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材現大陸「愛國歌曲」惹議 評論稱政治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文化最怕政治化解讀。

  最近,一首《大海啊!故鄉》被臺灣小學六年級教科書收錄,遭宜蘭縣議員賴瑞鼎痛批。這位老兄說,這首歌與《東方紅》、《五星紅旗》等同屬「大陸愛國歌曲」,被臺灣教科書收錄,是「馬政府偏中政策結果」。

  筆者敢問賴議員:臺灣人跟大陸人共對一個東海、一個南海,歷史上共同捍衛釣魚島主權、打擊海上來犯倭寇,為什麼就不能同唱一首《大海啊!故鄉》?

  正是這位賴議員,在去年還曾向議會參了一本,稱宜蘭縣內有6所學校的校歌充斥著「大陸用語」,比如礁溪國小的「光榮的祖國,萬歲萬歲萬歲」,四結國小的「為祖國為家鄉」,而最讓他「驚悚」的是冬山國中校歌,竟出現「中國的富強」。

  對此不用筆者多說什麼,賴議員已被臺灣網友批為「另類文革」。

  臺灣的某些人對大陸文化進行政治戒備,其實心有餘卻力不足。大陸文化不僅早已「滲透」臺灣,在某些領域甚至可說「風靡」,豈止限於一首歌、一些「用語」?早在15年前,一部《還珠格格》就讓臺灣萬人空巷,「小燕子」趙薇至今仍是一些臺灣人心中的最愛。近年《甄嬛傳》在臺灣又創收視好成績,那位連續看幾天幾夜捨不得離開電視、直到看出白內障的《甄嬛傳》超級粉絲,好像也出在臺灣。今年9月,大陸的《中國好聲音》在臺灣實現同期播放,首播收視率就打敗臺灣本土綜藝王牌《康熙來了》。

  在政治隔閡難以短期內被衝破的時候,經濟交流代表了民眾最真實的需要,而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消費品,反映民眾內心真實的精神需要。《甄嬛傳》也在韓國、美國等地播出,但遠不像在臺灣反響如此之強。沒錯,文化就是同屬中華民族的兩岸中國人最深的根,我們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去否認這一點。

  對於大陸文化的衝擊,在臺灣有個專用名詞,叫「逆襲」。這個詞頗耐人尋味。實際上,在臺灣,像賴議員這種「言必上政治」的人並不多。但臺灣人在驚喜地享受大陸文化帶給他們共鳴的同時,也有人感到失落、不服氣,感到被「逆襲」。

  最近,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在接受某大陸媒體採訪時說,臺灣人自詡在文化的創造上是相當好的,但現在他們發現大陸有那麼大的資本,就發生了一種磁吸效應:寫歌的也去了,做後臺的也去了,做燈光的也去了,做設計的也去了,然後就形成了一種焦慮。她話鋒一轉說,大陸其實也應該焦慮,不可能永遠只靠有資本、有錢,買來和拿來的東西是生不了根的。

  龍應臺的話後面也許還有句潛臺詞:大陸現在是有錢了,但要說文化還是比不上臺灣。

  老實說,臺灣文化的確有大陸不及之處,比如繼承國學。據說,北京、上海幾所重點中學準備引進臺灣的一本國學教材,上冊為「論語」,下冊為「孟子」與「學庸」,即儒家《四書》選讀。而在臺灣,這本教材在過去60年都是高中考試科目。

  不過,客觀地講,臺灣相對於大陸的文化優越感,有一部分來自對大陸的不了解。一位臺灣記者曾跟筆者聊起他的工作地點在忠孝東路,筆者於是說上初中時就知道臺北有這條路,因為那時喜歡聽童安格的歌,《讓生命去等候》第一句就是「走在忠孝東路,徘徊在人群中……」對方大驚,問「你們怎被允許聽這樣的歌?」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有很多臺灣人,仍然認為大陸人都是在《東方紅》的歌聲中長大的?

  相比臺灣,大陸接受臺灣文化的心態要開放得多。兩年前,有大陸媒體開始同步直播《康熙來了》。這幾乎成為許多「80後」青年人周末的固定休閒節目。大陸官員或媒體從未對此表示過憂慮。而當汪小菲娶了大S,有少數臺灣人卻幾乎傷心到要落淚,直呼臺灣市場很小,俏江南為何連這一塊都不放過。

  其實,大陸和臺灣共用漢字,同說漢語,幾千年保留儒家文明。既是一家人,又何必在文化上分彼此?「好聲音」正因為有了哈林和阿妹,有了蕭敬騰和範瑋琪,才更有號召力。臺灣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展現唯美畫面,揭示生存智慧;大陸導演馮小剛的《1942》則展現壯闊畫面,記述震撼歷史。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精彩,你又能說誰比誰更勝一籌?

  文化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氣質和素質。近年大陸的經濟崛起是快了些,臺灣人面對大陸人的心理落差,是有些大,但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排斥大陸的文化。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無論哪一方取得的進步,都同屬中華文明的光榮,是兩岸共同的驕傲。尤其今天當兩岸文化的交流業已勢不可擋,是接受還是排斥,考驗的恰恰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自信。(原題:對兩岸文化共鳴大可不必貼政治標籤/評論員 馬晴燕)

相關焦點

  • 臺灣小學課本現大陸愛國歌曲
    臺海網12月7日訊 臺灣小學教科書《藝術與人文》課本把《大海啊!故鄉》這首歌編錄其中,遭到民意代表的質疑,稱其是跟《東方紅》、《五星紅旗》等歌曲並列的大陸愛國歌曲。大陸網友表示很無辜,更有人指出,「臺獨」分子是不是想太多了!
  • 大陸歌曲傳到臺灣,「臺獨」瞬間陷入惶恐
    據中國臺灣網報導,臺灣部分親綠媒體發布消息稱,「大陸宣傳歌曲」通過雲端伴唱機「入侵」島內,這些伴唱機類似電視機頂盒,可以連接大陸雲端曲庫,現已「大舉入侵」臺灣家庭以及KTV、民宿、餐廳等場所。民進黨籍民意代表陳亭妃宣稱,來自大陸的伴唱機中有「歌頌祖國」等分類曲目,這些「洗腦歌曲」是「統戰」一環,如民進黨當局不嚴陣以待,雲端伴唱機未來還將置入大陸「統戰節目」。與此同時,臺陸委會也仿佛「如臨大敵」一般,呼籲臺灣民眾「勿輕忽大陸運用網絡傳播媒體對臺進行統戰滲透」,因為茲事體大,關乎「臺灣安全與利益」。
  • 民進黨稱大陸歌曲將「削弱敵我意識,損害臺灣安全」
    民進黨籍「立委」陳亭妃表態稱,來自大陸的伴唱機中有「歌頌祖國」等分類曲目,這些「洗腦歌曲」是大陸「統戰」的一環,如果民進黨當局不嚴陣以待,雲端伴唱機未來還將植入更多的大陸「統戰節目」。此外,綠營分子也鄭重其事地表示,3年前開始風靡臺灣的「電話亭」KTV是大陸的產物,KTV的曲庫來自大陸,現如今,「電話亭」KTV已經遍布臺灣各大公共場所。
  • 臺灣稱:不要大陸疫苗!
    但在我國的臺灣地區,情況卻並非如此,民進黨當局不僅在疫情防控方面稱不上有所作為,甚至公開宣稱即使大陸方面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成功,他們也不會採用。口氣那麼大?臺灣稱:不要大陸疫苗!民進黨當局這一行為受到了臺灣島內各界人士的廣泛批評——沒有人希望臺灣島內疫情繼續無休止地蔓延下去。有臺灣島內人士指出,臺灣當局宣稱已籤約的COVAX其中有九支疫苗進入第三期的臨床試驗階段,但僅大陸方面就佔了四支,在這種情況之下,民進黨當局依然選擇拒絕大陸新冠疫苗,簡直是看著對臺灣民眾的見死不救。
  • 【臺灣研究】孫斌 曹茜:臺灣族群問題政治化淺析
    本文以臺灣族群矛盾的發展為主線,分析族群問題政治化的原因、特點以及族群問題政治化對臺灣當前社會和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觀察臺灣族群問題的發展方向,希望能對臺灣族群問題的解決提供一些借鑑。(一)族群的基本內涵從詞源學意義上說,「族群」是從希臘語演變而來,最開始的意思是宗教對本教徒和「異教徒」的區分。
  • 綠營揚言鐵腕查大陸踩線團 親綠媒體:大陸在分化臺灣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對於藍營執政八縣市首長赴大陸後帶來的後續踩線團,蔡英文當局被爆「擬鐵腕排除中國統戰作為,不排除打回票」。有媒體評論稱,大陸為什麼只到藍營八縣市的原因,民進黨心知肚明;不要跟生意過不去,讓民眾賺點錢提升生活質量,如果綠營又是氣話、又是酸話,不斷大聲嚷嚷,搞到最後都不來或者不能來了,那就真的對臺灣一點幫助都沒有。
  • 大陸首度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臺灣中學已用多年
    大陸首度引進臺灣"國學"教材 臺灣中學已用多年 2008年04月08日 16:40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發表評論
  • 臺媒稱臺灣語文課本世界文學嚴重不足:應向大陸學習
    參考消息網9月8日報導 臺媒稱,臺灣12年教育語文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選文正在吵不休。但有專家認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確實不多,這一點應該向大陸學習,大陸教材的翻譯文學佔到1/3。據臺灣中時電子報9月5日報導,「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表示,臺灣高中語文課本的世界文學比例確實不高,以她手邊某版本來說,高中6冊只有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蜘蛛之絲》及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看不見的珍藏》。
  • 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
    【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新學期,包括北京四中在內的大陸近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來自臺灣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由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可謂家喻戶曉。
  • 她是臺灣高雄人 更是愛國的優秀共產黨員 感動中國的復旦教授
    盧麗安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臺灣人,1997年國家人事部引進至復旦大學外文學院任教,從講師做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目前還是外文學院的副院長。盧麗安1968年生於臺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著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臺灣任博士後研究員。
  • 新媒:大陸語文教材增加古詩文 臺灣憂文化優勢不再
    參考消息網5月26日報導 新媒稱,中國大陸積極復興傳統文化,中小學課本見真章。大陸10多個省市中小學學生使用的語文版新教材23日「亮相」,其中中華傳統文化相當吃重,佔小學課文3成、初中課文4成;小學讀背古詩82篇,比舊教材多4成。
  • 臺學者批課綱修訂政治化 指臺當局意在「去中」
    據《環球時報》了解,臺灣現行高中國文必修24學分,文言文佔45%—65%,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獨立4學分;但為應對「12年國教」,新課綱提案將國文必修減為18學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減為2學分,但增加8學分選修;文言文比例降至三成。至於高中文言文的選文,也備受詬病。
  • 臺灣幼教機構加快布局大陸 稱未來5年迎合作高峰
    臺灣幼教機構加快布局大陸 稱未來5年迎合作高峰 2014-07-20 10:35:02  這是臺灣知名幼教機構東森YOYO幼兒園在大陸的第五個「分園」,其在臺灣已擁有百餘家合作幼兒園,號稱華人地區最大幼兒教育連鎖品牌。該幼教機構臺灣負責人稱,今年9月前還將在另兩個省份的城市開園,「未來5到10年兩岸幼教界將迎來合作高峰。」  2010年,東森幼兒園進軍大陸,當年收益高出上年50%,達到1億多新臺幣。
  • 龍應臺痛心:臺灣前途堪憂,大陸根本不用動手!
    「我有點擔心現在的臺當局忙於內部鬥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如果臺灣早一點自我消解掉,事實上北京根本不需要動手。」3月2日,臺灣前「文化部長」龍應臺接受德媒專訪,她稱對臺灣前途感到非常憂慮,臺當局領導人缺乏遠見,陷入每四年一選的鬥爭遊戲中,「沒有看到大陸本身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正在形成。」
  • 曹小衡:民進黨為選票將經濟議題政治化
    曹小衡(中評社圖片)  (記者 海涵)民進黨發言人日前稱,「中美貿易戰之下,造成大陸對臺灣擴大採購拉貨,所以臺灣對大陸出口的增加,反而是證明對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對此,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接受香港中評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此乃民進黨當局不顧事實,無視基本經濟學理,刻意將經濟議題政治化,欺矇島內民眾,服務於民進黨政治需要、選票需要。兩岸經濟進一步融合只能說明兩岸經濟合作有其自身規律,任何外來幹擾只是徒勞。  曹小衡表示,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強權雙重擾動,世界經濟全面下滑。
  • 臺灣國學教材大陸推廣遇難題 上海將有七所學校使用
    評價  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稱,較之已有的國學教材,編排上層次清晰,且非常系統全面,組合合理,有利於教學,學生接受程度也很高。  推廣阻力  大陸國學師資力量不足。語文教師缺乏國學底蘊,很多都不敢講,也講不好。  高考壓力。
  • 簡直是胡鬧|臺灣學生教材封面有大陸高鐵也不行?
    導讀:臺灣南一書局的初二社會課本封面,使用了大陸高鐵、上海東方明珠塔等圖像
  • 評論:莫把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政治化
    評論:莫把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政治化 2016-02-23 09:16:23與現在香港社會的許多議題一樣,有人將問題政治化,掀起風浪。針對一些猜測,教育局署理局長楊潤雄澄清說,香港教育以繁體字為主,所謂強推簡體字,是無根據的謠傳。  顯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香港教育局是建議而非「強推」學生應該有認讀簡體字的能力。至於如何做到這一點,一些教師和家長認為諮詢缺乏可操作性,這樣的建議值得教育局聽取,即作為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門,不僅要提出做什麼,也要提出怎麼做。
  • 大陸遊客給臺灣警察送繁體字錦旗,這算不算是「統戰」行為?
    由於臺灣沒有送錦旗的風氣,島內民眾對警察表達感謝的方式是寄賀卡或電話致意。於是,警察開始收到如此新奇的禮物時有點「傻眼」,紅通通的錦旗在臺灣公務機關出現,乍看之下也似乎有點違和。不過,派出所最終仍決定掛起這面「很大陸」的紅旗。對此,藍綠媒體都報導稱,由於「這也是中國大陸表達濃厚謝意的傳統方式」,他們「被家屬的厚重謝意」感動,「將會掛起留念」。
  • 大陸致電花蓮關切地震 臺當局急眼:臺灣非地方政府
    大陸各界心系花蓮受災同胞紛紛伸出援手,對於國臺辦向受災地區花蓮縣致電關懷,臺陸委會急了,趕緊聲稱:「臺灣不是地方政府,希望中國大陸不要在特定政治基礎上表達關切。」對此,臺灣網友十分憤怒,怒批臺當局「政治凌駕人道的思維,滿腦子政治,根本沒有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