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俗話說「女人有兩個胃,一個用來吃飯,一個用來吃甜點。」一邊擔心會胖,一邊卻難以抵擋甜點的誘惑。」的確如此,我國關於甜點的起源儼然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而在歷史當中,關於甜品的詩詞趣事亦是層出不窮,其中較為有名的便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然,嚴格意義上荔枝並不算甜品。
甜品的定義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大致分為甜點心和廣式糖水、西式甜品。一般甜品不會作為正餐,常作為飯後小食、午後甜點等。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抑或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著極具當地特色的甜品,例如:義大利的提拉米蘇,美國的波士頓派,日本的和菓子,中國的月餅。
而甜點對於人們而言,雖然談不上必不可少但在生活當中也佔據了很大的地位,當然對於女人和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甜品的存在就像是生活當中的驚喜一般,沒有的話影響並不強烈,但得到之時自然如同一口沁人肺腑。
也許正是因此,方才奠定了甜品在各國之間悠久的歷史文化。不過號稱美食王朝的中國,在甜品方面與歐美相較又如何呢?是否當真有所欠缺?我看不然。
一、中國甜品
中國甜品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澱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種類豐富、樣式多樣以及食法講究等各種特點。
上文有所提及,中國甜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這一時代因為鐵製農具以及牛耕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產力大大提高。為人者自然是「飽暖思淫慾」,因此,當古人具備了多餘精力時,能滿足他們的並不僅限於填飽肚子。
他們由此開始重視味覺上的變化,隨後更多的炊具、調料、烹飪技術被開發出來,甜品的誕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因而如同飲食文化相同,形成了參差不一的口味差異。
起初,尚且只是北方人喜歡甜食,即「北人嗜甘」,到後來「東高西低」。清代之後,基本許多地方都有甜食的出現。
而近代甜食分布以及損耗實際上是跟隨經濟重心而移動的,畢竟「飽暖思淫慾」。就像我們現代生活,已經不僅僅滿足於衣食方面。
相較於外國人的甜食基本是布丁、奶油、雞蛋之類的糕點,中國的甜品種類顯然要多出太多,不同區域也有著各自的特色。除了糖果糕餅以外另有各種甜羹。
而在中國甜品當中,最具特色的不外乎點心以及各種酥。
點心的形式呢,往往是外面一層厚薄不一、或軟或脆的麵皮,而在內部則是各種各樣的餡料,例如每年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月餅便是點心的一種。
而後便是各種各樣的酥,兒時最大的幸福約莫便是意猶未盡的舔一舔唇角殘留的核桃酥碎屑。除此以外,另有杏仁酥、綠茶酥、黑芝麻酥等等。
這些酥根據不同的用料有著不同的名稱,異曲同工的是如其名稱「酥」。它們也是中國甜品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組成部分。
而後便是誕生於早期廣府一帶的甜羹,而廣府人普遍稱之為「糖水」,潮州人稱之「甜湯」。
實質上所謂的甜羹與我們平日裡所接觸的稀飯略有相似之處,就像湯、羹、粥三者之間看似一樣實則略有不同。
湯主要是在於把食物煮過之後所得到的湯汁,羹呢則是把所有的食材切成丁,一併煮熟後可以得到濃鬱的口感。至於粥,則是把食物熬成半流質食物。當然,對於這些也沒有人會過於糾結,畢竟食物的本質是填飽肚子滿足味蕾。
廣府人的甜羹一般是指以汁為主的綠豆、紅豆粥,番薯,蓮子,芝麻糊等等;外省人的甜品是指五果湯,八寶飯,杏仁茶,豆腐凍之類。
潮州的甜湯,則是指蔥珠勞,金瓜芋泥,糯米粥,綠豆爽,豆米茨寶,清心丸,膏燒白果,赤豆湯,綠豆湯等。
除此以外自然還有很多,不勝枚舉。
二、歐美甜品
歐美甜品誕生之初只是貌不驚人的用蜂蜜、麵粉、油等混合而成的小圓餅。而後經過發展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方才為「小圓餅」點綴上了葡萄乾。
在此之後,希臘人開始採用將雞蛋、奶油等加入其中,因而蛋糕也就誕生了。
而促進歐美甜品快速發展的必然原因,則是因為甜品受到了掌權者也就是貴族們的喜愛。因為在彼時糖的製作工藝尚且羸弱產量並不豐富,因此甜品對於多數人是奢侈的,在貴族眼中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
當然,隨著後來糖的需求與產量不斷提高,平民也能夠享用到可口的甜食。
首先不可避免的便是法國,就像法國女人的優雅一般。法國的甜品亦是如此。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馬卡龍」。
馬卡龍是一種用蛋白、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製作而成,並夾有水果醬或奶油的法式甜點。口感豐富,外脆內柔,外觀五彩繽紛且精緻小巧,看起來極其小清新。
而馬卡龍的知名度自然離不開一個女人,也就是法國的一位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這位在法國歷史當中毀譽參半的皇后儼然是馬卡龍的「死忠粉」。她將整個凡爾賽宮換成了與馬卡龍相仿的色系,並在其中優雅品嘗著馬卡龍。
而後便是在法式甜品當中有著優雅貴族一稱的蒙布朗。
蒙布朗的法語名稱代表著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山頂積雪常年不化。而設計師的靈感也正是來源於此。
蒙布朗採用層次豐富的慄蓉做成交錯縱橫的山脊,又用奶油霜當作積雪,山頂一片雪白,重現了勃朗峰的層巒迭嶂,非常具有層次感。
之後便是美式甜品,對於不少人而言,歐美甜品這個統稱是不合理的。因為美式甜品與其它甜品根本大相逕庭,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幾項原因。
其一,口味厚重,口感過於濃鬱。
其二,高糖高油脂。這也就導致了其它國家的人食用美國甜品時普遍存在甜的發齁的感覺,另外對於身體上也是肥胖的一大原因。
其三,外觀上不拘小節。因為美國民風崇尚自由開放的緣故,甜品也是如此,並不追求外觀與樣式,而是在於食用的口感。
因此,在相較之下歐美的甜點並非凌駕於中國之上的。
論歷史悠久,中國早在先秦時期誕生了甜品,而西方相較之下並無優勢可言。
論種類,這個自不必提,在很多事物上中國的種類繁多之名都要遠遠勝過西方國家,畢竟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獨特的地區性差異。
論口味,口味上是無法相提並論的,畢竟人與人之間的口感偏好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又何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呢?別人說好吃並不重要,重要在自己覺得可以。
由此看來,無論中國甜品、歐美甜品抑或是其他國家的甜品,其間並不存在高低之分的,只是由於不同的文化發展、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物資豐欠等多方面差異所形成的。
而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大分支,甜品文化的差異造成與飲食文化也是不盡相同的。
以小見大,各國家各地區的差異是必然存在的,無論是在飲食或是生活方面。也正是這種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不斷碰撞之下,方才有新的火花誕生,繼而人類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