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 德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被公認為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與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幹被後人並稱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對西方的學術思想貢獻巨大。
韋伯曾任教於柏林洪堡大學、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等,代表德國參加凡爾賽會議談判,並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主要研究集中在宗教社會學和政治社會學領域。本書是其最知名的著作,其所提出和研究的論題影響深遠,被譽為「20世紀最富有生命力的著作之一」。
整本書是其《宗教社會學論文集》中的一篇論文。
韋伯從西方獨有的理性化道路以及新教教徒在經濟社會中的統計學分布這一有意思的現象出發,引出資本主義精神這一核心概念,從而思考西方文化獨特的理性主義是怎樣發展形成的?進而引出本書的研究主題:現代經濟生活的精神與新教禁欲主義的理性倫理之間的關係問題。接著從路德的「天職」觀出發,通過對新教禁欲主義四大宗教派別的分析比較及歸納,並推演了禁欲主義這一觀念在實際生活中的強大物質力量,得出結論:基於天職觀念的理性行為,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現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這種理性行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義精神。
經典之作。整本書小編讀了兩遍,第一遍理解個大概,但足以由衷地被韋伯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和他睿智又客觀冷靜的姿態而徵服。第二遍理解了主體,有些細節需要讀一些專業文獻來幫助理解,但足以感覺到醍醐灌頂也深感震驚。
韋伯一定是學貫中西並通曉古今的,開篇引言部分對西方在科學、歷史學、藝術、建築以及國家政治體制方面獨特表現的簡要論述可謂精彩絕倫,接下來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澄清更是鞭辟入裡。類似這種精彩的觀點和論證在書裡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只記錄幾個有意思也很重要的點。
一、資本主義
尤其中國的讀者,很可能會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認識偏頗。我們從書本和國家意識形態領會的資本主義是貪婪的、壓榨的、血腥的,資本家都是壞人,再加上中國自古以來重文輕商的文化環境,進而對企業家以及任何盈利行為都很鄙夷。
韋伯仿佛洞悉到這一切一樣,他提到:對獲利的欲求、對金錢和利潤最大化的追逐,本身和資本主義並沒有什麼關係。這種欲求存在於並且一直存在於服務員、醫生、車夫、藝術家、妓女、貪官、士兵、貴族、十字軍、賭徒和乞丐等人的心中。對利潤永無止境的貪婪和資本主義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也有悖於資本主義精神。但是資本主義旨在通過可持續的、理性的、資本主義的企業運作追求利益並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在一個具有完全資本主義秩序的社會中,任何一個資本主義企業如果不能抓住機會獲取利益,那麼它註定要破產。
豁然開朗,糾正了偏見,重塑了對資本主義和企業家以及對盈利行為應有的客觀認知。
二、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用富蘭克林的事例很好地為讀者描繪了資本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而書裡摘取的富蘭克林自傳中的金錢觀令人印象深刻。具有資本主義精神的人不同於奉行享樂只為滿足需要傳統主義的商人,不是那些利用政治機會和非理性投機的投機商,也不是大金融家,與那些多少有點教養又努力提高社會地位的人沒有任何關係。
正相反,他們從艱難的生活中成長起來,既深謀遠慮又勇敢無畏,既節制有度又保守信譽,他們十分精明能幹並專心致志於他們的事業,同時又嚴格信奉資產階級的觀點和原則。這種理想的企業家會規避炫耀和不必要的支出,會對自己的能力保持清醒的頭腦,而對那些代表社會讚許的許多外在標籤又會感到局促不安。換句話說,他的生活方式經常具有一種禁欲主義傾向的特徵。與富蘭克林建議的謹慎相比,他又具備一種更為坦率的謙遜,這實非特例,而是他身上固有的特徵。他除了能從自己的財富那裡非理性地感覺到「已經把工作做得很好了」之外,再沒有什麼可以從中獲得的了。
這在傳統主義以及前資本主義狀態的人看來是不可思議、不值得甚至是卑劣的,難道所有人畢生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和大筆金銀財寶一起埋進墳墓,對他們來說看似只對那種沉溺於金錢、本性墮落的人,如守財奴,才解釋得通。這讓我聯想到了比爾·蓋茨、扎克伯格還有一些勤勤懇懇、生活節儉、致力於慈善事業的人。
三、觀念與行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以前對觀念、價值觀這類抽象詞不甚理解,因此相應的在判斷事物發展甚至在識人辨人方面都有缺陷。從本書討論的議題,就是西方獨特的理性主義的發展,到對資本主義精神與傳統主義、前資本主義狀態的對比剖析,尤其是後半部分對新教禁欲主義加爾文宗、循道宗、虔信派和浸禮宗四種形式不同蒙恩標記及對其教義和信徒人格和生活狀態深遠影響的展示,一個深刻的領悟就是,一念之間,天壤之別。
富有資本主義精神的企業從外在形式上看不出和傳統主義企業有任何區別,但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物,因為企業家的觀念不一樣,後期的行事方式和企業的發展道路便完全不同。宗教信仰的教義更是這樣,反觀現在中國很多基督教教會中牧師對教義的傳播,感覺是否有點太隨意了,老百姓也是信得糊裡糊塗。
可見,以後的生活中要開始重視觀念的差異,決不能小看一個人對某件事物顯露的看法,也決不能輕視人與人之間很小的觀念不合,因為觀念背後是強大而堅固的邏輯體系,觀念在後期生活中可以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這種力量或將足以讓大家分道揚鑣,甚至彼此仇視。
四、理性
理性是書中的關鍵詞,以前對理性、感性兩個詞的認識是膚淺的,或者說是一知半解的,認為理性就是冷靜、不感情用事,不被情緒帶動,尤其是憤怒的時候要保持理性,不衝動。然而讀完本書,才更加理解了理性的內涵,理性、非理性並不是褒貶評論層面的詞彙,而是指一種狀態,一種是否基於一種邏輯體系的行為狀態。
路德的「天職」觀(即個人應該一直安分地保持上帝安排給他的身份和天職,並且應該根據已經被安排好的身份限制自己的世俗活動),加上新教禁欲主義加爾文宗的「預定論」(即上帝隨自己的意,為了彰顯他的榮耀,預定有些人得永生,而其餘人則受永死,這不以人的行為和意志為轉移,恩典是一個客觀力量的產物,與個人價值毫不相關,信徒通過「牢牢把握自己的天職」榮耀上帝,來努力獲得自己選民身份的確定性),把出世的隱修制度搬到了入世的世俗生活,清教徒內心有一套理性行為的邏輯系統,他們依照一種一貫的行為動機行事,從而克服「自然狀態」,過一種警覺而智慧的人生。這種宗教的核心特質就是迫使每一個基督徒都終身地成為修道士。對整個生活進行完全的基督教化就是這種倫理行為的條理性所產生的影響。
清教徒對理性人生的倡導直接影響了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發展。例如對於體育運動而言,如果是為了恢復體能,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如果成了任意釋放無節制衝動的途徑,或是變成喚醒人們驕傲自大、粗野本性抑或是非理性賭博本性的手段時,就絕對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這一點在今天看來區別很明顯,西方沒有像中國這樣國家出資專門培養的以奧運比賽為生的運動員,他們參賽的基本上都是大學生,是出於個人愛好和特長等。正如電影《火戰車》裡展現的,參加奧運證明自己為學校為種族爭光的想法是可以接受的,但一旦花錢聘請了專業教練來訓練自己,性質就不一樣了,已不是單純的興趣愛好,也不是為了強身健體,而變成了一種非順其自然的為贏而贏的動機,而這是一件嚴重的事情。
五、當代社會,終點在那裡?
早期的宗教改革人士如路德、衛斯理等,絕非有意要催生今天經濟社會中的資本主義,他們關心的只有一點,那就是怎樣才能獲得靈魂的救贖。
然而,正如衛斯理所言,那些偉大的宗教運動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通常都只有在純粹的宗教狂熱退燒之後才得以顯現。那時,追尋上帝之國的熱忱漸漸轉變為嚴謹的經濟美德;而宗教的根基也被慢慢侵蝕殆盡,並被功利主義的世俗心取而代之。於是,正如道登所說,和《魯賓遜漂流記》中的情境一樣,那些附帶從事傳教活動的孤立經紀人,取代了班揚筆下那個匆匆穿過名利場、在精神上追尋天國的孤獨朝聖者。
小編認為全書的最高潮是在書的結尾,我們無法避開一個事實,當16世紀宗教改革的熱潮退卻,當禁欲主義、清教徒甚至基督教對人性的束縛漸漸走遠之後,今天在機器及大工業時代如火如荼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將會把人類帶向哪裡?韋伯表示了深深的憂慮,但是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姿態。
自從禁欲主義開始改造現世,並且在現世中貫徹它的理念,物質財富便獲得了一種控制人生的力量,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力量,並且不斷增強直至無法抗拒,它決定著降生於現代經濟秩序機制中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那些與經濟獲利直接相關的人。或許,這種決定權會一直延續到人類燒光最後一噸煤的那一刻。
今天,宗教的禁欲主義的精神已經逃離了這一鐵籠,全勝的資本主義已經不需要禁欲主義的支持了。一旦天職不再需要被感知,而僅僅變成了一種經濟強制力時,個人也就根本不會再去費力為其辯護了。在這種銳變發展得最為徹底的美國,剝離了宗教和倫理意義的財富追逐,變得越來越具有純粹的世俗激情,而這往往就賦予了它體育競技的特質。
沒人知道下一個住進這個鐵籠的會是誰,或者在這種巨大發展的盡頭是否會出現一個全新的先知,抑或那些老舊的理想和觀念是否會有一個偉大的新生,而如果這兩者都不可能,那麼是否會在騷動的妄自尊大中渲染出來一種機械式的麻木,對於這種文化發展的終點,我們完全可以這樣描述:專家們失卻了靈魂,縱情聲色者丟掉了心肝;而這種空殼人還浮想著自己已經達到了一種史無前例的文明高度。
但這就會將我們帶入價值判斷和信仰判斷的領域,而本書作為一項純粹歷史範疇內的論述並不需要背負這一重擔。
喜歡就點個讚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走起現在公益
這是走起現在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現已收到158.89元善款。每篇文章獲得的讚賞,全部捐獻給「深圳市石門坎教育公益基金會」,為川滇黔地區文化與教育公益活動提供幫助。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
今日留言話題
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