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團圓的除夕,一個花好月圓的精彩,感恩您這份向死而生的大愛,淚目告別沒有擁抱,英雄,請受我一拜!」
前幾天,
在武漢天河機場送別
多支援漢醫療隊時,
市民代表馬賀林在機場大廳
面對白衣戰士朗誦完
《英雄,請受我一拜》這首詩時,
向所有奮戰在
疫情前線的「白衣天使」深深鞠躬,
令全場所有人動容。
「萬水千山總是情,聚散也有天註定……」一首粵語歌曲,更是讓不少人潸然淚下。
在醫療隊伍中,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的醫生顧葆春大夫激動地走到馬賀林面前,兩人緊緊相擁。匆匆離別時,顧葆春也將他自己寫的一首題為《不想被稱為英雄》的詩歌贈給了馬賀林。
《不想被稱為英雄》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悄悄背著行囊,
走進人群熙攘的天河機場,
在安檢處遞上身份證和機票,
開啟歸家的行程。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靜靜坐在舷窗邊,
看著廣州的萬家燈火,
平安降落在白雲機場,
心中默念;回家真好。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匆匆擠進地鐵二號線,
從越秀公園站來到家門口,
女兒用青澀的微笑歡迎我,
還有妻子例牌的問候;再吃點吧?!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急急撥出南京的號碼,
傳遞我的問候,
接受父母的嘮叨,
你們好,我們也好是結束前的標配。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早早搭上518路公交,
在執信路站下車,
邊走邊和同事們互道「早晨」,
喚起我一天在中腫工作的動力。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默默換一身球衣,
走進天體網球場,
為每一次精彩擊球歡呼,
離開時收到同伴AA場租的信息。
不想被稱為英雄,
不想被稱為英雄,
不想被稱為英雄,
不想被稱為英雄,
我願偷偷撕去一月二月三月的日子,
仿佛能到轉時間指針,
只為讓那些不幸的人啊,
只為讓那些不幸的人啊,
可以再過一天平淡的生活!
(上下滑動看全文)
英雄的武漢,每天都上演英雄們的故事,到處也都是英雄的聲音。新冠疫情暴發後,各類志願者英雄勇敢逆行,奮戰在抗疫的各個角落,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馬賀林也一直在思索著能為疫情做點什麼,能為這座城市做點什麼。
1月23日,大城武漢遭遇「封城」,疫情陰雲籠罩,身為武漢市職工讀書會優秀領讀人,馬賀林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定用自己的好聲音,貢獻自己的抗疫力量。當天,他將作家餘熙的詩作《我是武漢人,我們都是武漢人》,製作成語言作品,通過武漢廣播全媒體平臺對外發布,獲得了廣泛關注。
此後,馬賀林將武漢著名作家董宏猷寫的《封城有聲日記》製作成有聲語言藝術作品,並受邀在武漢廣播全媒體平臺上播放,「解封後去見你!」「相約大武漢」「親愛的,等你」等武漢市民喜歡的節目,暖心的聲音在武漢上空迴蕩,像一陣春風,吹到宅居群眾的家中;像一股清泉流入宅家人的心中,安撫著、激勵著被封城的武漢人。
3月中下旬,隨著疫情形勢逐漸向好,不少外省救援隊陸續離開武漢。身為武漢市總工會職工讀書會理事、優秀領讀人,他被武漢市總工會推薦為武漢市民代表,參與到送別隊伍中,與武漢市職工讀書會藝術老師李德良、聞小紅等隊友一起,通過朗誦、歌唱等形式為各省援漢醫療隊送別。
3月31日,當天共有71支大小醫療隊共7000多人離開武漢,馬賀林和他的隊友早早就來到了天河機場,與隊友一起為他們送別,直到當日深夜才回到家中。
馬賀林還擔任湖北省老年大學,漢陽區、洪山區、江漢區四所老年大學語言藝術班的教學工作。他不僅自己衝在抗疫戰場,還在班級群撫慰、鼓舞恐懼中的學員,常常隔空向「藝術語言班」的學生們喊話,「同學們,請拿起你們的語言藝術武器共同抗擊新冠病毒!」學生們也不負老師的期望,積極投身抗疫戰場,創作了多篇抗疫有聲朗誦作品呈現社會。
馬賀林說,自疫情發生至今,他共朗誦、製作了40多首詩歌語言藝術作品,雖然熬夜到凌晨趕製作品是常有的事,但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抗疫貢獻一點力量,他十分欣慰,也特別滿足。
來源:楚天都市報
記者:向清順
通訊員:任銀髮 宋瑞萍 李愛華
編輯:肖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