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西域傳》記載,在距離長安有 8820裡外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曾經有一個雖然很小但卻十分重要的國家叫做精絕國,其位於崑崙山下,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精絕國之所以十分重要正是因為其地理位置特殊,它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
但令人十分不解的是,在公元3世紀以後,精絕國毫無預兆的就消失了,為了解開這個謎題,後人無數次前往塔克拉瑪幹沙漠尋找精絕國的遺址,均未成功。
直到前些年中日兩國考古學家再次深入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終於發現了一些端倪,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寫有佉盧文的木簡函牘,後經鑑定這幾乎是目前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信封了。
這些信封是由上下兩塊胡楊木加工製作而成的,分為了上下兩個部分,上頁為蓋,下頁為函。在函的凹槽部位可看到寫有佉盧文,函蓋置於函盒凹槽內部,在其上方有三道槽溝,包括一個長方形的凹槽,但由於出土時並不完全,後有人推測,這個凹槽主要用於捆綁繩索和封泥的,用以褐色細毛繩綑紮,再把泥放進泥封坑正面泥封上印有兩方方形和三角形的花押。
而關於木牘裡邊的文字內容則不得而知,因為這些佉盧文無人認識,不過從書寫的字型字型和內容來分析,這封「信」應是精絕居民蘇耆耶契約文書,當然僅是推測,並不完全。這些寫有佉盧文的木牘和木簡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最多,約700餘件,質地也多種多樣,現總共發現有一千多件。
佉盧文本是起源於古代印度半島上一個叫「犍陀羅」的國家,後成為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語文和佛教語文。但遺憾的是在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成為了一種沒人認識的文字,而這些在尼雅遺址發現的木牘也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