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最怕政治化解讀。
最近,一首《大海啊!故鄉》被臺灣小學六年級教科書收錄,遭宜蘭縣議員賴瑞鼎痛批。這位老兄說,這首歌與《東方紅》、《五星紅旗》等同屬「大陸愛國歌曲」,被臺灣教科書收錄,是「馬政府偏中政策結果」。
筆者敢問賴議員:臺灣人跟大陸人共對一個東海、一個南海,歷史上共同捍衛釣魚島主權、打擊海上來犯倭寇,為什麼就不能同唱一首《大海啊!故鄉》?
正是這位賴議員,在去年還曾向議會參了一本,稱宜蘭縣內有6所學校的校歌充斥著「大陸用語」,比如礁溪國小的「光榮的祖國,萬歲萬歲萬歲」,四結國小的「為祖國為家鄉」,而最讓他「驚悚」的是冬山國中校歌,竟出現「中國的富強」。
對此不用筆者多說什麼,賴議員已被臺灣網友批為「另類文革」。
臺灣的某些人對大陸文化進行政治戒備,其實心有餘卻力不足。大陸文化不僅早已「滲透」臺灣,在某些領域甚至可說「風靡」,豈止限於一首歌、一些「用語」?早在15年前,一部《還珠格格》就讓臺灣萬人空巷,「小燕子」趙薇至今仍是一些臺灣人心中的最愛。近年《甄嬛傳》在臺灣又創收視好成績,那位連續看幾天幾夜捨不得離開電視、直到看出白內障的《甄嬛傳》超級粉絲,好像也出在臺灣。今年9月,大陸的《中國好聲音》在臺灣實現同期播放,首播收視率就打敗臺灣本土綜藝王牌《康熙來了》。
在政治隔閡難以短期內被衝破的時候,經濟交流代表了民眾最真實的需要,而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消費品,反映民眾內心真實的精神需要。《甄嬛傳》也在韓國、美國等地播出,但遠不像在臺灣反響如此之強。沒錯,文化就是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中國人最深的根,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去否認這一點。
對於大陸文化的衝擊,在臺灣有個專用名詞,叫「逆襲」。這個詞頗耐人尋味。實際上,在臺灣,像賴議員這種「言必上政治」的人並不多。但臺灣人在驚喜地享受大陸文化帶給他們共鳴的同時,也有人感到失落、不服氣,感到被「逆襲」。
最近,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在接受某大陸媒體採訪時說,臺灣人自詡在文化的創造上是相當好的,但現在他們發現大陸有那麼大的資本,就發生了一種磁吸效應:寫歌的也去了,做後臺的也去了,做燈光的也去了,做設計的也去了,然後就形成了一種焦慮。她話鋒一轉說,大陸其實也應該焦慮,不可能永遠只靠有資本、有錢,買來和拿來的東西是生不了根的。
龍應臺的話後面也許還有句潛臺詞:大陸現在是有錢了,但要說文化還是比不上臺灣。
老實說,臺灣文化的確有大陸不及之處,比如繼承國學。據說,北京、上海幾所重點中學準備引進臺灣的一本國學教材,上冊為「論語」,下冊為「孟子」與「學庸」,即儒家《四書》選讀。而在臺灣,這本教材在過去60年都是高中考試科目。
不過,客觀地講,臺灣相對於大陸的文化優越感,有一部分來自對大陸的不了解。一位臺灣記者曾跟筆者聊起他的工作地點在忠孝東路,筆者於是說上初中時就知道臺北有這條路,因為那時喜歡聽童安格的歌,《讓生命去等候》第一句就是「走在忠孝東路,徘徊在人群中……」對方大驚,問「你們怎被允許聽這樣的歌?」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有很多臺灣人,仍然認為大陸人都是在《東方紅》的歌聲中長大的?
相比臺灣,大陸接受臺灣文化的心態要開放得多。兩年前,有大陸媒體開始同步直播《康熙來了》。這幾乎成為許多「80後」青年人周末的固定休閒節目。大陸官員或媒體從未對此表示過憂慮。而當汪小菲娶了大S,有少數臺灣人卻幾乎傷心到要落淚,直呼臺灣市場很小,俏江南為何連這一塊都不放過。
其實,大陸和臺灣共用漢字,同說漢語,幾千年保留儒家文明。既是一家人,又何必在文化上分彼此?「好聲音」正因為有了哈林和阿妹,有了蕭敬騰和範瑋琪,才更有號召力。臺灣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現唯美畫面,揭示生存智慧;大陸導演馮小剛的《1942》則展現壯闊畫面,記述震撼歷史。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精彩,你又能說誰比誰更勝一籌?
文化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氣質和素質。近年大陸的經濟崛起是快了些,臺灣人面對大陸人的心理落差,是有些大,但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排斥大陸的文化。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無論哪一方取得的進步,都同屬中華文明的光榮,是兩岸共同的驕傲。尤其今天當兩岸文化的交流業已勢不可擋,是接受還是排斥,考驗的恰恰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自信。(原題:對兩岸文化共鳴大可不必貼政治標籤/評論員 馬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