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2021-02-19 走起現在

作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被公認為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幹被後人並稱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對西方的學術思想貢獻巨大。

韋伯曾任教於柏林洪堡大學、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代表德國參加凡爾賽會議談判,並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主要研究集中在宗教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領域。本書是其最知名的著作,其所提出和研究的論題影響深遠,被譽為「20世紀最富有生命力的著作之一」。

整本書是其《宗教社會學論文集》中的一篇論文。

韋伯從西方獨有的理性化道路以及新教教徒在經濟社會中的統計學分布這一有意思的現象出發,引出資本主義精神這一核心概念,從而思考西方文化獨特的理性主義是怎樣發展形成的?進而引出本書的研究主題:現代經濟生活的精神與新教禁欲主義的理性倫理之間的關係問題。接著從路德的「天職」觀出發,通過對新教禁欲主義四大宗教派別的分析比較及歸納,並推演了禁欲主義這一觀念在實際生活中的強大物質力量,得出結論:基於天職觀念的理性行為,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現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這種理性行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精神。

經典之作。整本書小編讀了兩遍,第一遍理解個大概,但足以由衷地被韋伯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和他睿智又客觀冷靜的姿態而徵服。第二遍理解了主體,有些細節需要讀一些專業文獻來幫助理解,但足以感覺到醍醐灌頂也深感震驚。

韋伯一定是學貫中西並通曉古今的,開篇引言部分對西方在科學、歷史學、藝術、建築以及國家政治體制方面獨特表現的簡要論述可謂精彩絕倫,接下來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澄清更是鞭辟入裡。類似這種精彩的觀點和論證在書裡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只記錄幾個有意思也很重要的點。

一、資本主義


尤其中國的讀者,很可能會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認識偏頗。我們從書本和國家意識形態領會的資本主義是貪婪的、壓榨的、血腥的,資本家都是壞人,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重文輕商的文化環境,進而對企業家以及任何盈利行為都很鄙夷。

韋伯仿佛洞悉到這一切一樣,他提到:對獲利的欲求、對金錢和利潤最大化的追逐,本身和資本主義並沒有什麼關係。這種欲求存在於並且一直存在於服務員、醫生、車夫、藝術家、妓女、貪官、士兵、貴族、十字軍、賭徒和乞丐等人的心中。對利潤永無止境的貪婪和資本主義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也有悖於資本主義精神。但是資本主義旨在通過可持續的、理性的、資本主義的企業運作追求利益並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在一個具有完全資本主義秩序的社會中,任何一個資本主義企業如果不能抓住機會獲取利益,那麼它註定要破產。

豁然開朗,糾正了偏見,重塑了對資本主義和企業家以及對盈利行為應有的客觀認知。

二、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用富蘭克林的事例很好地為讀者描繪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而書裡摘取的富蘭克林自傳中的金錢觀令人印象深刻。具有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不同於奉行享樂只為滿足需要傳統主義的商人,不是那些利用政治機會和非理性投機的投機商,也不是大金融家,與那些多少有點教養又努力提高社會地位的人沒有任何關係。

正相反,他們從艱難的生活中成長起來,既深謀遠慮又勇敢無畏,既節制有度又保守信譽,他們十分精明能幹並專心致志於他們的事業,同時又嚴格信奉資產階級的觀點和原則。這種理想的企業家會規避炫耀和不必要的支出,會對自己的能力保持清醒的頭腦,而對那些代表社會讚許的許多外在標籤又會感到局促不安。換句話說,他的生活方式經常具有一種禁欲主義傾向的特徵。與富蘭克林建議的謹慎相比,他又具備一種更為坦率的謙遜,這實非特例,而是他身上固有的特徵。他除了能從自己的財富那裡非理性地感覺到「已經把工作做得很好了」之外,再沒有什麼可以從中獲得的了。

這在傳統主義以及前資本主義狀態的人看來是不可思議、不值得甚至是卑劣的,難道所有人畢生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和大筆金銀財寶一起埋進墳墓,對他們來說看似只對那種沉溺於金錢、本性墮落的人,如守財奴,才解釋得通。這讓我聯想到了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還有一些勤勤懇懇、生活節儉、致力於慈善事業的人。

三、觀念與行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以前對觀念、價值觀這類抽象詞不甚理解,因此相應的在判斷事物發展甚至在識人辨人方面都有缺陷。從本書討論的議題,就是西方獨特的理性主義的發展,到對資本主義精神與傳統主義、前資本主義狀態的對比剖析,尤其是後半部分對新教禁欲主義加爾文宗、循道宗、虔信派和浸禮宗四種形式不同蒙恩標記及對其教義和信徒人格和生活狀態深遠影響的展示,一個深刻的領悟就是,一念之間,天壤之別。

富有資本主義精神的企業從外在形式上看不出和傳統主義企業有任何區別,但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因為企業家的觀念不一樣,後期的行事方式和企業的發展道路便完全不同。宗教信仰的教義更是這樣,反觀現在中國很多基督教教會中牧師對教義的傳播,感覺是否有點太隨意了,老百姓也是信得糊裡糊塗。

可見,以後的生活中要開始重視觀念的差異,決不能小看一個人對某件事物顯露的看法,也決不能輕視人與人之間很小的觀念不合,因為觀念背後是強大而堅固的邏輯體系,觀念在後期生活中可以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這種力量或將足以讓大家分道揚鑣,甚至彼此仇視。

四、理性

理性是書中的關鍵詞,以前對理性、感性兩個詞的認識是膚淺的,或者說是一知半解的,認為理性就是冷靜、不感情用事,不被情緒帶動,尤其是憤怒的時候要保持理性,不衝動。然而讀完本書,才更加理解了理性的內涵,理性、非理性並不是褒貶評論層面的詞彙,而是指一種狀態,一種是否基於一種邏輯體系的行為狀態。

路德的「天職」觀(即個人應該一直安分地保持上帝安排給他的身份和天職,並且應該根據已經被安排好的身份限制自己的世俗活動),加上新教禁欲主義加爾文宗的「預定論」(即上帝隨自己的意,為了彰顯他的榮耀,預定有些人得永生,而其餘人則受永死,這不以人的行為和意志為轉移,恩典是一個客觀力量的產物,與個人價值毫不相關,信徒通過「牢牢把握自己的天職」榮耀上帝,來努力獲得自己選民身份的確定性),把出世的隱修制度搬到了入世的世俗生活,清教徒內心有一套理性行為的邏輯系統,他們依照一種一貫的行為動機行事,從而克服「自然狀態」,過一種警覺而智慧的人生。這種宗教的核心特質就是迫使每一個基督徒都終身地成為修道士。對整個生活進行完全的基督教化就是這種倫理行為的條理性所產生的影響。

清教徒對理性人生的倡導直接影響了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發展。例如對於體育運動而言,如果是為了恢復體能,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如果成了任意釋放無節制衝動的途徑,或是變成喚醒人們驕傲自大、粗野本性抑或是非理性賭博本性的手段時,就絕對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這一點在今天看來區別很明顯,西方沒有像中國這樣國家出資專門培養的以奧運比賽為生的運動員,他們參賽的基本上都是大學生,是出於個人愛好和特長等。正如電影《火戰車》裡展現的,參加奧運證明自己為學校為種族爭光的想法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旦花錢聘請了專業教練來訓練自己,性質就不一樣了,已不是單純的興趣愛好,也不是為了強身健體,而變成了一種非順其自然的為贏而贏的動機,而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

五、當代社會,終點在那裡?

早期的宗教改革人士如路德、衛斯理等,絕非有意要催生今天經濟社會中的資本主義,他們關心的只有一點,那就是怎樣才能獲得靈魂的救贖。

然而,正如衛斯理所言,那些偉大的宗教運動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通常都只有在純粹的宗教狂熱退燒之後才得以顯現。那時,追尋上帝之國的熱忱漸漸轉變為嚴謹的經濟美德;而宗教的根基也被慢慢侵蝕殆盡,並被功利主義的世俗心取而代之。於是,正如道登所說,和《魯賓遜漂流記》中的情境一樣,那些附帶從事傳教活動的孤立經紀人,取代了班揚筆下那個匆匆穿過名利場、在精神上追尋天國的孤獨朝聖者。

小編認為全書的最高潮是在書的結尾,我們無法避開一個事實,當16世紀宗教改革的熱潮退卻,當禁欲主義、清教徒甚至基督教對人性的束縛漸漸走遠之後,今天在機器及大工業時代如火如荼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將會把人類帶向哪裡?韋伯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但是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姿態。

自從禁欲主義開始改造現世,並且在現世中貫徹它的理念,物質財富便獲得了一種控制人生的力量,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力量,並且不斷增強直至無法抗拒,它決定著降生於現代經濟秩序機制中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那些與經濟獲利直接相關的人。或許,這種決定權會一直延續到人類燒光最後一噸煤的那一刻。

今天,宗教的禁欲主義的精神已經逃離了這一鐵籠,全勝的資本主義已經不需要禁欲主義的支持了。一旦天職不再需要被感知,而僅僅變成了一種經濟強制力時,個人也就根本不會再去費力為其辯護了。在這種銳變發展得最為徹底的美國,剝離了宗教和倫理意義的財富追逐,變得越來越具有純粹的世俗激情,而這往往就賦予了它體育競技的特質。

沒人知道下一個住進這個鐵籠的會是誰,或者在這種巨大發展的盡頭是否會出現一個全新的先知,抑或那些老舊的理想和觀念是否會有一個偉大的新生,而如果這兩者都不可能,那麼是否會在騷動的妄自尊大中渲染出來一種機械式的麻木,對於這種文化發展的終點,我們完全可以這樣描述:專家們失卻了靈魂,縱情聲色者丟掉了心肝;而這種空殼人還浮想著自己已經達到了一種史無前例的文明高度。

但這就會將我們帶入價值判斷和信仰判斷的領域,而本書作為一項純粹歷史範疇內的論述並不需要背負這一重擔。

喜歡就點個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走起現在公益

這是走起現在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現已收到158.89元善款。每篇文章獲得的讚賞,全部捐獻給「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為川滇黔地區文化與教育公益活動提供幫助。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

今日留言話題

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歡迎分享

相關焦點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讀後感
    很多人認為這篇文章說出了資本主義成功的本質, 就是所謂新教倫理。言下之意, 那些不信新教的,就搞不成資本主義。 站在今天看,這當然是錯的。然而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這種粗陋的結論竟然大有人信。 於是有人開藥方說要搞成資本主義,得先信教。何其荒謬!事出有因,雖然這不是韋伯的原意, 但是總有人這麼想,無非是看到了新教國家搞資本主義特別成功。 從英國到後來的美國一家獨霸。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梳理筆記
    春節期間閱讀整理了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學術作品《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是一本社會學著作,社會學家聖西門最初為了在黑白顛倒的混亂社會中在實證主義之下建立更好的社會制度而開創了社會學這一學科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新教倫理》的誤讀史」分享會現場。編者按:幾十年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學術作品在中國被廣泛討論。至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中國已有13個翻譯版本。值新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出版之際,北京世紀文景邀請該書譯者和研究者閻克文以「《新教倫理》的誤讀史」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 讀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所以,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需要讀者有對資本主義以及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教義的基礎知識。本書揭示了經濟行為如何從信仰中獲得了合法性,而這種合法性如何為經濟行為提供巨大的動力。國人第一次接觸資本主義的概念,基本是源自初中政治經濟學中,馬克思的一段話: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罪惡的資本主義真的那麼「罪惡」嗎
    #每日國際視野#思修老師在課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因素,如果真的要找關鍵性的條件,那可能就是宗教,即基督教新教,對此,馬克斯·韋伯在他的《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我也是藉此契機,接觸到了這本書,並馬上被它嚴密的邏輯和新奇的觀點所吸引。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近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組織翻譯並出版了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成名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以下簡稱《新教倫理》)的中文新譯本,這是繼1987年三聯書店率先推出的由於曉、陳維綱等人翻譯的該書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以及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臺灣遠流出版公司由康樂、簡惠美翻譯的全譯本之後
  • 馬克斯·韋伯:新教與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精神」的起源《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由韋伯1904年和1905年發表的兩篇長文合成,是他最早嘗試在一般意義上研究這類問題的標誌。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一開始便用一個統計事實來作解釋:在現代歐洲,「商業領袖、資本所有者以及高級熟練工,甚至還包括現代企業中受過高等技術和商業訓練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這種現象可以這樣解釋:在這些發展中心出現了與經濟傳統主義決裂的現象,這也就形成了對一般傳統,尤其對舊有形式的宗教制度的揚棄。但是,這種解釋經不起仔細推敲。
  • 新教的入世禁慾倫理,為積累財富提供了道德能量
    新教倫理的核心是天職觀,意為任務由上帝安排,把個人的世俗義務,當作至高無上的天職,從而拋棄了天主教原有的禁慾修行和空洞訓令,客觀上證明了世俗活動具有道德意義,也為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提供了精神源泉。然而,是新教的抗議精神把改革的思想種子,撒播到了歐洲廣大地區,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瑞士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由上而下推行的宗教改革,以獨特教會形式擺脫了教皇的管轄。至16世紀中葉新教形成了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的歸正宗和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三個主要宗派,並得到了世俗政權的支持與保護,共同與羅馬天主教抗衡。
  • 白鋼:疫情過後,有心人可以寫一寫「新教倫理與群體免疫精神」
    三、天主教傳統與新教傳統這次疫情中,歐美內部呈現出的不同政策應對路徑——即以美國、英國(以及德國)為代表的事實上的「群體免疫」的路徑,和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為代表的比較接近東亞應對疫情的政府主導嚴控路徑,可以追溯其內在的文化差異:前者為新教傳統,後者為天主教傳統。
  • 英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但更深一點的原因是,英國是加爾文新教國家,他們接受了改革後的新教商業倫理,不受羅馬教廷的威權約束,後來又把新教帶到他們的殖民地;而西班牙與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他們沒有接受新教改革,繼續按照羅馬教廷規制的等級秩序組織社會與經濟,就這樣,他們的拉美殖民地也繼承了天主教傳統。新教國家和天主教國家怎麼差別這麼大呢?
  • 資本主義到底怎麼來的?除了《資本論》,還有這兩種觀點發人深省
    除了這一些讓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之外,學界另有兩本較知名的對資本主義展開論述的作品:第一部是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另一部是託尼的《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那麼就讓我們暫時跳出對資本主義這個概念的限定,並依據上述兩位西方學者的眼光,去回溯一下資本主義的獨特起源。以便了解他們對資本主義發生和發展的不同見解。二、馬克斯·韋伯對資本主義和宗教關係的理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德國哲學家馬克斯·韋伯於二十世紀初發表的社會學巨著。
  • 馬克斯·韋伯逝世百年:為什麼儒家文化不利於產生資本主義?
    韋伯一生基本默默無聞,但其後他的名聲呈幾何級數增長:他開創了一些重要思想,對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和未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他認為新教使得資本主義得以發生。與卡爾·馬克思截然不同的是,馬克思提出了資本主義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科技創造了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系統。而韋伯提出了唯心主義的觀點:認為是一組理念在事實上創造了資本主義,推動了新生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 施魯赫特北大講座|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從過去到現在
    另外,現代資本主義的出現必須要考慮到現代資本主義精神,精神的重要性絕不亞於結構。現代資本主義精神自有其歷史,正像《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所推展的那樣,經濟上的行動者可能傾向於採取特定的生活方式:對營利慾(Erwerbstrieb)加以理性的調節。營利慾是人的自然傾向,但文化必須去引導它,為之賦予特定的結構,資本積累本身無法為資本主義賦予正當性,它必須有文化的維度。
  • 資本主義精神與理性化
    中文原有張漢裕譯《著者補論》,收于氏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一書(臺北,1960),pp. 89—98;譯文稍有刪節。今由康樂參照張譯本、Parsons英譯本及以下版本予以重譯:W. G. Runciman ed.,E. Matthews tr.
  • 職業倫理與職業精神
    在社會化和市場化趨勢日益凸顯的現時代,對於職業倫理的要求,較之職業道德,將更為迫切和必要。那麼,職業倫理就是一種特殊的倫理立法,它是要從社會倫理的角度確立職業的倫理規範及價值觀問題。在很多時候,職業倫理甚至主要是體現為一種否定性意義上的東西,其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於著力解決職業領域內的倫理失範和價值混亂問題。職業倫理從社會意義的角度提出要求,是它的基本定位。
  • 佛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佛系青年是一部部絕對服從的機器?
    這個詞似乎和「喪文化」一樣,都是古老的犬儒主義或者說斯多葛主義在當代的回聲,但與以「葛優躺」「鹹魚」為代表的什麼都不做的喪不同,佛系青年他們的態度不是「不幹」,而是「沒所謂」,那如果說喪文化的(至少在精神上)的罷工可以說是對各方面生活壓力和工作倫理的反抗,那麼佛系青年他們是全面妥協的一群人了嗎?
  • 只賺錢不享受:基督教清教對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他通過對比西方國家內部的情況,發現那些信奉新教的地區,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遠好於天主教的地區,新教與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呈現一種高度伴隨的正相關關係。在國家層面,信奉新教的英國、荷蘭、美國資本主義發展要好於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傳統天主教國家。而在一個國家內部,比如德國,信奉新教的地區經濟也遠比天主教發達。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中國正統與異端倫理的傳統主義性質
    ——同從前(前面第2篇論文)(收在《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第一卷中的第2篇論文是《新教教派和資本主義精神》。—譯者)描述的教派的狀況相反,中國信用聯合體的特點,從形式上看有:1.具體的經濟目標是第一位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2.由於缺少由教派進行的資格考核,所以,信用只能由純個人的因素來決定。另外,這種信用聯合體實際上卻可以用來說明希臘式的「艾拉諾斯」。
  • 解讀 | ASR 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這具有巨大諷刺意味,因為韋伯(1930年)長期以來,最重要的第一項主要工作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加爾文主義的命題學說為合理化,企業家精神的庇護所是韋伯整個理論的唯一基礎提供了心理動力。但是許多學者將其視為韋伯在資本主義起源上的獨特貢獻或韋伯的獨特謬誤(例如 Tawney,1938; McClelland,1961; Samuelsson,1961;Cohen,1980)。關於韋伯這部分理論有效性的爭論傾向於掩蓋他在後來的著作中提出的更基本的歷史和制度理論。 無論在《經濟與社會》還是《新教倫理》韋伯的資本主義理論都是以「百科全書」的形式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