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倫理的核心是天職觀,意為任務由上帝安排,把個人的世俗義務,當作至高無上的天職,從而拋棄了天主教原有的禁慾修行和空洞訓令,客觀上證明了世俗活動具有道德意義,也為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西歐在15世紀後期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新興民族國家確立了集權的王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在互相較量中逐漸削弱,教會內部的腐敗和市民階層反封建神權鬥爭日趨激烈,文藝復興讓人文主義覺醒,經院神學已成為僵死教條和無謂爭辯的代名詞,理性批判精神開始開始傳播,天文地理和數學醫學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即將崩潰的封建中世紀為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然而,是新教的抗議精神把改革的思想種子,撒播到了歐洲廣大地區,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瑞士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由上而下推行的宗教改革,以獨特教會形式擺脫了教皇的管轄。至16世紀中葉新教形成了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的歸正宗和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三個主要宗派,並得到了世俗政權的支持與保護,共同與羅馬天主教抗衡。宗教戰爭後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等和約確認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基本上形成了新教當今的分布格局。
17世紀中葉英格蘭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進一步推動了新教運動,結果是產生了脫離國教的獨立宗派,不少受排擠的清教徒移民到了北美,使新教成為北美影響最廣的教派。18世紀的歐洲資產階級取得全面勝利,在思想文化上崇尚理性和自由,對一切舊體系採取批判的態度即啟蒙時期,新教精英運用唯理主義哲學,對基督教信仰和神學進行了新的論證解釋,提倡思想自由和寬容原則,試圖在信仰和理性之間進行調和,這對19世紀新教神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所謂加爾文教義,其核心內容是命定說,宣稱人在生前就已被上帝判決了他來世的命運,而且世俗人的任何世俗手段都無法窺知天意,人與上帝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基督徒只有遵從上帝戒律並完成其旨意,在從事世俗活動中爭取獲得職業上的成功,便是建立獲救信心的惟一手段。加爾文使世俗的職業活動,加持了宗教上的合理性和道德感,這種禁欲主義傾向突出表現為勤儉節約和抵制享樂性消費,認為積累財富的勤儉是道德的,而驕奢縱慾是有罪的。它與天主教把禁慾限制在寺廟裡不同,某種意義上這種入世禁慾使宗教世俗化了,這一切也為財富資本進化創造了條件。
信仰作為精神世界的基石,往往是信仰什麼就幹什麼,對社會有著巨大凝聚變作用,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違規就意味著忘記責任。努力增加財富,並以此為目的活動被視為盡責盡職,就是一種美德和能力的表現,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資產階級的文化根基,這種新教入世禁欲主義倫理,為資本家提供了道德能量,也是現代理性資本主義興起的精神動力。可以說新教改革出自宗教動機,所表現的是禁慾精神和有序的倫理生活,卻無意中促進了經濟活動,關鍵在於它賦予了逐利行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