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 ASR 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2021-02-28 Political理論志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具有許多學術旨趣,關於什麼構成他一生的主要主題這一問題引起了相當多的爭論。除了探討資本主義的起源外,韋伯還廣泛地具有現代性和理性的本質(Tenbruck,1975; Kalberg,1979; 1980; Seidman,1980),以及政治,方法論和社會學的各個實質領域。在所有這些關注的關注中,韋伯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已被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是他在資本主義發展上成熟的理論,該理論在他的最後一部著作(1961年)General Economic History中發現。

 

這具有巨大諷刺意味,因為韋伯(1930年)長期以來,最重要的第一項主要工作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加爾文主義的命題學說為合理化,企業家精神的庇護所是韋伯整個理論的唯一基礎提供了心理動力。但是許多學者將其視為韋伯在資本主義起源上的獨特貢獻或韋伯的獨特謬誤(例如 Tawney,1938; McClelland,1961; Samuelsson,1961;Cohen,1980)。關於韋伯這部分理論有效性的爭論傾向於掩蓋他在後來的著作中提出的更基本的歷史和制度理論。

 

無論在《經濟與社會》還是《新教倫理》韋伯的資本主義理論都是以「百科全書」的形式組織的。organized encyclopedically, by analytically defined topics, and does notpull together the theory as a whole. 但是卻在1919-1920年彙編而成的韋伯講座文集 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中,我們卻能看到端倪。General Economic History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韋伯對馬克思主義主題的關注比以往更多,這與《新教倫理》中散布的反馬評論有很大的不同。在下文中,Collins將嘗試系統地闡述韋伯的成熟的資本主義理論,該論點出現在General Economic History 中,並在適當時得到了《經濟與社會》中的基礎知識的支持。Collins認為,這種模型是迄今為止可用的關於資本主義起源的最全面的一般理論,即使與沃勒斯坦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等最新理論相比,也顯得熠熠生輝。

 

韋伯(Weber,1961:207-8,260)說,資本主義是通過企業的方法滿足人類需求的方法,也就是說,是由尋求利潤的私營企業提供的。交換是為了獲得正收益,而不是強制性供款或傳統上固定的禮物或交易。像韋伯的所有類別一樣,資本主義是一個分析概念。資本主義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巴比倫,是許多歷史經濟的一部分。它成為僅在19世紀中葉的西歐提供日常必需品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對於這種大規模的,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來說,關鍵是以「理性資本會計」為特徵的「理性永久企業」。

 

韋伯本人以多種不同的含義使用了「Rationalism」一詞。但是對於他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制度理論,只有一種需要我們關注。The "rational capitalistic establishment," says Weber (1961:207),"is one with capital accounting, that is, an establishment whichdetermines its income yielding power by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themethods of modern bookkeeping and the striking of a balance." The key termis calculability; it occurs over and over again in those pages. What isdistinctive about modern, largescale, "rational" capitalism-incontrast to earlier, partial forms-is that it is methodical and predictable,reducing all areas of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to aroutine. This is also Weber's criterion for calling bureaucracy the most"rational" form of organization.

 

為了使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高度可預測性,它必須具有某些特徵。韋伯論證的邏輯首先是描述這些特徵。然後向他們展示在世界歷史上幾乎所有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障礙,直到西方近幾個世紀為止;最後,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顯示了導致其出現的社會條件。

 

根據韋伯的論點,「理性化」資本主義的組成部分如下:

1. There must be private appropriation of all themeans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entrepreneurs. Land, buildings, machinery, and materials must all be assembledunder a common management, so that decisions about their acquisition and usecan be calculated with maximal efficiency.

 

2. Within this enterprise, capital accounting isoptimized by a technology which is "reduced to calculation to the largestpossible degree" (1961:208).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mechanization ismost significant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scale capitalism.

 

3. Labor must be free to move about to any work inresponse to conditions of demand.

 

4. Trading in the market must not be limited byirrational restrictions.

 

5. Finally, there must be calculable law, both inadjudication and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韋伯給我們的圖景是新古典經濟學所認為的市場制度基礎。他認為市場為個體企業家提供了最大的可計算性。貨物,勞動力和資本不斷流向最大回報區域;同時,所有市場的競爭都將成本降至最低。因此,價格用於總結有關最佳化資源分配以最大化利潤的所有必要信息;在此基礎上,企業家可以最可靠地進行長期大量生產的計算。韋伯(1961:209)說:「it must be possible to conduct the provision for needs exclusively on thebasis of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net income」

 

在韋伯的方案中,技術本質上是因變量。機械化的主要經濟特徵是僅在大規模生產時才可行(Weber,1961:129,247)。The costs of even simpler machines such as steam-powered looms would makethem worthless without a large-scale consumers' market for cloth, as well as alarge-scale producers' market in wool or cotton.如果沒有高度可預測性來預測產品將存在市場,並且所有生產要素都將以合理的成本實現,那麼就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因此,機械化取決於上述所有制度因素的先驗出現。

這樣描述的資本主義興起的社會前提是什麼?首先,請注意,即使在最繁榮的農業社會中,經濟生活通常也缺乏以上這些特徵。因此,大規模資本主義的社會先決條件是破壞阻礙勞動力,土地和商品自由流動或經濟轉移的障礙。其他先決條件是為大型市場,特別是適當的財產,法律和金融體系,建立機構支持。

這些不是資本主義的唯一前提,但是,韋伯正在尋求使資本主義成為西方而不是其他世界的世界變革力量的組織形式。Against Sombart, he points out that standardized mass production for warcannot have been decisive for, although a good deal of this existed in Europe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reafter, it also existed in the Mogul Empireand in China without giving an impetus to capitalism (1961:229). Similarly, theenormous expenditures for court luxury found in both Orient and Occident wereincapable of generating a mass market (1961:229-30).相關被排除的因素包括了:大規模生產、大宗市場、追求利潤、人口增長、價格革命等。韋伯發現西方獨有的特徵構成了因果鏈。Collins做了圖示化:

因果鏈的推理很精彩,請讀原文。

韋伯和馬克思都強調,資本主義需要大量形式上自由但經濟上沒有財產的勞動力。在市場上出售所有生產要素;以及所有因素都集中在資本主義企業家手中。馬克思並不認為技術可計算的重要性。有時,他似乎把純粹的技術生產力作為經濟變化的主要推動力,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他卻把它淡化為更大的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就像韋伯那樣。與韋伯不同,馬克思對可計算的法律根本沒有因果關係,也沒有看到韋伯因果鏈中的較早連結:經濟倫理,公民身份,官僚制度及其前身。


馬克思論述的獨特性在於兩個因素:原始積累和革命。關於後者,除了戲劇性的革命形象打破了財產制度對不斷增長的生產動力施加的束縛之外,馬克思幾乎沒有話語權了(馬克思,1959:43-4)。原始積累幾乎佔據了他所有的歷史討論。這意味著要積累足夠的原材料,工具和食物,以供勞動者在後續生產完成之前得以生存;因此,這是擴大經濟生產的定量前提。這種積累在歷史上以兩種方式發生。一是農民從他們的土地上沒收土地,這同時將財富集中在接收土地的資本家手中,並要求被徵用群眾在市場上出售他們的勞動力。在這兩個因素中,韋伯說沒有關於原始積累的明確說明。但是,General Economic History(1961:21-203)的整個較早部分都論述了各種形式的物質和金融手段的侵佔,這些形式除其他外構成了在整個歷史中無處不在的資本主義,儘管而不是合理的形式。Collins suspect, is one that Weber would reject. The assumption ought tobe subjected to proof. After all, agrarian societies already have the mostextrem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at the top of the social hierarchy of any typeof society in world history (Lenski, 1966); the industrial takeoff need onlyhave been fueled by a shift in the use of this wealth, not by a furtherextraction process. As Weber understood, and as subsequent research has shown,capitalists do not have to rise "from below," having amassed theirown wealth; it has been far more typical for the aristocracy themselves to gointo capitalist production (Stone, 1965; Moore, 1966).

沃勒斯坦(1974)的理論在第一卷中得到了發展,它強調了資本主義起源的兩個條件。一種是來自歐洲殖民地的金銀湧入,這導致了16世紀的價格上漲。在此期間,工資大致保持不變。價格和工資之間的差距構成了對盈餘的巨大提取,可以將其投資於擴張的資本主義企業(Wallerstein,1974:77-84)。這是沃勒斯坦對原始積累自變量的解釋。沃勒斯坦(1974:348)的第二個條件也來自國際形勢。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經濟體系,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經濟因素在一個比任何政治實體都可以完全控制的更大的領域內運作。這給資本家以結構為基礎的操縱自由。」他(1974:355)繼續說,不同的州必須具有不同的優勢,以使並非所有的州「都將處於阻礙其所在地位於另一個州的跨國經濟實體有效運作的地位」。實際上,資本家必須有機會將自己的立場在各種政治氣氛中轉移到形勢最有利的地方。

 

韋伯(1961:259)事實上都知道這兩種情況。但是,關於金銀流入的影響,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資本主義發展不利的。

 

韋伯(1961:231)在另一篇文章中確實說過,十六和十七世紀的價格革命「為通過降低生產和降低價格尋求利潤的特定資本主義傾向提供了強大的槓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工業(而非農產品)產品,因為加快的經濟節奏給進一步合理化經濟關係和發明更便宜的生產技術帶來了壓力。因此,韋伯在當時已經出現在歐洲的經濟體制的框架內,使貴金屬的湧入作為一個促成因素,儘管顯然不是必不可少的。

 

韋伯(1961:249)在很大程度上同意沃勒斯坦關於資本主義國際性質的觀點。在這裡,與沃勒斯坦的巧合是驚人的。Weber does not emphasize the contours of Wallerstein's world system, withits tiers of core, semiperiphery, and periphery, but Weber does show thecentral importance of mobile capital among militarily competing states, and hegives a more specific analysis than Wallerstein of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isis transformed into an advantage for capitalism.

 

總的來說,韋伯關於資本主義起源的最新理論與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融合和互補性。韋伯在很大程度上拒絕了馬克思的原始積累理論,或者至少將它們歸結為次要因素。另一方面,沃勒斯坦以及一般的現代馬克思主義,已將國家置於分析的中心。韋伯已經朝著這個方向已經大跨步邁進了,以至於韋伯對馬克思主義傳統的主要批評,即使是現在的形式,也在於它尚未認識到制度形式的集合,特別是基於法律制度的制度形式。

 

對於韋伯來說,國家和法律制度絕不是決定社會物質組織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相反,他的國家發展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關鍵因素是支配物質條件的形式。我們已經看到了組織武器對於韋伯的資本主義因果鏈的重要性。

編譯|李致憲

審核|華堂門生

相關焦點

  • 沃勒斯坦與「世界體系理論」
    三、《現代世界體系》世界體系理論是對全球化存在狀態的一種解讀方式和理論。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其主要標誌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 )於1974年出版的《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16世紀資本主義農業和歐洲世界的起源》一書。
  • 從中心到邊緣——沃勒斯坦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伊曼紐·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美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當代社會科學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倡導者,在西方學術界被稱為"新馬克思主義"學者。他的著作主要有《自由主義以後》等。
  • 紀念沃勒斯坦|劉健芝:作為反體系運動倡導者的沃勒斯坦
    沃勒斯坦重視這個倡議,認為它闡釋了反對資本主義的整個運動的原則與綱領。可是,倡議發表後,受到世界社會論壇裡面不少非政府組織的非議,質疑它要代表世界社會論壇發言,儘管阿明多次澄清這個倡議只代表「世界另類實踐論壇」、「第三世界論壇」等網絡的主張。阿明同時批評世界社會論壇有些組織極力壓抑共同綱領的辯論和推廣。直到今天,這個爭論仍然在世界社會論壇的「國際協調委員會」內進行。
  • 沃勒斯坦逝世一周年|中外左翼學者、活動家投書緬懷
    這表明,我們可以藉助沃勒斯坦教授的世界體系論來解讀金融全球化已經進一步演變成了極具排斥性的金融法西斯化。沃勒斯坦曾是資本主義歷史上布羅代爾式冒險的一部分。他與費爾南多·布羅代爾分享了一種關於長時段和「文明語法」的激情創新。布羅代爾在最後一次採訪中提到了他的弟子沃勒斯坦,他很驚訝地說:但沃勒斯坦不是我的弟子,他教我的比我帶給他的還多。沃勒斯坦最懂得如何將長時段的布羅代爾式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和問題結合起來。
  • 學人專訪 | 緬懷「世界體系理論」代表學者沃勒斯坦
    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2019)是美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國際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當代社會科學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倡導者政治學人在郭臺輝教授的授權和支持下,節選《世界體系分析與歷史社會科學——耶魯大學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部分內容,以紀念與緬懷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 酈菁紀念沃勒斯坦︱左翼知識群體的過去與未來
    而俄國起點低得多,但相對獨立於現代世界體系,卻使得國家建構和經濟發展得以可能,在十九世紀之後逐漸成為半邊緣國家,並在二戰後試圖主導建立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相抗衡的社會主義替代性體系,雖然最後解體了。當然,中心-邊緣的模型似乎只是把上世紀拉美知識分子所發明的「依附理論」歷史化、精緻化了。
  •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韋伯反覆批評歷史決定論,認為歷史演變有著多種因果鏈條,並非只有唯一因果關係可循。儒教文化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間是否有因果關係,怎樣的因果關係,還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閱讀中印象深刻的是韋伯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精神—即理性的經濟活動—的仔細界定和討論。他指出,「無止境的營利慾並不等同於資本主義,更加不是其『精神』所在。反之,資本主義恰倒可以等同於此種非理性衝動的抑制、或至少是加以理性的調節。
  • 馬克思•韋伯的社會學理論
    韋伯與個人主義的理論區別在於,試圖通過個體研究整體,即通過對行動者主觀有意義的理解達到對整體社會現象的因果性說明。社會行動韋伯將社會行動作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行動必須要符合以下條件:行動者賦予其行動以主觀意義,有行為動機。行動者主觀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與他人的聯繫。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讀後感
    很多人認為這篇文章說出了資本主義成功的本質, 就是所謂新教倫理。言下之意, 那些不信新教的,就搞不成資本主義。 站在今天看,這當然是錯的。然而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這種粗陋的結論竟然大有人信。 於是有人開藥方說要搞成資本主義,得先信教。何其荒謬!事出有因,雖然這不是韋伯的原意, 但是總有人這麼想,無非是看到了新教國家搞資本主義特別成功。 從英國到後來的美國一家獨霸。
  • 【學人文集】陳德中|韋伯與新康德主義:繼承與批評
    以其「理想型」觀念為代表,韋伯最終建立了其獨特的解釋理解社會學。 韋伯以其對世界諸宗教的社會學研究而聞名。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代表,這一研究關注觀念旨趣在人類合群行為產生過程中的作用,關注觀念旨趣如何與包括物質旨趣在內的其他旨趣在歷史演進中因「選擇性親和」而相互作用,最終促成了人類複雜的社會組織行為與社會合作行為。
  • 淺談韋伯「三位一體」社會分層理論
    這兩大傳統在理論目標上是有重要分歧的。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更多地強調了社會衝突的方面;反之,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維護的目的,專伯三位一體分層論更多地強調了社會協調的一面。這樣,當我們在運用上述理論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分層結構時,就要特別注意:我們分析的目的是要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面不是要激化社會矛盾。
  • 紀念沃勒斯坦丨談話錄:種族、民族與階級
    所以我也告訴沃勒斯坦,最讓我操心的就是種族主義,因為它在政治上讓人感到擔憂,是一個有意義的議題,同時也由於我覺得從理論上來看,有效應對這一議題已經失去其武裝,或說變得不可能了。我猜想他會有更明確的想法,無疑是因為移民議題——當時還不叫後殖民問題——在沃勒斯坦對世界體系的認識與討論中發揮了極為核心的作用。但我並沒有受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訓練,而在這類議題上,我們也沒什麼可說的。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最後,馮仕政總結道,氣質也是知識社會學的一部分,因為學問不可避免是對學者自我的表達。面對有涯之生和無涯之世的張力,學者在日常生活對生命的感受會浸潤到研究當中去,對其理論的範式產生深刻的影響。董一格:韋伯、馬克思與社會學的批判視角董一格指出自己的討論原點在於一個「局外人」與韋伯理論之間的緊張關係。董一格第一次讀韋伯是在十二年前的「韋伯、範伯倫與全球資本主義的譜系」課上。
  • 李猛丨韋伯思想是時代的「黑暗之心」(紀念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76]盧卡奇·格奧爾格,匈牙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文藝批評家盧卡奇,深受韋伯影響的匈牙利青年哲學家,[77]在將理性化學說轉變為物化理論時,將韋伯在現代官僚制支配中發現的「事務性」原則與科學工作「面向事情」的「客觀化」原則(韋伯著作中的兩種Sachlichkeit)直接聯繫在一起,斷定這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才第一次得以實現的,與社會經濟結構相對應的
  • 馬克斯·韋伯:新教與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斯、涂爾幹和韋伯著作的分析》是吉登斯早期著作,為他贏得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本節為該書第三篇第九章札記。導語:馬克斯與涂爾幹馬克斯·韋伯與涂爾幹幾乎是同時代人,但兩人所處的學術氛圍在某些重要方面卻大不相同。
  • 羅崗:「韋伯翻譯」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儘管上述言論還有所保留:「韋伯熱的興起與上述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間的同步現象,究竟是偶然的巧合,還是存在著相關關係,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答案恐怕還要到韋伯著作中去尋找」,[44]不過將這一論斷與當時關於工業東亞(包括日本、臺灣、香港、韓國和新加坡)、儒家資本主義和韋伯理論關係的討論[45]結合來看,也可以把當時中國大陸方興未艾的「韋伯翻譯」當作「現代化訴求」的一種自我表徵。
  • 韋伯思想在中國
    韋伯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致力於東方宗教研究,寫作並在生命最後階段修訂了《儒教與道教》一書,把它置於「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比較研究系列的重要位置,表明儒教與道教被他當作「歷史個體」在論證和確立西方理性化的「普遍歷史」意義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學界對韋伯的研究歷來重視與中國文化有關的《儒教與道教》一書。
  • 著名社會學家沃勒斯坦去世,享年89歲
    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8月31日,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國際政治經濟學家,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體系理論的主要提出者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帕森斯有一個說法,他說,韋伯開了先河,把價值立場和價值取向對人的行為系統的決定性作用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這是在過去別人沒做過的。因為在當時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衝擊下,價值系統對人的行為系統的決定性作用被廣泛忽視了。韋伯試圖從經驗理論角度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閱讀點。
  • 施魯赫特北大講座|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從過去到現在
    施魯赫特教授選擇了馬克思、韋伯與後來法國的呂克·博爾坦斯基(Luc Boltanski)與夏娃·希亞佩洛(Eve Chiapello)這三種理論立場,原因很簡單:從馬克思開始,韋伯的理論部分基於馬克思,而博爾坦斯基與希亞佩洛基於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