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更想向曾國藩學家庭教育

2020-08-27 familyforever研習社

原創:吳清芳


2020年7月10日,因為疫情推遲了一個月的高考終於落下了大幕,許多家長心裡的石頭也終於落了地。高考,解放的從來都不只是學生,更是家長。不知從何時起,對於很多家長而言,將孩子送進大學,自己的「教育使命「就算落下帷幕了、就可以功成身退了。而很多孩子的墮落,也就從高考後開始了。



但從《曾國藩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曾國藩對子女的教育,從其長子曾紀澤18歲時才剛剛」開始「。這不由得讓人心頭一顫。


曾國藩的第一封家書始於1840年,是寫給父母的。那一年,曾國藩(1811年生)30歲(虛歲,下同)、到京赴任;那一年,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1839年生)剛剛出生不久、次子曾紀鴻(1848年生)還未出生。曾國藩給兒子的家書始於1852年,那一年,曾紀澤14歲;那一年,離京的曾國藩聞母去世、吩咐曾紀澤在京應辦事宜。而曾國藩真正通過家書給子女以教育,則到了1856年,那一年,曾紀澤18歲、曾紀鴻9歲。


此後的15年,連年徵戰在外、與子女分隔兩地的曾國藩通過200餘封家書,不間斷地給子女以方向和指導,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1871年。最終,曾國藩將長子曾紀澤培養成了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將次子曾紀鴻培養成了近代著名的數學家,並給曾氏家族留下了寶貴的家教,使其後世可以綿延、昌盛。



「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

——曾國藩


雖然曾國藩給兒子的家書只有200餘封,只佔到近1500封曾國藩家書的一小部分,但想必其留給兩個兒子的家教,是當下很多父母最關心的、最想學習的。而經此疫情,我們更發現,其時時刻刻、反反覆覆要求兩個兒子的「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克勤克儉」兩點,更屬醍醐灌頂、更值得借鑑。而曾國藩在家書中對這兩點家教的第一次強調,就是在1856年、曾紀澤18歲、曾紀鴻9歲的時候。這一封家書是曾國藩寫給曾紀鴻的,可謂是給了9歲的曾紀鴻最初的方向;而對於18歲的曾紀澤來說,想必這兩點早已在父親在身邊時、就被「耳提面命「過:


字諭紀鴻兒:

家中人來營者,多稱爾舉大方,餘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土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

見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作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天命相干涉。否有志學為聖賢,少時欠居敬工夫,至今猶不免仍有戲言戲動。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手諭。(時在江西撫州城外)


// 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

2020年的疫情,就如同一塊試金石,讓很多人真正得以「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有真本事的,坦然面對;無真本事的,原形畢露。面對史上最難畢業季,真正讀書習得了本領的,一樣被搶著要;剩下許多讀書混日子的,卻只能比往年更艱難。這一次,很多家長終於明白,讀書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上大學,讀書更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拿文憑。上了大學、拿了文憑,不等於書讀好了。而書如果不能真正讀好,安身立命根本無從談起。

-


對於這一點,曾國藩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所以對於兩個兒子的讀書,他重視,但並不唯考試論。這在尚以科舉制度為主體的當年,實屬難能可貴。


曾國藩對兩個兒子說:「爾曹惟當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作官。」1856年,當曾國藩見18歲的曾紀澤學業不見長進時,不免憂心,擔心其不能以讀書安身立命:「爾今年十八歲,齒已漸長,而學業未見其益……渠系戊戌二月所生,比爾僅長一歲,以其無父無母家漸清貧,遂爾勤苦好學,少年成名。爾幸託祖父餘蔭,衣食豐適,寬然無慮,遂爾酣酣豢佚樂,不復以讀書立身為事……餘在軍中不廢學問,讀書寫字未甚間斷,惜年老眼蒙,無甚長進。」


但當11歲的曾紀鴻於1858年第一次參加考試時,曾國藩說:「今年初次下場,或中或不中,無甚關係,榜後即當看《詩經》註疏。以後窮經讀史,二者迭進。國朝大儒,如顧、閻、江、戴、段、王數先生之書,亦不可不熟讀而深思之。光陰難得,一刻千金!以後寫安稟來營,不妨將胸中所見、簡編所得,馳騁議論。俾餘得以考察爾之進步,不宜太寥寥,此諭。」


而到了1864年,剛剛受封侯爵的曾國藩,再次寫信囑咐17歲、要去長沙參加鄉試的曾紀鴻:「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不可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考完發榜之前,曾國藩又寫信告誡兒子:「斷不可送條子,致騰物議。」而在當時,特權盛行,考試遞條子走後門司空見慣。這次鄉試,曾紀鴻最終榜上無名。


曾國藩對於讀書和考試的態度,教會了兩個兒子,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曾國藩結合自身讀書的經歷、教兩個兒子讀書的方法,則教會了兩個兒子該怎麼讀書。


曾紀澤在讀書時遇到了瓶頸,雖然能夠看懂書中的內容,但是卻沒有什麼心得,於是向曾國藩求教。曾國藩結合自身讀書經驗教導兒子: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爾現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吾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凌上矣。『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涵泳二字最不易識,餘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而浡興。泳者,如魚之遊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於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衝有『濯足萬裡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爾讀書易於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為了教導兩個兒子讀好書,曾國藩常常自揭其短,讓兒子可以汲取自己的教訓,更進一步:


「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涘,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殊多,三恥也。爾若為克家之子,當思雪此三恥。推步算學,縱難通曉,恆星五緯,觀認尚易。家中言天文之書,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禮通考》中所輯觀象授時一種,每夜認明恆星二三座,不過數月,可畢識矣。凡作一事,無論大小難易,皆宜有始有終。作字時,先求圓勻,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書一萬,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則手腕毫不費力。將來以之為學,則手鈔群書;以之從政,則案無留,無窮受用,皆從寫字之勻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以彌吾之缺憾矣。「


// 克「勤」克「儉」


-

從古至今,「勤儉持家」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對於物質條件已達到一定水準的家庭。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大國到小家,經濟條件都得到了極大提高,所以,我們不僅出現了富人家的富二代,也出現了窮人家的富二代,「勤儉持家」更是常常被拋諸腦後。2020年的疫情,讓許多家庭猝不及防,不得已重拾老祖宗「勤儉持家」的家訓。但「勤儉持家」,到底該是一種被動選擇還是一種主動選擇,是疫情後、中國萬千家庭必須去反思的。

-


上一代已家境殷實如曾國藩,位高權重如曾國藩,卻從始至終都將「勤儉持家」作為主動選擇:他不僅要求兒子讀書要勤,也要求兒子要勤於家務;不僅要求兒子自身要克勤克儉,還要求兒子要率領家眷克勤克儉;女兒出嫁,嫁妝只允許兩百金;女婿出現問題,他分析是源於不勤儉所致;交代後事時,克勤克儉依舊是交代的第一要義……


「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

——曾國藩


曾國藩關於「勤」與「儉」的種種理念,應該可以幫我們更好地看清未來、做出選擇:


「古人云勞則善心生,佚則淫心生,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吾慮爾之過於佚也。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做羹,勤於紡績,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餘,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餘亦得察閨門以內之勤惰也。「


「我朝列聖相承,總是寅正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傳早起,吾得見競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約一個時辰,始見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黎明即起,有事則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爾所及見者也。餘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紹先人之家風。爾既冠授室,當以早起為第一先務。自力行之,亦率新婦力行之。」


「澤兒字,天分甚高,但少剛勁之氣,須用一番苦功夫。切莫把天分自棄了。家中大小,總以起早為第一義。」


「家中興衰,全系內政之整散。爾母率二婦諸女,於酒食紡績二事,斷不可不常常勤習。目下官雖無恙,須時時作罷官衰替之想。」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俱戒之。至囑至囑!」


「銀錢、田產最易長驕氣逸氣,我家中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決不怕沒飯吃。」


「處茲亂世,銀錢愈少,則愈可免禍;用度愈省,則愈可養福。爾兄弟奉母,除勞字儉字之外,別無安身之法。吾當軍事極危,輒將此二字叮囑一遍,此外亦別無遺訓之語,爾可稟告諸叔及爾母無忘。」


「大女兒擇於十二月初三日發嫁,袁家已送期來否?餘向定妝奩之姊二百金,茲先寄百金回家,製備衣物,餘百金俟下次再寄。其自家至袁家途費暨六十侄女出嫁奩儀,均俟下次再寄也。居家之道,惟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奢侈為要義,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爾教導諸妹,敬聽父訓,自有可久之理。」


「爾信極以袁婿為慮,餘亦不料其遽爾學壞至此,餘即日當作信教之……大約世家子弟,錢不可多,衣不可多,事雖至小,所關頗大。」


「前聞爾縣試幸列首選,為之欣慰。所寄各場文章,亦皆清潤大方。昨接易藝生先生十三日信,知爾已到省。城市繁華之地,爾宜在寓中靜坐,不可出外遊戲徵逐。茲餘函商郭意城先生,於東徵局兌銀四百兩,交爾在省為進學之用。印卷之費,向例兩學及學書共三分,爾每分宜送錢百千。鄧寅師處謝禮百兩,鄧十世兄送銀十兩,助渠買書之資。餘銀數十兩,為爾零用及路添衣物之需。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吾忝為將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願爾等常守此儉樸之風,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應用之錢,不宜過嗇(謝稟保二十千,賞號亦略豐)。謁聖后,拜客數家,即行歸裡。今年不必鄉試,一則爾工夫尚早,二則恐體弱難耐勞也。此諭。」


「爾等奉母在寓,總以勤儉二字自惕,而接物出以謙慎。凡世家之不勤不儉者,驗之於內眷而畢露。餘在家深以婦女之奢逸為慮,爾二人立志撐持門戶,亦宜自端內教始也。」


「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備者,不求珍異也。家中新居富坨,一切須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須作代代做士民之想。」


「富託修理舊屋,何以花錢至七千串之多?即新造一屋,亦不應費錢許多。餘生平以大官之家買田起屋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爾行之。澄叔諸事皆能體我之心,獨用財太奢與我意大不相合。凡居官不可有清名,若名清而實不清,尤為造物所怒。我家欠澄叔一千餘金,將來餘必寄還,而目下實不能遽還。


爾於經營外事頗有才而精細,何不稟商爾母暨澄叔,將家中每年用度必不可少者逐條開出,計一歲除田谷所人外,尚少若干,寄營餘核定後以便按年付回……餘將來不積銀錢留與兒孫,惟書籍尚思添買耳。」


「餘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勉,而實不能勤。故讀書無手抄之冊,居官無可存之牘。生平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今署中內外服役之人,廚房日用之數,亦云奢矣。其故由於前在軍營,規模宏闊,相沿未改,近因多病,醫藥之資漫無限制。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在兩江交卸時,尚有養廉兩萬金。在餘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轉瞬即已立盡。爾輩以後居家,須學陸梭山之法,每月用銀若干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只準贏餘,不準虧欠。衙門奢侈之習,不能不徹底痛改。餘初帶兵之時,立志不敢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然亦不願子孫過於貧困,低顏求人,惟在爾輩力崇儉德,善持其後而已。」


結語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

—— 曾國藩


經此疫情,理智地看看我們的家庭,曾國藩的家庭教育,真的值得我們學起來了。當一切都回歸本源、回歸本質,還有什麼比真正的讀書、比克勤克儉更重要的呢?!


/ 文章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訓: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父親的格局,決定家庭的方向一個家庭的運道好不好,不是由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決定的,而是由家庭成員共同經營得來的。曾國藩說:「夫家和則福自生」。家庭和睦,那福澤自然產生,自然家和萬事興。譬如,在舞臺上要想演奏一場交響樂,必須要有樂隊總指揮。一個家庭要想和諧興旺,離不開父親的格局,父親的格局關係著一個家庭的興衰命運。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 白巖松與抑鬱症抗爭5年,3次想自殺:曾國藩的一句話,拯救了我
    而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白巖松。他可謂是人生贏家啊,主持人、記者、更獲大大小小獎項無數。1997年白巖松與朱宏鈞結婚,妻子朱宏鈞是白巖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時的同事。次年他們的兒子白清楊出生。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白巖松怎麼會患上抑鬱症這種病呢?被抑鬱折磨的連話都不想說,跟妻子交流只能靠寫字條2001年,白巖松離開《東方時空》,創辦一個叫《子夜》的新欄目。
  • 曾國藩:一個家庭能否興旺發達,全靠這三點!否則一敗塗地
    中國有句古話「前三十年子看父,後三十年父看子」,人的一生,前半輩子要為孩子撐起一片天,同時,更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後代,後半生才能安享天倫。那麼,曾國藩用什麼方法教育子孫,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其核心,就在曾國藩家訓中的這三個方面第一看:看子孫幾點起床如果睡到太陽照屁股還不起床,曾國藩說,這樣的子孫會很懶,只會吃喝享樂,和勤奮上進沾不上邊!不要說有所成就,連家恐怕都守不住!
  • 白巖松:抑鬱症,三次想自我了結,曾國藩語錄拯救我
    白巖松:抑鬱症,三次想自我了結,曾國藩語錄拯救我白巖松:抑鬱症五年,三次想自我了結,治療中曾國藩語錄拯救我.他說:「讀書就是在讀自己,如果不去讀很多書,讀很多的人,我怎麼能明白自己,自己又怎麼去接受自己的缺陷?而接受缺陷之後,原本抑鬱的我忽然覺得自己竟然完美多了!」讀得多了,讀得深了,從一個個人物身上他發現了自己的影子,而自己的全部經歷、想法在那些人的苦難、成功面前不值一提。
  • 曾國藩家書|如果你能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收穫幸福的家庭
    《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認為家庭是我們的立足之本,如果家庭關係不和睦,會給我們的事業拖後腿。那麼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呢,他提出以下幾點: 幫助父母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打發時間,也可以使心情愉悅,這樣才能更長壽! 2、家庭和睦,一團和氣能給家庭帶來好運氣 曾國藩曾經提過和六弟的故事。他在被貶後,回到湖南老家,由於氣不順,經常朝弟弟們發火,家裡氣氛十分緊張。
  • 曾國藩:一個家庭想要興旺發達,這三點很重要
    但現實往往是,孩子大了就嫌棄父母了,所以好的教育很必要。就格外重視對自己後代的教導,而且他的教育也非常成功。那麼,曾國藩用什麼方法教育子孫,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呢?曾國藩曾言:「一個家族能否興旺發達,這3點缺一不可,否則將一貧如洗!」
  • 曾國藩:願汝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不少家長受制於快節奏、浮躁的社會環境,總想自家孩子成名成才,於是利用各種資源、手段,逼迫孩子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而從不考慮孩子們願不願意學,喜不喜歡學,結果也自然是意料之中的,孩子們同樣在這樣的壓力下變得浮躁。
  • 父母親的表率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
    10歲之前的家庭教育,是子女未來成長的基石:———父親的大格局,母親的好情緒,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最後,胡適寫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臺灣心理學博士、腦科專家洪蘭女士在TED演講時,用她對男性與女性的腦部研究報告,從科學的角度闡明: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 《曾國藩傳》:一本書讀懂曾國藩的升級之道
    翻開本書,領略曾國藩如何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對話 張宏傑:曾國藩一生得益於挫折 遼瀋晚報:您這一本,與市面上絕大多數的風格都不一樣,您是想寫一本具備什麼樣特點的《曾國藩傳》呢? 張宏傑:我想讓這本《曾國藩傳》跟市面上已有的都不一樣。
  • 窮養或富養,都不如曾國藩先生的家訓,願中國每個家庭都有好家風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窮養兒子,富養女」,本質意思是,兒子要多鍛鍊多磨練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會更剛毅;女兒則要多給予精神上的愛和支持,這樣才不至於將來長大因為錢財出賣自己。現實生活中,很多爸爸媽媽理解錯了這層意思,對待兒子和女兒分別對待,對女兒是要啥給啥;對兒子則打罵教育,這樣做其實真的是大大的誤讀了這句話的含義。
  • 曾國藩的教育理念其實很現代:鄙棄「苦學」,崇尚「快樂學習」
    因為要參加科舉,就得脫離生產,全力讀書,那其他家庭成員就要承擔更多的生活重擔。所以讀書人往往背負重大的壓力,也才會有「頭懸梁,錐刺骨」,「鑿壁偷光」等勵志故事哪怕今天,我們依然會對小孩說,讀書哪裡有不苦的,苦過這三年,進了大學就好了。但曾國藩認為:讀書本來就是人生的至樂之一,但是前提是不把讀書當成敲門磚。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梁啓超曾氏家書,收穫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門九子,個個才俊。*梁啓超與九個子女合影任正非在創建華為之初,曾氏書信就是他的經商戰略指導。這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 當我們談論別人缺點時,何嘗不是在掩飾自己的缺點;經常向別人炫耀自己,恰恰是在嫉妒別人的長處。◎ 對於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人而言,曾國藩的《家書》能給你更多指導。從一個七品小官到一代名臣,曾國藩靠什麼安身立命?
  • 向曾國藩學習讀書的智慧,體會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
    曾國藩是一個重情義重家國情懷的人,他在為官期間給自己的家人寫了許多包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家書,這本家書彙編成的書一度稱為中國人堅挺教育的典範。這裡有兩個重點,曾國藩給弟弟讀的書的種類多以古文化為主,讀書非常重要,但讀什麼書對自己最重要,讀什麼書能讓自己提升自我價值,修養和為人處世的能力才是選擇書的標準。書讀的快慢不重要,能領悟幾分,學到幾分,能不能學到書裡面的精華才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 酈波《曾國藩教子十法》全集(共10集)
    曾國藩教子十法,省、靜、勤、和、誠、學、明、挺、趣、恆,從第一篇到最後,涵蓋了教育的許多面向,但教育的旨歸其實只有一個——引導。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孩子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最終,引導孩子找尋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自己的人生追求。
  • 曾國藩:傳統文化的最後代表,西學東漸的拓荒者
    從這裡走出來的人不會是一個假道學,他因之而終身都保留著濃重的理學氣味。直到二十多年之後,劉長佑還以「做過聖賢功夫」亟稱之。曾國藩接受了宋學的性命義理之說,但漢宋交爭,多士群鳴,處風會所扇之中又會使他抉破宋學的褊狹。道光二十六年(1846),他寓居城南報國寺,由日見顧炎武祠而遙想「亭林老子初金聲」,贊其音訓之功,對於音訓的讚嘆,流露了一種涉足漢學之想。
  • 曾國藩:做到這四點,你的家庭絕對不差,自然彌久不衰!
    在《曾國藩全書》中,他是這樣寫道自己做人原則的:知命、知禮、知言、知仁。這就是他說的「貴在四知」。這既是他修身的四個方法,也是作為他持家的四個原則,從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會違背這些最基礎的道理,所以他的家族彌久不衰。一、知命這是最根本的,就是盡人事、知天命。
  • 曾國藩家訓
    兒孫輩更是英雄輩出,其子紀澤,繼志礪學,出為使臣,折衝尊俎於國際間,為中國收復伊犁、奪回主權,從而英名留世…… 《曾國藩家訓》摘其家書中的精品,運用他修身齊家的具體事例,解讀他繼承先人遺訓、結合自身體會,教導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從而傳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家教傳統,並使之有益於現代家庭。
  • 喜歡讀書的曾國藩做事能力也很強,一起來跟曾國藩學幾招
    但曾國藩自有他成就的那一套,即便是在那個年代也能隨便得來的知識和道理卻在曾國藩身上收到了奇效。比如說曾國藩書生練兵,他不像王陽明早在十幾歲時就熱衷兵學,把《兵書》研究一個遍。曾國藩的這個湖南團練大臣也是趕鴨子上架,而且臨時招兵買馬的曾國藩也不過是靠一本明朝大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什麼鴛鴦陣、三才陣他都練過。
  • 曾國藩:百忙千忙,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需要每個家長認真學習。曾國藩曾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性,四分由於家教。」他認為,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雖然有遺傳的因素,也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功勞,所以曾國藩本人十分重視家庭教育。
  • 李秀成已經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為什麼曾國藩還要殺了他呢?
    曾國藩親自參與了對李秀成的審訊,李秀成還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但是曾國藩最後還是選擇殺死了李秀成,應該說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個重要軍事將領,除了忠王李秀成之外,還有英王陳玉成。陳玉成早就被殺害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李秀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