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的入世禁慾倫理,為積累財富提供了道德能量

2020-12-13 清新觀

新教倫理的核心是天職觀,意為任務由上帝安排,把個人的世俗義務,當作至高無上的天職,從而拋棄了天主教原有的禁慾修行和空洞訓令,客觀上證明了世俗活動具有道德意義,也為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提供了精神源泉。

唐人坊泥人

西歐在15世紀後期封建制度開始解體,新興民族國家確立了集權的王侯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廷在互相較量中逐漸削弱,教會內部的腐敗和市民階層反封建神權鬥爭日趨激烈,文藝復興讓人文主義覺醒,經院神學已成為僵死教條和無謂爭辯的代名詞,理性批判精神開始開始傳播,天文地理和數學醫學等都有了新的突破,即將崩潰的封建中世紀為宗教改革準備了條件。然而,是新教的抗議精神把改革的思想種子,撒播到了歐洲廣大地區,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瑞士加爾文等的改革活動,進一步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由上而下推行的宗教改革,以獨特教會形式擺脫了教皇的管轄。至16世紀中葉新教形成了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的歸正宗和英格蘭國教的安立甘宗三個主要宗派,並得到了世俗政權的支持與保護,共同與羅馬天主教抗衡。宗教戰爭後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等和約確認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基本上形成了新教當今的分布格局。

17世紀中葉英格蘭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進一步推動了新教運動,結果是產生了脫離國教的獨立宗派,不少受排擠的清教徒移民到了北美,使新教成為北美影響最廣的教派。18世紀的歐洲資產階級取得全面勝利,在思想文化上崇尚理性和自由,對一切舊體系採取批判的態度即啟蒙時期,新教精英運用唯理主義哲學,對基督教信仰和神學進行了新的論證解釋,提倡思想自由和寬容原則,試圖在信仰和理性之間進行調和,這對19世紀新教神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所謂加爾文教義,其核心內容是命定說,宣稱人在生前就已被上帝判決了他來世的命運,而且世俗人的任何世俗手段都無法窺知天意,人與上帝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基督徒只有遵從上帝戒律並完成其旨意,在從事世俗活動中爭取獲得職業上的成功,便是建立獲救信心的惟一手段。加爾文使世俗的職業活動,加持了宗教上的合理性和道德感,這種禁欲主義傾向突出表現為勤儉節約和抵制享樂性消費,認為積累財富的勤儉是道德的,而驕奢縱慾是有罪的。它與天主教把禁慾限制在寺廟裡不同,某種意義上這種入世禁慾使宗教世俗化了,這一切也為財富資本進化創造了條件。

信仰作為精神世界的基石,往往是信仰什麼就幹什麼,對社會有著巨大凝聚變作用,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違規就意味著忘記責任。努力增加財富,並以此為目的活動被視為盡責盡職,就是一種美德和能力的表現,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資產階級的文化根基,這種新教入世禁欲主義倫理,為資本家提供了道德能量,也是現代理性資本主義興起的精神動力。可以說新教改革出自宗教動機,所表現的是禁慾精神和有序的倫理生活,卻無意中促進了經濟活動,關鍵在於它賦予了逐利行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

相關焦點

  • 讀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所以,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需要讀者有對資本主義以及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教義的基礎知識。本書揭示了經濟行為如何從信仰中獲得了合法性,而這種合法性如何為經濟行為提供巨大的動力。國人第一次接觸資本主義的概念,基本是源自初中政治經濟學中,馬克思的一段話: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罪惡的資本主義真的那麼「罪惡」嗎
    我也無法完整的總結出新教倫理如何對資本主義產生影響。我只能抓住結果和表皮來寫下自己的感受。入世和禁慾「入世」即新教提倡的用積極認真工作勞動來獲取經濟利益,並在此過程中的新教徒應該堅定信仰,將在工作中理性思考、有條不紊的分析視為增添上帝榮譽唯一手段。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梳理筆記
    依然要找出作者想要討論的問題) 下卷 禁欲主義新教各支派的職業倫理 第四章 禁欲主義的宗教根基/73第五章 禁慾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聯繫/128 上卷是提出問題,下卷作者就應該是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解釋問題。 總結:通過分析目錄我們就可以大概還原作者的思維的過程。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讀後感
    很多人認為這篇文章說出了資本主義成功的本質, 就是所謂新教倫理。言下之意, 那些不信新教的,就搞不成資本主義。 站在今天看,這當然是錯的。然而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這種粗陋的結論竟然大有人信。 於是有人開藥方說要搞成資本主義,得先信教。何其荒謬!事出有因,雖然這不是韋伯的原意, 但是總有人這麼想,無非是看到了新教國家搞資本主義特別成功。 從英國到後來的美國一家獨霸。
  • 閻克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誤讀史
    「《新教倫理》的誤讀史」分享會現場。編者按:幾十年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部學術作品在中國被廣泛討論。至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中國已有13個翻譯版本。值新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出版之際,北京世紀文景邀請該書譯者和研究者閻克文以「《新教倫理》的誤讀史」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 馬克斯·韋伯:新教與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精神」的起源《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由韋伯1904年和1905年發表的兩篇長文合成,是他最早嘗試在一般意義上研究這類問題的標誌。如果想要解釋清楚新教與經濟理性(economic rationality)之間的關係,就必須認識新教信仰的特殊性。宗教改革與現代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關聯。以恩格斯著作為代表的的經典馬克思主義認為,新教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早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但韋伯視之為一種站不住腳的觀點而不予接受。
  • 讀書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從西方獨有的理性化道路以及新教教徒在經濟社會中的統計學分布這一有意思的現象出發,引出資本主義精神這一核心概念,從而思考西方文化獨特的理性主義是怎樣發展形成的?進而引出本書的研究主題:現代經濟生活的精神與新教禁欲主義的理性倫理之間的關係問題。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文新譯本譯者感言
    ,中文學術界第三個《新教倫理》的全譯本。韋伯的《新教倫理》一書德文初版於1904-1905年問世,修訂版於1920年刊行。帕森斯早年留學德國就讀海德堡大學,1927年他以韋伯和桑巴特論述中關於資本主義的起源爭論為題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返美後旋即將《新教倫理》譯成英文於1930年出版。
  •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社會角色,商業與人一樣,要考慮到自身負有的責任,否則就極有可能因傷害公眾而成為不受尊重的公司和人。什麼是倫理(ethikos)?什麼是道德(moralis)?古老的東方文明,道德一詞指群體規範要求,人們會為了社會秩序而形成行為規範的共識,用以協調人與人之間,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 網絡倫理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積極意義
    在網絡中人們的行為由自己決定,只有自己能控制自己行為,自己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要求人們具備高度自覺的倫理道德觀念。沒有細緻的條文規定可以做什麼,只有約定俗成的可為或不可為。因為它本身就是個高度輿論化的社會,一旦你的行為違背了倫理道德線,那麼大眾的口水會無情地「吞噬」你,使你受到輿論的壓力。這樣一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是社會發展到後期的理想倫理道德模式,它要求人們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其次相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網絡倫理的內涵更豐富,包含的層次更多元化。因為現實的世界是由不同的地域組成的,具有各種不同的傳統,這就是由於這些明文規定,將現實生活的倫理地域化。
  • 中國社會大眾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共識——基於改革開放 40年持續調查的數據
    2007 年,改革開放近 30 年,中國倫理道德發展逐漸由多元向二元聚集,進入重大轉折的 「十字路口」; 2013 年的調查顯示,倫理道德的精神狀況已經越過十字路口,呈現 「多」向 「一」、「變」向 「不變」積累積聚的徵兆; 2016 年和 2017年的調查表明,改革開放近 40 年來,中國社會大眾倫理道德發展的一些重大共識已經開始生成或已經生成。
  • 道家倫理的精神哲學意義
    由此莊子就由哲學上的相對主義蛻變為道德上的虛無主義,不是否定了異化了的倫理世界,而是徹底否定了倫理世界和道德世界本身。二、入世與隱世中國文化是一種入世的文化,中國倫理是一種入世的倫理。但是,這種入世文化與入世倫理的持存和運作的條件,是在文化結構和精神結構中必須存在某種退出機制或撤出機製作為互補和互動,就像在出世文化中必然要求入世的機制或必然要求以入世為前提一樣。
  • 高技術的倫理―道德悖論及其文化戰略
    在入世性的文化中,倫理運作的主要機制是信念、傳統和輿論壓力;在出世的文化中主要是信念和信仰。現代高技術不僅會通過徹底地改變人而徹底地告別傳統,而且由於虛擬空間的創設,也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監督難以可能,惟一可以依賴的,是人的信念和信仰,但在技術的絕對邏輯下,信念與信仰的可靠性乃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高技術的倫理後果、高技術背景下的「倫理缺場」可以這樣概括:退「人」;隱「倫」;無「理」。
  • 「書摘」韋伯|《儒教與道教》中國正統與異端倫理的傳統主義性質
    儘管道家熱衷於長生不死和來世的獎懲,他還是像儒家一樣,始終是入世的。據說,道教教階制的奠基人明確地吸取了莊子那句比阿喀琉斯在陰間表明的態度(「寧為陽間一無所有之奴,不做陰間之王」)還有過之的話:「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莊子外篇·秋水》)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在正統儒教中,巫術也保留了被承認的地盤,並且發揮了傳統主義的作用。
  • 科學探索違背道德倫理嗎
    不能回到神秘傳說中去找道德教條   人類經歷過兩種價值觀,一種是基於感情、信仰、習俗或權威的未經檢驗的價值觀;它根植於某種毋庸置疑的信念;另一種是受到認知和理性探索的知識影響的價值觀。前者以主觀主義的道德倫理觀為代表,且受到後現代主義者的追捧;後者以客觀主義為代表,表現為客觀相對主義和客觀結構主義。
  • 信念倫理與倫理信念
    具體而言,在個人層面,倫理信念的缺失體現在個人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以及為尋求自我利益而無視社會法律制約和倫理約束,甚至損害他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也體現為個體精神世界的空虛、煩躁、焦慮和不安等狀態,以及精神境界的不斷沉降和俗化。
  • 萬俊人:道德倫理必須「頂天立地」
    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人文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教授提名委員會委員兼基礎文科組組長。兼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倫理學》首席專家兼召集人。  從傳統到現代,倫理學通過對道德問題的研究而改善人類社會的道德生活,為社會的文明進步、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