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訴你好學生的標準,現在看猶不過時

2020-12-16 養娃兒有道

新教改後,語文提升了地位,也增加了難度,似乎想當個好學生更難了。畢竟從一年級起就開始背並理解《論語》了,其實啊,在《論語》裡孔子早就告訴我們他眼中的好學生的標準了,家長不妨一起看過來,幫助孩子學起來。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士,這裡面學習最棒的學生是顏回,當然孔子不一定最喜歡顏回,但是孔子認為顏回那肯定是個好學生,我們來看看孔子怎麼評價好學生顏回的。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雖然哀公問的是好學,但是孔子想到了「好學者」顏回的幾大優點,顯然這是他認為好學生的標準,如今看來這也不僅僅是好學生的標準,好家長也可以拿來參考。

好學: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閨女問:上學最終是為了什麼?

是上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然後有個好工作?

我的回答:上學是為了掌握學習能力,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學無止境,尤其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離開了學校,接觸不再只是課本,面對的不再只是試卷,停止學習只保留校內知識,其實是寸步難行的。

掌握學習能力,保持一直學習的良好習慣,不管面對的未知空間有多大,內心都是踏實的。不管你是向書本學,跟歷史學還是取經於同行的人,保持終身學習,才能穩步前進,而不是被無知僵化,年輕即暮年。

不遷怒不推諉的人才能掌控人生

情商,逆商是高頻詞,怎樣處理情緒已經是大家必須面對的話題。然而這些情緒控制是要從小就開始調整培養的,也需要家長給予的良好情緒環境。

試想,如果家長在工作中受挫,回家就把情緒發洩到家人身上,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他會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學習不好是不是老師不好,上課不專心是不是窗外的鳥鳴太動聽……把責任推諉給別人,或者遷怒於別人,這樣的結果就是不會反省自身問題,很難進步,或者遷怒推諉給別人,導致人品倒塌,舉步維艱。

凡事不遷怒不推諉,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不貳過:有錯必改,不重蹈覆轍

失敗是成功之母,錯誤也是。不過如果失敗了或者做錯了,只是一味地痛哭流涕,然後再憋足勁從頭再來,精神可嘉,但恐怕失敗還得是失敗之母。

對待失敗或者錯誤,應該是第一時間檢討回望問題癥結所在。找到癥結,解決問題,改變策略,糾正方向,不重蹈覆轍才能不枉再來一次,才能取得成功。

可見,不貳過是多大的優點,考得不好不著急,把試卷拿出來,深挖錯誤所在的知識點,這就是在學習中,學霸強調「錯題本」的原因所在。

當然,好學生還有很多優點,但是做到以上三點,那你就是個優秀的人了。

相關焦點

  • 孔子教育思想是否過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要在學生想弄懂知識又不是太明白的時候,採取啟發式教學,這樣才能將讓學生自己掌握知識,學會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教學的教學理念,直至今日仍然是教育主流,可見孔老夫子對於教育的理解之通透。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孔子為萬世師表,座下七十二賢中,子路是年紀最大的,而且在這些弟子中最像孔子的是顏回,而最不像孔子的就是子路。子路在論語中也是出現次數最多,經常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所以這師徒之間也最有故事。子路這個人在沒成為孔子之前,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是混混加二次元人類,你看司馬遷怎麼寫他的:子路這個人性子很是粗曠,直率,好行俠仗義,頭帶雄雞冠一樣的帽子,佩帶著豬皮著公豬裝飾的寶劍,見到孔子時很是無禮,於是孔子就稍弱以禮樂套路他,沒想到子路後面就穿著儒服來拜師了。
  • 浴心•孔子學生的故事,看後遇到不講理的人你也不會生氣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
  •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不像學生,老師不像老師?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不像學生,老師不像老師? 「初筮告」,是說學生第一次問老師問題時,老師要看學生的狀況給他合適的答案,也就是只能給他聽得懂的部分。 學生第一次來問,老師馬上就告訴他,但下次他再問同樣問題時,老師不能馬上回答他,老師這時候就要臉上表現出不高興的樣子。因為學生再三問同樣的問題就表示他不用心,如果第三次還問同樣的問題,老師就要告訴他這樣是不誠心的,是一種褻瀆。
  • 《論語》:孔子與學生的經典對話
    孔子說:「約束自己以符合禮制就是仁。有一天都這樣做,那中國就都回到『仁』了。這樣做全靠自己,還能憑靠別人嗎?」顏回說:「請問具體的途徑。」孔子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聽,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做。」顏回說:「我雖然不勤勉,但一定依據這些話去做。」
  • 啟發式教學,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從孔子所謂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宋儒所謂三綱五常即天理,儒家文化已然變成了奴才文化,自五四以來一直備受世人所詬病,但儒家文化中有關治學和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應該繼承並發揚光大的,從這一點上看,我們應該感謝教師行業的祖師爺——孔子。
  • 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達照法師答:這個「以德報德」跟「以直報怨」,現在白話說就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以直報怨,直來直去嘛,你對我不好,我憑什麼對你好?如果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好,以後天下人都對我不好了。那對我不好倒沒關係,關鍵是把天下人都變壞掉了,這個麻煩了,他對誰都不好了嘛,那就不好了。
  • 孔子的學識魅力有多厲害?看看他的學生怎麼說吧
    其實,不僅在後世,在當時孔子的學識就已經得到了普遍的尊崇,他個人的學識和魅力,從他學生的評價和行為中就可見一斑。史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的執政大夫趙簡子有一次問來訪的子貢:「孔子這個人怎麼樣?」子貢回答說:「我不了解他。」
  • 教師節,讀《仲尼弟子列傳》看孔子是怎麼「罵」學生的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有三千門徒七十二賢人,被後世尊稱為聖人。聖人也是人,對於個別不爭氣的弟子或者他不喜歡的弟子,罵起來也是毫不留情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了這麼三個被孔子責罵過的弟子。
  • 孔子學生的悲哀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孔子並沒有培養出能夠超越自已的學生,甚至連能與他比肩的學生都沒有。唯一稱得上孔子學說的正宗傳人曾參,與孔子相比,畢竟還差了一大截。孔子拜老子為師,老子有孔子這樣的學生是值得自豪的;同時代的學者荀子有兩位著名的學生:韓非和李斯,前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後者是秦國名相;鬼谷子就更了不得了,他有四名高足:縱橫家蘇秦、張儀、軍事家孫臏、龐涓。
  • 孔子告訴我們,對於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樣處理呢
    其實早在幾千年之前,孔子在教導他的弟子的時候就已經告訴過我們:明白的事情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不明白,要坦率的承認,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這來自於論語中孔子和仲由的一次對話,是孔子對仲由的教導。而這句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哲理,在生活中,我們總難以說出自己不知道這樣話,總要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要強加訴說,結果卻讓自己處於了更加尷尬的境地。
  • 從孔子的《論語》中,讀懂中國人的國民氣質
    子貢說:先生為人溫和、善良、謙恭、簡樸、禮讓,這樣所有人都願意主動告訴他。這段話其實在說明孔子的品行,而這其實也是孔子對自身和學生的要求,這是君子的風度,也可以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理想狀態下想要塑造的國民基本氣質。即使到了2000多年後的今天,身上有溫良恭儉讓氣質的人依然能讓我們感受到君子的翩翩風度。
  • 《論語》精華|孔子與子路、顏淵談志向 聖人講理想,學生看現實
    《公冶長》譯註:孔子評論子產說:「(子產)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自己的行為謙恭,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護百姓施惠,他管理百姓合於道義。」註: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大夫。解析:子產是春秋時期鄭國的賢相,鄭穆公的孫子。孔子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子產為官做到了合於君子之道的四個方面:端己、敬上、惠下、有義。
  • 為什麼現在人反對孔子仁義禮智那一套?
    孔子主張仁義禮智,可是自己卻做不到。當年孔子被魯國國君重用,任用為大司寇。可是孔子自己卻搞了一出文字獄,處死少正卯。少正卯也是和孔子一樣,都是講學為生的人,可以說是孔子的同行。但是少正卯這個人對講學有天賦,而且講的也好,許多人都去聽課,也包括孔子的學生。
  •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
    當年是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孔子在季平子手下作管理倉庫的官吏,是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工作還不錯,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由於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就去世了,孔子的哥哥伯尼雖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繼承人,不過對於他這個弟弟還是很關心的,伯尼帶著雞、大雁和小豬等聘禮到亓官姑娘家提親。
  • 聖哲在人間 ——我讀《史記·孔子世家》
    現在「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句話是讚美孔子鍥而不捨、執著追求的精神。其實看門人當時的原意是:「就是那個明知道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傻子嗎?」類似這樣陰陽怪氣的諷刺,在《論語》中還有好幾處。它們都說明當時的百姓對孔子並不理解。而且,這些話大多是對孔子的學生說的。我自己是個老師,要時刻給學生做表率,要贏得學生的尊重!沒有學生在場也就算了,如果當著學生的面這樣譏諷我,那可真是受不了。
  • 海大孔子像前擺滿貢品 學生祭拜求不掛科(圖)
    當天,記者在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內看到,學校圖書館附近的一尊孔子像成了大學生們尋求心理安慰的地方:孔子像的底座上擺滿了各種水果、零食,還有學生「貼心」地放了兩杯奶茶。對此現象,有的學生表示「這也是對孔子的一種尊敬。 」有的學生則表示反對,認為考試成績好壞在於平時的勤奮努力,和拜不拜孔子沒有關係。現場 蘋果上寫「考試不掛」「讓我們考試不掛。
  • 【特別關注】2500多年前,孔子是怎麼給學生上課的
    子路問老師:「如果衛君讓老師您會治理國政,您將先做什麼呢?」孔子說:「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說:「老師的迂腐竟然到了這種程度!那名分有什麼可正的?」孔子說「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對於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應該發表意見。」好傢夥,你看這氣氛!換了今天的有些老師,也會被這當眾頂嘴的學生氣得打顫的。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當子路在向孔子求教關於君子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聖人三重境界修煉進階的歷程。君子「修己以敬」,其關注的重點是修煉自己的身心,從而達到對外在人事的敬畏,這或許就是孔子所謂的「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是修煉的入門功夫。
  • 大學生集體祭拜孔子求不掛科 像前供果成堆(圖)
    一位學生正在拍照  城市晚報四平訊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在吉林師範大學圖書館前的孔子像前,有學生用水果祭拜孔子,祈禱考試不掛科。  記者通過觀察發現,不少大學生路過時都流露出比較驚訝的表情。其中,更是有不少人掏出手機,對著孔子像進行拍照。「這玩意拍下來好啊,我一會兒就發到微博和微信上去。」一位大學生用手機拍下照片後,對同行的另一位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