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創要介紹一位小朋友給大家認識。哈哈哈,他很可愛的哦!
作者說:「這小說寫的是復興路29號院的一幫孩子,時間是1961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主要地點是幼兒園、翠微小學和那個院的操場、食堂、宿舍樓之間和樓上的一個家。主要人物有父母、阿姨、老師、一群小朋友和解放軍官員若干。沒壞人。有一個幼兒園阿姨有一點可笑,僅此而已。」
小說的男主人公叫方槍槍。據說是個大頭孩子,擅長尿床;喜歡陳南燕,偶爾「耍流氓」;滿腦子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生活中有些膽小、怕妖怪、討厭李老師。
下面分享一些小說中的好句:
1.我童年一直以為:夜晚不是光線的消失,而是大量有質量的黑顏色的入侵,如同墨汁灌進瓶子。這些黑顏色有穿牆本領,尤其能輕易穿透薄薄的玻璃,當它們成群結隊,越進越多,白天就失守了。
2.滿屋陽光被打碎了,隨著室外的光線一起逃得很遠很遠,但還能看到它們。它們都在天上,最大的一塊殘片有時有鏡子大小,有時只剩下一牙西瓜那麼丁點兒。
3.鏡面反映出周遭的現實,卻絲毫無穿透眼前黢黢黑幕的力量。
4.牛奶開了,雪白的泡沫從小鍋的鍋蓋「噗噗」冒出,被火苗燎得焦黃。那孩子看見了這些。還有個中午,那孩子獨自待在一大片白菜地裡,被陽光曬得昏昏欲睡,不知自己只誰,身在何處。
5.方槍槍那班的孩子不論男女都是開檔打扮,這是有「尿不溼」前我國兒童的傳統服飾,公認這是一種可愛的衣著。
6.陽光在那上面也顯得濃烈,照得紅磚牆、紅油漆門窗和陽臺欄杆處處顏色飽和,人臉也像畫了油彩。
7.拐過樓角,風登時小了,太陽光也有了熱力。那景象是熟悉的:乾乾淨淨的大操場空無一人;一座座樓房門窗緊閉,風颳去了一切人類活動的痕跡;只有四周環繞的老柳樹大禍臨頭般地狂舞不止,使這安靜的畫面充滿動蕩。
8.他穿齊衣服下了地,一手扒拉著沿途一根根床欄慢騰騰往寢室外走——真希望生活裡沒這一天。真希望在電影裡過日子,下一個鏡頭就是一行字幕:多年以後。
《看上去很美》已經改編成同名電影,影片只講了發生在保育院的日常,一群孩子和幾個老師,色調有些灰暗。小說前半部分的確是在寫保育院的小孩,而後半部分則是寫稍長大了點的孩子在小學、大院、食堂的故事,以及文革發生的種種。都挺有意思,不管是事件、人物,還是文字本身。
作家王朔給我們塑造了一個給人感覺奇奇怪怪,但又可可愛愛,無比真實的孩童形象方槍槍,跟隨著他的視角,讀者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上世紀60年代的時代符號和印記。
這部小說的語言文字細膩又不失生活氣息,富有意境,畫面感很強,小創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