講解,臺下學生聽得興致盎然。馬雲一邊記筆記一邊感慨:「課原來還可以這麼上!」在最後一節班會課上,班主任馬雲提出要培養孩子的「四商三力」:四商指情商、智商、愛商、逆商;三力指心力、腦力和體力。他特別強調,心力是指抗挫的能力,腦力不是指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思考力、想像力。
  • 馬雲:課堂應人人嚮往,真正的教育是讓每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1月13日,「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在海南三亞舉行,今年9月退休之後將回歸教育事業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發表演講。馬雲認為,農村是中國教育最大的突破口,他希望對鄉村教育中進行大力改革,而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從老師開始。
  • 馬雲:未來競爭不靠背得多算得快 而是創造力想像力
    1月13日,馬雲與120名鄉村教師、鄉村校長相會在三亞「重回課堂」暨馬雲鄉村教師頒獎禮。在由馬老師主講的班會課上,他深情回憶了當年中學英語老師一句話對自己的影響,更強調了培養想像力、創造力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知識可以被灌輸,智慧只能被喚醒。他熱切地期待中國優秀的老師能夠啟迪孩子、發現每個孩子隱藏的智慧。
  • 430 億人民幣高位套現,暴露馬雲的「野心」,還說對錢不感興趣?
    本文原創,請勿抄襲和搬運,違者必究01高位套現馬雲是中國商業圈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人,他對中國電商行業,快遞物流還有行動支付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很多創業者眼裡,馬雲就是人生導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富含人生哲理,因為馬雲獨到的眼界,超前的格局,總能搶先一步布局市場。但是在去年教師節上,馬雲正式退休了,重回課堂的馬雲一心專注教育,公益事業。在今年上半年,馬雲也動用了所有的資源給武漢捐贈物資,給世界各國人民捐贈物品。然而螞蟻集團暫緩上市,也一改往日的形象。
  • 【百大名人愛美力】馬雲談藝術教育
    「教育教育,不僅是教,更在於育。」這是馬雲的感悟。馬雲在【重回課堂】的演講中講到了教育,提到了藝術教育。
  • 馬雲重回母校談教育:希望更多資源放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
    馬雲重回母校談教育:素質教育並不等於教育不需要嚴格昨天,在馬雲的母校杭州師範大學,2017屆馬雲鄉村教師和鄉村校長正式結業,首屆馬雲鄉村師範生頒獎同期舉行。馬雲在結業典禮的致辭中,分享了自己對教育的觀點。
  • 馬雲:真正的教育是想辦法讓每一個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2018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於1月13日-14日在海南三亞舉行。這也是馬雲第四次在臘八節重回課堂。馬雲在演講中稱,如果我們真正把「教」和「育」能夠變成一門藝術,去開啟很多孩子的智力。我一直這麼覺得,一個人要成功,要有情商、要有智商,更要有愛商。
  • 馬雲重回講臺,英語和教育也許一直是他的初心
    從教育走入社會,到因為教育而選擇退休,從創辦翻譯社到在世界舞臺上進行英文演講,英語和教育似乎一直都是馬雲的初心。1980年的西子湖畔,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騎著自行車,到處跟外國人打招呼。「你好,我想鍛鍊一下自己的口語。」在這裡,他遇到了來自澳大利亞的遊客David,從此開始,他們成為摯友。
  • 胡彥斌攜牛班團隊現身「2019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典禮」,一首「燃...
    而今五周年是個特別的節點,見證了馬雲鄉村教育人才計劃一路的完善升級,也濃縮了基金會五年來的成長與蛻變。馬雲曾表示過:「中國可以沒有阿里巴巴,沒有馬雲,但是不能沒有鄉村教師,中國的鄉村教師有近300多萬,直接影響了4000多萬鄉村兒童,這4000多萬孩子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 西湖畔與老外練英文 馬雲:感激給我不及格的英語老師
    不久前,由馬雲公益基金會發起的「馬雲鄉村教師獎」頒獎儀式在三亞舉行。馬雲與100多名獲獎的鄉村教師一同「重回課堂」,就教師與教育話題發表演講。本文根據演講內容整理。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問題人類已討論很久。
  • 跟馬雲一樣教師出身,這個安徽企業家卻倡導不打卡,不需要夢想
    要說中國最有名的老師,那應該非馬雲莫屬。大學畢業後,馬雲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當老師。如今功成名就,馬雲也是高調宣布,他要重回課堂。其實不在課堂的馬雲,也沒少過「老師癮」,只不過課堂變成了各種演講場合,學生變成了億萬聽眾。
  • 馬雲當老師是實現夢想,我當老師是全靠夢想撐著!
    也是馬雲創立阿里巴巴的日子,還是馬雲的54歲生日。今年教師節,沒有誰對教師節的賀信能夠比上馬雲的那封《教師節快樂》的公開信。馬雲在9月10日當天以一封公開信的形式,宣布明年的教師節自己將不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職,而將把更多時間、精力放在教育、慈善等公益事業上。
  • 全球二氧化碳水平下月或「糟糕」透頂—新聞—科學網
  • 庫裡:這是一場糟糕透頂的比賽,懷斯曼的表現非常棒
    庫裡:這是一場糟糕透頂的比賽,懷斯曼的表現非常棒
  • 《神奇女俠2》影評:「超英」的瓶子裝滿了狗血,糟糕透頂
    有些人的溫柔雍容豁達,有些人的溫柔甜膩作嘔,如果不是加爾·蓋朵,這部劇我根本看不下去。只會「救孩子」的神奇「奶奶」電影的時間線設定在1984年的美國,也就是距離第一部時間線「一戰」結束後的第40年,至少也得60幾歲的神奇女俠混跡在紐約街頭,秉持著雷鋒精神,幹著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日常,其實主要就是救孩子……不知道導演是咋想的,從影片開始,「孩子」,就是電影的唯一主角,先是花費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講述了小時候的神奇女俠有多麼天賦異稟
  • 俞敏洪:中國教育不改革,多少個馬雲都會玩完
    據俞敏洪透露,目前新東方每年投入到網際網路智能教育和傳統教育結合中的錢已經到了5億人民幣以上。政府任何一個研究部門都不可能如此投入,他們也終於開始承認在教育上進行大包大攬不是長久之計。在演講過程中,俞敏洪多次提及馬雲和湖畔大學。俞敏洪稱,特別歡迎湖畔大學出現,它的出現是勢不可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