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19:46:03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文翰/文、圖、視頻
掏耳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民間至今仍有三大快活之說:洗澡、捏腳、採耳。前兩者,體驗過的市民甚多;但採耳,作為更小眾的存在,一直在重慶不溫不火。
近日,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將「三心耳藝」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其傳承人是一名年僅33歲的女子——李存林。
▲李存林展示採耳工具
出身於中醫世家 老茶館偶遇恩師
11月20日上午,江北區華新街西普大廈12樓,追尋著輕聲的古典音樂,若有若無的沉香香氣,記者來到了川耳匠非遺採耳培訓基地。
木質書架上擺放著造型古樸的杯碟、蓮蓬、陰沉木,若不是幾張學員訓練床位吸人眼球,這裡更是一間茶話室。
李存林是重慶萬州人士,身高約1.6米,皮膚白皙、鵝蛋臉,說話輕言細語,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幾歲。相比名字,大家更喜歡叫她「林妹妹」。李存林介紹,自己出身於中醫世家,爺爺擅長接骨、推拿、製作膏藥,她從小就幫著大人晾曬、熬煮中藥,同齡人覺得難聞的苦味,她卻覺得芳香四溢,耳濡目染之下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十八歲時,李存林從萬州中醫校畢業後,在當地開辦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經過短短兩年時間,盲人按摩店發展至5家。李存林既是老闆,又是指點技師技藝的老師,還要為慕名而來的顧客服務,其中有一項就是在當地頗為少見的採耳。
採耳看似是小技藝,實在是大有講究。通俗來說,人體越靠近耳膜位置的區域越發敏感,也是採耳師發揮空間最大,讓顧客最舒服的區域。「採耳發源於川渝地區,但在四川有壩壩茶文化,採耳更加盛行。當時,萬州很少有人專業從事採耳,我想提升技藝,也找不到老師。我當時考慮過去四川專門學習一段時間。」李存林說,偶然的機會讓她在觀音橋一家老茶館遇到了自己的老師汪澤吉,他的師傅是民國初年四川蓬溪頗有名氣的採耳匠人,這一分支的採耳手藝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遇到林林時,我已經70歲,眼力不行了,手也沒有過去那麼穩。按理說已經不適合採耳,屬於半退休狀態,反正帶著工具去茶館喝喝茶,也就給老顧客服務服務,一天採不了幾個。」汪澤吉說,在過去,採耳師還叫掏(挖)耳匠,還給顧客提供剃頭、修面的服務。他也收過幾個男徒弟,但都因為覺得不賺錢放棄了這門手藝。隨著年事漸高,他既捨不得這門手藝失傳,也擔心自己堅持做下去,哪天眼花手不穩砸了自己招牌。
「這小女娃娃模樣雖然乖巧,但是不是圖一時新鮮還不好說。」面對李存林拜師的提議,一開始汪澤吉是拒絕的。為表拜師決心,有一次李存林也帶了採耳工具,去茶館拜訪當時還沒同意當她老師的汪澤吉,22種採耳工具,分毫不少。
耐不住李存林軟磨硬泡,汪澤吉答應李存林在他耳中試一下身手。「在茶館這種吵鬧的環境,手還如此穩,說明心靜得下來,是幹這行的料。」在經歷了一陣「小舒服」後,王澤吉決定,收下這位關門弟子,這也是他這輩子唯一的女徒弟。
▲採耳工具展示
將前輩傳承的技藝進行改造創新
2016年,在向李存林傾囊相授採耳技藝後,汪澤吉回到了老家安享晚年。後來,李存林又遇到了和她同為1986年出生的黃娟。從2003年開始,黃娟先後涉足過美容、足療、服裝,對採耳也有著濃厚興趣的她跟李存林一拍即合,決定在採耳行業幹一番事業。黃娟負責營銷,開始女漢子般的走南闖北,身在重慶的時間屈指可數。
▲黃娟(左)李存林(右)合影
李存林除了大量翻閱採耳技藝和中醫理療養生資料,更是將前輩傳承的技藝進行改造創新。採耳是手上功夫,手要穩、要輕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切技藝始於此。
★手上過:耳勺掏紙巾,鑷子夾頭髮
在過去,匠人們會烹製薄薄的麵皮,模擬成耳繭、耵聹(耳屎)貼於手背,再用挖耳勺輕輕將麵皮揭下來,但挖耳勺不能接觸皮膚,碰到就算練習失敗,必須重頭再來。但因為麵粉質量和麵皮厚薄、黏度程度不一,這種方法缺點就是穩定性不夠。
李存林發現,每張餐巾紙其實是用三到四層更薄的紙巾重疊而成,她選用一層紙巾加水貼於手背,紙巾相比麵皮更薄,更能考究技法。 用食指、拇指指腹輕捏住挖耳勺左右搖晃,也是練習方式之一: 力度重了,挖耳勺無法晃動;力度輕了,挖耳勺就會從指間掉落。講究的就是把手心同步的技藝形成肌肉記憶,植入腦海,耳道裡是敏感所在,必須輕、柔、穩。此外,還有將頭髮剪成一釐米的小段,同樣置身手背,夾起來不能觸碰皮膚等練習方式。
▲採耳師的基本功修煉:挖耳勺不接觸皮膚揭下餐巾紙
★眼睛辨:從黃豆到米粒,觀察不同之處
長時間的採耳,聚焦於細小之物,會讓人的眼睛產生疲憊。而通過一定練習,可以讓眼力更敏銳,對於疲憊感更有抵抗力。
如果粗略一看,每顆黃豆、綠豆、米粒模樣非常相似,但如果細緻觀察,卻是大有不同。「我們會挑選十顆大小近似的黃豆、綠豆、米粒讓大家觀察不同之處,循序漸進開始練習,儘可能說出更多的不同之處。」李存林說,事實上,耳道裡的汗毛比頭髮更細,分泌物比米粒更細小。只有將手、眼的基本功練習好,才能進行學員互相練習階段。
★心中靜:沒去過KTV,喜歡看書打坐
李存林的師傅汪澤吉收下這名女弟子很大一個原因是看重她的心境。採耳師的心境,即心靜。
作為一個80後,李存林生活得十分「佛系」,她說自己從來沒去過KTV,更是受不了夜場的勁歌熱舞。休閒時,喜歡的是焚香、喝茶、看書、打坐。
打坐,也成為了訓練學員靜心的方式。「打坐可不能睡覺,如果真正心靜下來,你的身心會處於一種平衡、舒適的狀態。可以通過打坐靜下來,在採耳時也不容易被身外事影響,自然而然的可以眼尖手穩。」李存林說道。
▲李存林給顧客採耳
有學員是她的超級粉絲
記者採訪時看到,在川耳匠非遺採耳培訓基地,不少學員正在互相練習按摩、採耳。今年41歲,來自陝西寶雞的李寶霞是李存林的超級粉絲。「我覺得採耳是一件讓人特別放鬆的事情,自己基本每個星期都會採耳。後來發現這個產業未來前景很不錯,就來到重慶想學一下手藝。林妹妹給我採耳後,我發現她的手法和我們當地的完全不一樣,當時就拜師了。」李寶霞笑道。
今年34歲,來自江蘇常州的學員張燁娜告訴記者,她的耳道經常乾澀發癢,會選擇採耳緩解放鬆。而今來到重慶學藝後,決定先從採耳師開始磨鍊技藝,以後回到家鄉自己開一家採耳店。
▲李存林給學員傳授技藝
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採耳
採耳分10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一個美好的詞彙形容,「絲絲入耳」、「輕歌曼舞」、「踏雪無痕」、「天籟之音」……採訪之餘,記者也體驗了一下採耳。
在記者閉眼之後,感覺耳朵傳來溫熱之感,這是李存林開始給耳朵進行按摩,讓人頓感輕鬆不少。隨著她開始用一個個專業工具入耳,耳中開始傳來細小的聲音,耳朵的癢意傳來,在這癢中又帶著酥麻之感,讓人不由自主的放鬆,似乎有些動彈不得。突然間,一陣涼意入耳,讓這種酥麻化為實質,無法用語言形容,只能靜心享受......
採耳結束後,記者了解到,剛才的涼意其實是李存林在用特製棉棒加上雙氧水入耳,所以讓人瞬間覺得清爽,這一個環節叫作「雨過天晴」。因為每個人耳部構造不同,敏感點不同,所以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環節感受都是不一樣的。
李存林提醒,採耳雖然是一種身心享受,但不是每個人都合適,如果耳道有破損或疾病,還是需要去正規醫院接受檢查治療後,再來體驗採耳。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